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Intel、AMD、英伟达发家简史

infoboy 回答数19 浏览数1119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佐沐熙
篇前语:没时间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划到最下面,有每一台小标题的精华内容总结。可以根据兴趣直接找到相关小标题单独读那一块。重点部分有加粗。

另外,软妹兎自个又把上一篇《竞争与转型》读了n遍,迟钝地发现了两个Bug。第一台是计算复合年收益率的时间区间那里,好像应该是从2013年10月1日到2017年9月30日(原文写的是2013年9月30日到2017年9月30日=0=,有强迫症的盆友希望他能顺利读到这里。。)。第二个是财务数据表格那里,云业务占比增长很凶的公司,PE涨了1倍到3倍,不是股价是PE。因为一开始我收集的数据是股价数据,后来觉得用PE来体现估值更有可比性,但是措辞没及时改过来。。

① 中科曙光的转型思路


  • 在《中科曙光战略篇——竞争与转型》里,我们应该能够看到牌子服务器厂商举步维艰的窘境,它因为上游芯片和下游云计算服务商的双重压迫而赚钱很辛苦。那么,以硬件为主营业务的中科曙光该如何破局呢?它的野心很大,它选择了同时向上下游出手!上游联合处理器芯片老二AMD和天津地方政府成立海光半导体(名字不是这个,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先统称海光半导体),研究国产芯片;下游进军云计算中的政务云,提出了数据中国计划。除此之外,它还另辟蹊径,联合同属于中科院体系的寒武纪,共同进军人工智能领域,不但推出了人工智能服务器,而且推出人工智能管理平台SothisAI,旨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和推动AI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用。
  • 我们看到,中科曙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光是它的战略部署,就涉及到三个非常有前景的领域——芯片国产化、云计算、人工智能。一篇文章肯定抖不清楚。因此接下来的战略篇又会划分为芯片国产化、政务云、人工智能三块。
  • 我们先从芯片国产化说起。在中科曙光选择和AMD合作开发国产芯片时,AMD是如何想的?曙光又有怎样的考量?这对于Intel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合作有前景吗?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可能就需要先了解Intel、AMD、英伟达的三国演义史。而了解这段历史,其实对于理解曙光后面布局人工智能也有帮助。

