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古董局中局》开播,聊聊马伯庸和他的文字局中局

lyhpato0 回答数5 浏览数277
由马伯庸小说改编,夏雨、乔振宇主演的电视机剧《古董局中局》终于开播了,在2018的年尾巴上。
我虽算不上是一台原著迷,也趁着元旦假期把开播的几集看了一下,本来打算这篇文章结合起小说,来仔细聊一聊《古董局中局》,可想了下,在还没有播完,并且明确知道有非常多改编的前提下,去评价它或是太早,干脆改成聊一聊自个对亲王小说的一些看法吧。

刚刚过去的2018,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文艺界诸多名人作家相继离世,很多人把它称作为文艺灾年,但对于马伯庸个人来说,却可以称得上是文体N开花,特别是在影视领域。

先是年初电视机剧《三国机密》开播,然后年中电视机剧《长安十二时辰〉杀青,再到十月综艺节目《神奇图书馆在哪里》接档,最后年底这部《古董局中局》播出,一出接着一出,一整年好像没有断过。

与之相反的是,这一年他好像没有出版新的作品,当然我们知道他的创作热情依旧,偶尔发出来的几篇历史考据文章,就深得大家喜爱,被广泛转载,顺手写的一篇短篇《卜马尾》参加张悦然组织的“匿名作家计划”,在还没人知道作者的情况下,也广受好评。

在这一年里,他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是发表在资深专栏的《胥吏的盛宴》,这是一篇他近两年热衷于写的明朝历史故事,从一台普通的官场弊案着手,抽丝剥茧,追本溯源,把整个大明王朝最底层的权力规则、人性善恶都讲了一遍,精彩非常。

他发出来最长的文章,是一篇没有写完的《扶苏奔鲁》,他自称这是不可能发表的文章,肆意放纵笔墨,想哪写哪,由于知道是个坑,我也没有急着往下跳,大致过了一眼,应该是一部集灵异怪诞风格的历史恐怖文,有兴趣的可以先行入坑。



熟悉马伯庸的人都知道,他写作最大的优势,或者说他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笔端的变化无方,难以概括。

有的作者风格固定,写什么都可以一眼认出笔调,可他不同,他的风格缥缈难测,写什么像什么,学什么像什么,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说变就变,这在他早年的作品中就已经显露了出来。

我最初接触他是在《科幻世界》,一篇讲述网络环境下的乌托邦的《寂静之城》,获得了当年银河奖的读者提名奖,目前再去看仿佛预言一般。

而第一次真正被他吸引,是在《九州幻想》,这本杂志上有一台栏目叫“三人成虎”,几个作者匿名各写一篇短篇文章,让读者来猜作者是谁,亲王连续写了几期,诙谐幽默灵性十足,在没有看结果之前,我完全猜不出哪篇是他写的。

再一次是在《九州·七天七夜》的增刊上,这个仿照《十日谈》,由四十多位作者写了四十九篇故事的合集中,有几篇让我印象深刻,其中就有马伯庸的《河络文化切片》,这个短篇用一台妙趣横生的奇妙故事,来解释“铁甲依然在”的来历,看得我目瞪口呆,开始对他的脑洞佩服的五体投地。

后来我看了《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才知道原来它是从这部天马行空的幻想小说中截取一小段改编的,后者才是他集妙笔与奇想于一体的鬼才之作。

于是慢慢熟悉起这个有着多种风格的作者来,了解了他与萧如瑟奇妙的哥妹关系,知道了为何叫他亲王叫萧如瑟郡主,被人科普了他一系列的祥瑞事件,搞清楚了为啥很多人都把他称为“名字不能提的人”,开始在每次提他的时候加上一句“祥瑞御免”作为结束……

接着才陆陆续续看了他的其他文章,灵异的《她死在QQ上》,著名陨石遁结尾的《我在江湖》,讲述三国谍战故事的《风起陇西》,至今没有后续的《笔冢随录》……真是风格各异,完全无法想象它们出自一台作者之手。

在他一系列作品中,我最开始喜欢的当属《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肆无忌惮的想象和无厘头的跳脱,让我捧腹之余又赞叹不已。

后来惊为天人的,则是那几篇获得了“人民文学奖”的三国考据类文章——《风雨<洛神赋>》、《<孔雀东南飞>与建安年间政治悬案》和《宛城惊变》,被他里面细致入微的考据功底、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完全的震住了。

近几年随着他更多作品的问世,我又开始变心,开始热爱上了他最新的关于明朝的几篇考据文,比如17年的《明朝徽州丝绢案纷争》,还有18年的《胥吏的盛宴》。



他有一本中篇小说合集,题目叫《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其实完全相反,他是非常热爱读书的一台人,大家不要被他的书名骗了。

