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评价《超级育儿师》这个节目?

洗澡的泡泡 回答数5 浏览数1003
超级育儿师 - 乐搜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福建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wdclub | 来自北京
刚看了兰海的一期节目,就搜索看一下网上的评价如何,发现竟然有人完全妖魔化这个节目。
持反对态度的无外于说节目不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探索孩子的兴趣,只是强制靠武力规范孩子诸如此类。
然而,我在这一期节目中完全没有看到这些负面的情况出现,相反他们主要的手段是:
1、根据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和父母两者的问题,同时也发现孩子真正的需求,即问题的根本来源
2、通过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的规则,一起对父母和孩子进行约束(当然,主要为了规范孩子的行为),消除孩子的坏习惯,比如随便打人、骂人、爬高楼层的窗户
3、教给父母在孩子有错误行为的时候如何应对(惩罚+奖励等反馈)
4、教给父母表达对孩子的爱
5、教给孩子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
6、也发现了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爱运动、平衡感好、当海军等)

所以,这里面不但没有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发展,反而是真的发现了孩子的特点,从而让他在一个正确的环境中成长。
比如 淘气椅惩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规范的手段,谁能够在社会中生存不尊重规则,不明对错?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如果有绝对的自由就没有人权存在。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解放孩子的天性才是生存之道,否则,将来极有可能危害社会。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惡魔獵人 | 来自北京
今天无意间在百度推荐刷到一个视频,打开看了《超级育儿师》的完整版后讲一些自己感受吧。抄袭不抄袭不知道,因为大部分国内很多节目不都是国外直接汉化版么,我觉得只要教育意义存在,好的社会影响存在,像我从来不看综艺节目的连着刷了很多期,至少对我这个在培养孩子和孩子生活的母亲来说是有积极效果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听幼儿园的老师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但是在自我反思中又不知道正确的或者适合个人实施的方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解放着孩子的天性,听着樊登老师的读书会,不管教的勇气,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一方面看着这么实施后的孩子无法无天条件没停,天天需要外挂今天去这里玩明天去那里玩,搞得自己很累的生活,觉得是不是中国传统的一些教育理念也不能完全摒弃,该削还是削,棒棍出孝子(虽然武志红老师书也写了那不过是成年后的孩子寻找童年缺失的那种情感补偿和讨好)再此不展开了。但是确实规章制度制定好,学习计划实施到位的孩子生活的规律性和上学后的一些表现让家长没有付出那么多精力。
所以,现在的家长不知道会不会有我一样的混沌,一方面觉得书上对,实施了又觉得别人对。最后索性回到了自己原来的生活轨迹。记得樊登老师的“温柔且有边界的爱”,依然做不好家长,可能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吧。
扯远了,回到节目本身。
看到单亲妈妈,小女儿眼睛近视那期,简直不要太奔泪,马上成了兰海老师的粉丝。
老师没有过多的去处理孩子,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妈妈的情绪沟通问题,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有点坚强倔强的妈妈,兰海老师要求她说出:我需要寻求你的帮助。并且一定要她说出不能省略,这其实已经是成年人的一次心理治疗了,对于我来说,说就说呗,有啥。可是这个妈妈不一样,她沉默了很久,说出来之后马上趴在桌子上哭了出来崩溃了很久,所有的不易和艰辛,所有生活的压力和情绪的压抑都在这句陈述中溃不成声。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自己的问题和无助,记得朋友说过,说出自己问题的一刻一个治疗已经成功了一半,虽然不能验证伪,但我觉得有道理。
既而又设置了一个环节模仿单亲妈妈的语气要求她完成一系列任务,妈妈任务结束后又崩溃哭了。生活本是不易,这期节目看哭了无数次,比起来社会新闻动不动就虐童虐子的,我们需要让一些人看到,社会上更多的是一个母亲用单薄的臂膀竭尽所能的爱去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和世界。虽然她们有时候做的不够好,有时候会歇斯底里,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无助不良情绪带给孩子,但她们确实努力了。男性请给女性一点宽容和忍让,不要总是把社交工作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和冷暴力或者真暴力带回家中,她们又做错了什么呢?
