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东芝火箭炮X8900KF OLED电视机入手过程&影音全方位评测

xiaole77 回答数2 浏览数688
OLED的优势解析

评测之前我来给大家吹一吹OLED,因为这是当下最先进的显示技术,也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最值得购买的电视机屏。
作为“祖传”影音爱好者,早在20多年前的大屁股电子显像管时代就享受着老爸从海南搞来的松下大屁股“走私货”,后来当然不会错过等离子时代,那必须或是松下高端的等离子电视机,外加VDC/DVD还有一套家庭影院系统。
回想起自个家当年在一台三线小城市还可以用上了高配的电视机机、VCD和音响系统,我爸这是真·土豪行为,到目前都有自豪感。当然目前我也差不多到了我爸当年那个年纪,原来中年男人都一台样……不管是兴趣爱好或是身材……



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不会忘记这样的极致影音体验,但纵观电视机机和音响技术,这么多年过去了音响技术确实没如何提升,因为音频其实已经做到了人耳频段的全覆盖了,提升范围有限,20年前的高端音箱放在目前来用也是不输任何产品的,你要说回音壁是革新我是不同意的,这实际上妥妥的是降体验了,只是便利性和功能性方面有创新……

倒是电视机机的显示效果走了一台大大的弯路,因为论效果如今万元内的主流液晶屏幕其实是根本入不了我的法眼的,在我心里排个序的话是OLED>等离子>LCD,各种LCD电视机也好显示器也好,给我的感受也都是不如以前的高端等离子的。
这也是为啥都到2022年了,我新房宁愿空着电视机机位置大半年先装个家用投影用着也不愿意将就着用LCD的原因,发灰的画面和不均匀的背光是真的不如何讨喜,深究起来是原理上的差别。





等离子/LCD/OLED结构原理图
上面两张图对比可以看到原理上的差别,液晶屏幕背光导致的显示效果发灰和背光不均匀的天然的劣势是无法补救的,我这类对等离子印象深刻且对影音有追求的人群其实内心一点也不待见LCD,尤其是早期LCD显示器是真的没法看,等离子输了市场影音爱好者们都很惊讶,这是真实上演的劣币逐良。
虽然如今的高端LED屏在加入了分区控光技术后黑场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只要和OLED电视机摆在一起一对比,马上就能看出差别:LCD黑场发白发灰,直接影响到了显示效果,其他拖影问题、色彩还有可是角度之类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差别。

等离子和OLED的显示原理几乎是一致的,都是无背光结构,光源是以单个像素级的发光点为单位,可以做到黑色是纯正的无光,亮起来没有层层面板的阻隔,亮度更高,色彩也更加精准。
当然OLED比等离子效果更好,如今少了很多比如烧屏之类的问题,寿命更长体积也更小厚度也可以做得更薄,功耗也更低了。

这十几年过去了,其实OLED才是真正替代等离子的新技术,也是目前真正值得入手效果更好的电视机。

重塑日系高端电视机的TOSHIBA 东芝电视机

我其实在2012年还赶着尾巴买了一台60寸的离子电视机,想熬个几年等新技术的出现,结果或是没熬过来,但新家和旧房子里也全改成了家用投影,LCD完全无法打动我。直到最近两年的OLED市场逐渐做起来了,支持OLED的厂商也非常多,电视机尺寸也越做越大,价格也在持续降低,也让我有了购机的冲动。
其实去年开始就有关注东芝,此前关注的OLED电视机只有索尼A90J/A80J系列,也是我新房的目标产品,但奈何85寸的一直没出,了解渠道也只有线下商场,也一直没看到卖场上索尼大尺寸OLED的样机。
东芝从2020年起有高端电视机开始进入国内了,此前也仅在日本销售生产,势头还不错,2021年一整年我都在每周刷山姆会员超市的时候顺带关注了东芝电视机,元旦其实也看到了这款77吋的样机,实地体验之后发现效果确实不错,可以说影音一步到位了,显示效果在我心里与索尼A80J已经不分伯仲了。
了解了一下目前国内的东芝高端OLED产品线,目前主要是X9400F、X8900KF和X7500F三个系列。
这里加上我一直想买的索尼A80J系列,列个表来对比一下参数。



