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京东无人配送车:试了才知道

小汤姆 回答数2 浏览数352




作者:张叶子(实习)
编辑:Mark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京东创始人
2016年,京东X事业部正式成立了,负责人肖军找来京东自动驾驶部总经理杨晶共商大业。


进校
肖军:你看我们先从哪开始?
杨晶:校园。
肖军:为啥?
杨晶:市场足够大,学校快递30亿件,浙大7万人高峰期每天收6万件快递,当代大学生可喜欢买买买的生活了。
但是校园内快递车因为会威胁到行人安全,所以进不去,小哥得一件件取送,效率大大降低;
后来有了代收点和快递柜,学生得走好远才能取到快递,而且取件时间集中在下课,体验极其不好,为此经常和小哥产生冲突…尤其是到了618和双11,问题多、投诉多,非常影响我们的效率和体验。
其次,校园是封闭区域,路况没那么复杂,适合进行新产品的技术测试和迭代。而且大学生素质比较高,第一不会把造价不菲的车偷去卖废铁;第二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对无人配送这种服务更能无缝接连。
肖军:好,产品准备做成什么样的?有没有样板?
杨晶:有,我们对标的是Starship,样子和小孩差不多高,对行人安全不造成大的威胁,目的就是让它从A点出发,把快递安全送到B点,然后自动返回。
在此过程中,它要具备自主规划路线、障碍物识别和避让、车道保持、智能跟随、出发和到达后短信或电话提醒、人脸识别、扫码或密码取件功能。初期需要安全员跟随。
肖军:那这个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呢?
杨晶:技术上,路径优化是个难点,当道路拥堵的时候,机器人是坚持等待,选择按原先规划好的最短路径,或是动态调整,选择其他路能更快到达?
产品落地上,软硬件融合是个问题,我们有感知、决策等算法储备,但缺乏自动驾驶制造经验,不过团队中有汽车制造工程师,可以在过程中逐渐打磨产品。
肖军:未来规模化推广场景是怎样的?
杨晶:初步设想,一台快递人员后面跟着一群无人配送机器人,将它们派往一台封闭校区、社区或园区的不同地点,利用其智能跟随功能编队运行。
肖军:如何画面有点儿像鸡妈妈和小鸡?好,先把Demo做出来再说。
经过9个月的埋头奋战,京东无人配送车1.0出来了,样子像个带轮子的大凳子,白色的,上面画着京东可爱的小狗,昵称小白,小白长1m、宽0.8m、高0.6m,顶端有两个触角,有6个不同大小的载货舱。
然鹅,放校园里没走两步就一堆Bug,比如底盘太低,到了减速带就光摩擦不前进,再比如,大点儿的快递根本放不进去,为了“配合”工作,调度中心还得根据快递的重量、体积和形状过一遍筛。
与此同时,无人车工作6小时,派件10来个,自动驾驶部的100来人的心像秋风里的落叶一般。
化悲伤为力量,改进版也在当年推出,直观感觉,终于告别了Starship的雏形,像个送货车,底盘高了、货仓大了、货仓格口大小组合更多样了,被称为大白。
还上了2017年618的热搜。


