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非通用”“难破意识”等范式牢笼将会让其长久性地被困限于工具范畴,大数据悖论与误解,以及“万物皆算法”的文学性比喻等,让“生命被算法操控、人类被人工智能、算法战胜或替代”等论断成为臆想。(摘自《新未来简史》一书)
现今,似乎如神话般厉害和被神话得恐怖的人工智能,为何连2、3岁小孩的智能和感知都不曾有呢?其核心原因就在于这些机器、系统或程序根本就不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意识”。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将会在很多方面越来越具有“感知”的能力了,不过,这些感知仅仅就是人类的一个“比喻”而已,有如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 Searle)在1980年提出的“中文房间实验”以驳斥“图灵测试”一样。 我们认为,唯有突破“意识”,机器才能具备像人那样“风情万种”的感知,进而才可能形成思想,产生通用的强人工智能和如神灵般的超级人工智能。否则,人工智能就如同你手中的刀剑、武器与手机一样,将会长期被困限于“工具”的范畴。
CHAPTER 9 不可触碰的星河 / 270() 量子大脑与量子意识 / 275 第二大脑也有意识 / 280 诡异的脑外意识 / 285 疯狂的实验 / 289 试图触碰意识 / 292 相关介绍链接:《新未来简史: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陷阱与数字化生活》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1768 Copyright © 2013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