②  Intel和AMD的相爱相杀


  • 起点:含着金汤匙出生 VS 小白菜啊地里黄
  • Intel创立于1968年,AMD紧随其后创立于1969年,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来自于同一家半导体公司——仙童。但是Intel的创始人是技术大佬,其中一台你们肯定听过,那就是提出了赫赫有名的“摩尔定律”的Gordon Moore,还有一台则是号称“集成电路之父”的Robert Noyce。如何样?创世神都放一起了很牛逼了吧?而相比于Intel,AMD创立的晚,技术也比不过Intel,它的创始人是仙童的销售高管Jerry Sanders,而且是因为被重组后的仙童辞退才自个创业。强弱立见。
  • AMD的创始人Sanders是这么自嘲的:“Intel 5分钟就拉来500万美元风投,而AMD却花了500万分钟才拉来5万美元”。
  • 根据《英特尔传奇》书中描述,Intel的创始人连商业计划书都省了,在那个没有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的年代,Noyce只是打了几个电话告诉投资人,“Gorden和我正在创立一家制造新型芯片的公司”,就立刻筹集了500万。而且知道了他们创业的消息后,后续又有很多投资者主动打电话给他们要投资,最后Intel拿到了2200万美元,远超创业所需数字。而反观AMD,用了快一年的时间筹款,差点凑不齐注册资本。最后或是因为Noyce念及私人感情,以个人信用为AMD的商业计划书担保才勉强凑齐150万美元注册资金(Sanders在仙童是Noyce的部下。而软妹兎私人猜测,Sanders可能是因为Noyce等人叛逃仙童自立门户,而被接下来重组的仙童迁怒辞退的)。
  • 合作:技术领先者 vs 第二供应商
  • 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美国的“第二供应商”制度吧。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拉马拉规定政府部门和军方要采购某些特定产品时,必须同时和两家以上的企业签订购货合同,这样就能规避垄断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断货)。在这种背景下,便有了两种类型的“第二供应商”第一种是合法的乖宝宝,它们向知识产权所有者申请使用他们的技术进行生产(当然要给钱)。第二种则利用了当时不完善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打招呼就自个从市面上买产品拆开来研究并仿造。这种是不合法的,面临着被诉讼的风险。
  • AMD走的就是第二种道路。我们知道,它几乎没有啥技术实力,但又作死地进入了这种技术行业。只能靠偷技术来生存了。Intel对于AMD偷自个技术的态度,分为了两派。一派是鹰派,强硬地要起诉所有偷技术的企业,包括AMD。一旦诉讼成功,AMD将面临着走投无路的困境并且可能有百万美元的诉讼费用。另一派是鸽派,以Noyce为代表,认为可以在不损害Intel利益的前提下和AMD合作。当时据说Sanders带着AMD的员工来到intel的总部,展开了一番富有个人魅力的演讲。离开后便得到了intel的正式技术授权。
  • 那么intel和AMD的合作,真的只是因为Noyce对Sanders的好感,以及Sanders的口才吗?其实不是。企业之间的合作只会因为共同的利益。当时,intel内部一台研发产品的重要人物费根出走,自个创立了一台公司叫Zilog,并推出了比intel的8080性能更优的Z80微处理器芯片,抢走了大量市场份额。intel要抢占市场,却受限于自个的产能不足,又看中了Sanders杰出的营销能力,于是有了合作的基础。
  • 交锋:世纪诉讼
  • 然而,当在1985年Inel研发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16位处理器8086,并全面甩下Z80时,它并没有授权给AMD。于是,AMD选择了和Zilog合作生产新产品Z8000。然而,Z8000是一款失败的产品,不能兼容市场上主流的接口协议和软硬件环境。而发现这一点时,AMD已经投入了大量金钱和全球宣传。站错队的AMD到了危急关头,却被IBM救了一命。
  • 之前的计算机本来都用于工业和商业场景,然而计算机微型化、个人化的风潮突然降临,等蓝色巨人IBM发现商机时,个人PC端已经有了成功案例了。在1982年,为了快速切入并抢占个人PC市场,它选择了将PC的操作系统和微处理器外包,并选中了Intel的8088作为微处理器芯片。但是Intel产能不足的情况下,IBM强硬地要求Intel必须再找一家第二供应商。为了吃下IBM的超级大单,Intel无奈之下又找到了AMD并签订了五年技术合作协议,全面授权AMD生产X86系列处理器。
