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松下公司为什么走到今天的窘境?

2125326 回答数20 浏览数418845
新闻:松下巨亏裁员卖楼 关闭工厂或退出中国彩电市场 松下巨亏是因为家电市场萎靡的延续,还是工厂老化而技术人员青黄不接?还是因为日元汇率的影响?这其中哪些使得松下成为了"输家军团“中的一员?参照问题: 夏普公司为什么走到今天的窘境? 索尼公司为什么走到今天的窘境?
使用道具 举报
|
cuo.cuo358
开门见山,鉴于很多答案对索尼,松下等企业是否陷于窘境有所争论,我观点是:
说索尼,松下等企业现下处于窘境是没有问题的



@luckystar 答案中引用的某答案的评论内容是我写的,但是我同样认为,窘境这个描述是没有问题的。窘境这个词含义相对比较宽泛,就他们目前的处境来说,这样描述是合理的。但如果像知乎另外某个问题所说的那样,巨人索尼是否已经倒下或者马上倒下,那是纯扯。索尼松下之类的企业窘境不假,但是离倒闭还尚远。关于处在这样尴尬和困难的时期,索尼的高管层自己也都是承认的。

其他很多答案说了很多原因,其中有的有些道理,例如@费诺費 答案中的投资失败等,我就不重复赘述了,只是补充几句。
从长远来看,很多事情是此一时彼一时。任何巨型企业,都有在重大的,方向性的技术或者产品上投资失败的案例,应该说这是常态,不可能有企业在任何时候投资任何方向都成功的,尤其是那些产品线众多,业务领域广阔的巨型企业。投资全成功,那是神话。即便退回到10年前,apple坚持走自己的mac   os封闭体系都可以看作是投资失败的案例,当时还有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以apple的设计能力,如果早早放弃自己的OS和体系,转向wintel平台,压倒康柏惠普的PC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坚持反倒成了一段佳话。

所以说我认为,关键性的因素并不在于此。我个人认为,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市场的节奏变了,短时间内,索尼和松下这些企业无法适应,长时间内能否适应过来,还有待观察。现在的消费品电子市场上产品以及产品理念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和节奏,和以前比已经截然不同了,一个产品从创意,到设计,到营销并推向市场,其速度和10年前20年前差别太大了,而且越来越倾向大胆突破和创新,而不是循序渐进的改良。sony和松下这样企业的内部的运作已经快跟不上这种节奏了,导致的结果是产品推出相对滞后和平庸,自然得丢失市场份额。在这个方面,三星和HTC是翘楚(但是HTC的品牌意识和营销能力实在是太烂),现在连apple都被三星拖快了节奏。

2. 市场的格局变了,随着技术的发展,消费电子市场已然成熟稳定多年的细分领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你说是微波炉,人家上面有屏幕可以放电视,你说是手机,人家用来当掌上游戏机,你说数码相机,人家做成了手机,你说是数码相框,人家做成了pad,你说是SD存储卡,人家做成了sd wifi存储卡,最大的融合来源于IT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的融合,这给了消费电子产品的传统优势厂商重重的一击,这个我下一条再详述。单看这或大或小的融合,是近5年来,这是消费电子市场上最大的推手,也就是说这种融合和扩展直接推进和产生了大量的消费,打破了原来消费电子产品传统的正常更新换代的市场格局,面对这样的挑战,索尼松下这样的传统制造型企业,原有的条块分割的企业架构,反倒成了一个负累和制约,于是市场上寸寸败退。
早在10多年前,我就觉得通信,电子和IT的融合是不可阻挡,当时我看好的是要么是nokia为首的的通信业雄起成功,要么是微软为首的IT业称霸天下,天平的倾斜可能取决于传统电子制造业(例如索尼松下)的大旗的倒向。没想到apple逆袭成功,异军突起,老乔王者归来,HTC,三星与google结盟,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实在是大跌眼镜。同理,再过10年,会不会有逆袭之人,逆袭之人是谁,也是尚未可知。

