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你最喜欢谁,谁的评书最精彩?

北京清大思创 回答数10 浏览数2320
著名的几位评书大师你最喜欢谁?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hkeny | 来自广东
从古至今,评书人代代都有,评书、说书的形式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古代,可以说是民间文化传承和普通人增长见识的重要形式。
而单、刘、田、袁四人可以说是当世评书四大家。我平时也好听评书,每个人的作品也都听过,个人最喜欢单田芳老师和袁阔成老师的评书。

w1.jpg


单田芳《乱世枭雄》

这是我听过的最长的一部作品,485回,前后听了3个多月,讲述的是东北王张作霖父子的跌宕人生。纵横几十年,东北亦江湖。单田芳老师的评书有个风格,就是他的声音比较特殊,这为他对作品的演绎增添了不少色彩。
评书人在评书的过程中本身就要求将书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述出来。同样是在描述一台打架的场景,其实就是书中的一堆文字,有的人在评书时感觉是在干巴巴地念。

w2.jpg


但单田芳老师评书时好像他就在现场,那些人就在他眼前打架,他正把所看到的场景告诉我们,我们也根本就听不出来是在念书、念稿子,这就是一种境界和能力的体现。
再加上单田芳老师独特的嗓音,一些江湖气息比较浓厚的作品经过他的一番解读、演绎,真是别有一番趣味。而且,还能通过评书学习到很多知识,至少我对张作霖父子的了解基本都是从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中学到的。

w3.jpg


袁阔成《三国演义》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说过三国,但有的人讲述地确实是好,有的人却评的一般,袁老的三国在我看来就是比较经典地演绎。他评书的三国共有365回,估计当时是从新年第一天开始讲的,正好整整讲了一年。
袁老讲三国有个特点,你能从中听出原著里所没有讲到的话外之音。比如同样是三顾茅庐的场景,即使你不听三国肯定也能知道。
但我在听袁老讲述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条时间线上突出了一台重大的原点,好像感受到一台能影响到以后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出山了(不排除对三国已有了解,所以才有这种感觉)。
而对于一些经典战役、情节的评书,袁老也能像描述一部电视机剧一样,非常具有画面感地讲述出来,我都怀疑是不是袁老看着94版的电视机剧讲的(此处开个玩笑)。

w4.jpg


作为一致认可的四位评书大师,真心感谢他们创作了如此多精彩的作品,不论在多年前或是目前,他们的评书都点缀和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
<hr/>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ujuliang | 来自北京
这四位都是艺术家一级的演员,都有自个的拿手好书。但要说艺术成就最高的,个人认为非袁阔成先生莫属。


袁阔成先生出身评书世家,他大伯和他父亲都是评书名家。袁阔成在评书舞台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评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袁阔成在说《三国演义》之前,先为辽宁营口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两部评书,《群英会》和《三气周瑜》,大受欢迎。于是中央台才请他录制《三国演义》。袁阔成还有一部家传的评书叫《水泊梁山》,这部书说的虽然也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但却与《水浒传》的内容很不一样,故事情节曲折精彩,极其吸引人,再加上袁先生的精彩演绎,人物活灵活现,让人百听不厌。除了传统评书外,袁阔成还说了许多新评书,如《烈火金刚》等,也非常受听众喜爱。袁阔成是全国唯一穿西装表演评书的演员,他把舞台上的桌子也去掉,这样一来,他全身都参与了表演,因为评书不仅是靠嘴说,他也有形体的表演。袁阔成没有收徒弟,但他奖掖后学,连丽如说他的家传评书《水泊梁山》,他亲自在电台向听众推荐,表现了一台艺术家对后学的关怀。2006年,袁先生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同时获奖的还有马稷)。


单田方的评书以他特殊的嗓音和表演风格闻名。他的最有个人艺术特色的评书是《隋唐演义》,他后来的评书无论多受欢迎,其艺术成就都没有超过《隋唐演义》。前几年有一部同名电视机剧就是依据他的评书上拍摄的。另外,单田方还说了《贺龙》《百年风云》等新书,为拓展评书的内容作出了新贡献。不过,单田方的许多评书在结构上是雷同的,抓贼,贼跑了,再抓……。但这个不足之处被他出神入化的表演艺术给弥补了,听众仍然听得如醉如痴。