  • 然而,当Intel在1985年发布了市场为之狂热的顶级产品386后,公司内部开了一台战略会议,明确主营业务是微处理器(之前Intel主营业务是存储,但因为日本厂商倾销物美价廉的存储芯片而崩盘,因此Intel全面放弃了存储业务),并且要做386的独家供应商。它麻痹了AMD两年,让AMD以为最后能够得到386的授权,然后在1987年合约到期前提前单方面撕毁了合作协议(大概拖不到合约结束了),宣布独家生产386。
  • 为此,AMD将 Intel 告上了法庭,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1987-1994年),涉及近百名证人、几千件证物、几万页文书,双方都为此损失了几千万美元。而借着这场诉讼,Intel最大限度地利用独家生产386的有利时机占领市场和赚取垄断利润。而AMD则只能留在存储器市场和日本厂商拼价格来苟延残喘,眼睁睁地错过了个人PC电脑发展的黄金时期。诉讼期间,只要法庭做出有利于AMD的判决,Intel就上诉,控诉AMD侵犯版权(每次上诉侵犯的版权都不一样),然后又要开始搜集新证据。一直拖到了1994年Intel才把386(过气了)授权给AMD(1992年AMD就胜诉了,但Intel想办法拖了2年)。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中,AMD虽然损失很大,但有一台重要的成果,那就是从此AMD可以自由生产任何可以兼容Intel的X86体系的微处理器而不被起诉。(拿到了X86授权,这个授权世界上只有3家有,中国想拿都拿不到)
  • 实力说话:用产品互殴
  • 当然,AMD并没有坐以待毙如此之久。它在被拖到1989年时就自个研发出来了AMD386(和Intel同名,为此两家公司又因为名称打了一场官司,结果法官认为386不是特殊名字可以用。后来Intel的586就起了专有的名字“奔腾”Pentium),并在1991年时推出。从此AMD就开启了和Intel正面硬刚的一段时期。Intel出486,它就出AMD486,而且,性能差不多,价格更便宜。Intel出奔腾,AMD就出K6。但是Intel始终保持着高速更新换代的态势,AMD在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
  • AMD第一次战胜Intel的分水岭,是在公司CEO更新换代之际。Sanders在物色接班人时,在1977年看中了刚进入摩托罗拉的运营主管Hector Ruiz。Sanders很谨慎,他观察了Ruiz很久很久(至少十年),才认定他是接班人。此时Ruiz已经是摩托罗拉半导体部的总裁。然后在1995或者1996年左右,Sanders才告诉Ruiz计划让他做AMD的接班人,Ruiz同意了。但是在跳槽前,他们需要完成一台大计划。在Sanders的策划下,Ruiz做通了摩托罗拉高层的思想工作,使得摩托罗拉和AMD签订了32位和64位微处理器核心技术方面的相互授权协议和合作研发协议。AMD因此掌握了V6总线RISC64位中央处理器的核心技术,从而推出了速龙CPU(Athlon),第一次在产品技术上超过了Intel的新产品奔腾III。此后,AMD的速龙系列始终吊打Intel的奔腾系列。
  • 不仅如此,在升级为64位处理器的关键节点,AMD也取得了胜利。Intel因为低估了与软件厂商的利益冲突,放弃了原有的X86体系而推出了新的处理器安腾Itanium。然而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厂商却因为软件卖的是一锤子的License费用,之后再无边际成本,所以更愿意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不愿意迁移到Itanium上。Itanium因为缺乏配套应用而失败。AMD抓住了这个机会推出了兼容原有X86体系的64位芯片皓龙Opteron,并六个月后推出了64位处理器Athlon64。这一仗,为AMD赢得了大量市场份额和声誉。不但使得Intel的市场份额从九十多跌到了不到八十,而且人们也认可了AMD的技术实力,Intel的前五大PC客户,除了Dell(受到Intel优惠力度最大),其他的都打破了Intel的限制开始与AMD全面合作。
  • 钟摆计划:我是你追不上的一道光
  • 然而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还记得Intel的创世神Moore吗?不记得的翻到①看粉红加粗字体自个找名字。这位主神在2005年给Intel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钟摆计划”(Tick Tok)。钟摆一出,AMD直接熄火,被Intel压得死死的。如下图,AMD刚有超过Intel的机会,就因为钟摆计划一触即溃,二者差距越拉越大。




