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日志作者:@遛鹰人
自沙俄时代以来,中亚一直都是一台产量贫瘠的荒芜之地,俄国第一次攻击中亚,就因为随军牲畜无法抵御沙漠的严寒而溃败,但是在往后其拥有的巨大战略价值,使得在大博弈时代,沙俄的冒险家们源源不断地涌向中亚寻求新的权力的机遇,但对于中亚的人民而言,这只意味着经济落后和食不果腹。作为沙俄帝国的保护国,任何的帝国荣光抑或是上帝的光芒都与他们无缘,希瓦,浩汗,布哈拉的民众们在丧失了独立也丧失了神的眷顾后,只能随着被人操纵的命运艰难的生活在被神遗忘的荒漠之中。
但是,这一切在1918年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发生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革命并不和这些沙漠与高原的住民们有着直接关系,但是随着第一批孟什维克的到来,这些山区居民们也开始被迫卷入革命与反革命的大潮之中。
最先在中亚宣告独立的是由少数孟什维克和多数社会革命党人建立的穆斯林自治政权,但是政权的管辖范围仅仅只是中亚铁路的路程范围,孟什维克最开始保证了中亚地区的独立自主,并且将老农们召集起来,将仓库里的枪支全部分发给了他们,并向他们许下了中亚自治的诺言,并把他们组织成中亚自被吞并后的第一支独立武装力量-“穆斯林人民军”。
但是局势很快就开始变得难以让这些中亚的穆斯林牧民们理解,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又开始支持起邓尼金大将和米哈伊尔大将的政策,拒绝继续履行中亚的自治条例,并且开始利用自个手上的武装开始收缴他们原先派发的武器,这引起了军队内及民众对于孟什维克政府的普遍怀疑,这是,一名参加了穆斯林人民军的神职人员穆斯塔法·绍凯举起了穆斯林联合会的大旗,开始鼓动人民军官兵起身反抗白军政府,建立属于穆斯林独立且自治的新中亚自治政府,内战迅速席卷了整片的山区和沙漠,人民军由于熟悉地形,在游击战中顽强的抵抗了弗兰格尔派往中亚的支援部队,白军和人民军沿着整条中亚铁路线开始了互相对峙。
由布琼尼领导的红色哥萨克,是当时红军最为勇猛的部队之一
打破这种平衡的则是在1920年,一支新的红军部队的到来,这支部队是由哥萨克将军布琼尼率领的著名的红色骑兵军,他们从哥萨克的大草原一路杀向中亚的荒漠,这支哥萨克红军迅速的攻占了由弗兰格尔白军占领的铁路线,并且迫降了孟什维克的铁路自治政权,在随军的文官和当地工人代表的支持下,建立了布哈拉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局势的巨变也给予了绍凯以机会,他迅速率领军队入主了暂时空虚的浩汗,并且击溃了当地苏维埃民兵的抵抗,宣布建立了浩汗自治政府,并且得到了当地哥萨克塔特曼亚历山大·伊里奇·杜托夫,的支持,和布琼尼的军队开始了围绕乌拉尔山脉的对峙。
但就在布琼尼彻底击溃中亚自治政府以及他的穆斯林哥萨克骑兵之前,噩耗接二连三的传来,布琼尼将军花了好几天才理清楚事情的全貌,在干涉军的支持下,白军的攻势一举击溃了欧洲红军和西伯利亚红军,剩余的红军中央退往了高加索,其余地区也有零星的红军残余,但是他们已经无法援助这个新生的布哈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了,面对突然被四面八方的白军包围的状况,布琼尼将军领导的中亚红军迫切需要一台破局方案。
直到1922年,中亚红军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苏俄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俄共/联共(布)中央委员,俄共/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之父——有着这一串如此长的职务和头衔的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带着中央的委派书来到了布哈拉。
在中亚红军失去了与红军总部的联系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在日益严峻的革命环境生存下来,托洛茨基利用了自个的中央委员身份接管了布哈拉红军的指挥权。在他的指挥下,撤退到中亚的红军一次又一次地逃出了中亚白军的包围圈,但是也有不少以原先的部队指挥官布琼尼为首的红军将官认为托洛茨基的战略本身就置红军于险境,并且在关于战略的问题上,两方经常性的陷入无止境的争吵之中。
