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非专业人士如何拍摄一部小型纪录片?

七星连珠 回答数5 浏览数987
想拍一部小型的纪录片,描述身边的一种现象。完全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器材什么的。包括流程,需要什么器材,文案要如何写,如何将自个的想法与场景相结合,以及专业的技术指导,请推荐有指导性的视频,书籍等。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8movie555 | 未知
补充雕龙的答案,分享一下今年上了一门速成video field production(大概翻译成视频现场制作?) 课,从啥都不会,到拍出一个小纪录片的经验
1/毕加索说:Bad artists copy; Good artists steal. 和高赞答案一样,看片,看艺术作品,找你喜欢的风格,模仿。
看艺术作品中的哪些元素呢? 角度、布光、色彩、构图、暗藏的线索



左《坐在海边的男孩》右《血色将至》



左《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右《绝代艳后》



左《马拉之死》;右《关于施密特》



男子肖像


上边梵高的这幅男子肖像是不是让人觉得傲慢讨厌?下面这幅的人物比较温柔忧郁。拍摄时镜头仰角、平视、俯视和画面颜色是撞色还是同一色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虽然看似乱七八糟,但是画中绿色和黄色的对比,有明显的明/暗效果,能看出来自左侧的光源,头顶还有补光的hair light防止人物的头发和背景融为一体,参考采访人像特写布光角度



拉图尔:《木匠圣约瑟》



维米尔《在敞开的窗边看信的少女》

拉图尔以其画面中的烛光闻名,维米尔爱用窗户作为光源,通过画作学习自然光和其他光源在镜头中的应用。



德加的芭蕾舞女

构图:德加为什么把人物挤在右边,长椅只有一半在画面里?



维米尔《瞌睡的女仆》

画中女仆身后的门为什么是开着的,不是关着的,是否暗示了什么?
抛砖引玉,平时多欣赏大师作品,多琢磨,以上都是我的YY,下面说正事。

依照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纪录片分为6种类型,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风格,但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某种风格走。
以下按照我自己的偏好,给每一种类型找了一两个样片,有的也许要翻墙才能看,大部分是短片,排名不分先后:
1.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79263
【HD】超强剪接土耳其宣传片【Watchtower of Turkey】
2.阐述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13th by Ava DuVernay.
3.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伊卡洛斯 Icarus (2017)  和纽约时报评选的op-doc获奖作品hotel22
4.参与型纪录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寻找手艺》
5.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6.表演型纪录片(Performative documentaries)
5和6比较先锋,没太见过,一般人用不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在看片的过程中,对喜欢的构图镜头截图保留,以后可以做到自己的分镜里。

2. 了解几种常用的电影镜头
过去有些对设备要求较高的镜头类似Dolly shot/ Steadicam Shot/Aerial Shot 现在各种稳定器和无人机商业化以后,一般人也都能实现了。
拍纪录片,常用的镜头大概一下几种:
全景(long shot 或 wide shot):强调整体环境和其中人和物的分布。
定位镜头(establishing shot):告诉观众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比如带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外景,或电影里常见的航拍纽约天际线。



电影《闪灵》的定位镜头

人物镜头:全身/双人/多人/半身/特写(close up 一般人物脸部完整)/大特写(ECU 一般只有眼睛或嘴巴)/过肩镜头(over the shoulder)/视角镜头(POV-point of view)



《饥饿游戏》里的大表姐



x战警里的万磁王大特写





过肩镜头的180度规则参见百度 正反打镜头







《2001太空漫游》里电脑哈尔读唇语的POV

3.练习讲故事
一般电影学院里常见的一种练习是通过照片讲故事,一部长片大概2-3小时,短片最短也许只有几分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故事讲清楚、讲好是有挑战性的。练习通过20张照片讲清楚你的故事会帮助你想清楚哪些镜头起到什么作用,哪些镜头是必要的,哪些是能删去的。构思你的故事,就像画分镜头一样,用照片做你的分镜,尝试用20张,甚至15张照片讲明白你的故事情节。
4. 准备拍摄,熟悉器材和设置。
硬件:
用手机拍也不是不行,但是如果能用入门单反就能达到比较专业的效果了。

  • 能用三脚架/稳定器的一定要用!(如果你不想后期一个一个修到吐血)
  • 采访要单独收音。有条件的用H4N录音。
  • 人物采访打光教程参见度娘。


  • 相机的光圈/快门/感光度的关系还是要搞明白的,不要用自动设定,不要用自动设定,不要用自动设定。
  • 用24帧最接近胶片电影的效果。
  • 注意一些相机在拍摄到达一定时长,没有人操作时会自动关机。如果采访时间较长,三脚架上的相机可能自动关机,等你发现的时候后一半采访已经没了。
  • 很多人都不注意的一点:设置相机的色温!如果使用多台相机拍同一个场景,不调色温效果如下。虽然后期能调色,但是能拍摄时候调整的一定要先调好。



想象一下一段人物采访,两台机器的视频剪到一起,一会红脸,一会蓝脸...

