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高中生物必修三书本整理(浙江)

hzwxf 回答数0 浏览数4756
后面一部分内容是网上找来的,不过是图片格式,侵权删
<hr/>
1. 植物激素的发现历程
达尔文父子:苗尖端是感光部位,注意到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波森·詹森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温特:证明苗尖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终于分离出了这种物质,从而开辟了植物生长物质研究的新领域。(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
显微镜观察表明,在弯曲的苗中,背光面的细胞要长得多)
2. ①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
②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
③每一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
④季节性的温度变化和光周期的长短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因为环境信号使植物体内产生了某种响应,如光敏速反应。
3.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
4.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5.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6.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暂时受阻,浓度降低,抑制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7.赤霉素: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中合成,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部位合成,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
乙烯:成熟的果实和植物其他部分产生的激素,促进果实成熟。
当水分供应良好时,禾本科植物中的胚就会释放赤霉素,以动员贮藏的养分,从而促进种子萌发,这时候脱落酸的作用就不会显示出来。
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注意书中表格)
8.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9.2.4-D杀除双子叶植物类杂草。
10.免耕法就是用除草剂处理表土,抑制杂草的滋生免去耕作程序;同时可以使作物收获后的残茬留在土壤表层,这样可以维护地力,防止水肥流失。
11.促进种子萌发、促进生根(扦插繁殖)、加速生长(表前三)、抑制生长(人工合成的对抗声场苏的物质)无籽番茄——生长素,无籽葡萄——赤霉素,三倍体西瓜——秋水仙素,收获后的农产品保鲜——细胞分类素(抑制衰老)——————化学调控
12.简单的多细胞的动物(水螅)也可以直接和外部环境接触,所需要的食物和氧直接取自外部环境产生的代谢废物也排到外部环境。
13.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同时组织液又通过毛细血管壁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血浆在全身的血管中流动,通过不同的器官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①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液既有液体部分——血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中的水主要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②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 血浆从毛细血管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④ 组织液大部分被毛细血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
  ⑤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就是其直接生活的环境。
14.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15.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稳定。
16.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17. 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每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18. 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使他们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少环境的变化
19. 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可变又相对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这些活动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
20. 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对内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变化,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21.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以及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分为躯体运动神经以及内脏神经内脏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22.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一般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23.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
24. 神经元的大小、形态有很大的差别。
25. 神经系统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为数更多的支持细胞构成
26. 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的轴突支配骨骼肌细胞
27. 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
28. 多数神经元有一台轴突和多个树突。
29. 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的轴突支配着骨骼肌纤维
30. 轴突的外周有髓鞘,树突上没有
31. 神经元的基本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轴突传递出去。
32. 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轴突)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
33. 负电波=动作电位=神经冲动
34. 一根神经中包含很多根神经纤维,一根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时不影响其他的神经纤维
35. 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叫做神经肌肉节点,简称突触
36. 神经末梢的细胞膜成为突触前膜,与之相对的肌膜较厚有褶皱,称为突触后膜
37. 神经末梢内部有许多突触小泡,每一台小泡里面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后,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结合(一种通道蛋白),结合后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于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台小电位,这种电位并不能传播,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的不断结合,开放的通道越多,电位增大,当电位达到一定的阈值,才可以在肌膜上引起一台动作电位。肌膜上的动作电位传导到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
