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作品新势力:林苒与《一立方米的信任》

水晴 回答数0 浏览数4482
在刚刚结束的区块链数字艺术展览&专场拍卖亮相永乐2021春拍,新媒体艺术家林苒的作品《一立方米的信任》无论从装置展览或是数字化作品呈现都站在了当代艺术的最前沿,也受到了藏家的追捧和支持。专业介绍女性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艺术号“先锋姐姐”特邀艺术家蒋贞蕾访谈林苒,在“作品新势力”专栏聊聊《一立方米的信任》台前幕后。


先锋姐姐:我们知道,《一立方米的信任》最早是2012年开始筹划的,一开始是通过个人新浪微博,豆瓣网,厦门本土杂志,报纸,厦门卫视,后来又通过在不同场所的展览,比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双年展,上海艺术门画廊展览,美国布罗德美术馆展览等渠道和途径向社会公开征集信任礼物,一起重新审视“信任”这个词。2012年你刚刚结束在法国的学习和工作或是依然在法国?法国也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源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语言”和“话语”一些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考。你当时选择从词语出发创作,是否也受到了法国哲学流派的影响?
林苒:我是从2012年开始征集《一立方米的信任》这件装置 作品里面的信任礼物。那时候我刚从巴黎回到厦门。由于很长时间在海外留学和生活,回到中国有诸多水土不服。当时很多朋友都嘲笑我,像一孕傻三年一样,是个冒着憨傻气的海归。一回到中国,无论是买东西或是在任教的大学旁租房子各种生活琐事上,常常被骗。当时,我就在想,为啥我在我的祖国,需要高度警惕地生活?信任,不是一台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吗? 基于这个很淳朴的原因,我希望重新去提起“信任”这个词。我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关于群体的记忆里面和信任有关的物品。借由这个征集希望大家能够重新去反思这个词。而实际上,当我们特地去提及“信任”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不信任,这二者是相生相克互相依存的一件事。
法国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源地。哲学是追求真理的。而追求真理最重要的就是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法国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这一点。从法国的高考BAC+的试题里就能看出来。比如,他们会在试卷里问一台高中生:“什么是公众所能承受的真理?”;“人们是否能够摆脱成见?”;“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暴力?”;“为啥人们需要寻求自我认知?”;“所有的真相都是可以被证明的吗?”;“我们的道德信念是建立在经验经历的基础上的吗?”。。。看看,多么实用且有深度的题目。这绝不是嚼文嚼字照本宣科的背背所谓大师们的晦涩书籍里的词语段落。当然,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大量阅读,但回答得出这些问题,必须真正吸收消化那些课本里的知识,为自个所用。并且,每一台题目都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考的就是思辨能力和整个思想系统性。


2013年台东美术馆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之中山公园计划


2013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主馆


2021年北京798幻艺术中心《不一定》区块链数字艺术中坚力量展
先锋姐姐:在最近的一些讲座中,你也提到你受到的欧洲艺术教育是注重文本性的,而不是首先强调一种铺天盖地的视觉冲击力。《一立方米的信任》的艺术视觉效果其实很好,但里面穿插共生了非常多的文本,比如你搜集到的每一台信任礼物都是一台文本,然后你把这些作品组合起来后,文本与文本之间,文本与主题之间,文本与艺术家之间都产生了文本间性。你能再谈谈文本与艺术的关系么?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法国鲁昂国立高等美院求学的经历,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指什么?
林苒:是的,欧洲的艺术教育非常注重文本性,而视觉最终服务于观念和文本,这也是后现代艺术的一台特征。我在法国美院里的学习就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尽管我是个外国人,但是和法国学生一样,没有任何特殊待遇。法国人把所有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只要是说法语的人或是讲法语的国家通通都叫做“FRANCOPHONES”。所以,我们必须比法国学生更努力去适应这种非母语的人文艺术教育方式。而长时间的沉浸式学习,很多法国式精神内核的东西,不仅仅是艺术,包括接人待物,生活方式,看待世界和看待人生的方法都渗透在血液里,并且和原来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融为一体,这可能也是双语者的一台特征。拥有两种语言系统,两套思维方式。
我的装置作品《一立方米的信任》一开始创作初期,是我从文本出发的,也是我的私人日记的一部分。其实我有很多作品,灵感都来源于文本,有时候是一首诗,有时候是我的一些批判性反思的文字。而视觉部分,是源于我本身的视觉艺术教育,去把这些想法在观念的基础视觉化表达出来或是通过视觉方式去加强那些观念的意义。当然,我正是觉得欧洲教育背景的艺术家们,在那种铺天盖地视觉化表达中是相对薄弱的,才会在上次的讲座里提到这件事。很像美国好莱坞大片轰炸感官和欧洲文艺片的缓慢推进,演绎哲学和思考,暂不去评论他们各自的艺术价值。单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影片的观看也是需要去适应和学习的。  这里面也涉及到一台问题,艺术创作到底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在另外一台讲座里,从一台师长嘴里听到了我想要答案。那就是,艺术不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也不是用来表达观念的,艺术是用来追求真理的。我想再补充一句,情感和观念对艺术创作来说很重要,情感让艺术有温度,观念让艺术有高度和深度,但终极的目的或是追求真理。