  • 所以,钟摆计划到底是个啥?它的内容是这么说的:“当年Intel据自个对微处理器的技术储备以及深层次理解,策划出每两年更新一代微架构/升级一代生产工艺。”也就是说,第一年更新微架构,第二年更新生产工艺,第三年又更新微架构,第四年又更新生产工艺,等等等等。整个过程就像钟摆一样,Tick、Tok、Tick、Tok....每摆一下就更新一次。所以,钟摆计划并不是一种强大的技术,而是一种疯狂自我督促的计划。换而言之,钟摆计划不是天降神兵给Intel打败敌人,却是悟空给自个戴上了一道紧箍咒,从此它不再是一只野猴子,随波逐流接受外界的挑战而被动地去打败挑战者,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只有理想有信念的猴子,它最大的敌人成为了自个,从此以后跟着自个内心的钟摆,争分夺秒地实现一台又一台艰难的“小目标”。


  • 文艺完了,盆友,我们回归现实。看到这里我们便会奇怪,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自我约束嘛?那AMD也加把油努把力,自虐一把不也能跟上吗?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大发狠加快了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将摩尔定律发挥到了极致。这就代表着烧钱,把钱当做纸一样往下砸。看到下面的图了吗?芯片制程使劲的缩小,每缩小一圈,就代表着几十上百亿的美元已经被Intel这个败家子砸没了(研发投入、工艺、量产的生产线)。Intel有这个底气,AMD有吗?看上面的图自个想。再换个角度去理解。AMD之前之所以有和Intel叫板的实力,实际上在于它的快速学习模仿的能力——山寨能力。而这次Intel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将自个出产品的速度调到了AMD学习模仿的极限速度以上,让它来不及出山寨产品,自个就更新换代了,永远只能望着自个的背影却无从追赶。以时间换空间,奠定了Intel在处理器领域唯我独尊的垄断地位。