3.IT业和消费电子业的融合,之所以把这条单独拿出来讲,因为这条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就现在的消费电子市场而言,其核心重点已经从电子业往IT业迁移了。日本一直是电子业的龙头大国,但是美国IT业霸主地位几乎完全不可动摇,日本悲催得走了近20年IT业闭关锁国的弯路以后,甚至小老弟台湾都已经迎头超越了。而美国在NB的里根总统的引领之下,战略性得在传统制造业市场后退,占领IT和金融的桥头堡,这个决策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得显露出来了。一个演员能够有这样的识见,实在是太NB了。

4.中国韩国,以及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崛起,尤其是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呢?貌似现在韩国三星才是压在索尼松下头上的大山,中国并未产生足够重量级能够压倒索尼松下的品牌,为什么不是韩国呢?其实索尼松下这样的传统巨头,其一大竞争优势在于其累积多年的牛逼制造能力。但是中国这个世界大工厂的诞生,壮大和崛起,极大得抹平了他们的这个优势,这可以说成是一种产业格局的变化,像apple这样纯粹依赖代工的企业如此强势的崛起,如果没有像中国这样世界工厂存在,是不可想象的。当索尼松下这个优势被抹平,他们被竞争对手追上和压倒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何况这些制造业重镇,不但提供了竞争对手所需要的制造能力,还催生出了大量极具价格优势的地方品牌,直接打击了索尼松下的中低端市场。中国有哪些品牌直接或者间接得益于索尼松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
最后说一下TO B市场。
确然,TO B的市场和TO C的市场不一样,壁垒更高,可替换性更低,索尼松下之类的厂商在这些领域还是比较顺风顺水的。


但是@luckystar ,不能把索尼松下和IBM相比较。IBM是什么?全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从开始到现在,IBM从来都是以TO B市场为重心的。即便是当年没有将PC业务卖给联想之前,(注意,我说的是PC业务,而不是消费电子业务,IBM从来没有什么消费电子产品的概念),其可以在消费市场上买到的PC和笔记本,其主要的客户和市场都在企业和政府,依赖市场零售并不多。而且这些产品从产品设计到市场宣传,到销售,都是围绕TO B的市场来运作的。

而且,IBM现在绝对是窘境,甚至我认为其面临的危机要大大超过索尼松下,不过这是题外话,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正因为,IBM的PC业务在面对其主要市场:企业市场的时候,不是其核心业务和主要竞争力,所以IBM可以比较轻松得决定将其出售给联想,而对自己没有太大伤害。这甚至可能连壮士断腕都算不上。但是对于索尼松下来说,就截然不同了,TO C的业务是其核心的业务,不到生死关头,是不可动的。反过头来说,消费电子产品业务,对于索尼松下来说那真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至于专利问题,专利多寡可以看作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不过也不绝对。google专利上是弱项,但是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公司一个人敢说google研发不行。虽然google遇上了专利麻烦,因此收购了摩托,但并不意味着专利多就能成为市场优势。一个牛逼的公司总不能是依赖打专利官司,卖专利生存的吧?那就不是牛逼公司是可怜公司了。
何况现在的技术日新月异,专利不能转化为产品优势,可能过个1,2年就成为废纸了,这目前看来,正是索尼松下比较薄弱的地方。
回头说个关于IBM的故事,语音识别曾经是IBM的强项,早在10多年前,IBM的语音识别技术就拥有多项当时绝对领先的专利,也有产品面世,现在看看,语音识别市场还有IBM的影子么?

========================================================
最新再更新两句,关于融合问题。IT科技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无所不在的融合和渗透。智能手机,智能电器,智能楼宇,智能家具,智能穿戴,智能汽车。现今的结果和潮流就是大到行业融合,小到特定行业的品类融合,成为了消费市场上颠覆性的力量。而这股力量对传统产业巨头的侵削和打击,是极其巨大的。柯达成了牺牲品,日系电子巨头也一样面临问题,未来可见的是这种潮流很可能一样会波及例如建筑,眼镜,手表,汽车等各个行业。面对这样的力量,如何应对,事实上是所有相应行业巨头都面临的问题,应对不好,面临困境恐怕不可避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ytvop
我是来反驳那个“反驳排名最高的那个回答”的回答的。