最后,兰海老师一直是有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方案的,在一个游戏或者事件的具体实施中去完成这个过程,比如自信的建立(中山父子隔阂消除),勇气的培养(带孩子走一次绳索比一直呵责他大胆点,什么叫大胆,什么叫勇气要明白的多)比如沟通的问题,语调,肢体语言的作用,玩沙子游戏(二胎哥哥去建立责任感带领弟弟完成任务比在家教你不要和弟弟抢东西这种做法简直不要好太多)。
而且很多游戏的场景和设置是充分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看下来几期家庭都是家里基本上打扰的整齐干净,但是中山家庭那期很触动我,因为它反应了很多家里开店那种(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不能分离人员流动性大)(暂且叫商住一体化)生活状态下的家庭成长模式,爸爸妈妈永远在忙,自己活动区域就是店铺,吃饭也在店里解决,稍微不小心调皮还会被呵责。节目组问孩子,爸爸什么最厉害,儿子说爸爸修东西最厉害,节目组设置的节目是让他们共同去装一个摩托车车雨棚。而不是那种游乐场什么类的场景,让儿子体会到了爸爸工作的一些不易,顺带在活动中通过一些工具传递,两人协作中完成任务,然后在情绪缓和后,让爸爸道歉:承认错误,获得原谅,孩子没有恨爸爸,只是2岁的时候不能接受爸爸棒棍处理这种不容沟通的暴力处理方式。
就像我一直不明白,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要把你送人这句话(当家长的认为这是一句玩笑和震慑),可是对一个没有生活能力情感没有建立完善的孩子心中,能造成多大的安全感的缺失和无助。(河南妈妈,小姑娘很白总哭那期)直到我在镜头里看见小姑娘哭的歇斯底里,那期也非常有代表性,真正需要救治的是孩子的母亲,一个全职妈妈,比较依附丈夫,可是老公应酬太忙回家也嫌烦,无助的毛巾上都要印着爸爸去哪,而且强烈的传达自己情绪给女儿的妈妈那期,触动也是蛮大,可能是很多丧偶式教育的家庭缩影吧。居然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这么不喜欢社交,这点,好吧。插花,瑜伽,早教,全脑,亲子游泳,绘本,小公园,游乐场,动物园high起来呀。
而且命令性的语言和不能站在一个孩子所处阶段去思考,对话,执行是很多家长存在的问题。
总之,看了才几期,但是感觉不错,很多家长真的连判断问题准确的标准(包括我自己)都没做到,希望更多的此类节目,影响到家庭,也看得出,以后社会诸如此类的服务类的,心理辅导类的职业,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祝做家长的路上,你我越来越好。
20190904
很多人居然说淘气椅太残忍,我简直不敢相信,连犯错坐个凳子都成残忍了,那确实是孩子错了的时候,那难道碰见熊孩子的时候,我就不相信幼儿园老师在孩子确实调皮捣蛋的时候还没有一点惩戒措施。不是社会上很多人替你教训孩子了么。
不知道他们看见那种亲生爸妈把自己孩子揍的没有生命,还有饿死孩子的新闻什么感受,是自动屏蔽这种新闻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iaoniaa | 来自北京
我认为,对节目的评价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节目收视率的评价,一类是对节目的价值的评价。首先,节目的收视率,取决于观众爱不爱看这个节目。观众爱看这个节目,口碑就会传开,收视率就会上升。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无非就是想做一档自己愿意做,观众也愿意看的节目。而观众爱不爱看这个节目,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节目的定位。《超级育儿师》这档节目的定位应该说是很准的,抓住了大部分家庭的痛点。如果非要说这档节目是模仿国外的,不是原创的,算不得本事,那么我们可以说,安徽电视台在选材上是成功的。不管是迫来品还是原创,都不可否认这个节目的出发点是吸引人的这个事实。关于这个节目在剪辑方式,表达形式等等问题,都是媒体人的专业问题,作为门外汉没资格做太多评价。只要你喜欢看,就是好节目,如果不喜欢看,一切免谈。看电视的目的无非就是在获取知识、乐趣,或者打发时间等等方面中占一项或一项以上。
另外一个是对节目价值的评价。一个节目的价值的高低,在于这个节目的观众能否受益。《超级育儿师》毫无疑问是针对教育的一档节目,本身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就算是节目没能给家长带来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起码它能引起观众的反思,尤其是家里有典型问题小孩的观众。节目的主要对象,是问题小孩,年龄从学前到青春叛逆期都有,比较全面;其次是家长,最后是育儿师。