为了彻底摆脱白军的围剿,托洛茨基作出了一台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向南方进攻!托洛茨基在行军途中大肆宣传自个将会南下印度,支援印度革命。白军十分想知道托洛茨基如何凭借那点军队,支援印度不存在的革命浪潮。但如果能够将自个境内的瘟神送走,白军们或是很乐意的。于是在托洛茨基南下印度的途中,白军识趣地放行,并没有浪费兵力与之战斗。
但让人惊讶的是,仅仅数个月后,托洛茨基就回来了,并且带来了大量阿富汗和印度的志愿军——钱德拉·鲍斯和阿富汗共产党为了争取布哈拉红军的支持和训练自个的准武装力量,所召集的志愿者。
这一次,白军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
印阿志愿兵团中有着大量不愿再为殖民封建社会服务的妇女军兵,这让当地人感到难以接受
托洛茨基对北方弗兰格尔白军发动了“三月攻势”,并且在志愿军的协助下成功封锁了中亚的铁路线,为脆弱的布哈拉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并且开始尝试重建一些被弗兰格尔和浩汗自治政府摧毁的当地工人苏维埃。
红军将士们对于托洛茨基的印度攻势保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尽管印阿志愿军团的加盟有力的支援了当地红军的反攻,但是他们其中不少人也在害怕托洛茨基真的要将他们带入所谓的“印度革命”之中,特别在布琼尼将军公开批评了托洛茨基不负责任的总的革命设想之后,更多的红军哥萨克成员开始疏远起这个空降的革命中央,印阿志愿兵团也在中亚的安置中和当地的哥萨克部族以及穆斯林民兵发生了不少冲突,这些冲突慢慢的开始发酵,并最终引发了布哈拉政治局势的剧变。
北方攻势的阶段性胜利不能掩盖红军仅仅是从布哈拉到印度再到布哈拉兜了一台圈的事实,而托洛茨基因其失误的经济政策和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激进社会政治改革导致物价飞涨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而导致他的受欢迎度大幅度下降时,他仍然在准备开始下一轮红色攻势来挽救岌岌可危的苏维埃联盟,没有人知道他是否预料到党内蕴含着反对他的暗流涌动。
1929年,在一次突发的失火之后,托洛茨基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而布琼尼将军理所当然地接手了原本被托洛茨基占据的布哈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领导职位。布琼尼领导下的七年,在图兰斯坦,中亚自治政府和阿拉什共和国的重重包围下,中亚红军依旧保持着屹立不倒的姿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亚的革命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布哈拉红军,中亚独立主义者的中亚自治政府,白军傀儡阿拉什自治政府以及英国人和土耳其人联合塔什干白军在里海边上组建的土耳其斯坦
而在1936年,布哈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面临着重要抉择。
1936年,布哈拉苏维埃对于布琼尼以军人身份控制国家甚至是党,以至于让共和国事实上陷入了兵营社会的情况愈发感到不满。一股股暗流涌动着,随时都可能会变成一场掀翻布琼尼统治乃至社会主义制度统治的滔天大浪。
这时候,布琼尼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中亚红军依旧牢牢掌控在自个的手中,任何风浪在演变成风暴前,布琼尼都有可能凭借自个手中的力量将其提前化解。
虽然这会消耗不少的政治点数,但只要还能让我们伟大的元帅继续领导布哈拉,这都绝对是一台划算的交易。
布哈拉对布琼尼的统治的反对,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军事统治,更是还与其“背离了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有关。布琼尼在统治布哈拉前,或许是一台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这集中体目前他对空降而来的托洛茨基命令的服从上。