第一,回答问题,要看清问题,这个问题问的是松下。索尼从央视那里挣了多少钱跟松下没关系,也不是说索尼可以挣多少钱,松下就可以挣多少钱。
第二,所谓的“专利积累、核心技术“只能说是价值,而不是利润。你要用这些东西赚到钱才行。打个比方,柯达所拥有专利也很多吧?摩托罗拉有的专利也很多吧?有专利有技术一样会倒下去。

如果不认为松下进入困境可以看看松下的财报,随便百度一下好了。
“创史上之最 松下2011财年巨亏7722亿日元”
“松下2012财年上半年亏损86亿美元”
所以,进入困境是可以肯定的。
反驳完毕。。。。。

对于松下何以如此,还是需要业内人士来回来的。当然,不可否认的,主要是“困”在消费电子业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ackol007
投资失败是直接因素。
1. 等离子投资失败  (基本上是彻底失败,等离子生产线不能升级成为OLED)
2. 新能源投资失败(其实也谈不上失败,只是太过超前了)
3. 08年金融风暴,为了帮助兄弟公司三洋度过难关,花巨资进行了收购。

间接因素就太多了,
我个人觉得,失去消费级数码市场,是日本电子企业的重大失误。(暂且不考虑DC市场)
如果仔细回想,最后一款风靡全球的日本制消费电子产品应该是Discman 了(以及同时期的MD),在那个年代,消费电子市场的话语权是日本的,更准确的说,是SONY和松下两家企业的;但是后来随着个人电脑时代及相关衍生品的到来,日本企业几乎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市场,那些有着大量技术优势的日本企业放弃了去生产液晶显示器或者PC上的其他设备,甚至在个人影音市场上,对MP3也不屑一顾,坚持MD走到黑。在这段时期,可以看到日本企业对于品质的坚持以及对其他低端产品的不屑,但恰恰这个时期,造就了许多韩国、台湾的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发展了起来。现在这批企业,都成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对手。

补充一下吧:

这反应出了日本企业朴质的商业逻辑。(真是单细胞)

日本企业通常认为必须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因此在产品精细化方面是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恰好,日本企业也有这样技术实力不断实现这种精细化(换其他国家企业,怕是有心也无力),所以追求产品的纵向精益制造,是绝大部分日本企业的研发路径。

于是对于音乐播放器而言,日本企业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提供无损的音质,其次才是便携性,美观等等,在这样的逻辑之下,MP3格式的先天性不足就直接被日本企业鄙视了。对于视频播放器而言,日本企业同样也是不断追求画面的极致清晰度,色彩的深度,对比度,宽容度,从索尼的特丽珑,到先锋的KURO,再到松下死守等离子不放弃,都可以看到日本企业这种简单的商业逻辑:认为能提供最优质的试听体验,是自己的最大竞争优势,并可以以此赢得市场。

但问题是,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很多人的耳朵分辨不出128Kmp3和320Kmp3的区别的,更不谈MD,CD了,很多人的眼睛也是看不出等离子相对于液晶的更高的对比度,更准确的色彩还原的,所以,对消费者而言,存在识别优质功能的瓶颈,就像路人穿着Dior 或者 Armani的西装依旧只是个路人扮相一样,给普通大众提供极致的试听体验,基本是鸡同鸭讲,还无形之中抬高了商品价格。

所以,症结来了:日本企业制造了价格更贵的优质产品,但是消费者体会不到这玩意到底好在哪里?

日本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偏差。

另外,从社会因素方面说,日本是一个版权意识极强的国家,这也是当年MD会赢得日本市场的原因,但是日本之外,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吃这一套,所以说,日本市场的特色太鲜明了,那些在日本国内可以大行其道的产品,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可能吃不开,一个典型例子是日本手机。

其实,因此日本本可以把很简单的东西制造的很精美,回想当年那些made in japan的产品,从walkman到discman,哪个质感比现在的iphone差?但日本人真的没有想清楚到底要为世界提供满足哪些功能的优质产品。

最后再补充一点:

松下预计今年可以实现盈利的,10年前,松下同样巨亏,但是后来实现了V字形复苏,关于这个过程,倒是可以参考Francis McInerney写的 “Panasonic: The Largest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in History” 一书