软件:
推荐 Pemiere Pro/ Final cut,上手要一段时间,但是真的好用专业学会受益无穷。
一些其他的软件比较容易上手,但会对分辨率有一定的损耗,根据最后分发/上传/播放的平台需要酌情决定。
音乐:如果成品要在非大陆地区播放,注意背景音乐版权问题
5.和被采访人在现场
本人轻微社恐,给不了很好的建议。

  • 但是采访前要告知预计的时长,大概的问题。(如果不是特别专业的问题,不要把全部的问题都提前给出,有时候就是要拍那些人物思考的过程和第一反应)。
  • 把现场的风扇、空调关掉(噪音很明显),让被采访者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坐定就不要动了。(有人喜欢说话的时候晃,拍出来焦都跑了)
  • 被采访的人物一般会需要一点时间熟悉这种拍摄环境,所以不要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
  • 采访人不要在被采访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发出“嗯”或抖腿的声音。
  • 把握采访时的大方向,重要的问题该重复的时候就多问几次,最后可以剪在一起。
  • 采访结束后录30秒环境静音,后期剪辑时用来调整节奏。
6.空镜头B-roll
多拍,多拍,多拍。书到用时方恨少,剪片没有素材只能两行泪。一般素材比例是1:10。
7.补拍
就是说拍完了回去检查的时候发现,有的地方不理想,或者故事线/逻辑缺失内容需要添加,重复第5-6步。
8.初剪—剪完找专业人士(亲戚朋友)提供一些意见建议—修改—添加字幕/片头片尾。
9.锻炼强大的心理素质,即使道理都懂,实践中就是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幺蛾子,第一部片子很难拍的完全符合自己的预期。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37233 | 来自江苏
上面雕龙的回答已经很非常专业了,大神的答案对于新手来讲可能难度比较高,我想从一个纯业余的角度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前些日子网上有乔布斯在日本的一段视频,里面的有一段话倒是让我觉得很有感触:



       我能做到的其实也是我想做到的程度也就差不多这样:把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用视频的方式纪录下来,然后剪辑成为一个小纪录片,让自己和一些朋友看了以后觉得很开心。这种水准当然与正经的纪录片相去甚远,基于我这种较为业余的视频制作水准,我想谈谈自己的制作心得,完全没有专业学习背景,题主看看能不能有点帮助。
    我在学生时代曾经和朋友一起去海南骑行,在此之前我拍摄过一些微电影积累了一点拍摄经验,觉得可以拍出一个海南骑行的纪录片,后来拍摄制作出来的效果的确也还不错,获得了一些人的赞赏,
      我认为纪录片的内容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记录,一个是评价。选取比较火的《爸爸去哪儿》里的一个片段,这个真人秀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是记录了孩子和爸爸们旅行的小纪录片。选取的是轩轩在草原上跟蒙古族小孩摔跤,我们分析下这一小片段里都出现了什么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记录发生了什么事,这个是纪录片的主题





      镜头记录下来轩轩一次次被摔倒和爬起,有中景和近景,也有其他人的表情举动,本质上还是为了记录清楚所发生的这件事。这里的分镜头数量取决于经济实力,像真人秀剧组里有一大批摄影师记录这件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如果没有条件,用一个镜头好好记录下自己看到的东西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部分就是评价,让被采访人对事情做出描述和评价,帮助观众加深对事情的认识。这里是邹市明对轩轩表现的评价


       在评价时候如果能近景和中景交叉剪辑效果会更好些,比如这是中景



       在作评价时候也可以插叙一些东西加强一下表达主题,比如这里插叙了邹市明自己打比赛时候的片段,本质上是为了增加评价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部分以外,还需要旁白来解释发生的时间地点,这些发生的背景比较难用镜头语言来交代,所以就需要旁白来解释,比如片段里由村长来旁白介绍事件背景