破圈
虽然电视机和网络的曝光对无人车配送一片惊叹,但也有键盘侠吐槽:伪自动驾驶吧,后面还跟着一台安全员呢,而且只能在学校里走,也能叫驾驶?
为此,肖军又找到了杨晶,学校园区场景太小,如何让它和三轮二轮一样在路上跑呢?
杨晶:校园是封闭道路,您说的是公开道路配送,那得有三方面的动作:一是重做系统,改机器人平台为自动驾驶系统;二得做高精地图,因为车对定位的时效性和精确度要求更高;三得去示范区申请资质或备案,因为我们没有路权。
肖军:那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系统有什么区别呢?
杨晶:自动驾驶车的可移动自由度比机器人要低但速度相对于机器人要高很多;对算法的鲁棒性要求高;算力、算法效率要跟上;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况相当复杂,没有统一性,所以算法要有普适性。
简单点说,从人员需求上算法工程师和车辆工程师要跟上,从资金上,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设备升级更费钱了…
肖军:地图呢?不可以用百度高德吗?
杨晶:无人配送车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问题,我们送快递经过的政府、医院、学校、园区和机动车禁止入内的地方的地图,高德百度在内的图商里,没有一家能提供完整数据的。
更不用提个别场景,一些非机动车道,人行车道、隔离桩、路上的坑,正在维修的路,如果地图上没标注,无人车无法像人一样识别(掉坑、撞桩这种无法避免)。
肖军:你的意思是:我们还得自个下场做图商?
杨晶:是的,传统图商是面向人的,而自动驾驶所需要的高精度地图是给机器用的,不光是最后一公里的无人配送车的定位感知决策要用到图,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几乎覆盖了物流的全部场景:轻型货车、重卡、车联网、室内机器人都要用到高精地图,这块儿必须提前战略布局,阿里美团这些友商们都在申请甲级测绘资质。
肖军:好吧好吧,那我向刘总申请一下,不过明年618,答应我,一定要出街,做最靓的崽!


出街
又是一年618,海淀区京东上地配送站,20多辆红色无人配送车列队出发,车上的X标志十分醒目,排场十足,媒体市民纷纷围观尾随,这就是全新的2.0版。
这不是全部,京东在海淀一次投放了100辆无人车。
车型方面除了之前的大白、小白,还增加了红色的2.0,灰色的3.0、最大版的3.5版等3种新车型。


(京东物流全家桶)
场景方面,走向开放道路的无人车不但可以为附近居民小区、中关村园区、学校送快递,还增加了快递员接驳的应用场景。
多版车型增加了快递物品的配适性,最大的车一次可以送30单,省事配送站根据不同单量的收货需求,匹配不同车型。
运营模式方面,这次采用的多路线循环发车模式算是对之前规模化运营方式设想的一次实证。
技术方面,走上街头的无人车需要对交通信号进行识别,在十字路口可以判断红绿灯并做出相应决策。
无人配送车会根据调度平台发出的命令,对目的地进行路径的自主规划,寻找最短线路并能规避拥堵路段。2.0版本还尝试了进行全太阳能面板充电。
从刘强东到肖军都十分满意,经过三年的运作,X事业部和自动驾驶部门确实炸街了,两人叫来杨晶,想听他讲讲规划。
杨晶:刘总肖总,自动驾驶赛道太大了,我来粗略估算一下:中国有500多万重卡,每辆2-3名司机,按年薪10万、车100万费用来算,无人驾驶重卡替代司机能带来5000亿的成本下降。
末端配送方面有300多万配送员,也按年薪10万、车按10万5年寿命期来算,无人配送机器人替代小哥能带来2400亿节省。
自动驾驶做好了,我们公司的物流成本效率能得到极大突破。光咱们公司就有50万辆重卡在跑,快递小哥也是全国最多的。
所以,我们部门计划是重卡+城市轻型厢式货车+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三端并进”。
肖军:具体推进的项目进度和时间表是怎样的?
杨晶:无人重卡目前是中国和硅谷两地在同步研发,我们跟一汽解放合作,已经实现了在高速公路上L4级的自动驾驶,未来会承接北上广和京东七大区域中心在高速公路上的运行,完成干线货运中转和长途运输。
目前咱们所有车上都装了传感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和技术积累,已经完成了2400小时路测,预计2021年将在中国完成商业化试运营部署,开始在高速路场景上进行示范运行。
轻型货车是京东物流应用最广泛的车型,定位末端配送前一站,覆盖从仓库到配送站路途的大部分物流运输过程,这方面我们和上汽大通和东风汽车共同研发了两款无人轻型货车。
智能配送方面,今年完成北京、雄安、上海、长沙、武汉、郑州等20多个城市部署,关键词是“常态化运营”。
刘强东:20个城市?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儿大了?主要考虑是指什么?
杨晶:两方面,第一,验证自动驾驶技术,只有大量跑,才能知道路上有哪些特殊情况,发现技术短板。
第二,去验证商业模式和能效,理论计算一般来说都不精确,配送机器人一次能够装满多少货、一天到底能跑几趟、续航应该做到多少、适合在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地点能产生最大价值…这些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试了才知道。