配置对比如图。
日本市场可以说是电视机机的“怪物房”,全球高端电视机机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从等CRT和离子时代开始就是如此,目前各家都有几十年积累的独家画质音质处理技术。
东芝的电视机在日本目前排行在第一的位置,实力非常强,消费者也是比较买账的,单参数对比其实并不十分准确,去卖场亲身体会一下就可以感受到和其他电视机的巨大差别,无论是清晰度,画面色彩,流畅程度都表现非常好,电视机选择日系高端是绝对不会错的,何况这是更高端的OLED电视机。



X9400F在画质、音质上可以说是顶级水准,有一台21英寸副屏,可以显示更多信息,更有科技感,这个副屏位置集成了音效系统,差不多就是个万元级高端回音壁的表现,音质非常强悍,顶级影音享受一步到位了。
X8900KF定位也是旗舰级定位,与X9400F配置参数基本一致,但由于是新款一些峰值亮度以及细节参数表现更好一些,目前来说这个系列是比较香的选择,也是我主要关注的系列。
X7500F入门定位,但OLED没有“入门”这一说,都是高端机,同样有全套画质处理技术,有家庭影院的话这个系列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屏幕素质是一样的,仅音效系统稍微减配了。从我的角度来看,X7500F系列主要是没有77/85吋,不然我家这种有全套家庭影院和播放器的配置会更倾向于X7500F。
索尼XR-A80J系列比东芝进国内的时间稍早一点,定位与东芝火箭炮X8900KF相同,入手东芝之前我也主要盯着这一款,对比来说配置是类似的,实质上面板也都是相同的型号,画质处理也差不多,但东芝X8900KF有更好的火箭炮音响系统,在卖场体验的时候感受确实不错。
对比日本原版也是同质量同产,也做了一些针对国内用户的体验优化,如今国内能买到这样的高端货或是比较香的。

Toshiba/东芝火箭炮X8900KF 77英寸OLED电视机 全方位评测

好了,啰嗦的前戏完了,终于正式开始评测了。
外观/设计

送货速度非常快,来了直接开箱验机。



我沙发到电视机柜的距离是3.8m,摆在客厅这个位置几乎占了一半的宽度,巨屏带来的视觉效果是非常震撼的,大客厅的完美搭配。
边框和背板一体成型的封装工艺,市面上大部分OLED面板都采用同样的工艺,毕竟大部分都是统一厂家生产的,金属边框无死角的包裹住了玻璃材质的屏幕,实现了没有缝隙的全面屏视觉效果。
不过显示区域外有小段BM黑区,接上电脑实测的时候遮挡了一些像素导致画面显示不全了,不过也只是遮挡住了鼠标指针的一台尖,对观影和游戏来说问题不大,办公有点影响,但作为一台电视机,家用应该没有办公这种需求。



边框下方有个REGZA认证LOGO,REGZA一词来自德语"Regsam",具有动感的含义,同时也是"Real Expression Guaranteed by amaZing Architecture"的缩写,代表着进入数码超清时代的东芝人心中永恒的追求。
其实理解起来就是东芝一堆音质画质处理技术的合集,就像音频领域熟知的HiRes认证,可以认为是个东芝的画质认证标志,索尼也有同样的BRAVIA XR,是一台意思。
REGZA右边的小黑框是一台红外接收器,还集成了光线传感器来感知环境光,开启环境光感知功能后可以自动调节画面亮度。
还有一台东芝经典的小圆圈电源指示灯,开机亮起,显示电视机机工作状态,辨识度很高。



边框实测8.75mm,视觉效果非常好。
77英寸含底座的官方外形尺寸是1723×367×1077mm,壁挂尺寸 1723×79×1007,壁挂时的厚度控制得不错。



厚度控制到位最大的优势是后面还可以藏些设备,我柜体深度是300mm,实测一台标准规格248mm宽度的中塔机箱可以正好藏在后面,还能摆上XBOX/PS之类的游戏机,也不会破坏整体外观设计。
不过我插座还没买回来,设备多起来电源位置完全不够用,准备过完年再装上,把路由器,NAS之类的设备全塞在后面,这几个平方的墙面就是个全功能的家庭娱乐中心了。
话说以后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功能合集产品?直接在墙上装嵌入一台模块,像DIY电脑一样搞定所有需求,不过电视机、电脑、游戏机这些产业链的整合都要个十年八年吧……