38. 第一台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轴突处组成突触
39. 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40.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41. 通过释放化学递质传递信号的突触叫做化学突触
42. 神经系统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即神经冲动
43. 神经调节的最基本方式是反射。
44. 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等。
45. 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器官都有反射活动
46. 简单的反射:瞬目,瞳孔,膝(二元反射弧),屈,咀嚼,吞咽反射
47. 复杂的反射:跨布,直立,性反射
48. 完成一台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绝大多数反射活动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侧屈反射)
49. 膝反射的神经中枢是突触
50. 左半球额叶后部:白洛嘉区——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国通书写表达他的思想(即:理解无法表达)
51. 左半球颞叶的后部:韦尼克区——人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即:你自个都不知道自个在说什么)
52. 白洛嘉区主要是和交流(语言)有关,韦尼克区主要是与理解有关。
53. 中央前回:运动感觉区 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  大脑皮层枕叶的后部:视区 颞叶的上部:听区
54. 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区域。大脑皮层之下为白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其中包括大脑的回与回之间、叶与叶之间、大脑两半球之间以及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之间联系的神经纤维。
55. 如此数量庞大的神经元以及他们之间纪委负载的联系是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的物质基础。
56. 左右大脑半球(最高级)由胼胝体相连
57. 电流刺激体觉顶部引起对侧下肢电麻样感觉;刺激体觉底部,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
58. 炎热环境中,神经调节(没有体液调节)
59. 当气温接近体温,辐射、对流失去作用,只能依靠蒸发散热
60. 左半球:右耳优势,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刺激上比右半球的能力强(写字,语言,计算,右视野)
右半球:左耳优势,理解和处理三位图像、识别形象、记忆音调(绘画,音乐,空间感觉,左视野)
61. 物理散热都发生在体表,所以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管
62. 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人体主要是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热量的,
63. 人体和无机物一样,通过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
64. 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体温,辐射对流失去作用,只能依靠蒸发散热(重要的散热方式)。
65. 正常情况:三分之一的水由呼吸排出;三分之二皮肤蒸发
66. 29℃开始出汗,35℃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某些动物高温张口喘气,通过呼吸道增加蒸发量以加快散热。
67. 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引起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反射性收缩,这便是战栗。同时,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也被激活起来,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热量。
68. 内分泌系统包括一些分散在体内的一些无管腺和细胞
69. 内分泌细胞比较集中,形成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性腺。有的比较分散,如胃、肠中的内分泌细胞;有的是兼有内分泌的作用,如下丘脑的神经细胞等与神
70. 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送而发挥作用的,所以又称为体液调节
71. 垂体(大小如豌豆)在分泌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
72. 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经下丘脑通道垂体门脉到达腺垂体
73. 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74. 神经垂体(小、垂体后叶,图中右边):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促进水在肾集合管的重吸收,减少尿液),催产素(子宫收缩)
腺垂体(大、垂体前叶,图中左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生长激素,黑色细胞刺激素。
75. 促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促性腺激素),这些促激素使他们所作用的靶腺体的形态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须的,而且刺激这些腺体的激素形成和分泌。
76. 促卵泡激素:(促进精子生成(男),刺激卵泡成熟(女))
77. 生长激素: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的生成,促进脂肪的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变大增多);肌肉增生和软骨的钙化
78.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只有这两个激素含碘):物质代谢能量转化,促进生长,促进骨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
79. 胰腺中有两类组织:腺泡组织——分泌消化酶,胰岛组织(几十万个,至少可以分为五种,α占15%—25%,β占79%—80%)
80.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垂体、胸腺、胰腺
  (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肾上腺
    (类固醇类激素)卵巢、睾丸。
81. 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血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定向运输错误!)靶器官和靶细胞是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和细胞。(3)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82. 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83. 血糖的去向: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84. 胰岛素(51个氨基酸组形成的蛋白质)(唯一能降血糖)的生理功能:(1)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2)抑制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3)血糖超过120mg/100ml
85. 胰高血糖素(2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的生理功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脂肪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血糖低于80mg/100ml)