(无人车感知系统)
肖军:去年敲定的长沙100亿的项目如何样了?
杨晶:11月咱们全球首个配送机器人智能配送站将在长沙投用,先在京东物流星沙站、远大站、科技新城、黄花镇等周边运营,再逐步扩展。以后的规划分为两步:
第一步:打造京东无人车研发中心及京东无人车前瞻技术研究中心,用于智能无人车研发、测试、运营维护,人员培训以及数据中心管理等。后续的第四代无人车有可能在长沙基地生产。
第二步: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用于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载工具的生产制造,打造智能制造的示范基地。接着12月启动内蒙古智能配送站,选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
肖军:智能配送站和以前的部署有什么不同?
杨晶:主要是考虑能不能和我们的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出可全国推广的样本。
部署和运营上,两个配送站占地面积都是600平米,机器人配送范围200平方公里,设有自动化分拣区、配送机器人停靠区、充电区、装载区,各配置20台无人配送机器人,和小哥进行1:1的混合业务配送,小哥可以领养无人配送机器人帮自个送快递。
肖军:选择呼和浩特是如何考虑的?
杨晶:一是因为我们的亚洲一号仓库在那里,有基础;二还因为测试需要:只有大规模路测,才能有效验证高精度定位服务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路况、不同天气等多场景的稳定性,为智能驾驶算法优化迭代提供了海量数据支撑。
比如广州受电离层干扰严重,导致卫星定位误差较大;重庆岔路多,高架多,隧道多,在隧道内长时间行驶容易丢星。内蒙古冬季低温干燥海拔高,综合政府政策、地理因素,我们选在那里,和长沙一南一北形成呼应。
刘强东:事情挺多的,但是雄安项目可不能松懈,8月马上上了,说说吧。
肖军:这回咱们自动驾驶+高精地图+车路协同一齐落地,安全系数大大增加。智慧路灯基于C-V2X技术协议开放平台,为配送机器人提供沿途路况、红绿灯信息、行人信息并辅助机器人做出驾驶决策,在需要时还能提供停靠、充电等功能。
智联云的边缘计算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通过边缘节点汇集区域范围内道路信息,再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分发、本地存储与云端上报,配合多种传感器的道路环境感知系统与5G信息传输系统,保障人车安全。
刘强东:听听你们的部署计划。
杨晶:首先我们得做路线规划,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占地24.24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公共服务区、行政服务区、生活服务区、企业办公区等四大区域,我们3台无人车要达到全覆盖、用户取货路径最短,机器人运营效率最高三大目的。
我们分析了市民服务中心用户订单大数据,规划了多条路线,设置了20个停靠站点。之后还要做一段时间的技术测试和运营验证。
肖军:交通运输部庞松司长不来调研了吗?有什么指示?
杨晶:庞松司长让我们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车路协同技术;二是加强路测,推进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三是结合结合货运、客运及高速公路等不同场景推进业务应用;四是做好高精度地图的自主研发。他还问了我们政府应在政策法律问题层面做哪些工作。


阴影
然而,从2017年的单个车辆、封闭区运营,到2018一下约200台的多地多场景公开道路运营,要跨越测试产品化、车辆大规模投产、技术积累成熟这三座大山,很少有人会问:这种爆发式的跨越是如何完成的?
这还要说到站在巨头背后的一家公司——行深智能。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公司的介绍是这样的:公司立足人工智能领域,主攻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已掌握不依赖卫星导航的高精度感知定位、大数据和机器视觉驱动的复杂环境分析理解、智能行为决策和控制等多项自动驾驶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顶尖。