背面可以看到是上薄下厚的设计,如今大部分电视机都是这样的设计。
支撑腿带有理线功能,双侧都可以走线,增加了美观性,我是壁挂的形式倒是用不上。



中部网孔位置是一台20W的低频单元,可以看到Subwoofer(低音炮)字样,通过背部墙体反射来提供低频声场。
另外还有4个中音单元和2个高音单元分布在下方位置,通过反射产生环绕声场,下文的影音测试部分会详细讲解和对比测试。



接口配置如图。
2×HDMI2.0 其中一台支持eARC,可以直接从电视机遥控器控制音响设备音量大小。1×HDMI2.1,这个接口规格更高,可以实现4K120Hz,不过一台HDMI2.1接口对我来说确实偏少了,目前设备不多,倒还够用,未来升级之后家庭影院要一台,游戏机要一台,HTPC也要一台……会有些拘谨,当然这是我的需求,常规家用需求一台满血2.1接口也是够用的。
不过没有光纤音频输出接口,对一些老设备有些限制,这里稍有遗憾。



遥控器的触感还不错,是比较常见的安卓机配置了,不同的是带有几个快捷键,可以省事地切换直播和喜爱的内容,信号源切换直达比较好用,还额外为火箭炮音响系统提供了一台一键直达的“火箭炮BASS按键”,省事根据个人喜好来调节切换音效模式。



背面也带有一台实体按键,操作模式比较像手柄的摇杆,可以在遥控器找不到的时候做应急用了。



初看之下画面色彩不错,系统UI也比较符合国人使用习惯。



安装师傅当天下午来给我装上了,虽然我一切都准备好了完全可以自个上,其实师傅来了之后只是挂上去……没有额外收费。
座装也是不收费的,但如果要打孔和电视机机挂架之类的或是会有额外费用的。
约售后来我是怕万一出什么问题不好说,毕竟玻璃面板是易碎品,这里放心交给售后安装就好了,运输和安装体验不错。



电视机机挂架我用的是这种可以伸缩调节的款式,承重68kg,对于目前的电视机机重量来说完全足够了,安装后支持前后左右调节位置,可以拉出来和电视机柜表面平齐,也省事走线,安装要求也比较低,中间有穿线孔的话底座可以稍微装偏一点留出穿线空间。



当晚和家人们一起看了部《欢乐好声音2》影片,完美了,我的客厅终于“完工”了。



下面开始测试。
这几天与其说是我在享受倒不如说是在给两台相机“看”电视机,拍了很多视频和照片,能最大程度的真实呈现显示效果。



也用上了最近给Z6解锁出来的12bit 422 ProRes RAW HQ外录设备,可以最真实的呈现实拍画面,尤其是电视机机也是12bit色深,普通手机和相机是拍不出真实效果的。

屏幕素质测试

首先来看屏幕素质,东芝火箭炮X8900KF使用的是一块LGD的120HZ 1000尼特峰值亮度,OLED屏本身素质非常高,没有表现差的,但也存在一定的个体体质差别,另外不同厂商调校出来的表现也不同,像东芝索尼这样的业界巨头能调校出更好的效果,这是牌子选择的时候就能预见的。

4K 120Hz输入测试
使用RTX3060显卡接入HDMI2.1接口测试一下最高规格的4K 120Hz信号。



默认是12bit色深,4K 60Hz,可以顺利开启120Hz。



UFO小飞碟测试了一下,120Hz无误。



屏摄120Hz下字体显示正常,无重影,显示没问题。
作为摄影玩家,这12bit的色深也是非常香的,比我主力修图机器的10bit色深都好很多,几乎是专业显示器的水准了,高要求的风光照片还能在这上面修修图,感觉更香了。

输入延迟



输入延迟方面,手上没有工具,没法实际测试出数值,在4K120Hz下玩游戏的时候感受不到延迟,感知不到的话基本在20ms以下,表现不错。

VRR功能



VRR功能方面,链接RTX3060显卡电视机上开启VRR,显示支持G-sync功能,用大表哥2实测未见画面撕裂,工作正常。
这个功能或是比较香的,主要是游戏向的优化了,可以避免时刻变化的游戏帧率产生的画面撕裂,索尼A80J好像没有这个功能。

