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熊猫之名真的是因为“猫熊”被误读成“熊猫”而来的吗?

joechaucer 回答数1 浏览数184692
cuo.cuo358 | 未知
谢邀,可以明确回答你:不是。
无论是关于熊猫的网络文章还是论著,熊猫之名是因为国人将“猫熊”读错了而来的这一说法非常流行,太多太多人都在采用,经过我的考察,这一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我以前是不是叫猫熊呢”?
误读说

为便于叙述,在这里,我将熊猫之名是因为“猫熊”被读错了而来的这一说法简化成“误读说”,网络上关于误读说有很多版本,有文字上的细微差别,但大体而言,是这样说的:1939年在重庆北碚博物馆展出熊猫时,主办方将它的名字写为“猫熊”,名字用横书写,但是由于当时国人习惯了读文字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将其读做“熊猫”,之后便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久而久之熊猫之名便广为流传。

以讹传讹的误读说
这一说法不仅在民间传开了,还出现在关于熊猫的读物上(包括某省的语文教材),甚至出现在了权威专家的相关论著上,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看到作者们提供相关史料。其实,熊猫之名并不是由于一次误读而来,以讹传讹的恰好正是误读说本身。
我上面以1939年举例,是因为这个年份是最常见的,其实关于误读的年份有好几种说法。目前我所看到年份比较确切的有:1944年、1938年、1952年等,还有的作者或答主使用模糊化的词,如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中期 、上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4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初期等等。
除了时间,如何误读也是各说各的,除了上述例子是将展览牌子上的“猫熊”从右往左读的说法,还有人说是按照外文的读法读错的,认为当时展览时,工作人员写熊猫的中文学按旧时中国文字的书写传统,从右至左的排列习惯把‘猫’写在右边,写成“熊猫”,但参观者却随拉丁文从左至右的横行书写方式和念读法,把“猫熊”读成了“熊猫”。
至于误读发生的场合,绝大部分人说是重庆北碚博物馆的一次展览,但也有人指出是20世纪40年代重庆一家报纸因排版的疏忽,将猫熊错排成熊猫,人们从此以后便将错就错将其称为熊猫。关于误读的人群,大多数认为是当时的中国参观者,也有人指出犯错的不知道当时中国的汉字是从右往左读的外国人。
奇怪的是,持误读说的人并不提供证据,特别是史料来源。
纠正误读说
要纠正这一说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误读发生前关于国人将大熊猫称为“熊猫”的证据,经过我对近代国人对熊猫认识的梳理,这样的证据恰好大量存在。先举两个例子。
192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弟弟来中国猎取野生动物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当时《大公报》在报导时就明确说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猎取熊猫。

(天津版)《大公报》1929年5月5日,第4版。上面有“熊猫”两字。

再看1934年一家报纸刊登的熊猫照片:

《时兆月报》1934年第29卷第5期,第33页。题目叫《川西竹林中之熊猫》,你看,人家这个也是从右往左读的。(我提供的有些图片在其他网上是找不到的,属悟空首发。)

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一只以熊猫命名的篮球队——青年会西人篮球联合会熊猫队,这支球队经常与上海公学、水手总会西人篮球联合会蓝色队、青年会西人篮球联合会美国学校等队伍比赛,这些比赛引起了《申报》的关注,《申报》曾有过四十多次报导,皆谓之“熊猫队”而非“猫熊队”。不仅仅是报刊,还有相关辞典(比如《中华大辞典》)、广告等都在1939年前出现有“熊猫”之名,限于篇幅,不再介绍。综上,即便是抗战时期的真的发生过展览时人们将猫熊误读成熊猫的事情,那将这种误读事件当做熊猫之名的来源也是站不住脚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熊猫被发现后,国内外对其命名的有一个过程,在一开始的确有将其叫猫熊的(今天台湾等地还是这么称呼的),也有叫熊猫的,不过就我目前所见近代的材料(尤其是民国时期),叫熊猫的情况比叫猫熊的情况多得多。关于熊猫的命名今后再给大家聊。
至于误读说到底是如何来的呢?我目前找到了两个来源,但都不是民国时期,还要进一步搜集资料论证,欲知详情,请听今后分解。我手头有几百份关于近代熊猫的资料,翻完了都没有发现误读说,所以,还望那些说熊猫之名是因为国人将“猫熊”误读成“熊猫”而来的人提供证据,希望能就这一问题进一步讨论。
误读说流传太广,作为一个专门考察了近代熊猫历史的人,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不正之处,敬请指正。上一次回答了关于抗战时期熊猫的文章,阅读量较多,感谢大家的厚爱。
欢迎关注“史苑书生”,历史学博士一枚,愿和大家多多交流。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