       好了,整个爸爸去哪儿都是由以上几个部分组成的,这几个部分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事情,并且拥有动人的力量。因此我认为一个非专业的小纪录片只需要三个部分:
1,旁白:故事发生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记录:发生了什么事情,
     3,评价:这件事情是什么样的性质
    首先最主要的是记录,我们用相机或者DV记录下沿途发生了什么故事,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只能用相机一直拍下去,拿到大量原始素材,一遍遍地看原始素材,然后挑选其中有意义的事件。这就像是我们写日记,先在脑子里把一整天干了什么事情流水账一般过一趟,回味其中有价值书写的事情,然后把那件事描述清楚。
       值得一说的是镜头的稳定是很重要的内容,镜头是否稳定关系到后期视频的可观赏程度。我们骑行时候拍摄视频很难保持稳定,尽管把相机绑在山地车上也无法避免晃动,这对沿途风景的记录产生了影响。好消息是现在科技发展,佩戴式稳定器和运动相机都产生了,实惠一点的,飞宇科技的稳定器加上小蚁相机就能很平稳记录你自己所见所闻。
       接下来是评价,评价就更容易拍摄了,找一个安静一点的地方,与当事人面对面坐下,将相机用三脚架固定好放到身侧开始拍当事人,引导当事人描述和评价你想要放到纪录片里的事物,当事人卡壳了或者没有描述到点上那就再来一次直到说到你满意为止。
       旁白是后期要做的工作,这里把后期工作全都说清楚。初学者用会声会影剪辑,这软件如PPT一般简单易用,筛选出合适的素材,把记录和评价剪辑到一起,然后再用一个稍微好一点的麦克风把旁白录进去,调整下音频位置,接着用随便一个字幕软件打字幕,输出srt格式的字幕文件,用会声会影加载到字幕轨上,最后放上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做一做音乐淡入淡出效果就可以导出来一个完整的纪录片了。后期的工作没有太多难度,对于初学者来说百度知道都可以解释你所有的疑问,后期工作可以说是体力工作,会花上不少时间去处理。
        一个业余水平的纪录片大致就是这样的流程,相比起拍摄工作和剪辑,我认为器材可能重要一点,但也不是决定因素,我当时拍的时候只有一个三脚架,相机都是找人借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认真去做这件事。
       祝题主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oci | 来自北京
如果不能很理性地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一部纪录片,题主可否尝试通过日常拍一些你觉得有用(符合你主题的)小素材,等经年日久,看看这些素材是否可以支持一个主题,然后再查缺补漏,看看还需要什么,再有针对性地拍缺少又需要的东西,这样是否省时省力一些,而且还有乐趣呢?
只不过日常拍素材的时候,因为你将来是要做一个片子,脑子里要有数,对于画面和内容,要有点选择和把握。我觉得这有点像写论文。
仅是外行人的建议。
PS:不管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个人建议,切勿劝人死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nryyuancn | 来自北京
20210115 开始慢慢填坑