像素点
用105mm微距镜头拍摄了一组不同颜色下的像素点工作情况。



动图如上。
可以看到是每个像素点RWBG四色光,白点和红点体积更大,白光的加入提升了整体亮度,1000nit的峰值亮度是非常惊人的参数了,可以获得更大的亮暗对比度。
在显示纯白画面是蓝白点是同时亮起,默认色温应该偏冷,蓝点体积更小亮度更低,比较符合低蓝光的宣传,这点也是OLED从原理上比LCD更好的地方。



在字体的显示上可以看到有“黑白分明”的界线,除了显示所需的像素点亮起之外其他部分都是全黑,从摄影角度来说,这就是从最亮直接到了最暗,显示区域边缘没有任何杂乱的光线发出,这样的显示效果给人的感觉就是对比度高,非常的“锐”,比LCD发灰的暗部视觉效果要好很多,LCD一显示黑色画面就翻车,总会有漏光和背光不均匀的问题,OLED这里已经是对比度和锐度呈现的极致了,当然画质引擎还能进一步提升所有图像显示时的锐度。

屏幕亮度测试
上面提到RWBG像素点白点能显著提升亮度,实际感受确实时亮度确实非常抢眼。





拍了两个3600流明的家用投影和这款电视机的对比图,可以感受一下灯光环境和黑暗环境下二者的亮度差别。
我后期处理的时候发现,以家用投影亮度为基准还要减1档的曝光下等到电视机画面出来就直接过曝了,电视机亮度完全盖过了家用投影,亮度要高出5档左右。



使用照度计在距离电视机屏幕2m的位置对准屏幕中心记录了纯白画面下亮度从0-100%的亮度变化。



曲线如图,照度最大可以达到153.3Lux,从曲线来看,0-50%范围调节的是像素点的亮度,曲线平滑,应该是DC调光。
后面50-100%其实是类似曝光度的调整,只是让画面发白而已,所以日常亮度设置在50%是最合适的。



做了全房智能灯光,测试了一下环境灯光亮度从100%-0%时的画面表现,如上图。
环境光完全影响不到电视机画面,灯光变化时显示的灰阶图个位置没有任何变化,不过由于是玻璃屏,在显示全黑画面时环境光过亮会像镜面一样产生反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观影时建议控制在25%左右的环境光比较合适。





没有灯光控制时建议开启电视机上的智慧光感系统,在关灯或者环境光有变化的时候电视机屏幕可以根据传感器探测到的环境光来自动调节成合适的亮度,护眼的同时提升观影舒适度,可以避免快速切换的画面带来的不适感。



开启后对有娃家庭也比较友好,可以减少画面造成的不适影响视力,其实OLED是非常护眼的屏幕,上面也都讲到了,一是低蓝光,二是DC调光,三是显示清晰看画面更容易分辨不费眼,加上这个智慧光感还有专用的儿童模式的时间控制,放在家里我是一点也不担心孩子视力会受到影响。

可视角度测试
屏幕可视角度数据是178°,这点没什么可质疑的,OLED屏的水准很高。



拍摄了一组不同角度下的画面显示效果,178°是没问题的。
可是角度倒是其次,主要是不同方向时没有亮度和色彩损失,这是比LCD屏幕更好的地方。

色彩测试
用我的Datacolor SpyderX Elite测试了屏幕色彩。



电视机太大……线不够长,只能手持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产生,这里仅供参考吧。



色域方面,实测是100%的sRGB,88%的AdobeRGB,98%的P3,86%的NTSC。
P3参数比官方还要高一些,这妥妥的一款专业级显示器的素质了。



对比度和均匀性都是接近满分的存在。



不过色彩精度这里的测试结果不太准确,没找到工程模式进入的方法,应该是亮度引起的偏差,毕竟这亮度已经远超普通屏幕了。



我在标准模式下用24色卡校准后的图片显示在电视机机上,再拿原色差对比拍摄了一张屏摄图,色彩基本没有偏差,但确实亮了很多。
没找到工程模式的进入方式,这里的色彩电视机机画质处理引擎加工过了,没有测出真实值。



对比了一下几个不同图像模式下的实际显示效果,从色彩来评价的话,AI、标准、儿童三个模式色彩还原度很高,其他模式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建议按需求选择模式,从个人感受来说平时开个AI或者标准模式已经足够了。



