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xi214
| 未知
所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的原本解释是“利用机器去模仿人的智能”。但从英文的本意看却是“人造岀来的一种智能”。这里的关键词是“人造的智能机器”,但却没有涉及到“人的智能再造”问题!这也正是今天人工智能得以迅猛发展的原因所在。
人工智能的原本定义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但殊不知,人脑思考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理性的过程,人对自己的大脑本身也是无知的。如果说基础的大脑思考能够被机器所模彷的话,那么,未来随着机器智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无法再进一步里深刻模仿人的大脑。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人脑本身严重的阻碍,人工智能将终结于给你大脑。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Ai定义应分为“人体Ai”(广义Ai)和“物体Ai”(狹义Ai)。现在,我们在“物体Ai”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在“人体Ai”领域,尚处于迷茫和萌芽阶段。
今天人们对Ai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机器象人一样思考,还是人象机器一样行动”上,即,是机器比人厉害,还是人比机器厉害?
事实上,这明显走入了一个误区,未来的Ai终究只是物体智慧化系统中的一个组件,它只能被人体所利用,而无法改变人类。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里会同时面对两种“苹果”:一个是果树上长出来的苹果,一个是工厂里造出来的“苹果”,它们全都在市场经济中都被交易,而且都携带着信息,一个是在细胞中自然生长;一个是在芯片里人工生长。 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可以吃的苹果和可以用的苹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物理秩序的来源。前者原本就存在于世界中,后者为人类所创造。前者先存在于世界上后被我们所利用,而后者是先出现在一些人的头脑中,然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两种苹果都是产品而且都携带信息,但是它们之中只有被造出来的“苹果”才是人类想象力的具象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在“人造智能机器”上取得了什么惊人的突破,而是在“人的智能再造”上有了惊天的突变,这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手机!这里也许会有人发问:智能手机不正是智能机器吗?也对,也不对。虽然智能手机属于智能机器中的一个部分,但智能手机的设计原则和系统原理却是按照人的意识和灵魂的运行规律而布置的,或者说,智能手机设计的初衷是为人体服务的,是帮助人体去处置物体的一个工具。这种借助智能手机的成果反过来促进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恰恰说明,没有智能手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是智能手机或者说是人体智能的再现,催生了机器智能的出现。“利用智能手机去衍生人体智慧”,这才是今天我们所谈到的人工智能的本质!
因此,今天的人工智能共包含了三个内容:一是实施的主力-人体;二是实施的对象-物体;三是实施的结果-智能。至少涉及到三个学科或领域,即,人体大脑神经科学;物体机器信息科学和网络智能算法科学!
可见,“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人体对于物体的智能再造”,或者说,就是利用智慧化的手段将“庄周梦蝶”的场景转变为“梦想成真”的过程!
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的提出已经过去了60年,早在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香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60多年来,从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到今天的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人能够像机器一样思考。这是一次智能的飞跃与智慧的飞翔,而这次智慧飞翔的动力不是什么机器本身,而是“互联网+智能手机”。
可以说,没有5G互联网下的智能手机,就不会有IOS(Android),当然也不会有APP。试想,如果没有APP,那来的什么微信、今日头条、抖音、讯飞语音……,人工智能从何谈起?
记得当年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率先提出了“智慧工程”的学科,但是,受制于当时5G、互联网、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尚未出现的限制,也只能停留在“人体智慧”的层面上,倒是2008年美国的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开启了“物体智慧”的新纪元。因此,我们今天所讲到的人工智能,应该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基础上的“新人工智能”,更确切的定义应该是“人格智慧”。那么,面对着智慧化时代的来临,怎样才能对人工智能的重新定义?对智慧重新规范呢?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机器智能专家提出了未来机器(物体)超越人体的设想,后来又是大脑神经专家提出了未来机器(物体)不可能超越人体的推断。其实,这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真正的人工智能就是“人体”与“物体”融合在一起后的“智慧复合体”的“化身”,用“形影不离”来形容最为贴切!
什么样的机器才能有智慧?这是当下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放眼望去,今天的人工智能,大多仍然停留在“机器智能”这个层面上。比如,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智能头条、智能翻译等等,这其中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格”(grid),而且还必须划分为“人格”和“物格”。那么,什么是“人格”?什么又是“物格”呢?其实,“人格”的希腊语为Persona,即,人格”就是在人体外部所伪装的面具;同时,“物格”也是物体在内部所嵌入的“芯片”。
简单讲,智能手机就是“人格”;人工智能就是“物格”,“人格”伴“人体”而行,“物格”随“物体”同在。举个例子,我曾经问一个做智能家居的专家:如果要关掉一个房间的灯,你说是用机器人去关好?还是用APP去关好?这就是一典型的机器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这里的房间和机器人肯定存在着一个假象,实际上,机器人根本还是一个机器,而不是人。未来的房间一定会与机器人融合为一体,称为物体智能,而其中的“芯”,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人工智能!