毕竟瘦死的骆驼摆在那儿,何况还没死,作为日本雇员规模最大的企业,相信只是打了个喷嚏。

回复不能超过1000字?那贴这里吧,

交流一下观点中我不认可的部分。

第一,SONY,松下一直有TO B的业务,确实也一直有比较稳定的盈利,但是收入规模的核心并非来自于TO B业务,而是TO C业务。这两家还没有能够在收入结构上完全调整成为IBM,另外,从企业的战略来讲,SONY是不可能放弃TO C业务的,TO C业务也是对其收入贡献最大的一部分,SONY收购索爱,也是希望在TO C的业务上发力。至于松下,现在有逐步转向TO B的趋势,但是津贺一宏还没有拿出完整的重组的方案,从之前媒体透露的迹象表明,松下也不可能完全转向TO B

第二,公众之所以认为松下、索尼衰落的原因,在于连年的巨额亏损,也确实,这两家企业的现金流都比较捉襟见肘,以至于卖楼求存。(并非卖掉了总部大楼,只是卖掉了区域总部大楼)因为,这两家目前都面临战略重塑,产品结构重组的问题,需要现金完成该项操作。补充说一句,利润这个东西其实是很虚的东西,松下原本预计2012年扭亏转盈的,并在在2012年的财年第一季度确实也实现了盈利,但是因为无形资产的减记造成了后来的账面最大的亏损,利润这个东西,可以做的,看现金流更能反应问题。

第三,至于谈到广播级市场,这个市场确实一直以索尼,松下两个厂家为主要玩家,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竞争对手,从前有汤姆逊,现在RED,当然还有本国竞争对手最近几年也在一些专业级的广播设备上发展的也还算风生水起。虽说这个市场上,索尼,松下还是风光无限,但是毕竟这个市场规模小,而且这个行业的折旧年限从实际来看,不止是5年,甚至是10年,这个你如果走访一下国内的地方电视台就大体清楚了。所以毕竟规模有限,尽管利润率高(前两年,这是索尼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去年情况不详),但不足以粉饰整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第四,松下同样有利润率非常高的部门,新能源的毛利就很还行,当然考虑投资增加成本,净利被拖累;另外像传统的优势部门MAS(以前叫松下航电部门,现在不清楚名称具体变更)的利润率非常高,大约7年前的数据是世界上80%以上的客机的电子娱乐设备是由松下提供的,这个市场松下是绝对霸主,不过最近几年情况不详,而且也不再在飞机上会看到MAS的LOGO(因为松下去掉了Matsushita这个名字);再比如像Toughbook系列,在北美的安全机构里面也有很高的占有率,利润也很客观,但问题是,这些产品的市场规模毕竟有限,而且往往是存量市场规模远大于增量规模,折旧又慢,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企业改变财务状况。

第五,关于专利,确实松下、索尼专利都很多,松下比索尼更多(因为业务更广),就在几年前,松下还一度是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并且常年稳居前三,即便今天,松下虽然在北美的年专利数量排名大幅下降,但是在整个全球市场,依然规模很大。不过问题在于,专利救不了企业,柯达手握一堆专利,然后呢?破产了,现在倒卖专利套现,希望能够重生(还是未知数呢)

所以:
1. 松下(索尼)相较于从前确实是衰落了,而且现金流压力比较大;
2. 两家公司仍然是TO C业务为主的消费级电子设备厂商,这点和TOSHIBA HITACHI还是不一样
3. 尽管它们都还有各自称霸一方的TO B的领域,单项业务利润也客观,但是于公司整体的经营贡献极其有限,因此以此作为两家没有衰落的依据,似乎缺乏逻辑;
4. 我也不认为松下就此一蹶不振,上面已经说过。但是业务重组的方向还不明确,等4月的财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88225573
排名第一的那个 搞笑了。
松下 索尼 年年巨亏不算窘境??
不要扯现在的IBM 因为IBM还在盈利。
如果IBM也年年亏损 那它也是窘境。

