目录
I 啥是IMAX?
1.1 影片制式101
1.2 IMAX画幅
1.3 IMAX摄影机
1.4 IMAX影片来源
2. 放映-IMAX影厅有哪几种?
3. 放映-不同IMAX影厅有何不同?
3.1 放映制式:胶片或是数字?
3.2 放映幕幅
4. 全国IMAX影厅分布
4.1 IMAX Grand Theatre 巨幕激光影厅
4.2 IMAX with Laser 二代激光厅
4.3 IMAX影厅迭代
II THE IMAX EXPERIENCE
1.1 “终极影片”
1.1.1 宽银幕-更大的银幕1.0
1.1.2 技术革新对影片工业的影响
1.1.3 宽银幕的窘境
1.1.4 “终极影片”的最新尝试
2. THE IMAX EXPERIENCE
2.1 IMAX 影厅设计原则
2.1.1 银幕
2.1.2 观众席
2.1.3 放映系统
2.1.4 音响系统
3. IMAX对影片美学的影响
3.1 回归经典
3.2 平远构图
3.3 关于裁切
尾声
I 啥是IMAX?
1. 摄制-IMAX画幅
1.1 影片制式101
- 画幅:俗称“底”,成像胶片/传感器的尺寸,通常用胶片的宽度来表示,常见的数字有8mm、16mm、35mm、65mm。
- 幕幅比:影片在影院放映时长边与短边(画面的高度)的比值,常见幕幅比有1.85、2.40、1.43。
- 胶片齿孔:分布在胶片两侧的小孔,它的数量可以用来表示拍摄时每一幅画面所占用的胶片长度。
*关于胶片尺寸,齿孔,横拍/竖拍,影片幕幅,参考另一篇文章:
1.2 IMAX 画幅
IMAX的摄制格式最早由IMAX公司在1970年开发,使用70mm胶片,沿着其长边进行拍摄和放映。每一幅画面占用的胶片长度为15齿孔,因此这种拍摄制式通常也用15/70来表示。
如此操作的结果就是原本胶片的宽度变成了IMAX画面的高度,获得了更大的成像面积-画幅。IMAX 70mm胶片拍摄制式下,每一幅的画面尺寸为70mm * 52mm,其中实际可用面积为70mm * 48.5mm。
70mm IMAX 胶片底片尺寸
注意胶片按照短边宽度的规格(包括齿孔等无法成像的部分)来命名,但是这个宽度并不等同于实际成像部分的任何一边,尤其是IMAX的尺寸70mm*48.55mm很容易给大家带来误解,认为其成像部分的高度等同于其所使用的65mm胶片的宽度,而实际情况则是成像部分的高度为48.55mm,宽度为15齿孔70mm,所以我们所说的IMAX 70mm中的“70”指的是其宽度而非高度。
70mm IMAX/5齿孔70mm胶片/4齿孔35mm胶片成像面积对比
喜欢摄影的朋友应该产生过这样的感觉,试过大底就再也回不去了。
1.3 IMAX摄影机
IMAX特殊幕幅的影片使用特殊的摄像机进行拍摄。
目前主要进行IMAX特殊幕幅拍摄的机型有两种。
IMAX 70mm胶片摄影机
克里斯托弗·诺兰和IMAX 70mm胶片摄影机
诺兰从蝙蝠侠:黑暗骑士系列开始使用IMAX拍摄部分场景
诺兰从蝙蝠侠:黑暗骑士系列开始使用IMAX拍摄部分场景
在星际穿越(2014)中IMAX的戏份开始加重,使用IMAX拍摄的场景越来越多
在星际穿越(2014)中IMAX的戏份开始加重,使用IMAX拍摄的场景越来越多
直到敦刻尔克(2017)全片70%使用IMAX进行拍摄
敦刻尔克 (2017 )剧照,IMAX 70mm胶片摄影机固定在飞机上进行拍摄。
70mm胶片版与宽银幕版对比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3925842928955392
敦刻尔克(2017)IMAX片段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2436513241059328
如果说诺兰是70mm胶片IMAX的代言人,漫威和复联系列帮助数字IMAX走向主流。数字IMAX使用Arri Alexa 65 IMAX特调版进行拍摄,它的等效传感器尺寸略大于5齿孔65mm胶片,经过裁剪后获得适合在IMAX影厅放映的1.90幕幅比的影片。
Arri Alexa 65 IMAX特调版数字摄影机
部分使用Arri Alexa 65 IMAX特调版拍摄的影片
Avengers: Endgame (2019) Dir: Anthony and Joe Russo DP: Trent Opaloch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2016) Dir: Anthony and Joe Russo DP: Trent Opaloch
Sully (2016) Dir: Clint Eastwood DP: Tom Stern ASC, AFC
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 (2017) Dir: Michael Bay DP: Jonathan Sela
Avengers: Infinity War (2018) Dir: Anthony and Joe Russo DP: Trent Opaloch 全球首部全片使用IMAX拍摄的影片(严格讲是Alexa 65 IMAX)
管虎导演的新片 八佰(2019)是国内首部全程使用IMAX拍摄的影片
1.4 IMAX影片来源
- 使用IMAX胶片拍摄(幕幅比1.43)
- 使用Arri Alexa 65 IMAX特调版进行拍摄(幕幅比1.90)
- 普通画幅:使用DMR 数字原底翻版技术转制非IMAX制式拍摄的影片(幕幅2.39)