再上个常用的4K电视机测试图的屏摄。



和原图细节对比。
屏摄图为了防止过曝降了两档,显得偏暗,实际目视效果要更好一点,所有细节都完整的展现出来了。

画境引擎评测

下面来实测一下引擎的处理效果。
画境引擎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 REGZA OLED 画境引擎:东芝独有的画质调教技术,增强色彩表现力,带给用户巅峰质感影像。
  • OLED自发光屏:凭借自发光特性,实现画面像素控光,舒适自然,健康护眼。(这点其实上面拍像素点的时候已经讲过了。)
  • 暗夜精灵Pro 处理技术:自动感知影像的明暗部位,对像素点亮度进行准确的控制和调校。实现暗场细节更深邃,表现层次更丰富。
  • 杜比视界IQ:无需遥控器就能时刻呈现更佳画面效果,不受房间光线变化的影响。
这几个是同时生效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来看看静态图片的处理,屏摄图片直接对比原图就可以看到画境引擎生效的模式了。



人像部分提升了对比度,肤色更加红润自然了,画面也显得更加清晰,没有了泛白的感觉,是正向处理了,把我调得发白的肤色给纠正回来了,给我的感觉好像是被老师批评了……
显然是东芝的REGZA OLED 画境引擎生效了,表现还不错。



银河的照片的处理上也是提升了对比度,星点更加清晰明显了,去掉了一些发灰的云雾和噪点,颜色更好看了,还不错,细节有提升,不过暗部细节变少了,可能是被当做噪点处理掉了,可以看出是暗夜精灵Pro 处理技术生效了,亮部位置的处理水平依然在线,确实更好看了。



城市夜景,也同样给我做了减法,暗夜精灵Pro生效,暗部去掉了一部分“噪点”,亮部高光区域给我提升了整体亮度,蓝色和橙色部分饱和度加强了,云的位置柔和了一些,建筑物和车流的灯光似乎也做了加强,更加清晰显眼了,REGZA OLED 画境引擎生效让影片味浓了很多,确实好看了不少。
对于动态画面来说还不错,这样的处理可以让观众把目光集中在天空以及灯火璀璨的高楼位置,突出了主体,处理水平不错。

对比完……自称摄影师的我都有点惭愧,这图一对比感觉是交作业给老师批改了一下,东芝确实有很高的画面处理水准,不同场景处理后的画面都好看了不少,且表现很稳定,背后团队一定不乏摄影界大师,对色彩和明暗的把控和处理方向非常明确,不同场景的画面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播放影片时尤为明显,比如在看我珍藏的86GB 4K版本霍比特人五军之战时,给我的感受是每一帧都是画,这与脑海里在影片院里刷这部片时的视觉感受是一样的。

MEMC动态补偿
动态补偿如今是电视机机的标配了,具体是通过插帧来提升画面的流畅程度,减少卡顿感和拖影。



东芝X8900KF提供了4档动态补偿标准,分别使用相机X5倍慢动作屏摄做了一下对比。



逐帧对比了一下差别,开启后动态画面会变得更加流畅,不过四个模式有一定差别。
影片模式下的画面或是会有卡顿感,但比关闭要好一点,影片模式的定位是忠实还原影片的效果,只做了少量插帧补帧,避免对原画面产生影响,看影片是建议选择影片模式。
观看其他内容是开个标准就可以了,开高了一些场景会比较违和,算法应该是A73联发科芯片的标准算法,国产电视机的标准表现了。



MEMC其实也并不是最佳观影体验,我也做了对比,上图是OPPO K9 75寸开启MEMC的画面,可以看到十分违和,虽然车的流畅度高了,但是损失了画面细节,背景还有比较违和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抖动,且不是匀速的,其实看起来是不太舒服的。
下图是东芝77X8900KF电视机加上芝杜 Z1000超清播放机解码双层Dolby Vision格式不开启MEMC时的画面,更清晰锐利,细节更多,观影效果也更好一些,作为影音爱好者我也更倾向于下面的画面效果。



这里有个细节,东芝火箭炮电视机X8900KF在播放DV(Dolby Vision)格式时动态补偿的选项是直接关闭了的,不提供这个功能,会严格按照Dolby Vision标准来解析画面,不做任何影响画质的艺术加工,画面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但会给出几个杜比视界专属的色彩模式,这里选择杜比视界IQ模式即可,会自动更具片源内容调整色彩表现,不破坏原片的基础上略微提升了效果。