台湾策展人罗秀芝送的信任礼物,可以顺着拆掉一半的一间织给儿童的毛衣。


我答应永不打开看的日记


一封情书和一块不走的表


中国民间爱心传递捐赠凭据
先锋姐姐:《一立方米的信任》信任搜集已经到了第10年,你已经搜集到了近300件礼物。那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些信任礼物有哪些呢?给你信任礼物的人中,是否存在的性别差异?在与这些人和她/他们的信任礼物的互动中,你觉得艺术家扮演了一台什么角色?一台秘密朋友?一台心理治疗师?
林苒:其实这些年里,我收集整理着大家送我的信任礼物,在这过程中感觉自个也参与了很多人的人生。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给我印象很深的礼物,难以一一赘述。我把它们分类为有关于生死命题的:“给逝去朋友的一封信,让我替她完成这封信的海葬”的行为;“父亲车祸身上唯一的遗物---一串烧得焦黑的钥匙”;有关爱情命题的:“前女友撕碎的所有照片”;“一本分手后才收到的情书集”;有关于婚姻命题的:“关于信任危机的剃须刀”;“在中国生活的LESBIAN夫妻在国外领的结婚证”;有关于创伤体验的:“一卷一米多长的假发”;“两个心理咨询师带着三只双相情感障碍小猫的毛和它们的故事”;有关于健康的:“耗时3个月配合吃掉108颗陌生人送的保健品”;“一大袋药物”;有关于发挥想象力的艺术创作:“一堆发光的写在白色内裤上的诗”;“送给我的个人生地图”等等,还有许多难以归类类别的。
信任这个命题里不存在性别差异性,它是超越性别的,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学的。其实我一直认为自个只是一台人间故事的收集者,而一立方米的信任是一台可以无限放大的收集站。这是我一台终身计划,我会永远地收下去。
我觉得自个可能扮演的角色是一台秘密的朋友,一台树洞。如果能借艺术的创作疗愈和帮助到一些人,那是我非常愿意看到的。而收集了这么多关于信任的礼物,接连办过几次展览,我在展览中更像是一台关于所有人的信任礼物的策展人。正如博伊斯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而这些展览让人人都能够通过真实的艺术创作和个人体验的总结在展览中成为艺术家。
先锋姐姐:《一立方米的信任》首先是一台装置艺术,在上海双年展,台东美术馆等等都有亮相。随着你收集和展示的信任礼物越来越多,每次的装置展览规模越来越庞大,同时也因为你强调装置材料和装置呈现的效果,布展过程也越来越幸苦,能给大家分享一些故事和心得么?
林苒:这个问题给我的当下,恰好我可以提供一台失败经验。在北京798幻艺术中心的“不一定”区块链数字艺术中坚力量展上,这个由建筑设计师和我一起从力学分散角度构建的装置,我们布展人员和我本人花了两天时间搭建钢架,一点点布展好的装置,在开幕前的凌晨坍塌了。策展人杨嘎老师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大约花了10秒钟让自个大脑爆炸了一下。然后,马上去寻得所有布展人员包括我自个在现场拍的一些记录性照片,还有监控记录坍塌那几秒钟,在一台小时之内迅速做了一台讲述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的纪录片。现场的装置《》一立方米的信任》外结构的坍塌,那种自由落地的张力和废墟的晶莹剔透的暴力后的宁静感,就这么呈目前这个NFT区块链数字艺术的展览上。恰好契合了区块链和币圈资深人士策展人杨嘎老师说的,观念艺术用NFT数字艺术的方式来承载,解决了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品收藏方式。原来观念艺术大部分是美术馆收藏。而作为个人收藏,观念艺术用去物质化区块链的这种载体,任何观念艺术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在区块链上,铸造成一台永远不会被磨灭的东西,在链上永久保存,并且也可以很容易地流转起来。这就是一台天然的去物质化的艺术作品,存储在互联网上并流动起来。