新手做纪录片,不妨从简单做起,身边做起,器材永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想知道该怎么拍一部纪录片,请先拍一部纪录片,然后才能明白。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足够。
~~~增加一点乱说的,请高手补充。
第一步,看片。
做纪录片,我想很多人都会同意,最好从看纪录片开始。我想你可以先静下心来,不加限制的列出五部或者更多自己喜欢的纪录片。如果没看过什么感兴趣的纪录片,现在就开始吧。

列好了再看下去。

第二步,关注点
找找它们的共同点:是题材,手法,娱乐性,制作或者别的什么。这样就找到了自己的关注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掌握你最感兴趣的东西,顺应自己的内心会起到特别好的作用,绝不会越做越拧巴,而是变得开心和有成就感,支撑你把这个繁杂深刻的东西做完;换个角度看,人只有在他热爱的方向上才能产生足够创造力,创造力决定作品是否出彩,所以寻找关注点挺重要的。
第三步,题材
从这个关注点出发,结合你能够拍摄的题材。题材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方向,它一定是你所了解的领域,如果还不是,就要加强了解加强了解加强了解。纪录片导演一定对题材有足够准备,成为半个专家,才能开拍。不管你要拍一只猫还是国际政治,这都是必须要做的。
关注点,也就是你的兴趣所在,一定跟题材结合起来。
PS:题材调研一开始挺枯燥的,要看很多东西。但是越看越觉得有意思,等你觉得这题材非拍不可、不拍是罪过,就可以下一步了。
第四步,故事线
已经成为半个专家的你已经走的很深,一定已经发现不少好玩的有力量的东西,可以成为片子的灵魂,但难以取舍就成了流水账。自己觉得还行,别人看不下去也没效果。
用什么吸引观众呢,这是最难的一关。从专家再回到普通人的视角吧,再次审视这个题材,想想怎么讲一个好故事,让所有人能跟你走到片子的最后,最好中间都不想去厕所。把有意思的点挑选一下,再排个序,故事线是不是出来了。
第五步,大纲
大纲就是搭个架子,要简洁。
把故事线落实一下,看看哪个能拍到,哪个拍不到(有时拍不到的可以用其它方式弥补,例如情景再现、动画、采访等等)。然后就成为大纲。大纲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说清整个故事,对于四十分钟的纪录片,只要二百字以内就够了,简洁简洁简洁。
手里有纲,心中不慌。
第六步,文学故事脚本
把大纲扩展成一个文学故事脚本,这个脚本是纪录片创作的重点。
纪录片脚本就是一篇好故事,它涵盖纪录片所有的故事细节,尽量用视听语言来写。
例如:
文学语言:老人心中充满困惑,他仿佛独自一人游荡在精神的荒野,孤独的探求着真相。
    评:这句话基本没法拍。文学语言太感性,很难操作。
视听语言:灯火阑珊的城市背景中,过街天桥。老人缓缓走向画面中心停住,转头望向涌动的车流,背对着镜头留下孤寂剪影。
    评:容易拍是不是,不用担心观众看不懂背后的情绪,只要剪辑得当,他们会联系前后获得感受。纪录片是视听创作,它的语言使用画面和声音去表达,旁白只是个补充手段而不是必须的,否则就跟长篇大论的电视专题片一样无聊。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纪录片要写脚本呢,真实记录不就行了吗? 其实不是的,拍摄纪录片与故事片在流程上没有根本的差异,一个好的脚本,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基础。也许有的导演工作习惯不同,拍摄足够素材后才写脚本,但相信我,他在心中一定早早的拟出了好看的故事,并尝试向它接近。
    有一种事情几乎每个新人都接触过:拍了一大堆东西,拍到一半感到无所适从,最后剪辑噩梦。这就是失控。作为一个新人,最好把案头功夫做好,才不会失控被带跑了,无数精力换来一堆废素材,闷。所以别偷懒,写吧!写完了再拍,会轻松很多。(每天拍回来的东西都仔细看看,想想能用在故事里的什么地方,完全没用的下次别拍。)
    当然脚本也不是铁板一块,有时候你会发现,正在跟踪的故事有了意想不到的进展,甚至走向负面,这时就及时修改脚本或者提纲,最终目的仍然是一个好故事。好故事不意味着好结局,坏结局也有力量。还有开放式结局(故事还没完,留个念想)。
纪录片需不需要分镜头脚本呢? 有时的确会用到,新手可以尝试把某个段落写成分镜头脚本,有助于拍摄意识的成长----能不能实现,看情况不必强求,否则把拍摄对象搞成演员或者道具,可能失去记录的意义,权当是个提醒吧。

第六点五步,故事手法
还需要补充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故事手法。还是那句话,纪录片同样需要加工,精致的东西更吸引人,更好传达你的思想和题材本身。许多专家和导演都会探讨到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一般多数人认同纪录片是有限真实,而非绝对真实,因为摄影机本身就是主观的,你选择了记录一个画面而不是另一个,这本身就是主观。但这种主观是必要的、无法避免的,并不妨碍思想性和真实性的展现(坑,跃。)我建议新人把故事按照小说来架构,发现或者期待一个结局。
在故事里,一样有剧情片的曲线、冲突矛盾、包袱悬念,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选择的题材自带特效,但也不是每个片段都那么精彩,这就需要加工和取舍。无关痛痒的一年可以用一句话带过,关键的一秒也许能做出十分钟的段落。
