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影片是指什么场面?

ewebdiy 回答数9 浏览数941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影片是指什么场面?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xx123123 | 来自北京
一:又轮到本大队放影片日,大队支部书记于早上或中午,截断公社有线广播线路,插入大队用的三用机插头,通知“今晚在大队学校大操坝看影片”;
二:一台白天,到处有社员“看电喽”的声音,一则本人高兴,二来生怕人家不知道,把看影片宣染成,大队当天的第一大事;
三:心急的人,特别是倒大不小的孩子,往住下午提前几个小时就去放演现场等起,广大社员也是提前吃晚饭,或者不吃晚饭早早上路,力争在正式放映以前赶到不漏看;
四:按照惯例,操场坝被大队提前用石灰线划成小方块,方块里也是石灰字写上“一队”“二队”……“七队”“八队”……,各队的社员对号入座;
五:开演以前,放影片的现场一片翁翁芸芸。有的捉住小孩的手,警告“不要乱走”,大些的孩子,几个十几个一起,跑来跑去“哈哈哈”,大人之间,到处都有打招呼的声音,音量一台比一台大;
六:“漫长”的等等终于过去,手扯发电机一响,全场“哦哦”拍巴掌。电灯一亮,社员观众迅速各归名位,频频回头放演台,看放演员的操作,估算距离正式的时间;
七:先放幻灯片,插一片放一片的那种。或者是放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摄制的时事新闻,比如“珍宝岛英雄赞”,比如“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比如“九.一三林彪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段放演的目的,其实就是拉长时间等待迟来的观众;
八:影片放演员凭经验,觉得人来得差不多了,就停止放映幻灯,作演前提示或警告:“放演台的机器多,只有一台小方桌,大家莫要挤来摸,损坏机器迢不脱”……反正都是提前编好的顺口溜,与集上的那些假药贩子油滑无异;
九:主要领导在场,大队支书记必须讲话,翻过去扣牛肉,反过来牛肉扣,社员群众恨死他了,但又无可奈何,巴不得他马上得病进医院去,我们早些看影片;
十:终于进入正式,具体类型的影片,大家都能够猜测到八九不离十,反正不是八个样板戏,就是国产彩色战斗故事片,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十一:四十五分钟换片,四十五分钟以内,全场丫鹊无声,换片全场声音一片,夸赞好影片吸引人,吐槽烂影片气死人,分析影片人物接下来的命运,说“龟儿装敌军官的这个人演得好”……
十二:两场影片一完,差不多过了午夜,明天大人还得干活挣工分,孩子还得赶来学校念书,社员群众归心似箭回去补充睡眠。一时间,东南西北的山路上,都能见到火把点点,手电筒光三三两两移动跑动。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米_mia | 来自北京
什么场面?非常激动人心,场面壮观热闹。
首先是学生和小孩,只要听说哪天公社放影片队在什么地方在放影片,高兴得奔走相告,生怕别人不知道,如果在本队队,那天下午放学是不会在学校里和路逗留的,必定早早回家,在家里搬上凳子争先恐后地占好位置,有的是连晚饭都不回家吃,等着放影人员的到来。
在生产队劳动的社员,那天下午干劲比往天大得多,争取早点把该干的活干完,争取队长早点下令收工回家煮饭,不误看影片时间,但一般放影队的放影员,或是注意尽量开始放晚一点,照顾无论是近处或远处的人群都能看到开头结尾。
在影片即将开始时,就会发现四周一路路人群,有的打着火把,有的亮着手电,有的提着玻灯向放影场赶来,有凳子的坐在凳子上,没有凳子的就站在坐着人群的后边或边上,凡能看得到的地方就将就一下,但有几多的人,场上总是保持着较好的秩序。
在放电中,没有无故喧哗声,只有掌声,特别是放新闻简报,只要银幕上一出现毛主席的头像,场上会响起雷霆般的掌声。看正片也非常投入,有的带瓜子,很少看见打瞌睡的现象。
当然人们最喜欢的是看反特故事片和战争片,如果遇上不如何感兴趣的片子,有一部分人就会先后离开,消失在夜色之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看得有头有尾,直到银幕出现“剧终”二字才会立刻起身边走边回头,慢慢地离去。第二天,在干活时少不了对昨日影片的故事情节的评论,打打话平伙,感到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那个火红的岁月,哪里在放影片就到哪里赶,不怕路远,不怕摸黑,一群男男女女青年班班大白天一起在队上干活,夜下一起去看露天影片,总是谈笑风生,好不热闹,好不开心,露天影片也成就了一批批有情人,值得终生的留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zsz520 | 来自黑龙江
在那个年代,这是大人孩子们最高兴的事。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机,收音机都很少,整个农村没有带电的东西,但是每个县有个影片放映队,専门到农村为农民放映影片。
县影片放映队有计划逐个村播放,有些几十户的小村就没有这个待迂了,基本上都是晚上黑天后播放,当天下午由村里成年人挖坑立杆,四角拉上很大的白色带边的〈屏幕〉。
一切准备就绪,这时放映员在村民家也吃完饭了〈村长按排的〉,抓紧到放映场地按装放映机,发电机。这时候可热闹了,场地就是打粮食的场园,一百多号人,孩子们早坐到了屏幕前,一台挨一台,有些找不着位置,就站到长橙子上。
开始放影片了,在正片前总会放个短记录片,这时看影片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到大屏幕的反面看,其实看画面是一样的,此时,白屏幕前后,大人孩子得有200多人,别看人多,也不时有人从板橙子上掉下来,但是不操闹,都小声议论着影片情节,人物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
一场影片都不少于2个小时,在一片议论声中,这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大人们断断续续走了,孩子们不愿意离开:叔叔下次什么时候还来,孩子们看的不过瘾,因为一台多月才能来一回,孩子们齐声的追问!就这样放映队拉着设备走了,孩子们才跑回家,这就是我亲身经历的农村放影片场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社会安定 | 来自北京
在公社队里村子打麦场上,用树木杆架挂上放影片白银幕,天黑了就开始放影片,得发两个小时的样子,爱看电视机的人老早就到哪占好位子,十里八村附近的,也到放影片村里看,骑自行车,走路,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owei | 来自北京
那时候农村看一场影片,那不是一件小事,那是一件大事,不光是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到场,三里五里其他村的男男女女也都会到场!