③ 英伟达:屌丝逆袭成神记


  • 1993年,在AMD和Intel刚打完世纪大诉讼,正开始用产品硬刚时,时年30岁的美籍台湾人黄仁勋,联合两名年轻的工程师,共同创立了英伟达,初衷是研究一种专用芯片,加快个人PC电子游戏里3D图像的渲染速度,带来更逼真的显示效果。
  • 1995年英伟达推出了精心打磨了两年的第一台产品NV1,但是市场反应平平。英伟达一度陷入了财务危机,为此将100个员工裁到了30个,并承诺将来接他们回来。而世嘉看中了它的技术潜力,给了一台700万的大单让英伟达得以继续研发NV2。然而NV2也失败了。(失败原因有不同说法,不写了)
  • 这一年,英伟达做了两个重要决定。第一台是放弃自主API接口标准,转而使用Intel的Direct 3D技术,从而抱上了Intel的大腿。第二个是重金聘请了享有盛誉的技术天才戴维.柯克博士,在1997年推出了NV3——RIVA 128显卡,颇受市场欢迎。随后的简单升级版RIVA 128zx也继续畅销,是游戏玩家熟知的小影霸。后来的产品TNT和TNT2,更是彻底击溃了对手3DFX,最后英伟达收购了它,除了ATI再无敌手。
  • 随着游戏、影音视频在PC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英伟达在1999年推出了第一款GPU(专门图像处理器)——GeForce 256,并大获成功。
  • 2000年,微软为了进军游戏主机行业,找到了如日中天的英伟达,要求它研发Xbox图形芯片、SoundStorm声音芯片和主板解决方案。这本来是一次抱大腿的机会,但已经膨胀有点飘的英伟达因为价格问题和微软闹翻了。微软将订单给了英伟达的对手ATI,而Intel也趁机踩了一脚,减少和英伟达的合作,转而支持ATI。这对于英伟达的股价其实影响不大,只是失去了一台成长的好机会。但是比较要命的是,英伟达因为不知道微软确立了DirectX 9规格的重要消息,直接导致当年推出的GeForce FX由于兼容性问题败给ATI的Radeon 9700。这一点导致英伟达的股价从2002年1月的22.39美元跌到9月的2.64美元。(股价为啥下跌,其实软妹兎并不确定完全是因为这一点。但是微软2000年就找上英伟达,两人闹掰应该很早了。而英伟达的股价在2002年才开始跌。那一年我搜了一下英伟达的百科,也就发布了FX这件事是跌点。而Intel支持ATI,我并没有在ATI的百科里2002年那块找到相关信息)
  • 英伟达终于知道自个错了,向微软认怂,在价格上做出让步并在2003年达成和解。而且还和Intel达成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股价一路涨到了2007年的三十多美元)
  • 2004年,斯坦福大学的博士Ian Buck进入英伟达实习。Buck曾参与一台编程挑战赛,他的名叫Brook的项目涉及到利用GPU众多计算引擎简化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进入英伟达后,黄仁勋做了一台豪赌。他决定让GPU不单单只做图形处理器,而是能够升级为多任务的解决平台。他让Buck组队研发GPU编程工具套装,也就是CUDA。之所以说是豪赌,因为当时CUDA的研发成本估计约为5亿美元,是英伟达年收入的六分之一,将给公司带来很重的成本压力。
  • 然而,到了关键的2005年。还记得钟摆计划吗?这一年,Intel祭出了核武器——Tick Tok,在CPU领域彻底击垮AMD。AMD无奈之下将目光转向了GPU市场,它在2006年收购了ATI,从此一边在CPU市场和Intel继续叫板,一边在GPU市场和英伟达抢市场份额。然而,Intel不打算放过AMD。它随后停止了和英伟达的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自个也进入了GPU市场撸袖子研究3D图形加速器。
  • 英伟达随后推出的产品GTX 480GTX590更是各种质量问题:因为超频温度太高,多次发生自燃事件。火上添油的是,北京软星电子科技公司经过测试后指出英伟达的显卡在游戏里各种卡顿,甚至爆炸。黄仁勋因此被广大玩家戏称为“两弹元勋”(两款产品都容易自燃)。愤怒的黄仁勋表示要炸平北软。
  • 一边是两个CPU大佬进入GPU领域和自个竞争,而且自个的产品还频发质量问题;一边是投入了重金的研发项目CUDA又进度缓慢,看不到短期效果。英伟达的股价因此从37美元跌到了6美元(2007年10月开始从37.68美元一路下跌,到2008年11月跌到6.91美元)。
  • 那么,CUDA到底是指什么呢?它的研发为何如此缓慢?和有着4、8、16个线程的CPU不同,GPU有几万个线程。而CUDA的目的是找到可以并行的线程,把它用来软件开发。这个工程量很大,而且项目组还不能随便拉人进来干活,因为只有那些了解特定的显卡指令或特殊的结构的编程人员,才能发现代码中可并行计算的部分。后来,CUDA被发展成了一台平民化的软件平台。只要你的电脑里有GPU,你进入CUDA这个平台,就可以用通用的编程语言,比如C、C++、Python、Fortan等给GPU下任务。利用GPU的海量数据并行计算能力完成任务。CUDA推出以来,为了让GPU成为更通用的工具,英伟达投入了近一百亿美元。
  • 英伟达一直蛰伏着,终于等到了它命运中的一年——2012年。这一年不是世界末日,而恰恰是英伟达重新一飞冲天的本命年。这一年,在全球闻名的imageNet挑战赛上,来自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 Hinton提交了名为AlexNet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这种算法能从100万样本中自动学习识别图像,它仅仅在两块英伟达的GTX 580 GPU上训练了几天,最后错误率低至16%,第二名的错误率超过了56%。后来,在认识到网络规模越大,学习能力就越强的规律后,英伟达研究室和斯坦福的Andrew Ng合作开发了一种使用大规模GPU计算系统训练网络的方法。同年,英伟达和Google的人工智能团队合作,建造了当时最大的人工神经网络。之后,各深度学习团队开始广泛大批量使用英伟达显卡。2013年,英伟达和IBM在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心上达成合作。
  • 2016年4月,英伟达发布了首款基于Pascal架构的Tesla P100显卡,集成了153亿个晶体管。几块这种显卡所提供的计算性能,已等同于几百台CPU服务器节点。同年,英伟达的股价涨了3倍多(从31.77美元涨到106.03美元)。
  • 后来英伟达又发了一堆芯片啦、产品啦、平台啦,股价涨到了巅峰时期20189月的284.93美元,目前股价是156.93美元。总之大家记住,全球服务器用的GPU市场,英伟达是老大就对啦!而且它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
  • 不负责任的强行结束了英伟达的介绍,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啊哈哈哈哈哈!!!有机会下次介绍吧= =,这篇太长了,软妹兎表示我写累了,你们也看累了对吧?那就进入总结部分吧!
总结