专利? 你需要这些东西给你产生出价值,否则,摩托专利多不多? 现在下场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chg123
忍不住说两句,第一名500多个赞,点赞的有没有点脑子?我不是我非要想喷某些人,知乎上的风气就是这么被搞坏的,什么不妨碍它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继续发光放热,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掌握在它们手上

请问这个松下公司陷入窘境有一毛钱的关系?没人非要把日本喷到一无是处,但是最起码你要实事求是吧,不妨碍它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继续发光放热,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掌握在它们手上。是啊,摩托罗拉专业领域很强嘛,人家二战都干出了步话机,美帝士兵拿着摩托罗拉步话机呼叫飞机打击纳粹,诺基亚更不用说了,柯达还发明了数码相机,so what?是不是要讲这三家公司哪怕亏的跟狗一样,也不妨碍它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继续发光放热,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掌握在它们手上?


这是什么逻辑?敢问排名第一500多个赞是怎么弄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onet8
这是我去年写的一个sony的答案,一个好的解释应该有其领域内的普适性。我觉得文章也完全适应松下的问题,而且也挺应景的,特别是在三星出现衰落苗头的当前。

怎么看待索尼(Sony)在 21 世纪初的衰弱? - 张小小的回答
如果从索尼身上我们就能找到索尼衰落的原因,那如何解释其他日企的衰落?

如果从泡沫经济破灭就可以解释日企的衰落,那如何解释日企在七八十年代不可思议的全面成功?


这个原因要在更广阔的层面去寻找。
整个东亚,实际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因此,企业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说,东亚没有现代企业,只有企业帝国。而帝国,是需要皇帝的。


1. 企业帝国和现代企业的成功表象就不同

前面有人也提到了《创新者的窘境》一书,克里斯坦森的大意是说 “持续性技术中,小企业几乎不能战胜大企业;而颠覆性技术中,大企业总是失败。”
这也被无数的企业案例生动的证明了,在市值排行榜前列的,无论是苹果、Google、微软、Facebook,还是沃尔玛、亚马逊,在他们的草创期,不是颠覆了技术,就是颠覆了方法。

但是!
这件事!
几乎从来都不发生在东亚!

索尼、松下、丰田、三星、淡马锡、华为、和记黄埔…… 哪个在初创期的成功归功于颠覆性技术更迭?就连科技类的BTA,都只是把已有的事做的更好(或者更本土化)。

请注意这里的区别,在其他市场,新的小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击败大企业,并成为新的大企业;而在日韩,小企业通过正面进击大企业的优势项目并成功成为新的大企业,并在颠覆式创新中不被新的小企业击败

从另外一个表现来看,现代企业往往非常专精于自己的专属领域,少数进入其他领域的往往是新兴领域,甚至是自己创造的领域;现代企业几乎根本就不会选择进入一个已经充分竞争的成熟市场
而东亚企业则完全不同,在创始人活着的时候,企业无论是进入新兴领域还是激烈竞争的领域,往往都能取得成功,甚至能引领颠覆性技术变革;而一旦企业创始人挂了,企业无论是进入新兴领域还是成熟市场都往往不成功,甚至有时进入自己开创的领域都有可能失败。
我们能够看到,索尼他们那一代日企,在七八十年代,进入了那么多的领域、那么多的市场和那么多的国家并取得简直是神迹一般的成就;这个过程我们如今就在华为、三星、LG和现代身上像回放般的重现着。
而在90年代以后,这一代日企可曾进入并占领过更多新的市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与其说是日企衰落的部分原因,不如说是日企衰落的大部分结果。


2. 企业帝国和现代企业的成功内因完全不同

现代企业的成功是发挥比较优势的结果,我做这个有更多的技术人员、更多的积累、更多的专利…… 所以我做这个。
而企业帝国的成功却完全不同,他实际上,是创始人对企业资源利用、整合做的更好的结果。当一个企业帝国想进入一个重要的(或者是新的)领域时,创始人能调动的资源几乎是整个公司。

我说的不是凝聚力,而是企业现有资源的调配和整合能力,一个好的创始人就像一个好的君王,他能调动他的军队不计条件的投入一次战役…… 而对手,却不是军人!往往只是按雇佣合同上班打卡的普通人。所以苹果的员工一定不能理解,当拿着传票的执法人员走进三星大楼的时候,三星的员工竟然把来不及销毁的资料直接吃了……
来不及销毁的资料直接吃了……
资料直接吃了……
直接吃了……
吃了……
了……