2. IMAX影厅有哪几种?
IMAX目前共有四种影厅,分别是:
- IMAX 胶片厅
- IMAX Grand Theatre 激光厅
- IMAX with Laser 激光厅
- IMAX Xenon 传统数字厅
3. 放映:不同IMAX影厅有何不同?
3.1 放映制式:胶片或是数字?
不同的影片放映制式对应了不同的IMAX影厅。
以下以敦刻尔克(2017)为例进行说明。
注:1. 胶片没有像素,因此它的分辨率是数字等效的分辨率;2. 35mm胶片版在放映时进行了水平方向的压缩(与变形宽银幕原理相同),并不是裁剪; 2. DCP,Digital Cinema Package,数字影片包,简单理解为影片的数码拷贝。
3.2 放映幕幅
IMAX影厅播放的影片幕幅分为两种:
- 特殊幕幅:1.43:1以及1.90:1.
- 普通幕幅:2.39:1
由于中国目前没有商用的15/70影厅,中国的商业IMAX影院所支持的特殊幕幅放映制式如下。
注:IMAX厅的幕幅比取决于:
- 片源原始幕幅,即需要使用特殊幕幅进行拍摄。如 敦刻尔克(2017) 的原始摄制幕幅比为1.43,放映幕幅比为1.43,经过裁切之后可以获得1.9/2.2/2.4幕幅比的画面,而复联四:终局之战(2019)原始摄制幕幅比为1.90,放映幕幅为1.90和经过裁剪之后的2.39画面。
- 放映系统。1.43的幕幅比只能通过IMAX新一代激光家用投影(GT厅或COLA)或者70mm IMAX胶片家用投影系统(国内没有商业70mm胶片厅)才可以实现,因此即便一块宽高比1.3:1的IMAX银幕,没有配备上述家用投影系统,只能使用普通版IMAX XENON放映系统,放映1.90幕幅比的画面,此时银幕上下是暗的。
- 银幕的尺寸和利用率。IMAX 15/70厅及GT激光厅以及部分IMAX激光厅银幕的宽高比约1.3(如东莞华南Mall万达的银幕尺寸为27.6米21米,宽高比1.31),当1.43的幕幅比的片源(如激光版的敦刻尔克)在这些银幕上播放的时候,画面是几乎填满银幕的。当然这些更“高”的巨幕也支持1.90的幕幅比,只不过银幕面积的利用率下降而已。通常情况下IMAX激光厅的银幕宽高比接近1.77,以及IMAX GT厅中的特例贵阳越界IMAX银幕尺寸为,32.16米18.17米,因此播放1.90幕幅比的片源,画面是几乎填满银幕的。IMAX激光厅同时支持1.43幕幅比的片源,当然放映时会在银幕左右两侧留出暗边。
- 总结一下,如果影片的摄制幕幅比包含了1.43(全片使用1.43拍摄的影片暂时还没有),前往银幕宽高比为1.3的IMAX GT激光厅观影效果最好,银幕宽高比为1.77的IMAX激光厅其次;如果影片的摄制幕幅比为1.90,前往宽高比为1.77的IMAX激光厅观影可以获得最大的银幕占有率,但由于IMAX GT厅的银幕尺寸比IMAX激光厅大,因此某些位置也许在观看角度上也可以获得前者的沉浸感,这一点待考证和体验。
4. IMAX国内影厅分布
4.1 IMAX Grand Theatre 巨幕激光影厅
巨幕激光影厅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
- 银幕高:银幕高度往往超过28米。
- 二代家用投影系统:配备IMAX新一代激光家用投影系统
- 二代音响系统:12.1声道环绕声
目前中国共有五家IMAX巨幕激光影厅。
注:由于贵阳越界IMAX的银幕幕幅比,它也许是目前国内最适合看1.90:1片源的IMAX银幕,如复联四。
4.2 IMAX with Laser 激光厅
IMAX 激光厅,代号COLA(commercial Laser),配备IMAX的新一代激光系统。
相比一代激光放映机,新的激光放映系统有如下变化:
- 由一代激光家用投影的双机家用投影系统改为单机双镜头家用投影系统。
- 全新的光学引擎对画面的提升:更亮的画面,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大的色域(2020)。
- 12.1声道环绕声系统。在原有的5.1声道基础上增加了侧面和头顶声道。
目前国内有22家IMAX激光商业影院,包括了上文提到的IMAX GT激光厅。
- 台北大直美丽华 IMAX 影城
- 东莞华南Mall万达 IMAX 影城
- 呼和浩特万达 IMAX 影城新华东街店
- 上海宝山万达 IMAX 影城
- 郑州二七万达 IMAX 影城
- 贵阳万达 IMAX 影城中大店
- 兰州万达 IMAX 影城城关店
- 南宁万达 IMAX 影城青秀店
- 哈尔滨泰莱时代 IMAX 影城
- 太原龙湖万达 IMAX 影城
- 柳州城中万达 IMAX 影城
- 昆明大都LCC光魔 IMAX 影城
- 上海大宁大融城寰映 IMAX 影城
- 重庆弹子石万象 IMAX 影城
- 太原万象 IMAX 影城
- 贵阳未来方舟越界 IMAX 影城
- 石家庄万象 IMAX 影城
- 淄博银座齐纳 IMAX 影城
- 花莲新天堂乐园威秀 IMAX 影城
- 兰州中心空间站 IMAX 影城
- 广州新世界云门美亚 IMAX 影城
- 北京房山万达 IMAX 影城
(以上数据截止于20195月15日)
4.3 IMAX影厅迭代
四种主流IMAX影厅的关系是:IMAX GT激光厅主要用来替代原本较大的胶片影厅或是新建的几何结构较大的影厅,而二代激光影厅(IMAX with Laser)主要用来替代传统IMAX数字影厅(IMAX Xenon)。
所以简单讲15/70胶片厅是一代巨幕厅,IMAX GT激光厅是二代巨幕厅,银幕的宽度通常能达到28米;IMAX Xenon是一代传统厅,IMAX with Laser是二代传统厅。
II THE IMAX EXPERIENCE
1 为啥要有IMAX?