86. 胰岛素分泌调节决定于血糖浓度,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加。
87. 葡萄糖试纸:有葡萄糖的话呈现棕红色,如果没有呈现出蓝色。
88. 孕激素的主要作用表目前妊娠时抑制子宫的运动。孕激素和雌激素一起建立和调节月经周期
89.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90. 第一道防线(物理屏障,化学防御,缺一不可):皮肤(角质细胞,油脂)、黏膜
91. 第二道防线: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炎症(红肿热疼)(皮肤破损时,人体会释放一些多肽类物质(主语!),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还会使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还会使得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溢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可以增强白细胞吞噬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92. 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进入细胞,引起中心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钻出,进入受伤的部位和组织间隙。
93. 按照细胞质中有无颗粒, 可以将白细胞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①颗粒细胞反可以根据其颗粒对染料的反应,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②无颗粒细胞可以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94. B淋巴细胞的发育场所可能在骨髓,也可能在其他地方(鸟类:腔上囊)
MHC在胚胎发育中产生,所有的身体细胞上都存在(其实成熟的红细胞上面没有,但是别管他~~)
任何一台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非己”标志就是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叫做抗原(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
95. B淋巴细胞核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96. 同卵双胞胎的MHC相同
97. 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先变大在变小。P51
98. 巨噬细胞:消化病原体,上面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然后移动到细胞表面呈递出来。巨噬细胞呈递抗原-MHC复合体给辅助性T细胞的同时,会分泌一些物质
99. 细胞免疫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核癌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100. 每一台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一种抗原的受体
101. 细胞毒性T细胞的后代分化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每一台细胞都具有对应于这种抗原的受体。
102. 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Y形,有两个同样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成熟的B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在合成后便移动到细胞膜上
103. 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到血液和体液中,主要目标是病原体和毒素
104. 抗体的作用: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寄主细胞的能力;中和毒素;使得抗原凝聚,被巨噬细胞吞噬。
105. 疫苗的类型(口服或者注射,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核记忆下拨):灭活的微生物,分离的微生物及其产物,减毒的微生物。通过注射和口服的方法。主动免疫
106. 注射血清:被动免疫
107.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致敏原)————速发型(青霉素和蜂毒)或迟发性
108. 免疫缺陷病——缺少免疫能力,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过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某一器官、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波及全身)
109.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发病为男性的三倍)
110. 艾滋病——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11. HIV——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内掺有病毒蛋白质),两条病毒RNA(可进行逆转录),逆转录酶(会带入宿主细胞),核心蛋白质
112. 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嘿嘿嘿~就不是一般的身体接触,如果说身体接触那是错误的)和空气途径,不会通过昆虫传播,会感染辅助性T细胞,脑细胞,巨噬细胞
113. HIV侵入人体后,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RNA先逆转录形成互补的DNA再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
114.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和在骨髓中成熟的 B 细胞。
115. 无论是体液免疫或是细胞免疫,其过程都包括了三个事件:机体对病原体的特异性识别;细胞分裂产生细胞群,淋巴细胞通过分化,特化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100.种群中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
101.种群特有的:密度和分布型。
102.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
103.种群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只有同一台种群才能互相交配,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104.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是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只有老的个体不断死去,新的个体不断形成,才能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适应环境)
105.出生率和死亡率一般用百分数或者千分数表示
106.出生率受到动物性成熟的早晚,产仔数,每年生殖的次数决定
107.年龄结构(种群未来数量的动态信息):一台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底部最年轻,顶部最年老,宽度所占比例、左边雄性右边雌性)。年龄组成的三种结构:增长型(我国)、稳定型、衰退型。
年龄结构反映关于种群未来数量的动态变化
蝉和蜉蝣: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
108.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比率保持在1:1
109.种群密度是决定生物益害,狩猎禁狩,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10.标志重捕法:密度和数量,准确性90%
111.①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均匀分布:领域行为
随机分布:(狼蛛,玉米螟卵块)
②集群分布:(橡树雪松的种子,蛾,蚯蚓,藤壶,人类)最常见的分布型