但随着革命形势的日益恶化,在年复一年的与白军周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少数民族反抗中,布琼尼认真反思了自个之前所持有的观点,缓慢但坚定地向更倾向于哥萨克-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 “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靠拢。于是在布琼尼的领导下,布哈拉的“军营社会主义”,“大骑兵主义”和“大俄罗斯族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哥萨克红军骑兵们一次又一次的掠过村庄,警告着穆斯林们服从布哈拉的中央权威,而哥萨克内部的官僚政治等级也被布琼尼所默许甚至鼓励哥萨克部队和其他红军部队分而治之,尽可能地保留塔特曼的制度以让骑兵部队保持凶悍的本性,因为无论如何说,这些哥萨克骑兵是整一台中亚红军唯一的依仗了。
如果布琼尼能够继续统治布哈拉,他会践行他确立的“革命路线”:依次和中亚自治政府,图兰斯坦,阿拉什自治共和国和俄国发动全面战争。
如果中亚红军能够成功在布琼尼元帅领导的进攻下击败白军俄国,那么中亚红军将会以他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迫使远东红军和高加索红军承认他们的红军正统和意识形态正统,并且经过一系列的决议统合全部红军建立一台全新的以军队为主的新苏维埃政府。
作为布哈拉政权中反托洛茨基派别的核心人物,如果布琼尼学会吸取托洛茨基的前车之鉴,提早结束布哈拉的军管状态(抑或是在不可抗力下最终放弃哥萨克军管),带领着军队全面退出政治舞台,在新的苏维埃党内竞争中,新的红军领导人将会出现。
布琼尼不一定想得到自个政策的最大反对者就来自自个的部队之中,而且凝结这名反对者理念的小册子被哥萨克骑兵们所广泛传阅。而当布琼尼的军事管制无法维持下去时,这位骑兵师里的异议者,伊萨克·巴别尔将会成为工兵苏维埃所推举出来的领导人选项。
“让我们为酸黄瓜和世界革命献出生命!”-伊萨克·巴别尔,《红色骑兵军》
巴别尔的经历让他在红军部队里显得十分特殊:他出身于敖德萨的一台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之中,但是也在反犹风波中失去了自个的家人,并且为了爱情曾抛弃过自个的学业和家庭,作为左翼作家曾与高尔基结识,并结下了友谊,而作为革命者,巴别尔不畏惧任何形式的工作与暴力,他参加过征粮队,随后进入了新组建的契卡来参与对“反革命”分子的暴力镇压,最终他作为志愿人员加入了位于战争最前线的布琼尼的军队中。在经历各式各样的革命暴力的洗礼——托洛茨基的征粮部队对于农民的强迫和伤害,以及布琼尼哥萨克部队的暴行和布琼尼本人的家长式统治冲击着他,但他仍然是一台坚定的布尔什维主义者。他知道,只有一切权力归于苏维埃时,军队暴政才不会发生,而这也是已逝列宁的最后的理想,对所有苏维埃人民犯下罪行的“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才会在苏维埃的引导下被消灭,他反对布琼尼的骑兵先锋队主义,主张重新定义先锋队来引导中亚革命,这些新的先锋队成员将会由活跃的当地自治苏伟埃德组织骨干人员和活跃分子训练所组成,他们也将会成为他们各自苏维埃的保护者和引导者,如果中亚人民的苏维埃最终沦为一具空壳,那么中亚革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巴别尔将会在士兵工人委员会的推举下建立一台名为“列宁主义反对派”的政治派系,如果反对派成功将布琼尼赶出权力中枢并成功夺权,那么他们将会建立并加强因为战争与封锁而断绝已久的与红军各个部队的联系,并会尝试重建一台布尔什维克的党代表会议来联合红军各部以及在布琼尼的专制统治下支离破碎的布哈拉各自治苏维埃。虽然巴别尔为了政治路线与政治环境的稳定,将会坚持布琼尼遗留下来的北上战争路线,不断加强军队建设,但这些工作只会是与其它红军势力一起建立统一苏维埃事业的一部分,同时,他会给予中亚各个民族,以至于印阿志愿兵团的士兵们渴望已久的民族自治和民族自决权利,来改变布琼尼的民族压迫政策,等到新的统一的苏维埃建立,中亚红军将会成为这个苏维埃国家的一部分。
更温和的自治派候选人米哈伊尔·瓦西利维奇·伏龙芝也是一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伏龙芝原本是中亚地区布尔什维克部队以及红军哥萨克部队的最高领导人,但是在西伯利亚红军和欧洲红军被弗兰格尔和高尔查克的攻势相阻隔时,他失去了和他大部分部队的联系,直到布琼尼攻下弗兰格尔的铁路沿线时,他才和红军大部队重新汇合,伏龙芝本身并不是特别有政治野心的军官,而且作为一台合格的党员,他极少对党高层的决定提出质疑,所以他在一整个布哈拉苏维埃时期都没有反对过布琼尼和托洛茨基的领导,但是伏龙芝由于其独特的实用主义式的政治和外交见解导致他也被党内视为是中立派政治势力的领导人,在布琼尼的军事统治结束后,一些更温和的本地苏维埃领导人和伏龙芝本人将会组成一台以中亚利益为核心的“布哈拉帮”。