他的阅读面非常广博,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这从近几年每年都会出一篇年度书单就可以看个大概。

资深上有一台问题,“假如每个朝代的历史都是作家创造出来的小说,从文学性上说哪一部的价值最高?”他在下面写了一篇回答,说一台名为“中华”的作者,如何从夏商周秦汉一路下来,写了一部又一部风格迥异的文学巨著。

按照他的这个说法,我们也同样可以把他跟自个作品的关系代入上去。

他可以信手拈来的用古典白话武侠风格写《欧罗巴英雄记》,讲述西方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传奇,文笔老练故事生动。

他也可以一本正经的跟人合著《帝国的最后荣耀》还有《触电的帝国》,分别讲述大明1592的抗日援朝和电报的发展史,资料详尽内容扎实。

他对文字的把控举重若轻,对于细节考证和逻辑推理的也是轻车就熟,这最能从他一系列的考据类文章中看出,一板一眼,丝丝入扣,就如同比喻说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看得人除了点头称是没有其他想法。

当年方舟子大战韩寒的网络论战中,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从《人造韩寒》看如何构筑阴谋论》,从多个角度来论述方舟子《人造韩寒》这篇文章的逻辑漏洞,赢得了满堂喝彩,其中缜密严谨的逻辑分析,正是他大多数小说和考据类文章的最大特点。

这是他写作的一把武器,我们不要以为他如此善于推理,就觉得他写的文章是不是会毫无漏洞了,恰恰相反,正因为他异常熟悉这类逻辑上阴谋论的构筑技巧,他也会融会贯通的用到自个的文章中去。

所以,在看他写的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要非常小心,不然在你还未曾提防的情况下,略一分神,就被他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给绕进去,他三下两下的推论一番,得出一台看起来非常合理的结论,而实际上已经把你连蒙带骗的带进了沟里而毫不自知。

有时候为了避免读者上当了还跟他挑刺,他甚至不得不在这些文章的最后加上一句,“认真你就输了。”



分析完这些,我们再来看马伯庸的大部分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就非常符合上面说的这个特点。

他写文章喜欢先做大量的考证,把大部分的资料准备好,然后选择最合适的部分,结合自个本身要讲述的故事,一点一点细致又有条理的穿插进去,从而做到深入浅出,让人在沉浸故事之余,还可以了解很多有趣的典故。

这是一种非常有阅读乐趣的写法,他的那些历史考据类短中篇文章中,就是最能体现出其中的趣味性,不会让故事干巴巴显得枯燥,同时因为篇幅不算特别长,也不会让文章太拖沓让人看不下去。

而且因为大家知道这些东西是故纸堆里面翻出来的,那么去探讨其中的另一种可能性本身就非常吸引人。

但是呢,如果把这种写法用在长篇小说上,就需要有着非常深厚甚至费尽心力的谋篇布局了。

因为涉及到逻辑推理来左右故事走向,只要任何一点细枝末节没有把控好,就会有崩坏的征兆,而哪一台推断不是完全令人信服,也同样会让读者感到逆反。

这种小说难写,不在于谜团多么的巧妙绝伦,也不在于情节多么的特殊离奇,就在于不能打马虎眼,不可以像其他文章那样,可以先写个开头再任其发展左右结尾,而是要把所有大环小环套在一起,多米诺骨牌一样精心摆布。

不然一台地方倒下,整个布局就得推翻重新搭建。



就拿《古董局中局》这本书来说吧,标题中所谓的局中局,与其他类似的名字如骗中骗、碟中谍一样,听名字就可以大概知道,讲的是一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同时又局中有局、骗里带骗的故事。

其中不乏虚虚实实和真真假假,令人难以揣测,难下定论。

看多了这类故事,大致也可以总结出一套固定的模式,一般是一台小的切入点先引出相关人物组织,接着继续深入调查发现里面有着非常多的疑点,然后出来一些神秘的人物在暗中阻碍着主人公调查,直到一台更大的阴谋和更复杂的诡计呼之欲出。

这时候主人公发现自个没有任何着力点完全无从下手,幕后黑手仿佛只手遮天却又难寻其迹,而且背后的利益关系缠绕交错毫无头绪,只好跟着一点蛛丝马迹的线索。

从一台地方跑到另一台地方,从一台人找寻下一台人,直到对方产生破绽,逼出最后的BOSS,找到最初的真相……

《碟中谍》《碟影重重》这类谍战影片,《疑犯追踪》这种刑侦剧集,《盗墓笔记》《鬼吹灯》这些盗墓小说,大都有着类似的大套路,只是有着不同的中间过程和细节处理,外加各异的背景和人物设置。