面对如此复杂的智慧化,人工智能将会承担什么样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外延又是什么?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过六十年,如今正奔跑在时光隧道上,而背后却是更多基础和阶梯的支撑,比如光网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等。事实上,如果没有联网通信、数据爆发及计算能力的极大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也许还处于实验室之中。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主要将向它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向同时进行!
首先,人工智能的内涵(即人的人体智能)包括脑认知基础、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这四个方面。而人工智能的外延(即物的人工智能)则是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智能科学的应用技术 。这包括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以及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等等。
未来这个世界,人工智能将会与人体智能相融合而成为一个全新的虚实互映的智慧复合体(平台)并与人类一起共同生存。我们把这个智慧化的复合平台称为“人格智慧”。
未来的人类正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实现人工智能与人体智能的智慧化过程,最终通过“人格智慧”的表现形式,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未来,不是人工智能代替人,而是帮助人类形成一个新的智慧化虚实互映载体-“人格智慧”,以此来帮助人类做更了不起的事,并使之成为人类的灵魂伴侣!
当然,现在很多公司都还只看到的是“人机混合智能”,力图在人与机器之间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形成超越“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高级混合智能。但实际上却存在某些偏差。因为在真正的场景转换过程中,是人体与物体之间的较量,而机器不过是物体中的成员之一。只有将机器作为物体的对象,才能为人工智能找到合理的“物格”,从而实现与“人格”之间的友好对接!
之前,人类只能围绕“心学”和“科学”这两个层面上讲求“人格心理”、“格物致知”和“大脑神经”、“数字算法”等。但“心学”这些心理状态显然在人工智能领域无所作为,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只不过是人体内部的心灵自刍,离开了内部人体智能与外界物体智能之间的接触和碰撞,单一的心理因素似乎毫无实际存在的意义,在人工智能面前更是显得相形见绌,无法相题并论。
进入5G时代,人体与物体的身份转换将改变世界。这里有一个智慧虚实的概念,就是“绝对实与相对实”,“绝对虚与相对虚”的关系。比如,我们在剧场的舞台上看到一辆开动的车里坐着一个人。此时的车就是“绝对实”,此时的人就是“相对实”。但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还应该想到的是,此刻的剧场正在现场直播。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同时还存在一个“绝对虚”的车和“相对虚”的人。如果我们把整个场景作为一个系统的话,这就是一个“智慧复合体”。在这个系统分工中,人体主要依靠的是智能手机,而物体主要依赖的是人工智能。
因此,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是智慧化场景,而非人工智能本身。真正的智慧化场景必须要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5G互联网的“根”(Web和ICP);二是智能手机的“靈”(IOS和Android );三是人工智能的“芯”(数据和算法)。
之前,我们对于世界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来展开的,这只是哲学的观点,但从科学的角度看,世界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答案就是“人体”和“物体”!
正如《庄子·秋水》中所描述:“以道观物,物无贵贱,以物观物,自贵而相贱”。西方人的思想观是:“以我为本,我于神”,以具像的人体去改变实际的物体,即“以人观物”;中国人的思想观是:“以人为本,人为天”,以虚像的人类去适应实际的物体,即“以物观物”。
世界是由人体和物体共同组成的一个无限空间。当今世界最大的改变在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分别进入到了物体世界和人体世界,同时产生了可以相互链接的“物体链”和“人体链”,并通过两者之间的碰撞发生智慧化的衍生,从而形成了新的智慧!