(京东无人车和行深智能合作图片)
创始人安向京2003年曾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辆无人驾驶轿车的视觉导航系统,2011年完成了首次“长沙至武汉”的长距离全无人驾驶实验,带领着一支有30余年研发经验和技术积累的高校科研团队。
2017年,行深智能获得京东集团生态投资,在2018618期间,配合京东完成了配送机器人的全场景运营,京东3.5版就有超影800C的影子;按照计划,这家位于长沙的公司也将同时是京东在长沙进行系列的战略与生态布局的重要参与者。
作为场景应用方,合作带来的规模、速度和影响力高光下,也有阴影。
2019的618对于自动驾驶部门来说,和京东整个集团一样,比往年都要低调沉寂许多,这一年的618,无人车缺席了每年milestone般的新闻发布。刘强东有点儿心烦,叫肖军、杨晶和新来的技术带头人孔旗一起碰一下。
刘强东:目前如何哪都有我们一杠子?车联网、重卡、轻卡、配送车、室内机器人、地图、智造基地…每天一堆人追着我要钱要资源,可你们想想,资源和资金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目前的业务重心到底应该放在哪?
肖军说:从政策监管的情况来看,无人货车的落地商用计划更为明朗。欧洲防务局和英国政府都有实质举动。相比无人配送车在政策法规处于空白、无人乘用车对人员安全问题的复杂考虑,无人货车被业内视为更有可能最先落地。
刘强东转向杨晶,你那边和传统车厂合作进展几何?
杨晶叹口气,只说了一句,大家发展路线不太一样,京东更倾向无人驾驶,很多企业则偏辅助驾驶。
刘强东又转向孔旗,你如何看?
孔旗沉着地说,我觉得末端无人配送的发展潜力最大,是技术实施和业务场景结合的最佳土壤。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的技术虽然不难,但在事故是其最大的隐患?而末端无人配送呢?成本占到整个物流环节的40%-50%,价值空间更大,低速安全。
我建议我们集中精力做无人配送的自动驾驶技术,从这个切入,慢慢再去切更大的市场,这样有利又稳妥。
刘强东:好,孔旗,你把这块儿抓起来吧,把控住核心技术。核心链条不能靠别人,争取2021年底实现自主量产。另外,长沙的项目或是先停一停吧,我们去发展制造业,目前还不合适。
战略激进期过后,自动驾驶部门进入消化和调整期。


L4
不是疫情,刘强东都忘了无人配送车这回事儿了。当他看到“大白”参与抗疫的107天、行驶总里程超过6800公里、运送包裹约1.3万件时的新闻时,他激动地拨通了孔旗的电话。
刘强东:孔旗,干得不错,化危机为转机了,想当年2003年非典,也成就了我从线下卖3C到线上做网店的转折。这一年你这里都有什么进展?我十分关注。
孔旗:谢谢刘总,2018-2019,我领着团队进行封闭研发,把自动驾驶应用在末端配送上。
2019下半年开始,我们团队在北京通州物资学院及房山等地进行开放道路的完全L4级别测试,年底首次在亦庄实现开放道路脱人运营,这次疫情我们在武汉的无人车完全脱离了安全员,这是第一台进展。
第二个进步:咱们首次实现了真正的L4级别自动驾驶。配置方案变了,这次主要是一台16线激光雷达加4个硬件同步的360度摄像头,另外还有4个半固态激光雷达组成的360无盲区的传感器方案,外加两个超清红绿灯摄像头。


(京东无人配送车)