另外还有一项是动态晶晰提升开关,这里也对比了一下,清晰度似乎有了一点提升,看不出太大的效果,可能测试片段不太合适,应该更适合静态图像的对比。



上几个电视机机解码各种格式影片的画面来细致看一看播放表现。



收藏的28G一集《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S8E3夜王大战场景片段,这个片段当时看的时候啥也看不清,一片漆黑的背景就只看到漆黑的背景炸了个火光。
这里在画质引擎处理后可以看到龙飞过的身影,上面云层被火光照亮的细节,云层的变化形态甚至云层上部被月光照亮的层次细节都有了,下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部队,这才是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精彩画面。



测试短片《Fire and Ice》,选了个快速变化的片段,主要看看有没有拖影,当然,对于OLED电视机这是不会有的。





影片《中途岛》普通蓝光格式,俯冲轰炸片段,效果不错,子弹和飞机飞行的动态画面没有违和的轨迹,真实显示了影片效果。





Dolby Vision格式,WEB-DL版的《毒液2》,WEB-DL的码率要比蓝光低很多,电视机可以流畅解码,其实或是能看到效果上的差别的,原片质量一般画质引擎处理出来的效果增效幅度有限,作为摄影玩家也很懂这点,高端电视机播放这种格式或是浪费了,以后只下蓝光DV格式了。



不过这里吐槽一下,说不支持8K视频还真的无法解码……我本以为只是卡顿一点而已。

画质方面这款东芝火箭炮X8900KF的水平很高,REGZA OLED 画境引擎和暗夜精灵Pro 处理技术带来的增效十分明显,REGZA OLED 画境引擎提供了色彩上的精准还原与增效,暗夜精灵Pro带来的是更高的对比度和画面锐度,而且效果不浮夸,处理效果的思路是忠实还原画面本身的色彩,尤其对待Dolby Vision格式非常严谨,最大限度的还原效果,可以达到影院级别的真实视觉感受。

B站传了一段测试的4K屏摄视频,详细的测试画面可以去看看。

音质测试

画质效果是顶尖级的,视觉效果有了,但视听效果少了一台都不行,音效也是增加临场感的重要部分。
下面来进行音质测试。
音质方面最好的是X9400F系列了,不过X8900KF系列的表现也非常强,火箭炮音响系统也是东芝电视机上值得一吹的配置。



其实从配置上就能看出效果差别,东芝火箭炮X8900KF的音频单元是高中低三频独立的单元,意味着三音分离度高,单独的发音单元在固定频段的表现更好,数量也达到了7个之多,发音单元位置和朝向不同可以产生一定的立体声效果,而功率代表了量,从这张图就能看出这套火箭炮音频系统是非常靠谱的,声音的质、量、效都会有较好的表现。



从电视机的火箭炮音响系统模式选择界面可以看出来扬声器的分布模式以及音效模式之间的区别。
低音单元在电视机背部,通过整个背板的反射发声,声场会比较均匀。
中音和高音单元分布在电视机机下端,同样是通过台面的反射来发声。



还支持均衡器调节,有比较高的专业度。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
从专业角度来说,我这样放在柜体里的壁挂形式是会让电视机音效减益的,反射材质需要坚硬光滑的表面,木质面板容易产生谐振,部分频段区域音量会被低消,而另一部分会被加强产生驻波,驻波会在没有吸音处理的客厅里“回荡”,与下一波音频混合导致声效变模糊,所以安装方面座装和普通壁挂更合适。

这里单独测试一下火箭炮音效,使用电视机机解码测试了一下我常用的几首Flac/APE格式歌曲。
我把电视机机从内嵌往外拉出了柜体,让发音单元可以通过地面反射,开启音乐模式进行测试。




  • 人声高频《One I Love》,女声清唱部分清晰纯净,歌手细微的呼吸声换气声都有清晰的展现。
  • 另一首人声高频《歌剧2》,人声高频展现不错,声音高而不尖锐,海豚音部分还有空灵感,不错的表现。
  • 三重奏的《渡口》,人声、鼓声、弦乐声清晰且分离,人声部分纯净,三频分离无侵染。
  • 声场测试《加州旅馆》,歌声欢呼声无沾染,欢呼声声场有立体感,不过距离远了环绕感差了点。
  • 重低音的《鼓诗》,鼓点声浑厚有力,20W低音炮的推力还可以,单独的大尺寸低音单元表现不错。