存活曲线: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的过程和情况。(至少1000个,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数的对数值
凸:(人)
对角线:(水螅,一些鸟类,小型哺乳类)
凹:(牡蛎)
112.血细胞计数板:上线和左线。芽体超过二分之一算一台个体
后期一台中格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前期五个中格不少于三百
记录天数1,2,4,7
113..“J”形曲线(指数增长):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不断变大)
“s”形曲线(逻辑斯谛增长):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到其他环境的制约(增长率不断下降,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到达k值后便停止增长或者在k值上下波动(黄猩猩果蝇)
114.环境容纳量=稳定平衡密度=k
115.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地区,比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以及高海拔地区
种群波动的物种例子:欧洲灰鹭(非周期,气候),东亚飞蝗(气候),旅鼠(食料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雪兔、猞猁(原因:食料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棕背䶄(红松果产量)
只要两个波峰之间的间隔相同便可以成为周期波动。
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非周期变化产生原因:气候
非周期波动的种群较多,周期波动的种群数量较少
116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为强烈的外援行因素),竞争(食物不足),寄生(种群密度越大,一直增长的作用也就越强),捕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台低水平上)
内源性调节因素:行为调节(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内分泌调节。
117.③群落(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的水平结构: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沙漠里的灌木均与分布)的.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从树冠到地表:树冠层(影响最大),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草本植物、灌木、演替中的森林、成熟森林
一般来说,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就越多
大多数动物实在1-2层次上活动
118.群落的季节性:也取决于植物和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植物的开花时间是在各种事物争夺传粉动物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沼泽的每一种植物的开花时间都很短;但是生活在森林底层的草本植物开花时间更短。所以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开花期,有利于他们增加异花传粉的机会,也会减少植物之间为争夺传粉动物而进行的竞争
118.异养群落中没有光合作用的植物,必须从外界输入有机腐败物等含能量物质
119.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
表水层:浮游生物生活
斜温层:湖水变化比较大
静水层:密度最大,4℃
底泥层:植物残体腐败和分解过程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冬季表水层的温度变化最大;夏季斜温层的温度变化最大
120.土壤,小地形,风,火都会影响生物的水平分布格局,使得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负载的斑块性和镶嵌性。空间异质性就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
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
121.群落的昼夜变化是明显的
草原森林的外貌在四季的变化叫季相,研究生物活动随着季节发生变化的学问叫做物候学
122.北方针叶林:
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11%,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
植物:常绿针叶树种,红松云杉和冷杉,
动物: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
温带落叶固叶林
树种:城、山毛榉栎、椴和柳等,林下海本和阔叶草本植物
动物:田鼠、金花鼠、林猫、红狐、山雀、旋木雀和啄木鸟。
热带雨林中
生物种类约占地球已知种类的一半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动物9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大猩猩,鹦鹉科鸟类动物。
草原
草原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2%。
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属叶草本植物组成。
草高大生长期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台生命世代
动物:野驴、黄羊、黄鼠和鼠兔、鸵鸟、美洲鸵、鸸鹋。
荒漠(又称沙漠)
沙漠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26%,
植物:蒿属植物、藜属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
沙漠植物和动物能适应缺水的环境,植物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子,如果不下雨这些植物就不生长。
动物在干早季节不是进人夏眠就是进入冬眠,在极端干旱的天气,鸟类会停止筑巢,蜥蜴也不再繁殖。
苔原
苔原:植物生长季短且没有树林生长。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
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
植物:羊胡子草、苔草、矮石楠、矮柳、苔藓和地衣等。
动物:旅鼠、雪兔驯鹿、北极狐、狼和白熊,鸟类则有雪鹏、贼鸥和各种水鸟。
123.演替:一些物种取代一些物种,一台群落类型取代另一台群落类型(湖泊演替)
124.次生林: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
一般来说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有机质和孢子、种子)
125.演替不是一台永恒延续的过程。
当一台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
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现存的群落大处于顶极状态。
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快定的,
高温高湿——热带雨林
低温高湿——北方针叶林;
中温中湿——温带草原
低温低湿——苔原;
极端缺水——沙漠
126.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
127.食物链:取食和被取食的单方向营养关系
128.能量每次传递都会损失掉一大半,所以食物链通常只有四五个环节
129.任何生态系统都存在两种类型的食物链:腐食(死亡生物和现成有机物,陆地)和捕食(活的动植物,海洋)
130.杨树林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和积累的有机物除6%被动物取食外,其余94%都是在枯死后被分解者分解的。牧草,一般被家畜吃掉的不到1/4,其余部分也是在枯死后被分解者分解的。
131.生物放大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物质移动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高度富集,生物放大)的通道。
132.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量稳定的生态系统,而苔原则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