纪录片讲故事的工具很多,例如情景再现、叙事结构或解构(故事发生顺序与剪辑顺序的错落对应),间隔小高潮、诱发矛盾、平行叙事什么的,任何一条用好了都能让影片更精彩更专业,观众也更喜欢。
简单而言,多思考怎么讲好一个故事,尊重真实性同时(纪录片的节操),还能让别人看得带劲儿。
所谓创作,我认为就是各种灵感在前后期累积,把意义从单调的现实中提炼出来。案头工作靠谱了,片子也不会差。
第七步,拍摄计划
从列拍摄计划开始,你可以从刚才的策划阶段,进入前期筹备阶段了。
有些题材例如成长故事,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拍,每件事都会按照顺序发生。而有些就可以跳着拍,甚至倒着拍。这是根据对象而决定的。拍摄计划最重要的就是可执行性,让你能够顺利完成拍摄才行。所以提前考虑到所有环节,把该打的电话打了,把该聊的人聊了,尽量打通所有关节确保你的拍摄可以完成。计划要有足够的宽容度,有些事情定不下来没关系,有大概的替代方案就行了,可以边拍边确定,尽力压缩不确定性。
有时需要做展望,预知一些事情的发生,让事情在关键的节点上与拍摄计划发生交集。例如生孩子,或者母子相认之类的,错过在弥补远不如抓现场。有时需还要对事件施加一些调控,让它发生在镜头中。
第八步,器材筹备。
PS:直接跳到这一步的,如果没有纪录片制作经验,原谅我的鄙视,粉末倒置。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是两个职业,虽然有时候兼顾,但绝不是好机器=好片子,绝不是好画面=好片子。看看各个传媒专业的学生作品、gopro和爱疯官方宣传片,还有一些所谓的“微电影”就知道了,摄影师或者器材控未必能干好导演,一般的器材用好了也一样能成功。

拍摄纪录片用什么器材,没有一定之规,根据需求。
1,如果你是个人短纪录片,练手之作,以后也不想着播出、拿奖什么的,就是给朋友老师家长看看,那保证拍清楚就行了。最基础就是一部(加上三脚架的)凤6搞定,小米也不是不行(可能得配两个灯)。
2,如果想以后参加展映或者播出,就要讲究一些。摄影新手可以直接用小型高清摄像机,索尼松下佳能都有很多选择,目的是使用它们比较强的自动模式,减少干扰。
买的话八千到三万之间,或者借、租用都可以。配上三脚架和外置话筒,加上三个led灯,价格还可以不太高。
3,单反,是个更高(未必更好)的选择,有摄影基础的人会如鱼得水,有非常大的创作空间,长焦、浅景深、微距神马的都能实现。机器的话从7D到5D3都是不错的选择。镜头争取覆盖大一点,例如一般工作室会更多选择一个16-35广角头,一个24-70常用焦段的变焦头,一个70-200的长焦头,俗称大三元,覆盖了日常应用。有能力再配一个100mm微距头,就OK了。加上机器和附件,全套5万-6万预算。租用的话400-800/天这样。再配三个钨丝灯或者led灯。这个预算可能超出大多数新手的能力,但效果非常好,可以满足比较精致的制作,一般电视台播出或者参展没问题,网络传播更是不在话下(cctv9下过个文不让用单反,不知现在如何,暂时除外)。
如果选择便宜的方案,一台70d加上18-200的镜头,要求不太高的话也能满足需求,加上灯、麦和架子等附件,全套一万就够了。单反操作确实麻烦点,需要一点摄影基础。
4,C300、FS7或者更高的RED艾丽莎等机器,虽然影像质量极高,但经济上或操作上不适合新手,暂时不做讨论了。
5,辅助拍摄器材,例如gopro有很大的操作空间,配合无人机能上天,配合潜水员能下海,还能找到很多绝佳的角度,逐格高速玩得起来,价格低廉画质达标,是非常好的辅助机器。但它不能外接话筒音质比较差(不如爱凤,更比不了70d),自动光圈很难配合灯光,焦点和焦距没法控制,所以即使预算少也最好不要独立使用。一些录音机配合枪麦可以挑杆或者手持收声,一些老式dv带红外夜拍功能,等等。动动脑筋,有很多办法。这年头大家都不喜欢大量采访加上资料的平铺直叙,九套和discovery国家地理也有大量小器材在使用,不择手段让视觉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是王道。
11/7更新
第九步,实验
前期拍摄要为后期打好基础,幕后功夫大于前台,即使是拍摄期间也是一样的(吐槽一句,明星的片酬占影片投资比例那么高绝对不健康,毕竟他们只是参与创作一小部分)大多数新人没有师傅,也没机会参与专业的纪录片制作组(电视台和公司也并不一定专业)。但只要你熟练掌握手里的器材,并可以熟练的进行纪录拍摄,这并不妨碍结果。为了弥补不足,无论用手机还是单反,初次拍摄的新人必须进行拍摄实验。这个实验不仅仅是针对摄影设备,还有对灯光、声音、理念和后期的全面控制,否则素材报废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说在前面:摄影坑比较深,这里的目的是明白基本原理,再掌握几个技巧就行了。

采访
首先,你应该看过足够多的影片,知道自己想要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然后,请家人、朋友来做主角,先做一个采访。采访是基础的纪录方式,但对摄影技巧要求比较高,可以当做一个小小的挑战。
选择一个位置,请主角坐下。把机器固定在三脚架上,调整好角度,然后调整灯光和声音。(经常有新人会问,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我拍的就像家庭录像,人家拍的就那么精致呢?一般问题都出在构图、背景和灯光上面。)先把构图确定好,人坐在什么地方,背景是不是丰富有层次,主角面向哪里,都确定好。