这个“布哈拉帮”对统一的红色俄国没有多大兴趣,尽管不知道伏龙芝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大部分自治派成员都是出自当地的苏维埃成员,他们对于俄国的印象只有沙皇时代的殖民统治,在拥有一台可以独立自主的中亚前,并不想回归俄国的怀抱。同时,由于他们的实用主义观点,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在布哈拉,农牧民比工人多,牛羊比工厂多。
如果布哈拉真的要走上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一台完整的工业体系绝对是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为此,布哈拉帮会加强地方工业建设,发展本土民生。对外的战争依旧在自治派的日程表中,只不过这个战争就会是可控的边境冲突而非全面战争,战争的终点也只是中亚的统一,自治派的力量在布哈拉虽然总体上占多数,但是却远离中央地区,当地的苏维埃领导人们在布琼尼时期都难以触及主张民族压迫的布哈拉苏维埃核心,尽管有着布琼尼元帅的亲密战友伏龙芝将军的支持,但是这种地方主义也仍然导致了他们不可能受“外地人”支持。
当然,伏龙芝还有其他解决办法。作为印度志愿军一直以来的直接领导人,他拥有着绕过中央直接指挥一支军队的能力。所以当选举结果并不合意的时候,他完全拥有能力去用武力去修正结果。作为交换,他必须要把赤化印度——哪怕只是口头上的——工作提上日程,因为自治派的地方主义立场难以吸引这些决心解放自个家乡的印阿革命者们。虽然用军队来践行这种主张会让人觉得奇怪,甚至是有些可笑,但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永远也不会评判那些最终的胜利者...
而阿卜杜拉夫·菲特拉,作为青年布哈拉党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经常被怀疑是民族主义甚至是宗教主义而非布尔什维克式的,但是他确实在中亚革命期间率领着青年布哈拉党人起义反抗了中亚自治政府并帮助了布尔什维克的进驻,证明了他们和他们原先的偶像,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决定性不同,这让他在布琼尼政府中获得了难得的一席之位。
他的“伊斯兰社会主义”或许与布琼尼的方法论类似,但出发点完全不同,菲特拉对于布尔什维克的主张更多是功能主义式的看待:他并非列宁主义者,甚至很难说是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政治理论溯源是伊斯兰主义,更准确的来说是改革宗伊斯兰主义,他宣称旧有的伊斯兰教义已经在经院和沙皇的腐败下双重腐朽了,必须要扔下古兰经,积极走向现代化,包容化以及人人平等的穆斯林新社会和新教义,而他视苏维埃政治形式以及布尔什维克的激进现代化社会革命为拯救中亚伊斯兰教的最好手段。
如果说布琼尼是想建立一台大俄罗斯族的共和国,那么阿卜杜拉夫·菲特拉想建立的则是一台“红色的,统一的,伊斯兰社会主义共和国”。前者随着布琼尼退出政治舞台而难以影响政局了,而后者依旧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作用。他在政府中,享受着伊斯兰教徒,布哈拉共和国早期建设者的双重光环,联系着两支不同的政治势力,因此能够在政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阿卜杜拉夫·菲特拉上台,结果就是一种新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的践行,布琼尼的遗产他会全盘接收,并且用于实现他大突厥主义的扩张理想,因为一台统一的伊斯兰社会主义共和国才是他的目标。
至于党内原本的托洛茨基份子们,在领袖托洛茨基的失踪后就作销声匿迹了。但谁也保不定,他们会不会卷土重来。或许托洛茨基会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就像之前他给所有人带来的震撼那样,给中亚红军又带来一次天翻地覆的改变...?
<hr/> 感谢 @Militant , @龍國 , @某妖梦厨暗翼 为本文做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