因此,物体世界中的“网络”相当于人体世界中的“灵魂”;物体世界中的“宇宙”相当于人体世界中的“兴趣”。此时,大脑只是人体世界的核心,地球只是物体世界的核心。
“人体链”中,除了我们已经认知的“基因、遗传和意识”之外,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智能手机,让人体中的灵魂从意识中分离出来,并以兴趣的形式得以虚像性的表达。让我们重新认知到了“人体链”,是一个“小到灵魂,大到兴趣”的“人体智慧”;
“物体链”中,除了我们已经认识的“人类、自然和社会”之外,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所再生出来的互联网,让物体中的网络从社会中分化出来,并以宇宙的形式得到实像性的表现。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物体链”,是一个“小到超玄,大到宇宙”的“物体智慧”。
而当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出现后,使原本分别独立的人体和物体内部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如《道士下山》电影中的台词:“改变了速度,就改变了质量”。今天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改变了物体,就改变了人体”。也就是说,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相继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人体属性和人工智能的定义,不仅使人体与物体之间的分类与分形发生了量的变化,而且使各自领域的格局和功能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物体之间,由于人工智能开始仅作为一个新的工具出现,激活了物体中的网络,使网络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存在于物体之中,证明了“网络”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物种,联接起了整个物体世界。此时,“网络”成了整个物体世界的新主宰;并且成为联接物体中其它板块的中心。
这不仅改变了原来“人类、自然、社会”的划分,而且重新定义了物体的组成配套。此时的“物体”将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形成新的“物体链”,即,“人类、自然、社会、网络和宇宙”。
同时,在人体内部,由于智能手机作为一个新的器官出现,激活了人体中的灵魂,使灵魂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存在于人体之中,证实了“灵魂”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器官,链接起了整个人体世界。此时,“灵魂”成了整个人体世界的新主角,并且成为链接人体中其它组织的枢纽。
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身体、头脑、心灵”的人体划分形式,而且重新定义了人体的器官配置。此时的“人体”将在智能手机的作用下形成新的“人体链”,即,“基因、遗传、意识、灵魂和兴趣”。
我们把“物体链”与“人体链”之间的这种场景状况称为“智慧”,把它们之间所发生的碰撞过程叫做“智慧化”,把它们之间的碰撞应用叫做“人工智能”,把它们之间的碰撞原理叫做“智慧科学”。
这样,我们原本对于人体与物体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正是这种变化的需要,才重新激活了六十年来的人工智能跨越到“人格智慧”的层级,而不断升级的人工智能正是今天日益活跃的智慧化升维的真实写照!
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给我们人类所带来的最大改变应该是,重新定义了人体与物体的组织分类和功能分配,以此来重启这个新的世界。
那么,未来的“人格智慧”和“物格智慧”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虚拟现实下的人像识别和物像识别!其中,人像识别改变的不是智能手机,而是智能手机的扫码;而物像识别改变的恰恰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此时,人工智能作为“芯”的作用已经被移送到“云端”,而人工智能作为“皮”的作用却早已被虚拟现实所吞噬!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引以为“嚎”的人工智能不过是“互联网大树上的一片秋叶,智能手机肠道里的一粒细菌”。只是我们把原本平常的智能应用归属于人工智能,又将人工智能神化到无所不能罢了!
人工智能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真奇特的应该是图灵、冯诺依曼、香农、乔布斯们,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的奇思异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的苹果和谷歌,仍旧是人工智能的引领者,只不过他们心中的人工智能与我们手中的人工智能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当我们学到了一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皮毛时,殊不知,“年年岁岁人不同”。
今天我们眼中的所谓人工智能,也许会在5年后消失,离开了互联网的底层代码和智能手机的IOS,一切人工智能都只能作为一个过客,它的兴旺之时,正是它的消亡之刻!也许新一代人工智能(暂且这么叫吧)连让我们抄袭和延伸的机会都没有了,粗暴的就剩一句话:这是世界上唯一的系统,你用,就是一个人,不用,只是一条狗!
当下一些中国公司和专家们所谈到的所谓人工智能,大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在Ai平台、开源算法、计算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与美国的Google、Apple、IBM、Microsoft、Facebook、Amazon等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开了互联网、智能手机这些基础理论和底层代码,大谈什么人工智能创新,都只属于隔靴搔痒,根本无法接近人工智能的本质。
目前,中国的Ai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仅仅只在应用上,而在科学原理上相差甚远!科大讯飞只在语音应用和比赛领域谈什么世界第一,但离开了芯片和Ai平台(IOS+Android),科大讯飞的产品不过是一堆废塑料!中国的Ai公司由于缺“芯”少“魂”,不仅是科学与技术的差距,更是马车与飞机的差别很难走的太远!因为Ai只是一个过客,解决不了场景智慧化问题,Ai永远只能是一个配件,而与“人工智能”相对应的“人格智慧”,才是智慧化时代的智慧场景的未来!,
面对5G时代Ai转型的严峻现实,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那些什么翻译呀、教育呀、医疗呀、人像呀这些借助大数据和初算法的“浅应用”,而应该从基础芯片、平台和系统上入手,反过来再在仿生、神经和人格研究上大作文章。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在于人工智能本身,而在于运用智慧科学这个新式武器,将“心学”与“科学”结合起来,将“人体智慧”与“物体智慧”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全新的“智慧化场景”,以此改变中国,融入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