那个时候农村没有通电,影片放咉组们都会自个带着一台柴油发电机自个发电,发电机一想,突突突突,我们都管这个发电机叫电锅,在农村放的每一场影片,都是人山人海,正面人坐满了,就有很多小朋友到背面去看,一般情况下是放一部影片,先放一台加咉片,然后才放正片,加咉片很短,都是中央新闻纪录影片制片厂的新闻纪录片,但是在那个时候,就是纪录片也是非常的好看,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影片在放咉过程中,偶尔影片发电机会发生故障,只要不是大问题,影片放映员们都可以修好的,由于影片胶片放映的时间可能很长了,影片胶片会出现老化的现象,这样影片胶片也会经常的折断,影片胶片折断也好处理,再把没放咉的影片胶片拉长一段缠起来就可以了,只不过大家可能少看一小段影片,但是,这也不影响大家看影片的情绪和热情!








过去农村都是放露天影片的,凡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对露天影片也是不陌生的,如果影片在放咉的过程中下了雨,只要不是大雨的话,一般情况下,影片也会继续放咉完的,而看影片的人,宁可挨雨水浇,也能顶着雨把影片看完的!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nk1012 | 来自浙江
讲讲那时我看影片的故事吧,没有刺激,但回想起来,仍觉得好玩!都是十岁左右的事了!
那时看影片,是孩子们无比欢乐的节日,对我们来说,堪比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豪门Party。如果在本大队(村)放,我们通常早早地就扛着长条板凳占位置去了!最好的位置应该是放映机前面的几排!放映场地通常在大队小学的操场上。看过电视机剧《父母爱情》的观众应该都记得有一场在岛上放影片的戏,拍的非常有那个年代的感觉,所以我就不用详细描绘那个场景了吧!
看完影片,孩子们也一如电视机剧描述一般,再打闹一阵子,才回家睡觉!父母们从不管,也懒得管,门是虚掩着的,自个回去找到自个的床睡就是了!
讲两件看影片比较尴尬的事吧!
一次,春节后不久,忽然收到消息,公社(目前叫镇)要放影片,朝鲜名片《卖花姑娘》,同龄朋友应无不对此片印象深刻!收到消息时天已快黑了,我家离公社还有七八里地。晚饭肯定来不及吃了的,抓起一把糖片子(老家特产米花糖,过年待客必备),就往公社跑!
影片在公社平时开大会的大会场放,等我找到放映的地方,天已经黑定了,影片即将开始,我们公社是人口大公社,所以看影片的人很多,用人山人海形容绝不为过,银幕前早已满荡荡的人了!无奈,我只能连挤带爬到银幕后面去看,后面人也不少,但好呆掂起脚能勉强看着,也已心满意足!尽管看的很辛苦,但这部影片的确很感动人,赚走了我不少眼泪!
又一次,听说在隔我们村两个大队的一台村里放影片,离我们大队也有四五里地,在学校已经确认消息无误,照例一番激动,一番吆三喝五的,早早地干完活(挖野菜喂猪),扒拉两口饭,就和一帮朋友浩浩荡荡出发了。这么远的地方,我们是不带凳子的,到地方找砖头,坐地上或站着看,都行!
最好玩的情节不在这里,而是后面的变故。
我们收到的消息是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其实那时根本没有这样一部影片,如果有,最多是动画片。但那个年纪的孩子,正是无比崇拜孙悟空的年纪,而且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根本没有这么一部影片!
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欢欣鼓舞的心情,来到了目的地,开始等待着影片的开映!一直等到晚上十一点多(听有人说,因为我们不知道几点的),终于等来了雄壮的影片片头音乐,
但是,但是,影片不是我们翅首以盼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的孩子甚至都失望地大哭起来!