1.1 “终极影片”
宽银幕-更大的银幕1.0
在影片幕幅进化史中我提到过,20世纪4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普及之后美国影院上座率下降,影片票房走低,为了吸引观众走进影片院,影片工业给予的回应是3D技术和更大的银幕。这样做背后的逻辑是通过更大的银幕和更明显的3D效果来增加观影的沉浸感。
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Cinerama、CinemaScope以及变形宽银幕镜头和放映系统获得更大画面的方式是得到“更宽”的画面。Cinerama通过三机并行拍摄得到了三个幕幅比是4:3的35mm全幅画面,放映时再通过三台放映机将画面同时家用投影到特殊设计的扇形银幕上。变形宽银幕则是使用了变形宽银幕镜头将两倍于普通球面镜头水平方向视野范围的画面压缩并记录在35mm胶片上,待放映时再将压缩的画面铺开,家用投影到特殊设计的宽银幕上。
Cinerama影片在放映时通过三台放映机将画面同时家用投影到特殊设计的扇形银幕上
Cinerama作为初代宽银幕,特点不仅仅是宽,还有扇形的变形银幕,两者共同达到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这就是Cinerama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2448612059074560
技术革新对影片工业的影响
影片自诞生起经历了数次的技术革新,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3D技术上世纪50年代昙花一现,21世纪初又靠着阿凡达卷土重来,50年代兴起的宽银幕,最近十年的高帧率革命(失败了?),目前的HDR和高分辨率。
所有的技术革新都在多个维度上改变了影片:
- 改变影片拍摄的方式
- 改变了影片放映系统
- 改变了影片院的形态
- 改变了影片的美学
今天我们主要聊一下技术对于影院形态以及影片美学的影响。
简单聊一下美学吧,这个后面有时间再细聊。我一直觉得默片时代的影片是一台单独存在的艺术形式,姑且叫它”经典影片“吧,同步音轨让它寿终正寝。有了声音的影片,叫它现代影片吧,关于它的作用和背后的逻辑我同意巴赞Total Cinema的看法,我觉得影片就是在追求一种终极真实的幻觉,很微妙,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特别真的假,一种身临其境的视听和情感体验,一种让你愿意相信的假,姑且叫它“终极影片”。所以后面的彩色影片、3D、宽银幕(Cinerama/CinemaScope/变形宽银幕)、高帧率和高分辨率(代表人物李安导演)都是这种“终极影片”的不同进化形态。“终极影片”还远远没有进化完全,这一点我想我们都会同意,而且在这条路上我们很难不走弯路。
上述提到过的技术,同步音轨淘汰了现场配乐,改变了影院的形态;宽银幕改变了银幕的尺寸,毫无疑问改变了现代影院的形态,目前绝大多数影院都采取的是1.85或2.39宽高比的银幕。但是“宽银幕”是“终极影片”的形态吗?
宽银幕的窘境
1刷复联四的感受
说实话,一刷复联四的体验是比较差的,第一就是裁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的观看视角就像上面那张图一样:感觉银幕离我非常的远,沉浸感也比较差。
关于幕幅和裁切我在这篇文章里写了。今天主要谈谈沉浸感。
我最近越来越强烈的一台感觉是,宽银幕好像没那么影片了。我知道这个观点非常反直觉,很多人可能会对此嗤之以鼻,那些对变形宽银幕镜头和2.39:1幕幅着迷的人此刻可能正大发雷霆。我也为变形宽银幕镜头着迷,喜欢它的畸变、眩光,我也非常喜欢它给予我在摄影方面的可能性。比如我之前在想法中说过:
(使用变形宽银幕镜头进行)拍摄的时候主要会在构图和调度上多在水平方向上做文章。因为相同焦段的宽变镜头相比球面镜头,在垂直方向视野不变的情况下水平方向视野翻倍,我会觉得宽变镜头总体上可以让我更靠近角色,在一台中景的景别下还拥有水平方向较多的调度空间。 我仍然觉得宽银幕没那么影片了是因为我觉得它失去了在制造沉浸感方面的优势。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这时Cinerama的宣传图片,抛开座椅设计的差异,但看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视野包裹感以及需要微微抬头的的观看动作,是不是很像IMAX?
首先这张宣传图片很有可能经过了处理,我并不觉得Cinerama的银幕有图中展现的这么高。但我相信这是Cinerama想象中自个的样子,所以也许Cinerama和目前的IMAX有着相同的愿景。
IMAX在提供沉浸式观看体验方面似乎比Cinerama更进一步:再一次:我一直觉得IMAX的银幕除了大以外,更准确的特点应该是高。
我觉得IMAX和Cinerama在很多方面是可以类比的。
- 更大的画面:IMAX的意思是image maximum,本意就是画面最大化。上面我们提到了,最终IMAX的方案是首先通过改变摄制和放映的方式来获得更大的成像面积,用更大的“底”来获得更多的画面信息。反观Cinerama是通过三台摄影机获得了三个35mm的全尺寸的底。
- “包裹式”的画面:Cinerama扇形的银幕在水平方向上做文章,水平的观看视角范围应该是接近IMAX可以提供的120度的,另外IMAX也许认为在垂直方向上的做“包裹感”效果更好。
- 更好的3D幻觉:从上面的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Cinerama为了增加画面纵深,会采用广角镜头强调一台夸张的前景,另外在垂直于画面的z轴上提供丰富的视觉参考,以及一台清晰可辨的透视消失点。这种对前景的夸大,Z轴上空间的利用颇有20世纪30-40年代深焦摄影和深景调度的影子,也是IMAX影片美学的重要特点。
- 异形银幕:两者都拥有弧度非常大的异形银幕,关于IMAX的银幕特点下文会再次提到。
理论上Cinerama的底尺寸为60.36mm x 15.09mm,IMAX 70mm x 48.5mm的底片面积或是更大而且更高的(高度达到了3倍)。
我们看到IMAX开场的介绍动画采用单点透视,使用了圆环和直线来强化位于画面中心的透视消失点
我们看到IMAX开场的介绍动画采用单点透视,使用了圆环和直线来强化位于画面中心的透视消失点
IMAX开场动画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2460975168524288
“终极影片”的最新尝试-大银幕2.0
我认为IMAX在做“终极影片”的一种新的尝试,也许“终极影片”的形态不是“宽银幕”,而是“高银幕”。
我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至少目前来看IMAX的“高银幕”提供了这个时代最好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预告一篇影片美学的文章吧,等我片子拍完回来整理。
顺带说一句,我觉得立体环绕声以及色彩(亮度、对比度、色域)在“终极影片”目前的进化阶段,是一台锦上添花的作用,像一台慢慢进化的过程,它在变得越来越好,但观众并不会太在意,毕竟声音和色彩的“革命”很早就发生了,它对影片美学和影院形态的改变已经完成了,而关于银幕尺寸的又一次革命,正在进行中。
2. The IMAX Experience