  • 在总结前,软妹兎想吐槽一下!昨天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篇轻松愉快的文章。讲故事嘛,按着时间顺序把它生动有趣讲出来就好了。然而目前,我感到心力憔悴 = =!姥姥姥爷们啊!这真的是我写的最累的一天啊!为啥呢?因为不同的新闻里,故事细节不一样
。最气人的是,有篇刊登在《中国工业评论》上的文章里股价数据都是错的。要不是我偶然上wind随意查了一下,我差点就原样写进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哪了?让我如何相信你其他东西是对的啊??软妹兎化身为福尔摩斯,比较了很多篇新闻和论文以后,终于把这么个东西给凑出来了,香菇蓝瘦。。。然而,直到目前,我依旧赶脚可能有很多错误存在,没有一点安全感。。希望发现的童鞋积极举报写错的地方。

  • 好了,总结吧。
  • ① 今天这篇文章先是引入了中科曙光的战略转型布局,涉及到了上游的芯片、下游的云计算、还有热门的人工智能。而这三块其实都和国外大佬Intel、AMD、英伟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科曙光选择了和AMD合作开发国产芯片的举措,也需要我们先了解AMD是一家怎样的公司。于是,本文的重头戏便成为了讲解AMD的发家史——掺杂着芯片界三巨头Intel、AMD和英伟达的世纪撕逼史。
  • ② 由于英伟达是后起之秀,而且主营业务是GPU。所以我们先把目光放在和服务器更有关系的处理器厂商Intel、AMD的相爱相杀上。他们的创始人来自同一家公司,但是Intel的创始人是声名赫赫的技术大佬,而AMD的创始人却是野路子出生的销售人员。一开始Intel并没有把AMD当做对手,因为一台是王思聪,一台是搬砖屌丝,两人不在一台档次,甚至因为美国的“第二供应商”制度,两家因此有了合作。但是Intel防备心很重,很讨厌自个辛辛苦苦研发的技术,别人花费很小代价就能拿过去。因此每次它出了拳头产品,就会和AMD分道扬镳一次。然而又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两人又和好了。其中一次便是因为IBM的超级大订单,Intel自个吃不下去,只好让AMD帮自个生产。AMD因此得到了Intel许多核心技术。然后Intel在又研发出一台拳头产品舍不得给AMD后,就单方面毁约了。然后AMD就把Intel告上了法庭。两个人打官司打了七年。这场官司各有输赢。AMD从此以后可以自由的生产兼容X86体系的处理器(拿到了X86授权,这个授权世界上只有3家有,中国想拿都拿不到),但和intel从此正面刚上,也错失了个人PC电脑大爆发时抢占市场的黄金期。而Intel则抓住了黄金时期抢占了大量市场赚了很多钱。撕破脸的两人,法律手段上过了,就上产品来互殴了。中间有一段时间AMD因为拿到了摩托罗拉的64位微处理器技术,而吊打了战略定位失误的Intel,第一次在技术上领先了一步。然而Intel提出了钟摆计划,开始砸钱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每年都有更新。AMD在这种变态速度下已经完全指望不上能和Intel比什么了,于是转战GPU,开始CPU和GPU两边赚钱,艰难维持生计。
  • ③ 这一部分讲的是一台萌新英伟达是如何从屌丝起步,中大奖而成神的。它做显卡起家,本来是个很小的细分市场,和Intel和AMD完全没法比。它在将图形处理器GPU做的不错,奔小康之后,做了一场豪赌——投入了重金开发了一台烧钱又可能看不太出来有什么用的项目CUDA,每年砸钱,最后砸了快一百亿美元吧。这个项目八年后才在一次很有名的世界级挑战赛上,因为一台创造性的算法——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而使人们的目光转向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也转向了CUDA和GPU的惊人算力。然后,英伟达因此一跃成为巨佬,和Intel、AMD三足鼎立。
使用道具 举报
|
山鹰0731
惨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fdzsl
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六翼天使494
没人不是惨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teptg
好文章,很详细的介绍了amd和英特尔的发展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erotime001
谢谢[大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mHZHOST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jan
随便看了一眼,完全没提比特币对显卡计算的影响?这对A卡和N卡的对局是决定性的吧…比特币之后,才轮到深度学习工作站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aw
后面写的比较仓促,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ddgh2003
作者费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