到今天,我都刻骨铭心地记得那部影片的名字:《槐树庄》,不知道头条友友可有有看过这部影片的!尽管如此,,我们或是把这部我们根本看不懂的影片从头到尾地看完了!
这就是那个文化贫乏的年代里孩子常见的故事,
故事很多,有空再说[耶][耶][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wss | 来自北京
企盼等待,惊喜欢乐。那时的影片就是农村最受欢迎的文化食粮,不用说在本村放就是在周围十里八里的村里放影片都会成群结队去观看,为了看影片跑路不嫌累风雨不怕阻,只要能看到什么罪都能受,不用说孩子喜欢就是年长妇嬬都会变得轻快起来。第二天就有了谈论争辩的话题,双方会为一台故事情节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最后只有在村里的年长者文化人才能定论,记得村里人争论影片情节时都会让我父亲最后公断,因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有战争经历说话有权威。回想农村露天影片有许多乐事,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目前已成了永久的故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jal | 来自北京
我是1971年在公社当放映员,轮流到所辖的22个大队轮流放影片。70年代初,农村没有其它娱乐形式,影片非常受欢迎!各村要放影片就要提前和我们联系,并要派人先把放映机,发电机(当时农村老是停电)等设备先拉走,村里提前用大喇叭吆喝,让村里群众知道,我们一般是上午取上级影片公司取片,下午到放映点去做准备,半下午去看场地,栽银幕杆拉銀幕,挂喇叭。晚饭都是大队在本村干净讲究的村民家派饭。吃过晚饭后再去架放映机,布线,做放映前的准备工作。然后打开扬声器,放一些歌曲等群众入场!但每次我们刚拉好银幕,天不黑就有不少人(主要是小孩子)搬着橙子来占好位置,开演前场地已是黑呀呀的坐满了人,附近村庄听说有影片,很多人跑四,五里地去看,每场影片足足都有1000多人!当年的影片特别吃香,这个村晚上还没放完,另一台村己经派人在我们跟前等着当晚把放映机拉走第二天放,有时还两三个村争着拉机器。当年,影片新片拷贝少,为了让群众提前看到新片,上边影片公司一晚上排几个影片队跑片放映。我们放《龙江颂》影片时,从天刚黑放第一台村,然后一台个村跑,一夜就跑了4个村,最后一台村夜里两点多才开始放,群众还都在场地等。目前回想起当年下乡放影片的情景,或是历历在目![耶][耶][耶][祈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钦差大人 | 来自北京
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枯燥,未一的就是影片。我在农村老家,那时没有电,要放影片必备发电设备,为了不让电机声音引响影片,一般发电机与影片场相隔二、三十米左右,影片也得二、三个一月才能放一次(每区只有一台放影队)。夏天把银幕掛在晒谷场上,冬季在村子的祠堂里。






我当兵时,团参谋长知道我画画好,把我调至放影组,影片组组长是排长级干部,每个组员都有侧重,我以画幻灯片为主,在放影片前都要利用放幻灯方法,表扬好人好事。






后来我乡里也知道我会画幻灯片,一次探亲时,乡书记叫我为乡放影队画几片幻灯片(那时乡里也有放影队),我用熏烟法给他们画了一张《静》的幻灯片,并教他们水粉刻字法。
说我儿时的农村,文化生活确实枯燥,除了二、三个月看一次影片外,每天晚上只好听听老人讲讲故事,听听“山歌手”唱山歌,要么去村办公室楼下听广播里唱道情。假如听说那一村有大戏(越剧),那怕翻山越岭也要去看一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