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部影片是如何到达各影院的?

marszero00 回答数10 浏览数457535
一部影片是如何到达各影院的?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山东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休闲生活 | 来自北京
感谢邀请
在闲暇时间除了逛街,很多人会去影片院观赏最新上映的影片,那么这些影片是如何到达各影院的?说起影片就要说下片源存储的媒介都是指什么,目前有:胶片、硬盘、卫星传输、光纤传输。






胶片拷贝:把影片拍摄制作好后做出来的胶片拷贝,哪里需要放映影片就把拷贝的胶片拿过去,往往是几个影片院共用,一部影片根据时间长短的不同一般需要4到5盘胶片,播放一部完整的影片中间需要更换几次胶片,胶片相对比较重,而且随着播放次数的增多会出现损耗影响播放的画面,这种方式传输成本高、易损耗,所以通过胶片拷贝的方式很少了。





硬盘拷贝:随着数字化影片时代的到来,影片可以通过硬盘等存储介质传输,片源方把影片拷贝到硬盘中,根据发行的需要快递给影片院,影片院拷贝影片后通过数字放映机再链接网络获得授权密匙进行放映,当授权密匙到达播放限制的时间会自动失效,这时候影片就不能放映了,根据影片的画质和时长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硬盘容量。优点是速度快,缺点是硬盘损坏就需要重新发快递。





卫星传输:通过专门的卫星接收设备接收片源方发来的影片,比较高效的传输方式,可以实现一对多的方式传输,可以同时传输给全国的影院,不会因为发行的影片院多增加成本。卫星的传输速度约30M/S,一部200G左右的影片一台小时左右就能完成传输,相对其他传输方式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小,传输范围广,但是需要专业的接收设备。





光纤传输:通过光纤传输影片,需要片源方和影院都有光纤接入,在光纤普及的情况下可以稳定的传输数据。这种方式对光纤的带宽和设备有要求,如果是比较偏远并且宽带带宽达不到传输要求接收数据会非常的慢,主要影响制约因素是网络带宽。