简单说一下IMAX如何实现其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IMAX摄影机通过更大的底获得更多的画面信息之后,几个问题接踵而来。
首先,银幕的尺寸要变。它要变大,否则更多的画面信息(粗暴地理解为细节或者像素点吧,但是胶片没有像素点。)得不到展现。第二就是银幕的宽高比要变,宽银幕时代的默认银幕的宽高比是1.85或2.40。前面我们提到过,70mm IMAX的画幅实际可用面积为70mm * 48.5mm,幕幅比为1.44,去除音轨的部分,画面的部分幕幅比为1.43,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幕幅比例,即便不考虑银幕大小和IMAX放映机(胶皮要水平通过放映机),仅仅从幕幅的角度来看,在当时乃至目前的普通影厅的银幕上放映70mmIMAX都无法完全铺满银幕。总结一下,IMAX片源必须搭配IMAX的银幕尺寸和宽高比才能最大化所获取的画面信息。换言之,影院要重新设计了,IMAX影院应运而生。
2.1 IMAX影厅设计原则
我认为IMAX影厅的设计原则是:在画面和声音两方面提供最大化的沉浸感。
当IMAX设计一台影厅时,最重要的是三个部分:
- 影厅的整体几何结构-哪面墙放置银幕
- 座椅分布
- 音响系统
2.1.1 银幕
IMAX银幕特点:
- 尺寸大(高)
- 比例宽高比(1.3,1.77分别对应1.43及1.90幕幅的片源)
- 占满影厅一整面:如果你注意观察,IMAX银幕通常占据影厅的一整面强,以此获取最大的视野范围和沉浸式观影体验。
- 中间凹陷的球形银幕: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IMAX银幕的弧度是非常大的,另外在银幕中心有少许的凹陷。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增加z轴的纵深感,仍然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 倾斜的银幕:由于IMAX的银幕尺寸巨大,加上放映机只能从银幕上方以一台微小的俯角进行放映,如果IMAX银幕是垂直于地面放置的,那么由于光通的差异会导致银幕不同位置的亮度出现差异,牺牲观影体验,因此,如果你注意观察,几乎所有IMAX银幕都是倾斜放置的。
- 放映机离银幕更近,亮度、对比度、色彩的损失减小。
马里兰科技馆的IMAX银幕 可以明显看到银幕并不是垂直于地面的
2.1.2 观众席
IMAX观众席的特点有:
- 比普通影院少座位少:一半比普通影厅少最前面两排座位
- 不同排座位高度落差大:注意看第一排座位也是被垫高了的。以越界影城IMAX厅为例,它的座椅落差达到了19.21米。
- 在任何位置,视角范围都非常大,感觉银幕离自个非常近。
- 皮质座椅。
注:
- 很多影厅的形态像一台巨大火柴盒,银幕位于底面短边所在的平面,座椅第一排到最后一排沿着长方体地面的长边延伸。座椅落差较小,坡度比较缓和。如此设计可以获得最多的座位数量。
- IMAX影厅的形态则像一台很深的收纳盒,银幕位于底面长边所在的平面,座位沿着底面短边方向延伸。银幕和家用投影的距离更近,座椅落差很大,坡度陡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垂直方向维持较大的视野范围。
- IMAX目前多用皮质座椅,我的猜测也许是因为相比绒面的座椅更容易产生共振,在IMAX本身比较粗犷的音效轰击之下,皮质座椅是会震动的,提供了一种4D的感觉?这个我承认有点扯淡了。
普通影院的座椅设计要么是没有坡度,要么是较为平缓的坡度
顶着天花板的银幕设计让人联想起剧院的设计。在影片诞生之初,不少影院也确实是由剧院改造而来。