田连元的评书以《刘秀传》为代表,后来他也说了《水浒传》,但内容上有所创新,并没有完全受施耐庵小说的限制,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田连元播讲的《杨家将》也非常受欢迎。他的评书借鉴了相声的某些元素,有时笑骂调侃,非常有趣。


刘兰芳是较早闻名的女评书表演艺术家,她最著名的评书就是《岳飞传》。《岳飞传》播放时,正是1979年,国家刚刚改革开放,人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听《岳飞传》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一台最重要的娱乐项目。后来几年的春节,从初一到初五,我们县广播站每天连播十五集,因县广播站的节目收音机听不到,我们就顶着严寒到广播站楼下听,午间吃饭都舍不得回家。有一部影片,有一台长镜头,就是在老筒子楼里,人们边在厨房做饭,边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刘兰芳的《岳飞传》,那时的人们的生活一定会乏味许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626451 | 来自江苏
这几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作品都听过,也都很喜欢,但最喜欢的或是刘兰芳,因为这是少年的记忆。



1980年代初,文化娱乐比较少,当时我才十几岁,除了读小说,最爱的就是每天听刘兰芳的评书了。评书通过广播电台播放,好像是每天晚上六点半,刘兰芳准时开讲,我和父母、兄弟姐妹早早便坐在收音机前准备好了。别的家庭也是这样,街上连行人都很少,10年后,电视机连续剧《渴望》播出时,又一次出现了这种盛况。




刘兰芳讲的第一部评书是《岳飞传》,说的是南宋元帅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故事,评书塑造了岳飞、岳云、岳雷、牛皋、张宪、王佐、陆文龙等正面形象,也生动刻画了侵略者金兀术、哈迷蚩等金国将帅。《岳飞传》中的许多故事,像枪挑小梁王、大战朱仙镇、王佐断臂、枪挑滑车等至今仍然耳熟能详,记忆犹新。至于岳飞与老对手金兀术的决战,刘兰芳在评书中这样演绎:
金兀术拼命了,大斧子轮开,一招比一招快,一招比一招猛,一招比一招紧,一招比一招凶。如同疾风暴雨,恰似车轮飞转。岳飞渐渐不敌,汗下来了,光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因为岳飞连战四阵了,这是第五阵,有些疲劳了。岳飞心想:损坏,今天我要胜不了他了!真若败在他手,必然是旗倒兵散,失地千里,国破家亡,山河沦陷,怎对得起朝廷的信赖呢?怎对得起母亲的教诲呢?怎对得起妻子的嘱托呢?我不能败,一定战胜金兀术,雪国耻报家仇,迎请二帝还朝;拯救黎民出水火!想到此,浑身上下,热血沸腾,抖擞精神,把大枪使开了:
   一扎眉头二扎口,三轧面门四扎肘,五扎金鸡乱点头,六扎怪莽空裆走,七扎两腿八扎马,九龙摆尾冲天吼!
听到这里,总是热血沸腾,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朋友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刘兰芳后来在文章中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我说的评书《岳飞传》通过电台播放,可以说家喻户晓。从此,我与《岳飞传》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岳飞传》大家都喜欢听,所以就记住了我。后来又说了《杨家将》《陈毅》《红楼梦》等几十部评书,效果也都很好。我说观众听,有的见过面,有的没见过面,通过空中舞台,我们以评书会友,天长日久,一晃30多年过去了。





刘兰芳评书中,我最熟悉的就是《岳飞传》和《杨家将》,那些动人的故事伴我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zfpop | 未知
从小都是听单田芳大师说评书长大的,真怀念他说评书的时候。愿单老在天堂安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okco | 来自河南
这四位评书大家,我听得最少的是刘兰芳,尽管她的《岳飞传》名扬天下,听得地方治安都变好了,但我总是不太喜欢她说书的腔调。从一开始就没有听上,后来也就完全放弃了。