第三个进步:在前期部署和后期的运营方面,完全是通过远程支持完成的,只用到了当地的物流配送站,没有单独派工程师前往。
前期部署我们仅用2天就完成了医院及周边道路的配送测试。后期运营,京东后台监控界面能显示所有运营车辆实时状态,包括:系统情况是正常、离线、失联或是系统故障,配送是已到达、返程、投递中或是待装载,车辆的里程、速度、电量,订单完成程度等等。
刘强东:我记得以前得提前一台月现场部署,远程部署是如何实现的呢?
孔旗:这得提提我们的云仿真平台,我们拿到当地快递小哥在武汉路测一天的数据,在平台上获得一年的测试效果,也就是说,1天完成了1年的测试验证周期,迭代大大加速。
以前我们3年多、20多个城市、18万公里运营里程积累的数据在平台上用于4代车的测试,所以我们才有胆子让车去武汉上路运营。
刘强东:制造呢?短期批量生产如何解决的?
孔旗:和金龙合作,我们提供自动驾驶系统及运营管理平台,包括开发及优化、量产化工具开发及相关标准。金龙客车依托工业生产基础、整车制造经验和保险服务来生产。
刘强东:今年还有什么大项目?
孔旗:7月江苏常熟全国首个智能配送城项目,这次要以整个城市为范围进行无人配送的布局。
第一是和其他快递共享,形成无人车网格化配送服务,减少道路上的三轮车、电动车配送,进而改善交通;第二是计划在三年内打造基于V2X和自动驾驶车网格化服务的复合型商业模式。
刘强东:为啥定在常熟?
孔旗:第一有良好的汽车工业基础,也有以C-V2X车联网为代表的智能网络基建优势。
第二有培育了多年的无人驾驶平台载体和产业生态:有8个智能车产学研平台、有首创的基于5G平行驾驶控制管控中心模式的远程驾驶、连续举办了7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
第三有智能网联产业集群:一径科技、壹心科技等智能网联车领域30家企业入驻,涵盖智能车整车、测试设备、激光雷达、辅助驾驶相关产品等细分方向。
刘强东:常熟这次发布会有什么亮点吗?
孔旗:常熟确实有细化改善。亮点比如说运行功耗大幅降低至行业领先水平的10%。也就是说仅用一只普通灯泡的功耗,就能满足自动驾驶的运算要求。
这得益于我们自研的计算单元和自动驾驶系统,在算法优化下对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
刘强东:常熟我熟悉,台风特别多,影不影响车的运行和寿命呢?
孔旗:您说的是车辆稳定性问题,这批智能快递车的生产严格参照车规级标准,经历了从设计、开发,到产线生产与验证等环节的标准化流程。其中仅生产流程就包含50多道生产工序、140多项严苛的质检项目,保证了车辆的稳定性。台风下,大风暴雨和积水路面,车辆需要经受淋雨、震动、可靠、耐久、碰撞等多种特殊考验,也在测试范围之内。
刘强东:你的意思是车辆硬件这块已经没有问题了吗?
孔旗:只能说我们在这方面建立了标准体系,车辆符合了标准,但其稳定性、一致性还要经过时间验证。
刘强东:常熟还有很多空旷的大桥和封闭的隧道…
孔旗:没问题,我们采用的多融合定位技术,可保证精准。
刘强东:是我们自个的地图吗?
孔旗:不是,全道科技提供的解决方案,在在L4点云要素、规格等方面全面定制,因为大规模部署要求高精地图的规模化生产与更新,还要考虑性价比。