更“陡峭”的座椅设计,无论第一排或是最后一排,都可以得到在垂直方向上较大的视野范围
2.1.3 放映系统
一代双机家用投影,二代一机双镜头家用投影。
2.1.4 音响系统
新一代激光厅 12.1立体环绕
IMAX银幕安装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2478286067863552
3. IMAX对影片美学的影响
先说结论,IMAX让影片美学回归了20世纪30-40年代好莱坞经典时期的美学传统:
- 深焦(Deep Focus):大景深的摄影风格,全在焦点上。
- 深景调度(Deep Staging 泾渭分明的前中远景)
- 更极致的拍摄角度-仰拍/俯拍/平远构图
- 垂直方向的视觉单元-人的身体
3.1 回归经典
下面主要以1941年的两部片子作为案例展现一下这个时期的影片美学特点。
公民凯恩(1941)深焦让画面在垂直于画面的z轴方向得以延伸,增强沉浸感
小狐狸(1941)深焦让观众注意力可以在多个演员之间切换,在大银幕上这种注意力的转化往往需要扭头,这样的体验是小荧幕无法获得的。
公民凯恩(1941)
公民凯恩(1941)深焦技术赋予了导演深景调度的武器。在这个经典的场景中,前景律师和凯恩的母亲正在签订合同,中景的父亲一脸懵逼,远景的凯恩在雪中玩着他心爱的雪橇,全然不知自个的命运将会彻底被改变。
公民凯恩(1941)极端的拍摄角度-仰拍获得更高大的人物形象,此外人作为视觉单元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公民凯恩(1941)由于重力的存在,人物在垂直方向上产生高度差是无法避免,甚至在视觉上是令人愉悦的
小狐狸(1941)默片时代经典的楼梯场景,在宽银幕时代慢慢被舍弃,原因首先是视觉参考上不符合宽银幕水平延伸的特点,另外楼梯场景需要银幕上下更多的空间。
小狐狸(1941)前-中-远景的分布是也沿着画面垂直方向的:前景在画面下缘,中景在画面中部,远景在画面上半部分
宽银幕下的楼梯场景失去了魔力
小狐狸(1941)更“高”的幕幅可以允许一台角色坐着,一台角色站着,不卡头
公民凯恩(1941)1.37的幕幅对小矮个很友好
小狐狸(1941)注意前景的水壶,坐着的人,前中景的窗框,中景经过的绅士,画面左侧交谈的路人,以及远景的女人,后景的门框,作为一组垂直方向的视觉单元在Z轴上引导我们的视线。
公民凯恩(1941)1.47的幕幅下,由人体形态主导的垂直向的视觉单元
公民凯恩(1941)垂直向视觉单元
改成2.39:1的画面后,画面中所有的垂直向视觉单元都被切割了,人物自不用说,椅子,光线也被切割了
在我们看IMAX画面之前,简单感受一下CinemaScope和宽银幕时代的构图美学。
国王与我 (1956)剧照有高度差的演员
幕幅为1.43(IMAX)时的画面
幕幅为经典Academy 1.37 (4:3)时的画面
幕幅为2.39:1时的画面 女演员的头位于画面的边缘处 所以我认为宽银幕拍摄有高度差的演员同框的画面,或者一台坐着一台站着的画面会捉襟见肘。
要在宽银幕上保证水平方向的视觉延展以及消除高度差带来的视觉干扰,只能卧倒
狂人皮埃罗(1965)如果是戈达尔的话也许也没关系
关于宽银幕的美学下次再写吧。
平远构图
在复联四看不看IMAX那篇文章里我提到过一种“上下贴边式”的构图。
另外在构图的选择上从复联3开始经常出现“上下贴边式”的构图:将重要画面信息紧贴上下画框放置
画面下缘前景处的持枪女兵和画面上缘远景处的飞船触角和降落产生的烟雾都是非常重要的画面信息
裁剪之后的画面丢失了这些画面信息,虽然对故事的理解没有影响,但是对观影或是有一些影响的。好了不说裁剪的问题了。
我觉得目前我可以试着给这种“上下贴边”式的构图一台解释。
以下内容经由我的母亲,画家张善瑛女士点拨,shout out to her.
