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最喜爱的国宝#《国家宝藏》节目中出现的27件国宝,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ryouchi 回答数7 浏览数664257
CCTV国家宝藏节目正在热播,悟空问答和节目组联合开展“ 我最喜爱的国宝”评选活动。即日起到2018年2月3日,回答本问题,为你最喜欢的国宝打call,将有机会获得500元现金奖励及悟空问答周边奖品哦~候选名单如下:故宫博物院:石鼓、各种釉彩大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上海博物馆:大克鼎、缂丝莲塘乳鸭图、商鞅方升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坤舆万国全图湖南省博物馆: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画、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辽宁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洛神赋图、鎏金木芯马镫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陕西历史博物馆: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杜虎符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云梦睡虎地秦简浙江省博物馆: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玉琮、宁波“万工轿”


nitenite | 未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座右铭。
因为我最喜欢的小说、也因为我心目中最好的作家、还因为我最神往的历史故事,我选择越王勾践剑做为我最喜欢的。

我为越王勾践剑打call!~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回荡在无数炎黄子孙的耳边,并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奋发有为、艰苦奋斗。
两千年来,大家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或于故纸堆中通过按图索骥找到越王勾践的蛛丝马迹、片言只语。对于其故事的真实性以及详细程度,大家觉得其杳如黄鹤,如同海市蜃楼,如真如幻。

我们这一代人何其幸也,能够真切地看到越王勾践剑的实物,从而确信吴越大战的紧张激烈以及其血与火的残酷无情。
每个男人,大概都怀揣着一颗千古英雄梦;每个女人,肯定都希望自己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倾国倾城。刚好以越王勾践剑为载体,所有人都可以将他(她)的希望和梦想投射在这把大名鼎鼎的旷世名剑上面。

看着这把寒光闪闪的宝剑(1965年湖北荆州出土时,据说还能轻松划破10几层报纸),你是否会想到勾践、范蠡他们在灯下密谋灭吴大计?
你肯定会想到勾践将西施这个“红颜祸水”送给吴王夫差沉湎其中。按照白居易的说法,那就“从此君王不早朝”。要我说,这就是“温柔乡是英雄冢”。
看着它,我同样能想象勾践拿起它兵锋所指,吴国灰飞烟灭。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向勾践告老还乡、泛舟西湖的时候,他也一定曾看见勾践配着这把宝剑。

也许勾践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大杀功臣的时候,用的也是这把宝剑。
甚至透过这把宝剑,我们仿佛觉得范蠡对勾践的评价言犹在耳——
“(勾践)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

这把宝剑当年一定曾和它的主人一般,一同用寒冷的眼神目送远去的范蠡和西施,就像现如今它目送走进博物馆的我们一样。
它是那么耀眼!它就是国家宝藏!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reewill2001 | 未知
南京博物馆的《坤舆万国全图》。
这是大航海时代,中国(明朝)融入世界的重要体现。
明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军事上对西方武器(佛郎机、红衣大炮、鸟枪)的引进;经济上与全球贸易,大量白银输入。其实文化上地图制作、天文仪器等都大量输入。可以说明代中西交流是全方位的。
《坤舆万国全图》通幅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牛、象、狮子、鸵鸟等。1602年8月7日,这幅地图得在北京刊行。

关于这幅画到底是谁创作的有争议,有的说法是中国人创作的,依据是里面的地名用词;有的说法是利玛窦创作,进献给朝廷。我比较倾向两种观点杂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依据就是利玛窦和许多中国士大夫有交流,他们合作创作,才能使得既有全球的准确图形,又有典型的中国词汇。

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藏日本摹绘本《坤舆万国全图》@温长卿。上面的狗国典型的中国传统词汇,带狗皮帽子的部落。


(全图的勘测绘制肯定来自西方,当时中国人的地图知识还达不到)。
中西融合才有了这幅图。加下来我们欣赏下图的细节吧(转自国家地理网)。

(大明,海直接叫大明海)

(英国;东南角是葡萄牙,当时称为弗朗机)