(高精地图图片)
刘强东:这我们自个的图如何老派不上用场呢!那目前你们部门最大的挑战是指什么?要如何解决?
孔旗:供应链不是问题,技术不是问题,量产也不是问题,最大问题也是老问题,第一,数据的积累和迭代。目前这个车队规模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了。
您知道的,规模和运营能看到的corner case成比例的,100辆车暴露的问题肯定不如1000辆的多。未来从低速过渡到高速,数据量和运营规模也是必须要扩大的。
刘强东:长尾问题如何解决?
孔旗:最好依靠5G和V2X的建设,因为从99.99%到99.9999%的安全跨越靠单车智能非常难,比如在路口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前面可能有些违章的停车,或靠路边的临时停车,无人车比较难确定它是不是在等前面的红灯或是停在路边,这种情况下,借助5G和V2X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回传数据做决策就容易多了。
刘强东:如何一直在转圈圈,第二个挑战呢?
孔旗:商业模式效能的验证。单车比快递小哥单量高1-1.5倍目前是很确定的、后台1个人可以实现50-100辆车的监控也是确定的。
无人配送车网格化运营后如何调度实现最佳效能是我们关注的。简单点说,单车智能像是1个神经细胞,1万神经细胞组成网会发生有意思的事情,目前还有待探索,试了才知道。
刘强东:你的意思是要增加车的数量?
孔旗腼腆地笑了,刘总,以后我们自动驾驶部门不但可以给您节省成本大头,还能创收呢,比如产品方面的车辆出售,中国物流行业集中度或是比较低的,中小物流企业有这个需求。
商超配送需要车,比如最近我们接入了即时送达达的平台,帮永辉送货;再比如解决方案方面的低速的L4级别自动驾驶套件的输出,日本的乐天就是现成的例子;
再大点,供应链生态方面,承接城市级的智慧物流网络建设,形成新基建的一部分。
刘强东:把无人车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这个你再具体讲讲吧。
孔旗:讲一台具体例子,京东物流与厦门公交集团的合作项目。快速公交道(BRT)是有独立路权的,这就为无人配送车上路提供了天然条件。
在项目中,枢纽场站升级为客货两运,公交BRT车辆首先将货物运送到枢纽站的智能配送站,再由无人车完成配送,实现了客运网、货运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统一接入智能城市管理平台。
好处就是减少了城市交通堵塞、减少重复建设、降低了环境污染、完成了物流网络的社会共享。这需要我们的业务融入到政府的顶层设计中去。
啧啧啧啧,刘总暗自感叹:平时都是我刘老板给员工画大饼,我发现智能驾驶部这帮员工相当擅长给我这个老板画大饼了。
这个2019的案例到目前还没见第二例。不过他更关注眼前无人车的现实作用,能不能实实在在改善业务运营,这方面,哪天得专门问问智能驾驶部全国运营负责人宋鹏。


场景
这一天以一种没想到的方式很快到来了。原因是奶茶妹妹给孩子买东西,选择了无人车配送服务,还得离开孩子,自个去停靠点取货,她随口说了一句,或是快递小哥送上门省事,就是这句话让刘总拨通了和宋鹏的视频连线。
刘强东:小宋啊,目前无人配送车主要场景有哪些方面,你给我介绍一下:
宋鹏:好的,第一是“京准达”,客户可以定制配送时间,目前主要针对上班族,下班时间段收件高峰,正好批量快送。
第二接驳送货,应对大促期间站点出现的单量顶峰对运力的需求。还有消费者配送地址修改,可以用无人车灵活快速完成包裹在站点之间的流转。
第三商超配送,北京部分7FRESH生鲜超市周围三公里的生鲜产品配送会用到无人车,因为生鲜对即时性要求高,而且有时候比较重,正好可以发挥车的优点。