郭熙曾经如此总结山水画画山的三种构图方式。
山有三远:自山下仰望山顶,谓之高远;自前山而窥后山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翻译成影片的系统:
- 所谓高远构图,就是低角度仰拍,可以突出山的高大和挺拔,拍人则人显得伟岸,另外会有夸张的前景和位于画面上缘的后景。
- 所谓深远构图,就是在高处俯拍,远景不在画面上缘,而是沿着Z轴向内延伸,是以为“深远”。
- 所谓平远构图,“平”强调摄像机的视线保持水平,既不俯也不仰。“远”则强调了这种构图中对于纵深的强调,为了达到纵深的效果,平远构图的视平线,也就是摄影机的高度,是处在画面中间甚至中部以上的。简单讲就是把机器升起来,但视线或是水平的。
高远构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楼梯场景是经典的高远构图
也算一台高远构图 画山和拍漫威英雄是一台道理
公民凯恩(1941)高远构图
上面出现过的,典型的深远构图
公民凯恩(1941)深远构图
复联3的一台深远构图案例
倪瓒的画多为平远构图,画面中大多有明显的前景/中景/远景 《渔庄秋霁图》
典型的平远构图中前景落在了画面的下缘,远景落在了画面的上缘,可以想象摄影机上升的过程中导演和摄影师如何控制上升的幅度也达到构图的设计。
IMAX1.43的幕幅比给了画面上下更多的空间,利用平远构图,可以充分地把画面上缘和下缘的空间利用起来去呈现前景和远景,我认为平远构图已经成为IMAX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刻尔克(2017)画面下缘前景的暗绿色军装,中景沿着Z轴延伸的一堆绿色头盔和湖面连成一体,远景的天空和军舰的黑烟。
平远构图的透视消失点位于画面中部偏上,画面中绿色的头盔作为视觉参考,很好地建立了纵深感。敦刻尔克的这个画面,可以说是平远构图的典范了。
关于裁切
另外关于裁切的问题似乎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我简单回答一下。
大家的疑问似乎是:
Q1. 为啥不把1.90:1的画面家用投影到普通宽银幕上面?
Q2. 为啥漫威明知道会裁剪,仍然这么做(这么做指的是裁剪则对应第一台问题,这么做指使用1.90幕幅进行创作)
- IMAX的系统包括了IMAX摄影机、IMAX DMR技术进行画面增强、包括IMAX家用投影系统在内的为IMAX影片特殊设计影院结构是一台统一的整体,IMAX片源无法使用普通家用投影进行放映,即便可以也无法完全复制IMAX影院的体验。
- 首先,这么做背后的逻辑是为了配合故事设定提供最优的观影体验:更大的场面,更高大的英雄和身高差等等上面和之前文章提到的原因,因此选择IMAX的格式去拍摄,以获取更大的分辨率,亮度和分辨率,用更大的底,更高的画面去捕捉宏大场面的格局和细节,再更大的银幕上呈现,而不仅仅是由于IMAX的特殊幕幅。因此使用1.90的IMAX画幅进行拍摄,在普通院线发行裁剪之后的2.39:1的版本,并不是想要牺牲观看普通版本观众的观影体验,而是在提供目前技术手段所能支持的最优的观影体验的前提下,由于目前影院的生态限制,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尾声
说一点题外话吧。
最近常看到观影人数下降,影院倒闭的文章。其实中国观众去影院看影片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前看影片是个稀罕事儿,98年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万人空巷,但毕竟影院和银幕数量还远远不够,电视机早就普及了,再加上DVD租赁和盗版碟的泛滥,去影片院看影片好像不是非干不可的事儿。
2010年左右以阿凡达为代表的视听“大片”,让普通人觉得影片院看影片确实比在电视机上爽,影片行业和票房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往后,观众的审美基准线被拉升了,初期的票房红利也消耗殆尽。经过洗礼的影片观众对于故事本身的质量要求提升了,另外产生了是对影院体验方面的新需求。前一台变化是显性的,对观众观影行为的影响也是带有自觉性的-观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影片故事质量的讨论中(口碑,豆瓣等的评分体系),影片的口碑也实实在在地左右着影片的票房。