其余的三位,各有千秋。田连元说书说得细致,讲究。很多人都说过《水浒传》,去听他的《水浒传》,光王婆卖弄风情就能讲好几天,不紧不慢,有过日子的心。不太好的地方是过于细致,情节推动有些过缓。



关于袁阔成,谁要说他说的《三国演义》不好,那纯属睁眼说瞎话。《三国》是才子书,而袁阔成最适合说这种书。我喜欢袁阔成在书中关于评说的部分,关羽去世的时候,袁阔成利用整整一台回目的时间回顾了关羽忠义的一生,情感充沛,感染力十足。



我听单田芳的评书听得最多。单田芳最擅长说《三侠五义》这种侠义书,基本不用照顾什么史实,如何过瘾如何来,每次听都觉得痛快。他嗓子沙哑,说话和用语自带东北味儿,好像更符合书中人物的状态。单田芳的短处是才子书,《三国演义》他也说过,但味道远不及袁阔成。不过话说回来,同样是《封神演义》,袁阔成不如单田芳说得好。
多年前看到过一种说法,大意是说单田芳的评书作品不尊重史实不说,而且叙述方法和用语都过于粗俗,从而降低了中国人的国民素质。这种说法真是让人可发一笑。
在大众需要娱乐而苦于找不到太多渠道的时候,情节跌宕起伏的评书无疑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大部分评书内容都劝人向善,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高台教化的作用,因此说书人也常被尊称为先生。而今人们找乐的途径越来越多,接受正规教育的水平也越来越高,评书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如果因为此时此刻而指责彼时彼刻,就难免显得有些不厚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933500343 | 未知
如果是问这四位大师谁的评书最好,恐怕还真的很难分出一台伯仲来。
但若是问我最喜欢谁,当然是单田芳老师了。
我们目前讲一台艺人,如果希望被别人记住的话,一定要有很高的辨识度,用我们当下流行的话来说,这就叫做个人IP。而单田芳老师的辨识度,则得赖于他那沙哑的嗓音了,他的声音虽然沙哑,但是听起来非常有意思。只要区区几句话,就能把一台听众的注意力吸引住。可以说,单田芳老师全部的魅力,都来源于他那特别的声音。



不过后来我在报纸上看到单田芳老师并非向来声音都是这么沙哑的。因为他在中年的时候生了一场病,然后因为嗓子发炎,发了很长时间的高烧,最后因病,所以嗓子才变得沙哑。但是歪打正着,这沙哑的声音并没有毁了他的职业生涯,反而让他推上了真正的巅峰。
这不得不说,人的命运啊就是不知道,自个的命运不可以预料。
单田芳老师的影响力确实很大,这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声音辨识度高,还因为单田芳老师非常高产。在我的印象里,话匣子在播放评书节目的时候,单田芳老师的节目数量要比其他三位老师高出去很多。基本上好几个台,都在播放他的评书。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来,单田芳老师,是一台非常勤奋的说书人。如果他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一位讲书人的话,他一定还能比以前更红。