声学测试:频响曲线和瀑布图

来点专业的,最近入手了一台专业级音频测试的UMIK-1 2代,软件是REW 5.20..4,声卡驱动ASIO4 ALL 2.15Beta2可以通过测试曲线把音箱素质数据化,避免不同耳朵带来的主观“误差”。



测试位置在沙发坐高人耳高度,音量设置最大,可以反映实际体验。

频响曲线
频响曲线反映的是每个频段下音量的表现。



频响曲线整体还不错,峰值基本上在一台等级,维持在60-70区间,声音清晰,从低频到高频的表现都比较均衡,没有不同频段声音忽大忽小的情况,不过曲线除了人耳不敏感的超高频段有些下降外,其他频段都不错,这里可以在均衡器里面加一点1kHz-10kHz的增益,会更均衡一些。不过每个人的听力也存在差别,部分对高频不太敏感,以自个舒适度为标准。
但其实也并不用可以去调节,影片实测时可以感受到东芝的BR听觉感知芯片会提供一定的音质增效,在播放内容不同的音频时会相应的增强优化需要的部分,比如音乐时人声和乐器声都有一定的加强,影片时低音更加浑厚有力。



对比了一下摆放在电视机前的这台普乐之声 Signa S4,音量要稍更大一点,但整体差别并不大,尤其是低频部分电视机的表现甚至还更好一些,高频稍低了一点。
当然也同样有环境因素,不过这也能反映客厅摆放的实际问题,难免会有驻波和干扰减益产生,不是专业影音室没法追求完美音质。

瀑布图
瀑布图如图,可以反映声音的消散情况,收放是否干净利落,最远端是声音刚发出的音量,近端是300ms时的音量,可以对应到每个频段。



整体趋势还行,只有部分频段有较为突出的驻波,实际听觉感受就是会有一些混响,不过除了116Hz左右的声音的“回荡”时间稍长外,其他频段都在300ms内降到了45dB以下,对实际感受影响不大。

当然这两个测试反映的更多的是我客厅实际环境下的听音情况,我客厅加上餐厅阳台差不多有80平的开放空间了,难免会有回声和混响,这样带高频带锯齿的表现是正常的。

这与音响品质关系不太大,主要为了和回音壁对比一下,实际听觉感受差不多,普乐之声可是个美国顶级音箱牌子,东芝这里集成在电视机内部的音箱表现算非常优秀了,但音效方面东芝火箭炮的表现更好,多音频单元配合模拟出来的环绕感更强一点,这是电视机在音效处理上的“软件”加持了。

东芝77X8900KF上火箭炮音箱系统“耳测”表现不错,且音质引擎带来了一定的增益,享受到更高水准的音效也是比较值的部分。



环绕效果方面上面的影片片段测试中有仔细听,效果还不错有方位感,支持杜比和DTS Virtual:X双音效,格式支持是比较友好的,
立体声足够强,不过我这里也由于柜体反射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影片模式下近距离听是有环绕感的,限于时间(要回老家过年了),没有搬下来放墙边测试,具体表现以后再来分享。

音质方面火箭炮系统的表现还不错,对于普通用户哪怕是要求更高一点只要不是发烧级别的爱好者来说都是足够了的,类似回音壁的多发音单元通过墙面、台面或者地面的反射来形成环绕声场,效果实测还不错,已经远超普通电视机了。

总结

最后再来晒几张美图。





走线还要优化一下,设备多了放不下,等过完年再整了,不过目前已经是我心里完美的客厅了。

总的来说这款东芝火箭炮X8900KF不管是画质或是音质方面都可以让绝大部分用户一步到位,OLED优秀的素质在东芝REGZA OLED 画境引擎和暗夜精灵Pro 处理技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更好的画质体验,对最新Dolby Vision格式的专业支持非常友好,还有几个杜比视界效果增强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还原影片实际效果,可以让画面与在影院观影的感受一致。

音质方面也是鹤立鸡群般的表现,多发音单元带来了更好的声场,大尺寸的重低音单元带来了浑厚震撼的低频感受,BR Surround环绕声场功能带来了非常不错的环绕立体声,多个可一键切换的音频模式也有大师级的细致校调,带来了不同场景下的优化,体验非常不错。



好了,不多说了,除了香或是香,年前我要把我珍藏多年的大表哥2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上海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