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haomadiscuz
| 未知
2D(单机拍摄,单机放映)电影转换为3D(立体电影,双机拍摄,双机放映)有专门的软件,专门的处理手段。
电影行业实际应用中,2D转3D其实不是靠“计算”出来的,而是有大量的人工操作,配合软件的处理(如ocula、mocha、nuke等专业软件的底层处理算法我不得而知)。本人这学期正在上的一门课程恰好涉及到了相关内容,来班门弄斧一下。
具体来说,是先对2D电影画面的纵深关系进行分析,再使用Rotoscoping技法描绘出人物、前景、道具,辅助三维软件搭建的低精度场景模型,再对画面的摄影机运动过程进行3D camera tracking(即根据多点采样,实现所谓“反求摄影机运动”)。Rotoscoping这一步,常用软件很多,可以用Nuke,也可以用mocha,后者更加快速,几乎实现了自动化。
以此为基础,搭建一个低精度的类似于“高浮雕”的三维模型,再将原始的2D电影画面用Camera Projection(摄影机投影,常用于数字绘景)技法投影到这个“高浮雕”上。于是,就有了深度信息,也就是Z轴通道。
最后,有专业的3D立体电影处理工具,如ocula(OCULA | Taking the headache out of stereo post-production)。剩下的工作就是调整视差视距,匹配原片的镜头数据了。
更深入些说,还有disparity、焦距匹配、颜色匹配、时间匹配等等一系列需要考虑的因素,还要计算双眼视线相交部分被遮挡了的背景,该如何自动填充。不能自动填充时,还要手动填充。此类话题就不一一展开了。这个ocula的官方演示网页 很好的说明了以上流程,很遗憾,官方演示的视频都在vimeo™这一并不存在的、内容极佳的视频创意分享网站里。请自备梯子。
同样,这篇fxguide的文章讲得十分详细,如果对此感兴趣,很值得一读:Art of Stereo Conversion: 2D to 3D 。这篇文章会让你深感惊讶,2D转3D这一听起来貌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是多么庞大和复杂,需要多么完善的团队和流程才能实现。美国有不少公司做此类2D-3D转换,不过据说,他们都把rotoscoping的低端工作外包给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去了。
最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来描述一次:2D转3D,可以理解为把2D画面的前景、中景、背景剪下来,重新贴到一个立体的动态高浮雕上,然后用分别表示左右眼的虚拟摄影机再拍摄一次,再放映出来,就成了2D转3D的所谓“伪3D电影”。
说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