听了很多年单田芳老师的评书,却一直没能见到他本人长什么模样,从电视机时代也很少看见他上电视机,直到网络时代,才从网上百度到了他的照片。说实话,单田芳老师的模样非常普通了。但如果看单田芳老师的视频的话,仍然是一种超乎想象的视听享受。他的做派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他的视频无疑是个非常精彩的节目。
好了,可算把这个回答写完了,我要去听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jlimeiai | 来自北京
插个队,坐井观天一下。
先亮一下我油光鲜明的观点:单田芳我最喜欢,他的评书最精彩,没有之一。
我喜欢插嘴呵呵
所以,先插段个人经历,再插嘴分析。
我天资聪明(算我无耻了,后来让学校耽误了),自幼悟性颇高。
上有两个哥哥,一台大我八岁,一台大我六岁。
成长过程中经常受两位大哥考验,偶尔夹带刁难,但每次都被我轻松化解,最后皆大欢喜。
7岁入学,先上两个一年级。8岁那年,也就是第二个一年级,一天中午正等吃饭,爷爷一旁拿着收音机蹲在墙根,满脸的期待。
爷爷说:今天中午有武松打虎。
我幼小的的心灵一颤,迷迷糊糊感觉好像有好故事。
原来是单田芳的评书《水浒传》,中午刚好该播讲景阳冈武松打虎一段。
听过这段评书后,产生了一台严重后果,就是我听懂了,入迷了,不可自拔了!
自此,每天中午(几乎365天)都收听评书。
一直到五年级。大概听了有五六十部。
说我的这段经历并非说明,我沉浸在单老师的评书中,被他的风格先入为主,给洗脑了。没有!
中间有些时候,也会听一些其他三位的,毕竟在那个念头,这四位都是评书界的佼佼者。他们的录音各电台轮流上阵,有时候你想躲都躲不掉。
后来在我大学毕业后,闲暇之余,为了逃避生活的压力,就回忆一下童年。评书占的分量太重了,所以听评书才过瘾。有时就好奇,为啥有人对袁阔成的评价极高,还有人特别喜欢刘兰芳,田连元的评书。
抱着对比的心态听了袁阔成的压箱底代表作《三国演义》,刘兰芳成名作《岳飞传》,田连元改编发挥很好的《水浒传》。
结果如何样?一部都没完整听完,当然都听过半了。



好了,是时候表演真正的分析技术了!

仅举一台栗子,分析便知原因。
目前在各种评书网站搜排行,单老的评书中《白眉大侠》大都排第一位。
这部评书我认为也 最能代表单老的顶级水平,里面用的各种技巧最多,堪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再表达一台观点:评书是语言艺术,是口头文学。不要拿评书的结构思想以及文字技巧和文学名著比较,评书演员不是作家。
在《白眉大侠》中,粗略总结一下,单田芳的高明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用方言唱小曲。

在《白眉大侠》第一回,徐良走在大道上,高兴时唱的小曲。他的好不在有多专业,而在于有多有趣。情必近乎痴方始真, 才必兼乎趣才始化。我第一次听就乐的肚子疼。酸溜溜的山西酸醋味。自带喜感的歌词,极尽戏谑的唱腔,和在跑掉与不跑调之间的有意无意,似乎卖弄风情,又似乎孤芳自赏。。。。。。
一句话,在评书中,这小曲唱的就是绝妙!
其他三位没有。
2.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发音。

这也是单老师的一绝。在相声中叫“倒口”,就是模拟各种方言。
《白眉大侠》中徐良的山西话(是不是纯真的陕西话不重要),声音独特,极具个人特色。这在塑造人物个性上绝了。好处是辨识性高,省略了讲故事中无数的旁白如“某某说”,这样在叙事中风格鲜明,故事干脆利索。
其他三位当然都有,但不像单田芳的个性强,风格多样。


3.不同人物安排不同语言风格,自由切换,天衣无缝。

徐良一张嘴就是山西酸醋味儿。
房书安一张嘴是没鼻子的 跑风味儿。
蒋平一张嘴是尖嘴机灵鬼味儿。
冯渊一张嘴是结巴蔫坏味儿。
其余如老太婆,少女,和尚,老道,长辈,晚辈等等等等,各种人物的说话都像另有其人。
闭着眼睛去听,仿佛有很多演员在演戏一样,而且中间切换如此自然纯熟。
我还听过一段蹩脚的评书,一句一台“某某说道”,啰嗦不堪。
其他三位也有,但风格没有单老师丰富,不同声音的区别不明显。
4.强烈的感情色彩。

单田芳的评书中人物感情通过语气表达的非常饱满,张力十足。
《白眉大侠》中很多场景都能体现。
房书安去八宝叠云峰,求旧日兄弟归还徐良人头,看他一篇说辞,绚烂之极。
说服中有大道理,无奈中有不讲理。
既重情重义,又客观分析。

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面对不可能也不失幽默。
在房书安的多次“外交”谈判中都有精彩的表现。
在单老的语气中,你能听到雷霆震怒,令人胆寒,也能听到软语温存,骨酥肉麻。
语速快时,绝不输相声贯口,语速慢时,你只会感觉沉稳没有急躁。
其他几位语速强调变化相对单一。