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
所有以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归属第二个营养级,
一般来说,营养级的位置越高 ,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
133.初级生产量(注意单位,包含时间a)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
134.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细胞呼吸
生长发育繁殖=同化量-细胞呼吸
135.海洋面积虽然比陆地面积大一倍,但是其净初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一半
海洋的次级生产量(单细胞藻类,个体小、繁殖快、纤维素含量少)相当于陆地次级生产量的三倍之多
136.通过生物量的计算,可以推测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137.次级生产者: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分解者)
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
次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呼吸量(注意单位时间a)
138.能量是单方向的、不可逆的,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 一次都会损失一大半,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耗散到周图空响,所以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人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139.植物只能把太阳能的1% 2%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下来,而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只有约10%
140. 越是处在食物链高位的动物,其数量就越少、生物量就越小、能量也越少。正是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损失巨大,所以越是后面生产出来的东西,数量就越少,价值就越高。
140物质循环与是在个相对 封团的循环圈中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以得到重复利用
141.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142.每年地球表面的蒸发量和降水量是相等的,陆地降水大于蒸发,海洋蒸发大于降水。
水中携带这大量的各种化学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因此极大地影响着各种营养物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143.因为水往低处流,所以高低贫瘠,低地肥沃。沼泽和大陆架是最肥沃的低地,也是地球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144.生物在全球水循环中的作用很小
145.二氧化碳含量也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海洋的含碳量是大气圈的含碳量的50倍。;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碳的含量都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46.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负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知道达到稳态
147.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效益
14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49.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他们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
150.生物圈: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台薄层。生物圈的分布高度最高可达到离地面10000m处或更高,那里是副生物圈带,主要生命形式是细菌和真菌孢子。生物圈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这一海底生物世界的与陆地生物圈的不同主要表目前能量代谢和代谢途径上,能源来源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根本改变了我们关于生物生存地点和如何生存的概念
151.地球上生物最适宜的栖息地:热带雨林和清澈的珊瑚海,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陆地生物圈只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一。虽然生物圈中存在着上千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但是他们的DNA、RNA、蛋白质、脂质、糖类的结构却惊人的相似,好像出自于同一台蓝图。现代生物学大大加深了我们在分子水平上对地球生物圈的认识和理解。
152.人类在漫长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人口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
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人口还会增加。
人类应该学会控制自个,使得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153. 二氧化碳(0.028%——0.035%)的增加(不是人类活动)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得地球变暖。全球变暖会使得南极冰盖融化,热带疾病传播范围变大,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农业生产。
154.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得地球增温
影响: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北方干燥区进一变干;海平面上升,盐场和养殖场基本被淹没或破坏;树种分布区变化,影响产量;永冻土融化,公路、铁路、建筑破坏。
155.臭氧在平流层中,等保护人类免受短波辐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156.人类在干扰和破话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使得臭氧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大量氟利昂逸散后,会达到大气圈上层,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使得臭氧分解
157.平流层臭氧减少百分之一,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百分之二,必将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158.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6左右,不会低于5.6,而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酸雨最早发生在北欧,目前世界各地都已普遍存在降酸雨的现象,我国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有的地区酸雨出现频率高达80%以上。不仅能杀死水生植物、破坏水体平衡,还能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得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少量的重金属也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159.水体污染: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160单化肥一-项就常 常造成水体富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全球河流收到普遍污染的现状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161.人类活动曾经导致大量野生动物灭亡。