崩塌的现场装置《一立方米的信任2021》




先锋姐姐:你对戏剧一直十分偏好。你曾经是舞美专业出身,到了大学学习了动画专业;目前的博士进修的是新媒体戏剧。从动画制作,艺术摄影到数字化艺术,你一直是在新媒体的弄潮儿。在今年的“区块链数字艺术中坚力量展”,大家欣喜地发现《一立方米的信任》已经产生了数字版的作品,包括NFT加密技术的运用。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作品的这个方面?无论在实地装置或是数字化艺术,你是否强调作品的戏剧感?这个作品的未来走向会是指什么?
林苒:我一直对舞美和表演都很有兴趣,有好几个艺术项目都是和沉浸式戏剧以及戏剧治疗相关的。其实我在法国做的最多的艺术创作除了装置就是影像。而装置的布展,在法语里面有一台很有趣的词叫做“mise en scène”,如果是用中文直译它是上演的意思,比较无趣。而在法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种把物体放上舞台表演的观感,它让装置和物品突然就有了生命力和戏剧冲突。
而上文提到过我这次在北京798幻艺术中心的装置在布展后,开幕前的一次坍塌经验。我们把这个坍塌变为了一台现实中的装置向NFT数字虚拟艺术的节点。其实在“不一定”展览开幕前,策展团队已经在以太网上上传了《一立方米的信任》的数字艺术独版,并且在永乐拍卖区块链数字艺术的拍卖里以31万的高价拍出去了这个2分38秒的数字艺术作品。对我来说,和大家一样,这也是一件十分的新鲜事。因为在此前,我从未想过观念艺术可以走商业拍卖,更没有想过在商业市场里从未受过尊重的数字艺术作品能够值钱。在此之前,我们所有人的认知都是没有人会收藏一件数字艺术作品。NFT让我感到我参与到了一台艺术史的转变的事件里,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结合这次整个装置在现实世界的崩塌,却在NFT的虚拟世界永存。这事情仿佛是给一台偶然性的行为艺术加了一台闭环,即有趣,又嘲讽。我个人认为NFT似乎是打开艺术权力铁板一块的天窗,解构了艺术圈大佬们权力结构,瓦解大艺术家们工厂公司化大生产的霸权,它像是一种“农民起义”,更是在互联网中解决现实世界的生而不平等问题。


《人类简史》里面曾经强调了人类作为storyteller的伟大意义。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讲故事,一步步完成了文明的塑造,并不断推动新文明的产生。而信任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东西,它对不确定性保持天然焦虑的人类而言是一记强心剂。信任的存在,让合理稳定的预期成为可能。人类的贸易,货币(不管是花花绿绿的纸钞或是支票或是数字),一切文明的基石就是信任。信任可以说是故事的萌芽。本质上来说,我们相信的所有故事完成了对个人的社会化改造,将世界观塞进一台新生的大脑里面。我想NFT艺术应该就是人类新的世界新的故事系统,令人激动的去中心化的思维新空间。
先锋姐姐:著名旅法艺术家黄永砅是你的老师。很不幸他于2019离开了我们,当时艺术界也一片哗然和惋惜。能谈谈黄永砅老师对你的影响么?黄永砅是“厦门达达”的代表人物,你目前也在厦门大学任教并同时攻读新媒体艺术方向博士,可以说你跟厦门的缘分十分紧密。你觉得你目前在延续“厦门达达”的火种么?
林苒:黄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可以说他是我艺术道路上的灯塔永明,让我在很多喧嚣纷扰和浮躁中不至于偏航。很奇怪的是,在他离世之前,我很少会想的一些问题,近两年常常会独自一台人开车的时候停不下来地去思考,还常常会泪流满面。我很庆幸很感恩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能有幸认识他,在他身边看过他的工作的状态,生活的态度,他的为人谦逊,低调,惜字如金,对人温和,对事犀利,都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十多年前,我在巴黎见到他时,或是刚考进巴黎美院的学生,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推翻我们,去自立山头!”深深震撼了我年轻的心,我也会把他这句话永久地刻在心里。无论未来,我是不是有能力能够做到自立山头,但这句话终身鼓舞我。
厦门达达是一台过去式,在属于它的那个时代曾经是一台松散的组织,也从来没有所谓“火种”。我想黄老师那句话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也证明黄老师是一台真正称得上伟大两个字的艺术家和老师。当代艺术的所有形式都是舶来品,它的精神内核从来都是有西方的俄狄浦斯情节和现代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和我们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所谓传承是两种思维下的产物。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去做一台大写的,有人格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人。
先锋姐姐:非常感谢接受采访,预祝你的艺术道路越来越成功!
林苒:谢谢先锋姐姐!
(访谈时间:2021年6月8日)
林苒简介:
林苒,艺术家,策展人,新媒体艺术研究者和创作者。任教于厦门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在法国留学和工作7年。先后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专业与法国鲁昂国立高等美院新媒体艺术专业双硕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新媒体艺术方向博士在读。作品以装置、影像(video)、实验绘画为主。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