比较而言,对于影院体验的更高要求是一台最近十年才出现的趋势,过去观众更加关心看哪部片子,对影院的选择没有那么挑剔。目前是观众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不同影院的区别,目前的影院也在银幕的尺寸(IMAX巨幕 杜比巨幕 中国巨幕等等)、放映机技术(IMAX激光厅、杜比激光厅等)以及音响效果(IMAX、杜比全景声)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目前看影片成了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它是一种平常的内容消费行为,一种经济实惠的社交选择,影片慢慢失去了魅力。所以当IMAX,杜比影院,中国巨幕,4K/120帧特殊放映尽其所能地提(扫)高(描)观众的观(支)影(付)体验(码)时,作为一台用生命热爱着影片的人,我内心是欣喜的,虽然我快要破产了。
未来:
- 脱离了故事的视觉奇观已经对观众失去了吸引力-需要提升故事质量;
- 流媒体将成为这个时代故事内容消费的主要媒介。从人类开始讲故事开始(也许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故事的传播和消费媒介主要经历了壁画,吟游诗人的诗歌(如荷马的他的诗歌),小说,戏剧,20世纪前半页的影片,20世纪后半页的电视机,21世纪初的移动只能设备和流媒体,未来也许叙事艺术的主流媒介会是游戏,但谁知道呢。乍一看影片好像突然失去了主流叙事媒介的地位,但是其实这一切早就发生过了,Cinerama出现的时候这种权力交接就已经开始了。
- 但我不觉得人们将会停止走进影片院。电视机在美国普通家庭中普及(1958年左右)已经60年了,影片院不仅还在,而且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在中国,虽然影院和银幕的数量在近几年经历了快速地增长,和美国相比,人均银幕占有率以及人均年观影次数相比美国影片市场而言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虽然今年中国影片票房疲软,观影人数下降,很多影院在亏钱,甚至有大量的影院被关闭,我都不觉得观众不喜欢影片了。
- 只不过观众走进影片院的理由变了。观众对于在影院观看影片体验的提升了,这一点我觉得是非自觉的,是在潜意识里的。观众买票走进影院,不再是单纯的故事消费-只是刷剧情的话电视机乃至手机提供了更加省事、省钱的消费场景。我觉得其实作为主流故事媒介的这些年影片真的很累,而且慢慢让我们忘记了影片是指什么。
- 我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过一点,影片艺术,形式就是内容。大白话,如何看,和看什么,同样重要。对我来讲如何看甚至比看什么更重要。
- 目前电视机和流媒体救了影片,终于可以让影片回归影片,回归她视与听的本质,让影片院回归我们记忆和情感中的影片院,一台做梦的地方。
彩蛋
从沉浸感的体验来讲,IMAX也许是这个时代的Cinerama了。正如Cinerama催生了CinemaScope和变形宽银幕,进而改变了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的整个影片生态-影片拍摄的方式、影片的美学、影片幕幅及影院银幕的尺寸和比例,IMAX已经在改变导演和摄影师拍摄影片的方式,也许正在帮助重塑未来影片和影院的样子。
观众对影片和影院的热情被Cinerama重新点燃
作为曾经最能体现影片魅力的放映形式,Cinerama承载了传播经典的使命
2001:太空漫游 Cinerama版海报
从这个角度上看,IMAX就是这个时代CINERAMA
2001:太空漫游 IMAX重制版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2461062598782976
如果你坚持看完了,要么是你时间很多,要么你很有耐心,要么你也为影片着迷,无论是哪种情况,你都非常幸运。
感谢关注。
本文首发于作者资深专栏:影片视与听
公众号:影片视与听
本文禁止一切形式转载。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