162.灭绝和濒临灭绝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数量要大于脊椎动物,仅被子植物就大约有25000中正在处于濒危状态,约占被子植物总数的10%
163.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164.野生生物在科学、美学、实用方面的近期和长远的价值以及他们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还远未被我们充分认识。
作物和家畜品种很少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人类将不断利用野生动物的遗传性对他们加以改良。
每一种生物都是一台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其特性绝不会和其他生物重复。目前认为是毫无用处的物种,将来很可能会出乎医疗的成为既有利用价值的生物。因此保持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广泛的选择余地,以此来应付未来世界的变化。
165.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水质调查的实验计划测量的项目可:温度、pH、硝酸盐、粪酸盐、溶解氧、悬浮颗粒、不溶性颗粒、细菌含量及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166. 尽可能多的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水样,观察水样采集地附近的动植物及周边环境。
附录:
物种和种群的差别
意思不同
1、物种指的是不存在生殖隔离(即能够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全部生物。这些生物   可以是不同地域的,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如两个不连通的湖泊中的鲤鱼可以称作是一台物种。
2、而种群指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这些个体不能仅仅是机械地聚集在一起,个体之间应该存在联系(如互相交配,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关系)。如一座山上有八群猴子,但这八群猴子各自独立生活,互不联系,那就是八个种群。        
二、范围不同
1、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形成的群体,是在一台小范围的同种生物。
2、而物种指所有同种生物、但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群体,是最大范围内所有的同种生物。
三、包含关系不同。
1、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种群形成物种,各种物种之间又形成了群落。
2、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四、举例:
就像山羊 是一台物种
但是一片草原上的山羊 加了地域限制 就是一台种群了
上课补充
(1)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种群密度的晴雨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⑤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⑥种群密度、分布型种群所特有的特征;
⑦除以上条件外,气候、 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
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①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
a.标志物脱落或标记个体大量死亡;
b.被捕一次后,难以再次捕获;
c.标记个体大量迁出或未标记个体大量迁入。
②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小:
a.标志物影响动物活动,导致更易被捕获;
b.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c.捕鱼时采用大网眼渔网,仅可统计大鱼数量。
(3)酵母菌试验注意事项:
①方格内细胞的计数顺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②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
③酵母细胞若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一台细胞。
④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
⑤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
⑥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1.血细胞计数板与比浊计(或比色计)
(1)血细胞计数板
①16X25型的计数板:将计数室放大,可见它含16个中方格,一般取四角的四个中方格(100个小方格)计数.将每个中方格放大,可见25个小方格。计数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
②25X16型的计数板: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一般计数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细胞数。计数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
(2)比浊计(或比色计):菌悬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光密度成正比,所以,可用比浊计测定菌液,用光密度(OD值)表示样品菌悬液浓度。根据菌悬液的光密度间接地测定细菌的数量
用血细胞计数板提进行酵母菌细胞计数,用比浊计测定酵母菌的浑浊度。
(4)
1. 相对于演替中的群落来说,顶极群落的初级生产量不是最高,净初级生产量也不是最高
原因:
顶极群落,植物密度达到最大,相互遮阴严重,通风性差,
总初级生产量下降,
此刻植物数量最大,所以呼吸量最大,
两者相减,导致净初级生产量也不是最大。
顶极群落中,净初级生产量与所有异养生物的呼吸量持平。
(5)净初级生产量:珊瑚礁和藻床>河口>大陆架大于开阔大洋
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
(6)
1.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主要有两种: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但不代表只有这两种,不规范的讲,比如无丝分裂,假减数分裂等等)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同。 (动物细胞胞质分裂在后期,而植物是在末期。)
2. 最适PH范围可能很窄,也可能很宽。
3. 酶促反应都有一台最适温度。
4. 任何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几乎全部来自细胞呼吸。
5. 需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
6. 细胞呼吸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葡萄糖氧化产生的ATP ,绝大部分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
厌氧呼吸最常见的产物是乳酸或乙醇。
7. 人动物和植物在特殊情况下都可以进行厌氧呼吸。
8. 最常见的发酵类型是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
9. 人 .动物.真菌和大部分细菌直接或间接依靠自养生物的光合产物生活,这些生物都是异养生物。
10. 组成类囊体的膜就是所谓的光合膜。
11. 以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可用百分率来表示)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所的曲线就是该物质的吸收光谱。
12. 叶绿素a都是含镁的有机成分。类胡萝卜素中最多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他们都是由碳氢链组成的分子。
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光强度(绝对不写光照强度,除非题目它自个这么干).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13.分裂间期中最重要的物质准备是将细胞核中携带有遗传物质的染色体进行复制。
