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ZOOdesigner,作者ZOO编辑部,大家可以关注哦
01
中国设计力量主导
相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建筑邀请国外建筑师设计包括:皮埃尔·德梅隆、李兴刚、赫尔佐格共同设计的鸟巢;马克·巴特勒和赵小钧共同设计的水立方等等。这次2022年的冬奥会,我们不难看出本次建筑设计基本都是中国设计团队占主力。
冬奥会场馆合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自制
“鸟巢”是中外设计师合作的成果,而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是完全由中国设计师主导的,除了可以完成冬奥会的赛事任务外,我们的场馆把中国价值观和文化力量传达出去。北京2008年夏奥会场馆是“宏大”的,向世界展示国家实力、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而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是“低调”的,强调可持续性、惠及大众和凸显与自然共生的中国文化。”
设计力量的主导,象征着我国设计水平的进步和地位的提高,也表现了我国对本次奥运会的期许:不仅是比赛的精彩,更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彩通过各国运动员的实地感受和电视机转播画面传递给全世界。
02
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2022年,北京将成为首个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双料奥运城市,必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不过,这个话题的重点不在于复制2008年奥运盛典的惊艳与壮丽,而在于呈现近10余年来关于奥林匹克运动参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共识:对21世纪的可持续性理念的诠释。也正是因此,今年北京奥运会的三个赛区的规划建设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方针进行实践。
张家口赛区——冰雪目的地和山区人文的进步
张家口赛区功能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家口赛区的可持续性具体表目前:
1.设施撤离拆除不影响场地环境
2.赛后的功能使用在设计时有所考虑
在张家口赛区的规划设计中,设计以“对自然最小干预”的原则贯穿其中。无论是新建场馆或是改造滑雪场场馆,赛后留下来的对地表生态有影响的足迹,将全部消除。比如“冰玉环”步道,未来赛后地面临时设施撤走后,观光游客从步道行走,地表还给原生态。
冰玉环”环形奥林匹克步行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便是赛后利用的前置。比如“雪如意”的设计上,赛后操场可以做足球场,顶层可作为会议、展览、宴会等场地,最大可能增加空间功能的韧性。
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赛区——资源再利用和青年群体的活力激发
北京赛区场馆分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冬奥会的北京赛区包括全部的冰上项目,外加两个雪上项目——单板和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因为单板大跳台相当于雪上运动中的极限运动,特别适合都市中的年轻人参与,所以选择建在城市中。
北京赛区的可持续性具体表目前:
1.2008年奥运场馆的重复使用
2.大型场馆临时改造
3.工业遗产改造焕发新机
奥林匹克公园场馆利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奥林匹克公园里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都会继续使用,此外只增建一座大道速滑馆,这个区域里的鸟巢,将继续用于开幕式和闭幕式。而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将用于冰壶比赛,被称为“冰立方”。
五棵松篮球馆场馆利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都体育馆改为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的场馆,五棵松篮球馆改为冰球馆。其场馆内部的改造团队能力非常强,可以在48小时之内使馆内大变样。
首钢滑雪大跳台位置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把资源再利用和青年群体的活力激发相结合的典型案例。首钢是北京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一张重要的名片。滑雪大跳台或许是第一台建在工业遗产内部的奥运会场馆。
跳台侧边穿孔铝板设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钢滑雪大跳台将是一台永久性设施。这或许是这项运动出现以来,第一座位于城市中的用于正式比赛的永久场馆。正因为是永久性的,所以也将其设计成可以用于其他类似比赛的跳台,根据不同运动的跳跃曲线,进行一种可兼容的设计。
延庆赛区——生态环境修复和创造性保护
延庆赛区效果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庆赛区核心区将集中建设两个竞赛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两个非竞赛场馆——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以及大量配套基础设施,是最具挑战性的冬奥赛区。
延庆赛区的可持续性具体表目前:
1.延续并保持延庆所拥有的独特资源
2.山地生态修复
3.最大程度与减少土方量的挖掘