目前最常见的就是通过硬盘拷贝的方式,通过快递送到各大影院,不需要购买专业的接收设备,相对其他方式操作更加省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片源方和影院传输影片的成本会越来越低,越来越省事,作为消费者可以更快的看到最新上映的大片,宅在家里不如去看一场影片,万一找到了自个的另一半呢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8876976 | 来自黑龙江
先说一下影片片源都有什么媒介,通过不同的媒介,如何分发到影片院就很清楚了。
胶片拷贝:需要人把拷贝送到影院,重量有十几公斤一台,所以有一些朋友在很早之前会看到跑片的人员,当时成本高,两三个影院共用一台拷贝,这是最传统的影片院放映模式,胶片拷贝对应的就是胶片放映机。传统胶片拷贝就是把洗印出来的那种胶卷,把胶片放在传统胶片放映机上将每格画面快速连在一起形成画面,一台胶片拷贝根据影片长度一般都有4、5盘胶卷,放映胶片拷贝时,就需要旁边专门有一台人随时等候,在一盘胶片即将放完的时候在另外一台放映机上放上第二盘胶片等候放映,以此类推。胶片影片发展一百多年来,目前影片的拍摄,很多导演或是喜欢胶片的质感,(诺兰大神是胶片的死忠)
数字拷贝:进入电脑时代,数字拷贝已经成为趋势,通过移动硬盘把片源拷贝到对应的数字放映机里,一般发行公司会根据发行需要快递过硬盘到全国的影院,影院收到硬盘后会进行下载,然后将文件放在数字放映机上输入密钥进行放映。一般一部数字影片拷贝根据片长的时间,画质的选择,硬盘容量也不一样。卫星传输: 通过卫星传输下载,片商通过卫星传输以一点对多点,且可以同时向遍布全国各地的影院传输,成本不会随着影院数量的增加而上涨,而且对影院的地域分布没有太大要求。目前卫星宽带可达30M/S,一部200G左右的影片(包括多声道音频,高画质视频),约1个多小时即可完成传输。此外,发行商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传输影院的范围。(有可能是未来趋势)
网络光纤传输:光纤网络传输也是影片数字拷贝可选择的传输方式之一。目前一般用户的带宽名义上是10M-20M,如果要接入一条独享20M的光纤,一部200G影片的下载时间也需要数小时,而且月租金要6000元,还要算上下载设备的磨损费和电费。这个费用与快递和卫星相比,并不划算,且网络传输需要从中央平台到各影院终端,都达到一定的带宽水平。(除非全国网络光纤已经普及,目前这在国内显然无法普及实现)
优劣势
胶片拷贝发行费用最高,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发行成本就会降低,目前数字拷贝的播放连续性和成本是它的优势,中途不会有胶片影片换拷贝时跳帧的现象,而胶片拷贝如果放映场次过多,就会出现刮伤,噪点等现象,并且,胶片的成本比数字的要大很多。
卫星传播和光纤传输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支持,主要看影院如何选择,未来硬件设备铺设完毕,整体发行费用会降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kun83519 | 来自北京
我在影片院兼职过,我们影片院的影片全部都是通过硬盘拷贝,通过总公司,中影星美将拷贝好的影片寄给我们,我们再提前把影片文件拷贝到放映机的主机上,一般寄过来的硬盘至少都在一台T以上,而且有时候里面不光只有一部影片,有时候会有几部,这就根据当时上映的影片来决定,而且硬盘当中连其他影片的预告片都是做好的,这就是为啥你在影片院看影片,会发现先看一段广告,这个是影片院收钱帮别人放的,然后就是几个即将上映的影片预告片,最后才开始正片。回归正题,然后我们再登陆星美的官网下载密钥到U盘(特别强调一下,这个其实叫密钥(yue)而不是yao,至于为啥,你们可以百度一下就知道咯),然后把U盘插到放映机上,把密钥拷上去,对应的影片就能播放了,一般大片上映,我们就会提前播放,试试有没有问题,比如当初美人鱼上映的时候,大年初一,我早上7点多就去影片院,整个影片院除了我一台人都没有,那尼玛黑灯瞎火的,老瘆人了,8点多保洁阿姨来了,我才在对讲机里请保洁阿姨戴着3D眼镜,帮我看看影片画质,音质都有没有问题,然后9点左右才开始放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4032535 | 来自北京
影片上映什么版本跟院线和影院都是相关的。数字院线只发数字版本,一般城市影院都是1.3k(可以理解为放映国产影片级别的放映机)及2k(可以理解为放映好莱坞大片级别的放映机)以上的数字放映机,1.3k数字放映机是国家正在农村市场(以前都是0.8k,所以很多分账影片放映不了)进行全面改造的,目前的数字院线也多走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主流院线是数字和胶片版本同发。这时就取决于影院能接收哪种版本的拷贝。数字放映技术有硬盘的形式,也有密钥的形式(通过卫星传输)。胶片如何传送,关键或是取决发行公司的态度。我曾见过中国发行《建国大业》的架势,安排专人坐飞机送拷贝去各个城市。so发行成本相当高啊!
    一般影片应该有多少个拷贝呢?通过拷贝量的投放是能看出发行规模和票房的关系。基本是一台拷贝一万块。进口大片投放量在500——700个,国产大片也是这个规模。一般进口影片投放在350——500之间,国产小成本影片投放量大概为100——200,但是具体收效如何又是与营销和影片质量相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imple_lynn | 来自上海
影片在杀青之后,胶片会做很多拷贝,投资方会根据影院的需求来决定拷贝的数量,后期增加拷贝的情况也经常发生,这样会增加影片的上映周期。

胶片在剪接完之后就会用数字胶片的形式传输到各大预定影院。
所以在确定上映时间的同时,拷贝也同步在各大影院上映。
通过拷贝, 胶片、数字不是指什么大数据,其实有时候各院线都已经拿到片源了,但是需要和预告片里或者宣传片规定的首映时间一样,只是必须到达发行方规定的时间才能公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angqg | 来自北京