大部分读者很喜欢看这种故事,是因为它们有着解谜的快感和反转的乐趣,还有着云山雾罩的悬疑之感和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当然这里说的朦胧不是描写不真切,而是在阅读和观看的过程中,它们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书虽然还算不上完全的推理小说,但也大多有着推理小说的特征,比如作案手法的奇特,事发地点的隐秘,周边人物的可疑,基本上都能够在书中窥见端倪。

而它们又多以第一人称来增强带入感,没有上帝视角,没有其他协助,一切都要主人公去寻找线索和争取资源。

此时主人公有一台恰如其分的搭档就水到渠成了,两个人亦敌亦友,有时候会互相扶持,有时候又迫不得已分道扬镳,各有不得已的苦衷和难以他人言说的心事,就这样一直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最后豁然发现,最可怕的原来是人心。



《古董局中局》就是这样的一台故事,马伯庸在书里面最常提的一句话是“鉴宝易,鉴人难”,而对于作为读者的我而言,看到的却是“布局易,破局难”。

许愿与药不然,许一城与药慎行,五脉与老朝奉,寻宝与鉴宝,佛头的真假,历史的真相,就像是一张大网,把所有人和事都兜在了一起。

而要把它们丝丝缕缕的梳理清晰,用一根线把一切都串联起来,就是作者要做的谋篇布局。

在故事里面,许愿时而深陷迷局,时而又落入陷阱,时而灰心丧气,时而又重燃斗志,都是马伯庸在这场文字局中局中进行的规划。

书里面许愿先是被木户加奈“借钩钓鱼”,告诉了她一些事情,接着自个又使用“借钩钓鱼”,从他人处获得讯息,书外面的我们实际上一直都被作者“借钩钓鱼”,从而慢慢进入这个故事中去。

这本书中有一台词叫“打眼”,是指鉴宝行家看走了眼买了假货,那如果我们以马伯庸写考据文的眼光去看《古董局中局》,也很容易看出他在哪些地方在给读者下了容易“打眼”的套。

比如他不慌不忙的让许愿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去了解许一城,他慢条斯理的让许愿拔城掠地,一步一步去接近老朝奉,他也不是没有故布疑阵,但这都是从前往后看的理所当然,可如果从结局后往前推却会显得突兀。

比如他喜欢用时间去考据一些历史事件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那如果用时间去看他笔下的人物,我们同样也能发现很多不合理之处。

我开篇说了自个算不上一台《古董局中局》的书迷,就是因为如此。

很多时候我觉得马伯庸很厉害,他会布局,可以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又引人入胜,但时候他又太热衷于去布局,而在需要破局的地方乐此不彼地反复使用相同的招数,或者故意略过不谈。

如果你一直被牵着鼻子走,那说明作者的疑阵布得恰到好处,如果你始终觉得哪里有所不妥哪里处理得太过草率,也不要去非议作者不高明,只是说明你已经看破了作者如何构建一台“阴谋论”。

局外之人去看一台局,也许更能看出门道,却已然没了它的韵味。

我喜欢《古董局中局》,是喜欢它不断布局又不断引入新疑点的前大半部分,我没有热爱它,是因为它后面需要收缩合拢而破局的时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完美。

不过也许这就是马伯庸文字局中局的厉害之处,他知道自个善于什么,也知道自个不善于什么,于是把自个细微绵密的思维全部投入到了布局之中。

也许越到结尾越需要破局的时候,就越显得有些疲软,但是过程已经足以曲折动人,那结局会如何其实已经不重要。

他是一台喜欢用文字的迷宫去编织故事的高手,假如你已经看过了他大部分的小说,那么按照我上面说的思路去回顾,很容易得出类似的结论。

假如你不曾看过他的小说,不妨从上面我提到的几篇历史考据短中篇去看上几篇,应该会喜欢上他的这种写法。

最后就让我用一句他不喜欢别人回复,可是大家一提到他就第一想起的四字成语结尾吧——

XRYM,不如相忘于江湖。

(完)

我这还有其他一些文章,推荐与你——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和资深专栏。
闲时观影,胡乱翻书,偶尔聊聊幻想、武侠和九州。
微信搜索,秋叶掉落在树上,谢~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广东
hg34520 | 来自北京
祥瑞御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怀宁论坛 | 未知
徽州案子是继孔雀东南飞之后写的最好的,有冷门知识的科普,有考据,也有一本正经的编故事,印象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tarbj | 来自北京
《人造韩寒》是麦田写的,不是方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VisionEM | 来自江苏
卧槽,至今还记得我当年看《寂静之城》时候的震撼,更震撼的是,居然小说里的事一点点变成了现实!祥瑞御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hazha_111 | 来自福建
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