(京东无人车在校园内工作)
刘强东:这三个场景抓得很准,但我听说好多件都是无人车送到了,但是顾客也不来取,这种情况多不多?你这有没有数据?
宋鹏:恩,我马上去调…
刘强东:不管多不多,总之我就听你们研究车、模式,从没听你们研究过C端顾客的行为。
疫情虽然让无接触配送有了落地的场景,比如武汉九院,是新冠病人接收定点医院,一般车和人不让进,快递员不愿意送,里面的医务等人员也不愿意和快递员接触,所以无人配送车就是最佳落地场景,但常态化运营,或是要考虑普通顾客的需求点的。
宋鹏:确实,从公司经营来看,如果顾客不来取,这单派送就是亏损,人员车辆电费不但不能分摊,还得倒贴,下次送,下次还不取就是二次亏损。
一般车等待半小时,顾客不来取自动挂起返程,顾客不来取的原因太多太复杂了,不好解决。
刘强东:对,将心比心,谁都有特殊情况,既然你说不好解决,肯定是思考过如何解决的,你说说你的想法。
宋鹏:您说的很对,我也想过,顾客为啥要选择无人车送货呢?既然你可以要求快递小哥送货到门,而无人车只能送到小区外面,或者以后最多送货送到楼下。
这种情况下,除非我想体验一下这种服务、或者我对时间要求非常急迫,或者我不想和人接触,否则一般人是不会选择无人车送货这种服务的。
刘强东:所以说你们目前的人机CP模式非常浅,营运效率也不高,把CP模式的探索交到快递小哥那里,快递小哥又不用负担领养费用、无人车配送完成率几何也不会有考核标准。
一来根本没有思考如何提高和扩展利用率的动机呀,二来没有突破个人业绩全局思考的时间和立场,虽然发动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对的,但恐怕不能达到你想的效果。
宋鹏:您说的对,关于CP协作的具体模式,我是这么想的:一定配送规模的区域单配一台快递小哥,驻扎在附近。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快递高峰期不会堆在分拣仓,可以利用无人车24小时不间断运输的优点快速分发到各个小区办公楼,分站只需要雇佣能把快递放入无人车柜子的人即可,而非有码货能力的人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仓储的周转率。
第二,快递小哥不用在路上跑,而是转变职责,专门负责片区内的服务,比如把需要送货上门的快递送上去,提高顾客服务满意度,而且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我相信这个需求会增加。
再比如把没有取出的快递托管在快递驿站、蜂巢柜、代收点,各个片区他们都比较熟悉,这个操作不是问题;再比如协同配送时间和顾客沟通,再比如负责片区寄件上门取件,这样车在返回的时候就不会空载;甚至可以帮我们的客户开展回收、退货、返修服务,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返程这一段的空余柜口资源。
这只是其中一些零星想法,总之快递小哥的职责是可以具体丰富起来的,无人车除了提供城市基础运输服务,还可以是联通百姓生活服务的端点。像您说的,这些人一般都是家庭支柱,为了社会责任和舆论,最好不要辞退。
刘强东:缺点呢?
宋鹏:第一,目前实现不了,由于定位精准度和物业协调问题,目前我们的无人配送车一般都是在小区外面或者固定点停车,还不能配送到楼。
这样的话,快递小哥或是得小区内外一趟趟跑一件件送,而且自个开车还能到楼下,目前只能在小区外面,小区大了去了,那得累死,不能把无人配送车的货再卸载一遍,然后小哥装车再倒腾一遍吧?
第二,以后如果能实现的话,智慧配送站地址的整体规划和小哥的分布要一盘棋地重构。
刘强东:如果利用小区或单位人员解决最后的交付问题呢,比如小区里退休的大爷大妈、物业相关人员。
宋鹏:我也想过,利用闲置的物业和小区人员资源,不用设专人专地,不用管很多细节问题,细节问题人比机器强,都会灵活解决,我们只要协商付费就行。
但管理培训协调是个问题,服务质量和风险也不好控制,可以外包,但控制度或是有限。目前只能是设想,具体实施会出现什么问题,目前不好妄言,试了才知道。
刘强东无奈地笑笑,总结道,我发现你们自动驾驶部门的人有一台共同特征。
什么?宋鹏问。
你们汇报工作都爱说,试了才知道。

-END-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河南
SIU_YAN | 未知
曾经跟行深智能的车在同一个场地跑了大半年,车和技术都是不错的,只是这种跟大公司合作的事情,一旦大公司准备自己搞,就尴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abcdli | 来自北京
现在京东配送已经不再准时快速了,失望至极,希望这种办法能新老问题一起解决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