然后开始打灯。采访一般来说可以用四灯法则,一盏灯作为人物主光,一盏辅光,一盏轮廓光(逆光),一盏背景光(或底光)。有这四盏灯,即使在全黑环境中也能造出满意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纪录片灯具都以四盏为一套,影视摄影老师也经常用四盏灯讲课。现在市场上有一两百元的led灯,可以使用照相机锂电池供电(有的也可以接市电),非常适合新手练习和拍摄用。也可以只买2、3盏灯加上自然光或室内生活灯光帮助解决问题。高手可能用只一两盏灯就制造出好效果、甚至不用灯(新手还是不要盲目追求这个比较好)。
讲灯光的书很多,知乎上也有许多高手的硬砖软贴,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但有三句话给新人:
1------ 有明有暗才好看。打灯的目的绝对不是把所有东西打亮,而是要打出层次和对比。
2------搞清楚画面的主体是啥,想办法让它凸现出来。(采访的主体当然是采访对象,其它镜头的主体要自己辨别。)
3-------打光是千变万化的,没有规定,根据情况打,效果是王道。认真点的纪录片采访,打光要半小时以上才开拍,考虑的越多就越好看。
4,不打光行不行?行!如果让拍摄对象紧张,影响结果,那就不打,想别的办法。

这里借图举几个小例子。
例子1,


这是一个大柔光打出来的效果,配合浅景深还是非常不错的,人物作为主体非常鲜明,其它东西被虚掉、暗掉、档掉了。主光和背景光都靠柔光解决了,辅光(人物右脸的黑暗区域)来自周围环境的漫反射。至于这个大柔光的光源来自柔光灯还是窗户,那就要看现场情况了。大柔光的确能解决很多问题,新手如果对摄影没兴趣,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偷懒。但是大柔光不能解决一切,它只是手段之一。

例子2,



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访谈布光,新人看看就行了。记者和采访对象都出镜,这是电视台采访常用的方法。所以有两台摄像机做正反打,两人身上的光也差不多,洋妞记者身上有画面中央的柔光灯作为主光,右侧摄像机上方的灯加上环境光作为辅光和背景光。拍摄对象有左侧记者上方的大灯作为主光,自然光做辅光和背景光(这个记者身上光比拍摄对象还多,真心机)一般来说导演都尽量少出镜,不必硬学这种电视台访谈光,看看即可。
例子3



这是一盏机头灯打出来的效果,也就是摄像机上加一盏灯,它的好处是方便,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灯光生硬直白,看起来很不自然;不过有时候为了现实需要(时间、现场条件等),不得不做出让步。以这个例子来说,如果加个柔光罩,灯位再斜一点,效果会好很多。
例子4


利用阴天时的环境光的采访,不需要灯,因为整个天空就是一个巨大的柔光灯。一般的采访这么拍也无妨,比例子3好很多。(拍广告时可能会远处给个大灯做轮廓,近处再打一些高光和层次,但那太专业太昂贵了,pass)自然光有晴有阴,晴天阳光强烈反差很大时时,要加个反光板补一下,让暗部变亮,可以避免人脸太黑或者背景太亮(减小明暗反差,也叫缩小光比)。反光板是个简单方便的光源,买个黑(遮光)、白(反射柔光)、银色(反射硬光或者远距离使用)都有的折叠反光板放在背包里,花小钱出大效果。
抓拍:
掌握了采访实验,再来掌握抓拍技巧。抓拍对摄影技术要求没那么高,很多时候只要拍清楚就行了。一般随身带一盏灯,加上机头灯就可以应付大多数情况。新人练习时,可以试着记录拍摄一件事情,例如做饭或者运动,然后简单剪辑成小片子(剪辑技巧后面会讲),再对比国外一些比较好的电视节目抓拍段落寻找差距(例如一些烹饪或者运动题材的纪实节目,国内节目参差不齐不太好借鉴) 。”想学拍纪录片,请先拍一部纪录片“就是这个意思。
抓拍看似简单,要拍好也很不容易,需要很多经验,需要绷紧的神经。这是考验导演意识的过程,什么该抓,什么不需要,全凭导演决定。同样跟拍主角一天,有些新人生怕错过什么,拍了四五个小时素材,能用的镜头没几个,到剪辑时头会炸掉,看素材看得麻木,一不小心会把好东西错过了;有些经验丰富的导演选择合适的时机才开机拍摄,半小时素材几乎每个镜头都能用,剪辑时还能把故事讲的清楚优美。(素材的可用性,行话叫“片比”,就是成片与素材的比值,越小越容易剪辑。一般纪录片1:6是比较好的,1:10也算合格,大的项目一但不加控制1:500也是有的,我就曾经用过装满手推车的300盘磁带做一集40分钟纪录片,头大啊)。当然,改拍的还是得拍,别不够用了。
怎么保证抓到好东西呢?勤加沟通,预知事件,保持警醒,提前开机。

摆拍:
关于”摆拍“,看似是”抓拍“的对立面,虽然字面造成很多争议,其实是纪录片的常用手法。看看手机公众号”二更“,三四分钟的小片子用摆拍的方式,同样可以把故事讲好、也拍得精致,并不影响真实性,反而凸显出风格。即使是BBC和国家地理,都有大量的摆拍。人文纪录片经典《北方的纳努克》就是摆拍的,没人否定它的纪录价值。到底用不用摆拍,要看导演的个人爱好。用,或者不用,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打嘴仗就没啥意思啦。
像刚才孤寂老人的例子,如果抓拍不到他的写意镜头,就可以跟他商量去天桥上拍这个预定镜头,不妨碍什么真实性,却起到好效果。主角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你要拍他傻站着,只有导演自己知道,这个镜头可能成为影片中某个部分的重要抒情片段。