影片从制作完成到送至影院放映,是个有趣的历史演变过程

最早期的影片,制作与放映是统一的。拍摄、冲洗、放映,都由自已来完成,甚至拍摄与放映是同一部机器,一机二用。影片的冲洗由摄影师自个在家里完成(有的影片摄影师也在家里开照相馆),或送到专业照相馆冲洗。



后来,摄制与放映分了家,中间出现了发行一环节。继而,摄制、发行与放映分别走向了成熟的专业化,自个干自个的,影片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流动。出现了专业的制作、发行、发映的影业公司和个体独立的影片园,那时不叫影片院,放映员叫司机,呵呵!……也有个人发行商,买几部片子从中渔利,挣差价。



解放后,国家将影片业统一集中管理,成立了制片厂、中影公司,地方省市县也成立影片公司,只是只管宣传与影院的管理、放映。





中影每年开几次订片会,确定影片洗印拷贝的数量,影片业几十年一直红红火火,八、九十年代达到顶峰,全国城乡影片业职工达百万!






再后来,就是今天这个模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oukaz | 来自上海
最早的时候,影片都是以胶片的形式拍摄的。在拍摄完成之后要送到洗印场冲印并给出一份正片拷贝,然后在冲印出来的长卷胶卷上如字面意义一样,用剪刀和胶水剪接胶卷,这就是“剪辑”一词的来历。在导演带领剧组共同完成镜头剪接,把有成片数倍甚至几十倍长度的胶片素材剪接成为一部时间合适情节流畅的影片之后,就要交给洗印厂再次洗印。这时候剧组所给出的影片胶片称为底片母本,在母本基础上复制几份拷贝之后母本本身会珍藏起来,之后用复制出的拷贝母本复制出几百份正片,这就是将要送到影院的放映正片。

在胶片时代的放映正片就是实实在在的硝化纤维素或者醋酸纤维素胶卷,一部影片一般重达几十到上百公斤,一些宽银幕超级大片甚至重达几百公斤,沉重的影片需要通过火车,飞机和汽车运送到各地影院甚至是农村放映点,运输起来劳动车马,非常不便。



胶片影片时代的影片是卷成盘状,放在保护铁箱中运输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首先是数字拍摄开始取代胶片拍摄,接着是数字后期特效在影片制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段时间的影片通常用胶片或数字摄影机拍摄,如果是胶片拍摄就经过扫描转成数码,再在电脑上进行后期剪辑,剪辑完成后的数字影片再数字冲印成胶片,送完各地仍然使用老式胶片放映机的影院。

再接着,随着影院中放映机的更新换代,数字影片拷贝开始取代胶片拷贝,这一取代大概在三四年前全面完成。数字影片拷贝的本体是一块装在保护箱里的机械硬盘,装有影片放映专用格式的加密视频数据,在这些硬盘里一部影片要占据几百G的空间,但仍然比过去成百公斤的胶片容易运输多了。




装在机械硬盘里的数字影片拷贝和防震保护箱。
但是机械硬盘仍然受到需要运输实体拷贝的限制,最近几年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数字影片拷贝开始通过网络传输。从高速的光纤网络,到不需要铺设线路适合偏远地区的卫星网络,再到借用有线广播电视机网络或是电信通讯网络的宽带,只要是可以用来高速传输数据的网络,都可以用来下载特定格式的数字影片拷贝而不需要带着物理拷贝跑来跑去。在各种传输方式都开始普及的目前,影片的分发放映比原来省事的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abuliste | 来自北京
突然发现头条真的有很多业内同行!目前国内就北京而言 影片资料馆 影片博物馆 影片学院 其它基于商业放映的场所基本都是数字放映了 数字放映是以企业级硬盘为媒介 在做数字拷贝后 由发行公司委托快递公司(如顺丰快递专门为中影股份开通了专项业务)由快递发往各个购片的院线公司再交付影院,密钥是在做数字拷贝时就已做好的,影院也不用输入所谓的密码!!!因为密钥会对应你所播放的服务器串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ustnb | 来自北京
在影院工作,解答一下,发行商会提前快递硬盘过来,收到硬盘提前拷进服务器就可以了。
目前卫星也是每个影院必备的,也可以通过卫星接受影片,接受速度95m每秒,每次传输300g左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