(日本四岛)
今天李之藻原刻版《坤舆万国全图》共有七件,都保存在国外。分别是梵蒂冈教廷图书馆(两)、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宫城县立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原克莱芒学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天文台。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推荐朋友们去看:
[1]龚缨晏,梁杰龙. 新发现的《坤舆万国全图》及其学术价值[J]. 海交史研究,2017,(01):1-13.
[2]李兆良. 《坤輿万国全图》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外译本考疑[J]. 测绘科学,2017,42(05):35-43+61.
[3]李兆良. 公元1430年前中国测绘美洲——《坤輿万国全图》探秘[J]. 测绘科学,2017,42(07):8-16.
[4]李兆良. 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兼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不是利玛窦[J]. 测绘科学,2016,41(07):59-66.
[5]邹振环. 殊方异兽与中西对话——《坤舆万国全图》中的海陆动物[J]. 海洋史研究,2015,(01):292-333.
[6]杨雨蕾. 《坤舆万国全图》朝鲜彩色摹绘本及相关问题[J]. 历史地理,2014,(01):336-343.
[7]李敏杰,朱薇.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对国人世界观的冲击[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1):82-85.
[8]李兆良. 《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中国发现澳洲——鹦哥地、厄蟇、火鸡的启示[J]. 海交史研究,2012,(01):60-84.
[9]袁荷,段运冬. “中国意识”的视觉传播与构建——基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03):170-174.
[10]梅晓娟,周晓光. 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716-721.
[11]杨泽忠,周海银. 利玛窦与坤舆万国全图[J]. 历史教学,2004,(10):63-65.
[12]王绵厚.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的比较研究[J]. 辽海文物学刊,1995,(01):214-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酷似性n | 未知
我选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酷爱编律和乐器的曾侯乙,以匠人之心定制的皇家级编钟,至今看来是仍是稀世珍宝,是目前发现规模较大,制作最精良的战国编钟。
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由 65 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三层 8 组,包括19件钮钟、45件甬钟、1件楚王熊章赠送的鎛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局部-铜木结构钟架,不是简单支撑结构,还能看到带佩剑的武士肃穆有神

曾侯乙编钟局部-浮雕、髹漆(漆涂物)、彩绘等技艺运用得炉火纯青

编钟精彩的雕塑艺术,对比欧洲貌似早了很多年。而从书法艺术来看,《曾侯乙编钟》还有错金篆体铭文3755字,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字体端庄肃穆、修长纵逸。


错金铭文
曾侯乙编钟十二个半音齐全,每个钟可一锤两音,敲出差三度的两个乐音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正面敲击为正鼓音,侧面敲击为侧鼓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情人 | 未知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有多少个第一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一一说说。
首先,这是宋代唯一流传下来一件最大的赞美诗般的青绿山水画。
其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画家创作的一件杰出作品。
好了,只有这两个第一都已经千载难逢了。

中国的山水画唐代中期已经成熟了。而且画法多样。杜甫的诗里即有“元气淋漓障犹湿”的写意画,又有“十日一山五日水”的工笔画。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晚期写意山水画,也已成熟起来了。到五代有荆浩、巨然是用纯墨来做山水画的,荆浩提出了笔法和墨法的理论,为水墨山水画开辟美学理论,深刻影响了宋代。
到了宋代,山水画家,大部分都画水墨山水画,那种富丽堂皇的金碧山水画,逐渐退出了山水画风格的主流。

王希孟是宋徽宗时代的青年,宋徽宗是宋代很有艺术创造性的一位帝王画家,他对唐代绘画非常热衷于恢复学习,在他的主持倡导之下,一股学习唐代绘画的风气形成,重视写实写生,作品富丽堂皇,是这一时期的绘画特点。
王希孟完成《千里江山图》这件作品时只有十八岁。
据蔡京对《千里江山图》的题跋记载,王希孟的绘画艺术在画院开始并不突出,经宋徽宗亲自指导,这个青年几个月之后,绘画技法进步非常快。《千里江山图》就是在宋徽宗的指导下完成的,可见宋徽宗的教学方法也很厉害啊。

《千里江山图》这幅画,长度接近11米2,宽51厘米。整幅作品千山万水,色彩堂皇,村舍俨然,渔舟唱晚,一派平和盛世的富贵气象,让人感觉山河之壮丽,天下之富有尽收画中。
色彩上因为用矿石颜料,所以非常鲜亮。今年在故宫展出时,观众排队观赏,无不惊叹千年之后,居然新美如故,这也是这幅作品神奇的地方。