什么时候应该摆一下,是凭经验来的,刚开始不必苛求,只要你熟悉故事,就可以等待灵感自己冒出来。

总结一下,不要被摄影技术吓到,尽力而为就好。 纪录片不是剧情电影,纪录片内容重于形式。
PS:再啰嗦两句。假设你在拍家暴纪录片,正和核心人物吃饭挖故事,突然他老婆冲过来揍他,你手里没有机器没有灯也没有三脚架,只有手机,拍还是不拍?当然拍!这时候谁还顾得上什么技巧,拍清楚就行啦。而剧情片几乎不会抓拍的,不管演员在排练或者试镜时状态再好,都得在灯光录音摄像机布景服装道具都到位后才能开拍。所以有剧情片导演评价纪录片是”真正的拍摄“。如果你看到一部抓拍的纪录片,画面太美像剧情电影一样,那摄影师已经达到了大师水准。









说在前面:如果你已经看过了本回答第一步,一定对自己的口味拿捏好了。是的,想拍《舌尖》,还是《华氏911》,还是《铁西区》或者《人类星球》的风格呢?互动还是陈列?怎么安排旁白与同期声的关系呢?要不要现场采访,还是室内封闭采访呢,或者干脆让导演或者体验者入镜聊天?个人独白还是上帝视角?写意还是纪实,或者二者兼具,比例怎么安排呢?这都是你自己的风格和观众所决定的。
看看上面的问题,倾听自己的内心,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格,然后在心里打一个烙印,这个烙印是迷雾中的一盏灯,是整个建筑的基石。告诉自己就要这样的风格,不轻易改变。如果你在面临困难和抉择的时候能做到坚持风格,那么恭喜你,你不再是一个匠人,而是创作者了。坚持足够久,某天人们即使不当着你的面,对你的称谓也是“导演”。


筹备工作来了

第十步,开拍了!
终于开始拍摄了,如果你作为一个新人制作独立纪录片,需要身兼撰稿、策划、制片、统筹、外联、导演、摄影、灯光、助理、司机众多职位......这就是为什么新人一定要从小项目开始,不然一定头很大、很失控。


1,摄制组的搭建

首先你需要一个摄制组。其中有三个重点职位:导演、摄影师、制片。
导演:负责创作,是核心。
导演负责所有的创作,摄影师归导演管。这个简单的道理,经常被新手忽视。导演只有一个上级,就是制片人。其它人都听导演的。
摄影师:配合导演进行创作。
摄影师把导演的想法变成现实,工作范围除了影像以外,也包含声音、灯光、场景选择等,甚至对后期也有一定的建议权。如果摄影师跟导演想法有冲突,请协商解决,如果导演坚持,听导演的。
制片:配合导演做创作以外的所有事情(what?!)。后面细说。
当这三个核心岗位就位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再去扩展其他部门。考虑到本文的读者大多是小组拍摄,所以也不过多介绍其他人了。我们在台里出差拍摄时,最小的组规模也就是这三人再加一两个摄助(有经验的摄影和摄助可以搞定摄影、灯光和声音问题)。
要求稍高一点,可以配录音师和灯光师。
再高一点,可以配个场记副导演,他负责喊cut。


(开个玩笑)


场记副导演监督拍摄计划的进行,检查画面质量、声音质量、穿帮等问题,备份素材。并记好场记单(后面再讲)。

如果再宽裕一点,可以有一个执行副导演,帮助导演开展各种工作,例如B组导演、导演助理、双机拍摄、延时空镜等等创作工作。至于现场剪辑、司机、生活制片、服化道各部门,看预算情况吧,没有预算就省了。


2,制片工作

为什么导演总是在现场发脾气呢?有一半的原因是制片工作没到位。
制片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工作,也是幕后的真正英雄之一。一个好的制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纪录片爱好者来说,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制片。许多新手制片,实际上干着生活出行、会计出纳、或者统筹的工作,而小型纪录片最需要的,其实是靠谱的制片主任和制片人。制片人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讲,先说说制片主任。
可以这么说,制片主任负责创作以外的所有事情。贼头大是不是?每一分钱怎么花,每一天怎么过,都听他安排。一个好的制片主任,可以让导演尽情创作,而不会被突然冲出来要钱的人挡住摄像机,也不会片子没拍完就全组打包回家。拍摄超期导演卖房垫钱的有没有?后期制作没有经费,用爱发电的有没有?有的。许多新人都会栽在这上面。所以,要重视制片。
你可能会说,我这么少的预算,又是个小片子,雇不起制片主任啊!那么,你就要安排一个人兼任这个枯燥又责任重大的问题消除者和现场经理人。谁来呢?自己来?也可以的,只要你重视计划,给出足够的时间资源,自己来也没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创作和制片是有冲突的,也是非常劳神费力的,我建议你最好再找一个你信任而且有热情有经验的人,来做这个职位。记住在剧组中除了导演,就数制片主任最大。
一个靠谱的摄制组,首先要有个靠谱的制片主任。
3,沟通

沟通居然放在所有技术问题前面?一点都没错!
纪录片的拍摄对象,通常是不拿钱的,也就是说人家配合你拍摄,是一种兴趣而非义务。如果你遇到了不靠谱的拍摄对象,有中途夭折的可能。家里有事啦、太麻烦不配合啦,理由多得很。虽然你们现在也许聊得很好,但真到面对折腾的时候,很可能会失去兴趣的。所以沟通极为重要。那么应该沟通一些什么呢?
万万不可上来就拍,先带着尊重,聊一下。你要告诉他,你拍这个纪录片也是为了创作一部好作品,不赚钱的。这样大家就平等了。