但是!
当帝国的君王故去,当职业经理人或少主接手,他要如何收拾手握武装的地区割据势力呢?
结果你已经看到了,这些年索尼自己影像部门给自己手机部门的摄像组件调教的像屎一样。这很容易理解,假如我是索尼影像部门的老大,如果创始人活着,盛田昭夫说“咱们做手机吧!”,我一定掏心掏肺的给他配合。但现在创始人挂了,邻居就是手机部门的老大,我俩一辈子都在索尼,影像比手机部门大多了,我工资比他高,媳妇比他媳妇漂亮,哥哪哪都比他强,我欺负他一辈子,老子凭什么支持他,让他以后当CEO么,让他年终奖拿得比我多么,让他儿媳妇挤兑我儿媳妇么?我们所有的社交关系都重合,我不跟他比,我身边的人也会跟他比的……,企业是由个人组成的,在这件事情上,一定要微中见大。
所以李健熙挂了我也大几率的不看好三星,三星那里可是有86个事业部呢。

实际上韩国和日本包括台湾香港都拥有同样的问题,由于区域较小,他们的大部分企业帝国的君王都是同一代人。
所以索尼的衰落实际上是一个企业帝国在故去帝王之后的大概率事件,而那一代企业帝国向现代企业转型成功可能要等到一代职业经理人的从头成长,或许要伴随着整个东亚的职业经理人体系的建立。



//这里给没有看过“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的童鞋做一个备注:
“持续性技术中,小企业几乎不能战胜大企业”是指这种情况——在操作系统领域没有小公司可以战胜微软,在搜索引擎上没有小公司可以战胜Google,在超级市场领域没有小公司可以战胜沃尔玛……;

“而颠覆性技术中,大企业总是失败”是指——一旦市场出现颠覆性的创新,比如搜索,微软怎么做都不成功,小公司(那时候的Google)才能成功;比如社交,大公司(微软、Google)都失败了,小公司(那时候的Facebook)才能成功;做大型机处理器的摩托罗拉失败于PC处理器领域,而那时候的小公司Intel成功了;等等……

而我说的“这种事儿从来都不出现在东亚”,指的是——比如CRT、内存、电器都明明是有大公司的战场,(在没有颠覆性创新的前提下)那个时候的小公司SONY等硬是击败了大公司;并且,在SONY已经是大公司了之后,仍然能引领颠覆式创新,比如Walkman、LCD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2008
国家产业发展到一定层面,会让出部分产业。

比如美国已经不适合普通制造业,日本也已经不适合快速消费电子产品,应该是人口结构、经济层次、主流人群志向逐步演变造成的。比如创业型的年轻人比例变少、高收入不适合低成本的产业,错事部分机会等等。

日本现在有多少企业和个人,还有创业的激情?比例远不如比其经济落后的国家了吧?

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本土制造的大家电产品,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已不能被普遍使用!包括他们设计的产品,也不适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使用,因为他们的设计标准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普通需求,成本相应也要高得多。丢失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逐步退出普通消费层级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星星糖SUNG
你会觉得 IBM 现在陷入窘境了吗? 至少我相信上知乎的人中大多数不会这么认为。

IBM 在消费电子风光的时日已经过去了,如果你现在到街上问一个卖菜的阿姨,她一定会知道苹果知道三星而不会知道 IBM——因为现在最流行的电子产品是 iPhone 而不是 IBM 的 PC。

但是在知乎这样一个社区,很多人都知道 IBM 依然还在专业领域放光放热挥斥方遒,IBM 手上还有很多重要的专利。

所以我真的不明白,仅仅是在消费电子领域风光不再而已,为什么那么多人谈论起松下和索尼这样的日本公司时,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都是经营困难、陷入窘境的公司。