由于五代以后,中国山水画的主流是水墨山水,所以,能够见到这么大的一幅青绿山水,美术史的意义也很大。因为,这个作品既有唐代山水画的风流余韵,又有宋代的艺术创新,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绘画瑰宝。
我们用文字了来描写绘画作品,那是非常笨拙的。不如我们看看作品。可以细细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最后我们说说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千里江山图》场面宏大,气象万千。开创了描绘全景大山水画的先河,可以说,画这么大的场景,需要视觉的多视点转换,中国人在十世纪就能够创造性运用“散点透视”,这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色之一。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是一件“散点透视”的杰作,但是没有青绿辉煌,而是恬淡宁静的另一番美感。同时,绘画作品的赞美性美学,对后世影响巨大。例如我们当代大画家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钱松岩都创造过不少非常精彩的具有赞美颂歌美学的山水画,甚至也有张大千创造的长卷。但是,像《千里江山图》这样金碧辉煌的作品,至今没有第二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gpfdgnwso | 未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地球形成之初到如今已历经了数十亿年。人类的文明相对于古老的地球来说犹如沧海一粟、微乎其微。
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战争。从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到高科技时代的核武器,战争的威胁一刻也没停止。为了拓宽领域,为了争夺资源,强势的一方总是以莫须有的理由来开启战端。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场战争,有惊心动魄的,有惨绝人寰的……利益的驱使,使得人们露出狰狞的面目。拥有精良的装备,优秀的战术以及强大的兵力的一方,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
说到兵器,不免使人联想到评书中提到的那些稀世珍宝。不过经过艺术加工了的东西,总让人觉得有些华而不实,甚至有杜撰的嫌疑。
中国的历史博物馆中珍藏了不少古代传下来的兵器,其中最让人痴迷的是越王勾践剑。这把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可见其地位之高。



喜欢这把宝剑,不仅仅因为它历史悠久,举世无双,更重要的是剑的主人身份特殊,故事感人。一朝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他日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勾践的故事流传至今,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励精图治。
1965年冬天,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珍藏于武汉湖北省博物馆。因剑身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勾践从吴国归来后,大力发展生产,任用仁人志士,积极扩充军备, 用了九年时间灭掉吴国,一雪前耻。这一战之后,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鸠浅”就是勾践的名字,这把剑也就成了王者之剑。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楚墓群中 ,坊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嫁妆说,越王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这把宝剑也许是被作为礼品带到了楚国;还有一种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打败了越国,缴获了此剑。不管哪种说法,都足以说明勾践剑的宝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英雄的故事经久不衰。再次看到这柄宝剑时,眼前仿佛闪现出一幅马蹄铮铮、战鼓声声、旌旗摇曳的画面。怀揣着国仇家恨、奇耻大辱,越王勾践手执利剑,率领精兵良将驰骋战场,气壮如牛。
越王勾践剑承载着千年历史,是国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间既有故事的沉淀,又含精神的传承 。喜欢勾践剑,为它代言,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inray | 未知
CCTV国家宝藏节目正在热播,其中笔者关注和喜欢的国宝是浙江省博物馆的良渚文化“玉琮王”。

为何笔者会喜欢这件玉琮王?
一、玉琮王的简介:
我们先看关于这件国宝的简介,良渚文化“玉琮王”,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纹饰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节琢刻一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图案,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
文字不好理解,直接上图如下:


笔者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工艺学家,所以喜爱与否全凭个人感觉,与宝物的珍稀及工艺特点无关。至于为何喜欢,大致是因为笔者联想到“玉器”、”良渚文化“、“虞朝”。
二、关于玉器: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玉器的民族,由于玉比一般的石头坚硬,所以加工玉器需要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精细的分工,浙博的这件精美的玉琮王正是说明了中华民族远在五千年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君子比德如玉“,我们的祖先教育我们要如玉器一般,温润谦恭,洁雅高贵,坚贞不屈。
笔者喜爱玉器,认为玉是天地之精华,是有灵性的宝石,是以时常佩玉以自勉。

三、关于良渚文化:
考古学定义的良渚文化实际上是虞朝文化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华夏文明早期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000年。
而考古挖掘的玉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其功用说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祭祀的法器。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核心区域包括余杭良渚、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是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再往外是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良渚遗址区内有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相当于当时的首都。

四、关于虞朝:
史记及先秦文献记载的五帝之一的舜,又称为虞舜,姚姓,妫氏,名重华,传说舜的眼睛是双瞳仁,故为“重”,“华”字可能为华夏族的华族之意。
有历史学家提出,虞朝是夏以前的一个独立的朝代,虞朝有虞舜和商均两代君主。
而《左传》和《国语》等常以虞夏商周四代连称,但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近代辨伪思潮兴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学者们干脆从信史中将虞朝删去,所以如今的大中学校历史教科书都以夏朝的建立作为中国朝代的开端。
但是考古学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为“虞朝”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笔者也更愿意相信虞朝是中华朝代的开端。
(我是六甲番人,更多精彩,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artweb | 未知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