14.有丝分裂是最常见的细胞分裂方式。、
“最.就是.只有.只能.任何.总是.都(有).唯一.决定(于).便会.绝不会.归根到底.凡是.必须”
1.细胞内无机物种类很多,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2.镁离子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二价铁离子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3.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可以用专门的指示剂检测出来。
4.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单糖。
5.葡萄糖是细胞内主要的单糖,是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6.人体内和食物中的油脂就是最常见的脂质
7.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8.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10.蛋白质每种特定功能都与其特定结构有关。
11.每一种蛋白质有其独特的空间结构,正确的三维结构是蛋白质表现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所必需的。
12.蛋白质空间结构并不稳定,会随着温度升高发生改变,并且空间结构一旦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便会失去生物学活性。
13.每种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都不同
14.每个细胞中都有DNARNA (注意这里不是“或”)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15.RNA在合成蛋白质时是必需的。
16.德国人施莱登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
17.德国人施万提出“所有的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18.德国科学家菲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个存在的活细胞”
19.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台或多 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此处无基本! !),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20.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最大的细胞是鸵鸟的卵黄。番茄果肉中的圆粒状的细胞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到,而一般的细胞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
21.细胞核是最大的细胞器。
22.细胞的物质进出都由细胞膜控制。(虽然这句话对于个别物质是有差异的)
23.流动镶嵌模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所谓的脂双层。脂双层中的任何一层都不能称为膜。质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两条细线就是质膜中的两层磷脂分子。
24.在甘油三酯分子中,甘油的3个羟基都连着脂肪酸,而磷脂中的甘油只有2个连着脂肪酸,另一台羟基连着磷酸,脂肪酸分子含有一条长碳链 ,具有亲脂性,所以仅溶于脂溶性溶剂(如汽油.苯等)。
25.在含水的介质中,亲水性就是极性,亲脂性就是非极性。
26.磷脂这种两性分子只有形成双层结构才稳定。
27.脂双层的形成是由磷脂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决定的。 (漏一台性质也是错)
28.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29.利用特殊技术制作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材料,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而且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分子。
30.认为质膜在细胞控制和细胞通讯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31.高尔基体的作用就是把集中在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拣,并分别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这句话是不全面的,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还承担着构建新的细胞壁的作用)
32.线粒体的内外两层膜的结构基础都是脂双层。
33.质体分为有色体和白色体:最重要的一类有色体是叶绿体。
34.真核细胞中,叶绿体只存在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
“大多数.往往.主要(很少).通常.一般来说.几乎”:
1.生物体中水的含量一般为60%--90%
2.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3.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但他们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4.葡萄糖是细胞内主要的单糖,是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5.淀粉是稻米.面粉等食物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木材和棉花的主要成分。
6.淀粉和糖元都是生物体内重要贮能物质。
7.脂质也主要是由碳氢氧组成的,不过其中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少。
8.在常温下,植物油通常呈液态,即油;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称为脂。
9.鸟的羽毛.人的头发和指甲就主要是由角蛋白组成的。
10.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约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的。
11.生物体内绝大多数氨基酸是Q.氨基酸。
12.细胞学说的基础含菲尔肖的结论
13.一般来说,细胞的大小以微米计。
14.植物和藻类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木材.纸张.棉.麻的主要成分都是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
15.参天大树挺立主要是靠死细胞组成的细胞壁支撑。
16.由质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称为细胞质。
17.中心体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
18.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很大的液泡,动物细胞一般没有液泡。 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大多数植物细胞中没有。
19.吸能反应所需能量一般来自于放能反应。
20.在大约0-40℃范围内,一般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21.进行乙醇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
22.0℃下光合作用可能完全停止,也可能十分微弱。
23.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和其他色素都存在于这些膜系统中,故这些膜又称为光合膜。(叶绿体中不仅仅含有光合色素)
24.刚由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P37
25.随着细胞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台大液泡,并占据在细胞中央,因此细胞质和细胞核都被挤到四周;紧贴质膜。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