育儿师们采用的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察--每一集里都出现过的。观察,是发现问题所在的最关键的第一步。
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小孩存在很典型的问题,比如动不动就哭闹,而不明就里的邻居或者亲戚见到就会说,这种孩子应该打!不打不怕的,我们家某某就是这样的,打了几次之后现在好多了。
这种建议是最笼统的,最不可取的。而偏偏很多无助的家长就采取了这种建议,结果,不能说全部,起码有些家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种建议的问题在于,建议者根本不了解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盲目的建议和评价。
一个孩子被打怕了。可能表面上顺从你,但是同时也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给更进一步的埋没了,小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寻找各种渠道发泄,直到找到一种他们认为最能解决他们心理需求的渠道,比如打游戏、离家出走等等行为,最后让人评价为坏孩子,那么心理距离就更加的远了。所以,不对症下药,就可能会适得其反。就好像一个医生在看病的时候,是遵循望闻问切的顺序的,第一步是望,也就是观察。如果没找到问题所在就乱开药,后果可想而知。
通过观察孩子的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并且得出初步结论,这个才是正确有效的方式。在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们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而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沟通技巧上。在家长的教育方式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强迫小孩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要求苛刻;一种是极度放纵,不管小孩犯下什么错,都不舍得适当地惩罚孩子一下,也就是俗称的溺爱。处于这两个极端中间的,是缺少耐心和技巧的。这种处于两个极端中间的应该是占大部分的。
育儿师们通过和家长开会指出家长的问题,再到并制定方案,最后实施执行的一个流程对问题小孩进行“治疗”。这个过程,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从节目里看到的都是剪接过的镜头,其实在背后,工作人员是费了很多心思的。原因很简单,一些带孩子外出拍摄的镜头,就要选个好地方,择个好天气,准备道具等等,不可能一天就完成得了的。我也愿意相信,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有失败的时候,然后育儿师改变方案进行新的尝试,只是节目没有播出来而已。当然,这个只是猜测,我并没有证据证明。如果我的猜测是对的,也没什么不光彩的,这恰恰说明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
一个电视节目的生存之道是有观众,有收视率,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社会的热点,抓住观众的观看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做个有良心的节目”,再不断吸取好的建议和意见,慢慢地进步、创新,才能走得长久。《超级育儿师》通过走进家庭,帮助家长纠正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参与节目的家庭受益,也让观众引起反思,但从这一点,价值就算是很好的了。
虽然作为电视节目,里面的某些情景可能需要专门演一下,比如开门那里,但是这些不影响节目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这节目就是作秀,就是为了博收视率。那么,我想问一下,你上哪找那么多3、4岁的实力派小演员,将一个问题小孩演的淋漓尽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z096688 | 未知
如果不是一直有这么多人在关注节目 我想我们可能坚持不到第三季
第四季节目如无意外 仍会在安徽卫视同一时段播出
