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ftvzhangwen
| 来自北京
如果是90前的河南及其周边地区的小伙伴,应该还记得当年河南台能把一档传统戏曲节目《梨园春》做到火爆成啥程度吧?在2001年除夕黄金档,直接跟央视春晚叫板!年底连演三天戏,年三十晚上戏曲总决赛,和春晚同时间进行!盛况空前,我们那栋楼基本春晚时间都在看《梨园春》(我们家除了赵本山小品切回来,小品完立刻切回梨园春),记得最后总冠军赢了一辆小轿车!!
其实河南台是第一批创立海选选秀节目的,在90年代开始就开启全民海选唱戏、竞赛打擂的形式,思维超前。不过他却把这种形式用在了传统文化类节目上。那时候经常看到山东安徽江苏河北湖北山西……甚至还有台湾人不远万里跑到河南参赛唱豫剧,曾记得还有维吾尔族、朝鲜族、高山族优秀选手!一档传统戏剧节目硬是把河南传统戏推向五湖四海。还专门设置“少儿组”擂台打擂,把传统戏剧的传承从幼儿抓起。
少儿组戏曲擂台获胜者
《梨园春》还坚持送戏下乡、深入新疆、甘肃等地搞专场演出。还曾经举办过“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周年专场晚会,坚持办“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栏目”。那时候多少豫剧爱好者打心底里瞧不起京剧,”河南戏从来不用靠国家养着!“
豫剧《朝阳沟》选段,维吾尔族姑娘唱豫剧,亲家母对唱台湾豫剧团《穆桂英》山寨招亲,穆桂英灵动、杨宗保俊俏在《梨园春》带动下,周边省市也开始上马同类传统戏曲节目。比如安徽台的《相约花戏楼》,还有山西台的《走进大戏台》。以至于后来芒果台开始搞《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时候,还有不少人认为是抄《梨园春》的形式。
~~~~~~~~~~~~~~~~~~~~~
再比如,很多人都有耳闻的《武林风》。在00年代时期,中国传统搏击类赛事基本为空白,乱象丛生,当年坊间对传统搏击的质疑很严重。这下河南台坐不住了,别的电视台可以不出手,但自己不出手。不然你让别人怎么看中原武学?怎么看少林寺?怎么看塔沟几万习武少年?怎么看中华搏击?于是自己出山弄了个档节目填补空白,收获了一批观众,我们村好多老太太就是忠实粉丝——说是“这节目中,就爱看男滴对打、有男子大汉样”……
你要知道00年代是什么市场?正是海选选秀类节目蜂拥而上、小鲜肉 娘炮 反串现象、流量现象、饭圈现象开始出现、资本席卷文艺市场的时间点……然而河南台依然在办自己的土老帽节目,不山寨海外,全靠自己琢磨点子。
~~~~~~~~~~~~~~~~~~~~~
接着就有了河南台的《汉字英雄》。在2013年前后,流量现象风起云涌,暑期档歌唱类等选秀节目混战扎堆、网红经济炙手可热的时候。河南台大约是觉得自己农耕形象也不适合搞那些洋气、高大上的节目。于是觉得必须要提提传统文化了,不能都去搞流行歌啊。这个事,你中原台不搞,你让老祖宗颜面往哪搁,甲骨文可是在你家躺着呢。于是乎《汉字英雄》又隆重登场。
估计河南台也没想到这盘文化类节目的冷菜,居然也能成为观众网友们的最爱。收视率逐步上升,频频跻身全国收视前十,吸引了许许多多观众的注意。一度甚至冲击各大歌曲类选秀热播节目。群众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没有渠道和资源。另外,守着这么多古物古迹和历史资源,河南台在2004年率先搞古董鉴宝类节目来普及文物知识的节目《华豫之门》。还带动了其他很多电视台的相关节目出现。
然而至今为止,河南台也没有因此买流量、变现网红经济,也许是不懂。就连这次除夕和元宵晚会的流量,也基本全靠群众自发。
~~~~~~~~~~~~~~~~~~~~~
其实不单是河南一个台,河南很多台这种“接地气”为群众办节目的台风是一贯的。90-00年代的“河南台都市频道”,想必很多人也有印象。为了民生问题,不惜血本。比如当年的“黑砖窑”报道,就是河南台的记者,打扮成要饭的智力残障人员在火车站趴在地上要饭吃了一个月,让自己故意被抓到黑砖窑里,九死一生,才把黑砖窑给报道出来。当年被都市频道带领,地方县市台也涌现一批为群众解决民生的栏目。现在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小莉帮忙》也继承了当年的风格,关注民生问题。
文化工作者不要把自己当成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知道自己也是群众的一员。再举个小众的例子。比如河南省鲁山县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天南地北鲁山人》。应该算是国内原创第一档”平凡人的节目”。河南外出人员多,这节目每期讲述一个在五湖四海闯荡的鲁山人的故事,不需要你是人中龙凤,只需要你兢兢业业,有拼搏的故事讲给故乡人听,都可以主动联系栏目组去采访你做一期节目。
《天南地北鲁山人》
现在节目已经做了上百期,讲述了上百个乡亲们拼搏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全县观众。节目主任张朝岑,也因此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在疫情期间,他利用节目的海内外老乡资源为鲁山县筹措防疫物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节目主任张朝岑
~~~~~~~~~~~~~~~~~~~~~~~~~~~~~
没有欧美日韩节目可供山寨模仿、没有流量资本能够套现获利。还经常面临经费紧张问题。河南的文艺工作者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坚持着。被抄袭也后知后觉,从不吱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毕竟文艺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