延庆赛区整体立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庆赛区总体规划设计围绕“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亦即“山林掩映中的场馆群+绿色生态可持续冬奥”的理念展开。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既有自然环境的扰动,使建筑景观与自然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奥运遗产的长期良性利用和运营,延续并保持延庆所拥有的独特的地质遗迹、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资源,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表土剥离”山地生态修复技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实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山滑雪场馆规划设计采用了“顺形势”关键技术——使赛道设计与现状地形最大程度拟合:开挖土方工程量局部平衡、赛道土方量整体统筹调配、建设全过程设计跟踪调整、赛道与地形达到70%坡度拟合度。
北京冬奥会设计策略可持续性相关矩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是一台个物体的话,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希望就是一台个有特点的、有个性的目的地或者区域。2008年的规划是一台非常明显的单向中心,2022年的规划则在经济上、体育产业上、健康空间上,贯彻了在山区和城区之间形成多中心链条的理念。这正体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的可持续性。
03
胜景几何与环境共生的延庆赛区
以延庆赛区,应用“胜景几何”理念,演变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技术与意匠、人工与自然悄然对话,在满足精彩奥运赛事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建造一台融于自然山林中的绿色冬奥赛区。
延庆赛区整体效果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景观设计系统意图营造以冬奥会为主题且有中国文化意境的大型山地公园。
奥运村效果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庆赛区的场馆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优质的山水自然环境优势和丰富的人文历史传统资源,将冬奥会文化与中国山水文化相结合,营造出人工与自然高度融合并相得益彰的冬奥会场馆和主题园区,借助冬奥会契机,在国际化的标准和语境中,从延庆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和精神。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效果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条贯穿整个景区的水景观游览带将冬奥八景及几大场馆功能组团串联起来,由南区核心部位的雪车雪橇中心“山脊游龙”点睛引领,形成“燕山贯玉带,海陀出游龙”的延庆赛区特色景观体系,让各国来宾体验和感受中国的山水文化和精神。
建筑效果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延庆赛区为例,冬奥会赛区被打造成一幅大型的实地立体山水图卷,它不是一台原生的森林公园,也不是一台经过大量场馆建设之后被过度改变了的人工自然,而是一幅人工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山水画卷。让世界通过冬奥会看到听到感受到中国的声音。
04
设计的后备力量
中国的设计力量的崛起,不仅显示在冬奥会,也体目前国际性设计竞赛中越来越多出现中国学生的身影。而冬奥会建筑的主旨也在其中可见一二。
建筑与生态共存
《天空之城》邵佳焕 蔡秋燕 杨宗其 应文豪 2018霍普杯入围奖 图片来源于官网
大胆构建的空中海绵城市综合体既能够完整保留底下老街区的原貌,同时又能为街区的居民和空中创客社区的人群提供在未来弥足珍责的湿地,通过恢复本土生态,为野生动物营造更多的空间空间,实现环境的可持续。
中国元素现代化演绎
《城市栖居:2050》谢文驰、孙紫涵、高雅娟、林娜 2018霍普杯入围奖 图片来源于官网
[层叠园林+模块单元 =诗意地栖居]
园林山水+定制化模块,将自然和城市堆叠,在矛盾中产生共生。寻找未来自由生活的模式与秩序,提供一种简约轻便满足城市社区需求的生活模式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高层。以对立与共生为手段,构想集群生活与自然园林的组合,在多样的城市当中寻求永恒的诗意的栖居追求。
改造焕发区域新生
《占领日常》 华一奇、许睿杰、单俊盛 2019 霍普杯三等奖 图片来源于官网
我们根据民众的需求来并置一些生产性强、活力高,极具渗透性的空间来实现转化,以城市生活的多样性来激活这个失落的地带。同时重视城市生态和全民垃圾分类运动,建立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和植物园,创造电厂生态的内循环。
在冬奥会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建筑师们的能力和水平,在国际赛事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建筑学生的潜力和眼界。我们为领域的崛起而欣喜,也为国家地位的上升而骄傲。
05
总结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台申办夏冬两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无疑受到世界的关注,冬奥场馆的建设也将是综合国力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一次展示。在建筑设计规划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是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创作成果。在有限的特定空间中完成奥运赛事的空间场地营造之外,同时还要结合环境和自然气候创造出一台可持续发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群体活动的基地。
我们对北京的冬奥会有所期待,不仅是对奥运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的荣耀,还有这背后所象征着国家在各个方面的提升和进步,让我们再次为之动容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