做这个节目最难的部分就是要找到适合节目的 有突出问题的家庭 毕竟在中国 很多人对于上电视这件事情 是非常谨慎的 有非常多的合适节目的并且需要帮助的家庭 都是因为不愿意出镜 失去了得到和育儿师直接沟通的机会 我们用在选角上的精力和时间 远远大于别的部分 负责选角的同事永远是压力最大的 并且这种绵长的延绵不断的压力会一直持续到节目杀青
作为一个模式节目 正版授权节目 我们其实可以从原版直接拿来用的技巧不多 除了淘气椅、家庭规则 其实即使是家庭规则 所有的部分都是要经过localize的 从来没有哪个节目是可以直接拿来做中国版的 至于Nanny的体型 我们面试了那么多的育儿专家 最后选择兰海 还真不是因为形象什么的 兰海老师在电视性格方面 以及专业背景方面 都是很扎实的 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分析 都是要借助专家已有的知识体系的 而电视 只是把它更好的呈现出来 同时 我们的节目也确实帮助了非常多的家庭 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也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的家庭
再好的节目 包括好声音这种 时间久了 很容易陷入疲劳 支撑我们做下去的动力 无非是真的被很多家长需要 另外移籍安徽卫视后 影响力确实比之前要好
但清醒的说 毕竟这是节目 需要收视率 要赚钱 作为良心剧组 我们会努力做到节目效果和辅导效果的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ackcomeing | 来自广东
我看过国外版super nanny,当时看到这个节目时就想,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出一档这样的节目。
没想到去年无意中就发现了这档《超级育儿师》,甚为惊喜。
完整的看了几期节目下来,还是颇有收获。
这个节目虽然从形式上完全复制 supper nanny,甚至连育儿师的身形,穿着打扮细节都copy过来,让人有些感觉不舒服,但从节目内容尤其是育儿师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切入点看,对于中国的父母们还是有比较强的借鉴意义的。
首先,育儿师最基本的立足点是,父母是孩子不良行为的主要负责人,任何孩子的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其实都是父母影响的结果。这点,我相信,大部分人看了这个节目都会有很深的体会。
其次,育儿师有几个工具,我大概整理了下,主要有:
A. 家庭会议:召集对小孩有关键性影响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同住的长辈。主要的目的是让父母了解当前小孩出现的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指出家庭成员中对待孩子不好的习惯和教育的盲点,然后说服父母认同育儿师的理念,共同完成接下来的矫正工作。
B.规则或者愿景板:由所有的家庭成员共同制定一个新的家庭规则,所有规则需要得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认可,把规则写在纸上,签名,然后贴在墙上。
C.淘气椅:这是我当时看国外版的节目印象最深刻的工具。具体的使用方法节目中有明确提示(这点做的比国外版的好)。
总结起来就是,每当孩子不遵守之前制定的规则时,先提出警告。
警告之后,孩子仍然如此,就把ta抱到一个专门惩罚的地方。
惩罚的地方放着一个椅子,叫淘气椅,让孩子在那里坐x分钟(根据孩子的年龄推算,4岁4分钟,5岁5分钟)。
抱ta过去的时候,简短说明为什么惩罚ta,开始用计时器计时。
如果孩子不愿意坐,或者坐了一会又跑出来了,那么就重新开始计时。
计时完毕之后,再次对孩子说明为什么惩罚ta,然后让孩子道歉。
孩子道完歉后,抱抱ta并亲亲ta。结束。
看起来很简单的惩罚过程,你看完节目之后就会发现,对于特别顽劣的小孩,实施这种惩罚措施比直接打他还难。尤其是大部分父母都特别溺爱小孩,反复纠结之后,父母都于心不忍了。所以 ,用这种方法的时候,父母绝对要下定决心,心要狠。
最后,虽然在实施淘气椅的惩罚手段上,显示出育儿师教育理念的严格性,但育儿师并非是那种传统的严苛教育方式,而是该严的时候要严,该爱的时候要爱。尤其是在关注小孩的心理状态,如两个孩子中的大孩子受父母忽略的心理,如孩子的独立意识等等,她都比较敏锐的观察到了,并通过父母行为的纠正,给小孩健康的心理环境。所以,这点是很多父母值得关注的点。
总体而言,这个节目还是有很多价值的。汉化也不是特别失败,尤其是独生子女,老人带孩子,或者两个孩子的案例,我觉得都是贴合时代发展的。
当然,槽点除了刚刚说的copy过度之外,节目中的土豪家庭也巨多啊,家里的玩具不要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