5.个人创作能力高人一筹。

单田芳是四大家中学历最高的,是当年罕见的大学生。
在多次采访中,很多人问为何不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单老说评书讲究再创作,金大侠小说的结构太完整,大众太熟悉。
好评书演员绝不是照本念经。
《白眉大侠》就是单老在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的基础上,加上自个的想法再创作的。
《乱世枭雄》也是单老师一部扛鼎之作,花费其父子(单瑞林)二三十年的心血,根据一些史料和民间传说创作的。地位非常之高。好评如潮。
足可见单老师的创作能力。
这一点上其他三位也都很厉害。只是像单田芳这样自个写书,而且能收到无数好评的作品似乎不多。


好了,先聊这么多吧,太长就罗嗦了。
相信不少人是伴随着评书长大的,四位老先生在评书界的地位也是无可争议的,至于他们之中谁高谁低,还很难定论。
遗憾的袁先生已经驾鹤西游,希望留下的三位能不走就别走了。
真心希望 中国类似评书这样的传统曲艺能后继有人。
最近几年,单老爷子身体也不是很好,或是希望上天有好生之德,能让他老人家健康,多活几年!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您更喜欢哪一位?说出理由,大家一起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ksell | 来自北京
每次画图时,都会听单老的评书为伴,不画图时则看老郭的相声打发时间,老郭的相声得看,光听还不行。说单老吧,评书基本听遍了,有的都是四五遍的。在单老未出名时,那时听的都是田连元、刘兰芳、连丽如、袁阔成几位先生的书。但是听了单老的书之后,就听不进他人的书了。
原因一,不是几位先生讲的不好,几位先生的造诣自是炉火纯青,但是讲的太过一本正经。这些老派的讲书人,挑毛病挑不出来,但缺少幽默。不像单老的书,一边乐一边听,在配上特有的嗓音,更有韵味。
原因二,几位先生的书,平铺、支线内容太多,主线内容不突出。刚听了三十来集连丽如先生的的《童林传》就是如此,一板一眼都很好,就是整体过于平淡。一台支线的人物,也要把姓名、出身等内容交待清楚。可到了打仗的时候,打个小蟊贼几句带过,打法禅也是如此。而单老则不然,与主线关系不大的,能剪就剪,而一但讲到交手的时候,则非常认真的讲,哪怕是两个不起眼的人物交手,也能讲的津津有味,更何况讲到主人公出场的时候,听的心惊肉跳,虽然都知道结果,但还会为主人公担心。因此听了打法禅后,便不在听下去了,又把单老的找出来听。
原因三,人物形象鲜明。单老的每部书都有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白眉大侠中的徐良、白芸瑞、房书安、蒋平、昆仑僧、朱亮、冯渊等。童林传中的童林、胤禛、年羹尧、张芳、二侠、司徒朗等。一提到某个人,其形象立即会出目前眼前。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八九十年代讲书的可谓百花齐放,但自打单老出来后,基本听不到别人的书了,也很少有人讲了。我印象中最早听他的书是他在电视机中说的明英烈,比白眉大侠还要早。到后来评书基本就是单老一台人的江湖了,这点和老郭很像。老郭说,评书和单口相声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单老的书简单形容一下:引人入胜、形象鲜明、幽默风趣。
单老虽走了,但书还在。目前很想听单老当年在电视机台录制的一些书,如薛家将、童林传等,目前这些书网上没有,有的都是电台版,内容不全,不知何日才能听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orro1 | 未知
谢邀,
评书是我7O后的回忆,也上爱好儿时的记忆是美好,
如果是问这四位大师谁的评书最好,恐怕真的很难分出一台胜负来,若问我最喜欢谁,当然是单田芳大师了,
目前各种评书网站搜排行榜,单田芳大师的评书中《白眉大侠》大都排第一位,里面用的各种技巧最多,堪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袁阔成,他的评书讲的有深奥,水平极高,有文化修养,
刘兰芳,前期说的不错,像《杨家将》经典,
田连元。另类,诙谐幽默,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