没错,我的意思就是,这个问题本身问的就不好。在这一系列日企陷入窘境的问题里,只有夏普的那个问题才值得回答,因为只有那个问题才是真命题。

之前我已经回答过一个相关的问题:我国对日本在经济、技术上究竟依赖多少?有哪些是不可替代的? 引用其中的一段——
全世界所有的电视台,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电视台,所有的广播设备都依赖日本厂商的专业产品。其中占据大部分份额的都是 Sony 的,还有一部分用的是 Panasonic。到央视配楼里看一下,里面有多少 Sony 的产品。
在评论里也有知友留言:
给你补充一个资料,当年春节央视配楼一场大火,烧掉的sony设备在30亿~50亿人民币之间,这可只是央视的采购价,央视是sony专业器材国内的第一大客户。大火以后,sony捐赠了央视约5亿人民币的设备,(当然,还有一个大大的订单在后面)
也许有的爱国愤青很乐于看见那些分析日企为什么陷入窘境的文章和分析,但是很抱歉,真相往往就是很残酷的:松下和索尼它们都活的很滋润。虽然在消费电子领域风光不再,但是不妨碍它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继续发光放热,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掌握在它们手上。

经营困难的、陷入窘境的,真的仅仅只有夏普而已。

希望这个回答,可以引发大家更深入、透彻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zz222
距离提问已经过去一年了。这里就说说松下如何反击。

在日韩电器公司大规模崛起的背景下,随着松下VIERA等离子电视的全面战败,松下陷入了长期的赤字经营之中。然而,进入2014年,松下谷底反弹,成功实现黑字化,并且,松下股价在2014年2月4日的日本股市中飙升22%,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松下的DNA里到底包含着怎样的特质?改革的火种究竟来自何方?本期日企专栏,让我们来看看进击的松下如何完成绝地的反击。

心理战  产品的革新从Marketing开始。那么,市场营销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对于电器制造商来说,如何发现市场上的需求一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学过市场营销的小伙伴们都应该有所了解,发现市场需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连消费者自身都无法清楚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比如,在苹果推出iPhone之前,会有多少人迫切需求触屏智能手机呢?所以说,有的商品在推出之后可以开发人们心中隐藏的需求。而如何开发出这样的商品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

  松下从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开始就贯彻顾客至上主义,而所谓的顾客至上主义,并不只停留在满足顾客眼前的需要,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发现隐藏在顾客心中尚未被发掘的需求。有一些Marketer的工作就是销售,努力把现存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也就是说,满足顾客眼下的需求。但是,松下的Marketer除了销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洞察。松下的营销团队经常走动在各个电器卖场,观察顾客的言行,留意导购员与顾客的对话,从细节中努力搜索潜在的消费需求。

  比如松下的美容家电就是个好例子。2000年进入松下的清藤美里如今已经成为商品企划部门的领袖。作为女性的清藤就是通过在商场的观察才发现了美容家电的市场,开发出了保持头皮水分的吹风机这样的热销商品。

  作为顾客的代理人,创造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商品,这就是松下的营销理念。

雪耻战  大家还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吗?在壮大的演出之中,舞台中央投影出巨大的楼宇和一个接一个梦幻般的映像。而支撑这些画面的正是来自松下的26台最先进的投影仪与他们的开发者松本守生。
  2008年的北京奥运对于松本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因为在当时,作为奥运会赞助商的松下的投影仪因为亮度不够居然在最后被弃用。对于设计开发者的松本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失败。然而,松本并没有因此消沉,北京的耻辱一定要在伦敦洗刷!这是松本雪耻战的开始。
  整整4年,松本埋头在开发其他人都无法企及的新型投影仪,无休无止的实验,层出不穷的问题,跨越一个又一个难关。松本终于在2012年1月开发出了颠覆常识的DZ21K新型投影仪。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月29号,从伦敦传来捷报。DZ21K正式成为伦敦奥运会的投影仪。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似乎已经渐渐成为了老生常谈,成为了一种未被实践过的假说。在失败的阴影下奋斗了4年,理工男的勇气和执着却正是松下打不死的精神的一个侧面。用半泽直树的话来说就是やられたら、やり返す、倍返しだ!  注重消费者深层的需求,时刻敏锐把握市场的动态,加上锲而不舍的科研开发,对产品质量的无限追求,松下的反击战才刚刚打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