然后你要把之前拍过的,或者理想中的镜头或影片给他看,让他知道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也要尽量答应人家,会把成片拷给他作为人生纪念。说真的,再难搞的拍摄对象,面对成片的时候,都会有再来一次我会更配合的想法。为什么不让这个想法在拍摄期间出现呢?
然后,就是一边理解、一边要求的开始拍摄。这不仅仅是对外的,也应该对内。导演和摄影师都是主创人员。如果一味地说没问题,那就一定有问题。负责的摄影师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未必与导演心目中的风格吻合,这在拍摄之前就要沟通好,看样片,聊风格,聊拍摄方式与技巧。好的导演不仅能实现自己的既定想法,还能驾驭摄影师的创造力,将原有构思升华。
4,状态


有时候你会发现,现实中侃侃而谈的人,面对镜头的时候可能阿巴阿巴。平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到了镜头前却磕磕绊绊。这种东西是不应该出现在片子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不好的情况?拍摄对象紧张,还是人物设定上有错误,或者时机不好?
在制片的催促、摄影的等待、拍摄对象的焦急、光线和时间的逝去中,“状态“经常被忽视掉,但这状态决定了你的纪录片能不能立得住,是一定要有的东西。
有一个读者验证过的事实:一个紧张的被访者,当除了导演外所有人都被请出去,摄影师也不直视他的时候,他就会放松很多。
有一个大师验证过的事实:用摄影机拍摄一个人物几天以后,他会忽视摄影机、甚至忽视摄制组,展现出放松自然的一面。
总结一下,摄影机造成紧张是人之常情,怎么减少紧张,需要技巧。首先摄制组成员就不要紧张,不要有一种必须拍好的外在表现。面对被摄者的摄影师和导演,至少在外表上都必须放松下来,不把压力传递给被摄者。
很多老外的片子里,被摄者侃侃而谈挥洒自如,而国内的片子里有时候被摄者紧张死板、摆拍明显,这是状态的差异。我感觉大多数内地国人尤其是城市居民面对摄像机会很腼腆,而边疆民族地区的国人反而自然很多。然而这个状态对纪录片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了关键的状态,你可以牺牲时间、牺牲预算、牺牲很多东西。值得。(陆川当年把剧组拉到真正的无人区拍摄,所有付出都在那几场戏里面得到了回报。深刻的纪录片里面,你经常可以看到为了被摄者的状态而做出牺牲的例子。)一个关键状态给观众的冲击力,抵得上一部片子。

ps:为了更方便大家理解这种“状态”,建议重温一下《海上钢琴师》里面这一段。








在这个桥段中,钢琴师正是担任了导演的角色,他的眼睛就是摄像机,他的即兴小曲和口述就是他的“纪录片”。
钢琴师细致的观察了几个人的真实状态,并根据这个状态创作了符合心境的小曲,并几句话简述了背后的故事,让人能感受到钢琴师对他们这一瞬的捕捉和理解。这就是创作,它能对现实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有魅力的作品。
如果有可能,也建议大家去医院、火车站这些形色匆忙的场所,观察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并猜测他们的故事。这会是很好的练习。


景别!
2,空镜头
3,场记的重要性
挖坑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hzi | 来自北京
谢邀,也谢谢你的热情。 纪录片永远是一个小众的行业,它的本质决定你不可能籍此成名获利。 高中生,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复习高考,未来的路取决于今天的努力。 如果要干纪录片,那先考个好学校。 好了,该劝解的义务已经尽到了。
下面复制一段我对于类似问题的答复。
————————
对于试图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我永远要说三句话。
别干纪录片! 别干纪录片! 别干纪录片!
擦汗……
当然爱好一下是可以的,就是爱好一下而已,做个好观众就足够了。
既然说要拍个片,咳咳,那我们就说说。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想拍什么。世间万物,可拍的多了,你需要先确定主题。拍吃喝拉撒还是吟诗作画,得心里有个准谱。
然后是怎么拍,确定影像风格。那么多成功的或者你喜爱的纪录片,拿一个做参考,仔细研究人家的故事架构和镜头风格以及剪辑节奏,这个大不易,但必须解决。
第三,你需要确定和谁拍。纪录片一定不是一个人能够完全拿下的事情,你需要确定合作伙伴,彼此分工,确定谁是最终决策者这样对于今后的拍摄很有帮助。
第四是确定拿什么拍,很多年轻纪录片爱好者在坚持到这个环节就已经意兴阑珊了,是用5D还是C300,或者别的什么介质,你得确定,这牵扯前期费用也对后期制作至关重要。你当然可以拿IPHONE6,如果只是自己小圈子传播,这是没问题的。
最后故事拍出来需要剪辑方案,镜头怎么组接、如何用音乐字幕和解说,想表达啥,都要想好。
然后……一般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还没有被吓到,那……我也许能提供一点意见和帮助,具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