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作为演员,演影片和演电视机剧有什么不同?

henry918 回答数5 浏览数1655
本题已加入资深圆桌 » 「影视职人说 | 中国演员在路上」 ,更多「演员」讨论欢迎关注。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上海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3880525 | 来自北京
一句话概括:演电视剧允许一定程度的过度表演和使用话剧腔,演电影不行,要尽量接近现实中的真实情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更加收敛。
当然美剧早就在向电影看齐了。我所说的是中国的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国产电视剧成本有限,必须拍得快,不允许NG太多次,拍完一个镜头赶紧赶下一个,没有太多时间去精雕细琢,后期配音也是一样,所以对演员(以及配音演员)和导演来说,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稍微过度一点的表演,迅速把戏做足,不用追求与现实一样的真实感。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可以让业余人士凭借“本色出演”担任主角,但电视剧不可以,必须使用职业演员的原因。
而且对观众来说,看电影是全身心投入,人物有表演痕迹会很明显,难看,但是看电视就不一样,是自己置身于电视之外,观看那块小屏幕里的小世界,人物即使有表演痕迹也影响不大。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ingrc | 来自北京
知乎的朋友们好,我是咏梅,很早以前就是知乎的注册用户了,以匿名状态逛了很久,现在终于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在我看来其实是电视剧更面向于普罗大众,更通俗。电影相对更严谨,可以表达更深刻、深入的东西。
我觉得对于演员来说,演电影和电视剧最大的不同是,演电影需要准备的时间长得多。在演电影的时候,如果演员的状态还不够,或者没有饱满表达的情况下,戏是不能过的,但在拍电视剧的时候,宽容度可能更高一些。
拍《地久天长》之前,我去福建生活了一个星期,去体验。因为那个戏有一个时间和地域上的跨度,所以必须要先去熟悉一下。这部戏都是一帮成熟演员,然后剧本又很扎实,很成熟,而且有一个很好的导演,所以演员在一起的时候需要磨合的部分就比较少。因为演的又是生活,我们跟景春的合作就是默契的一塌糊涂,我们都不需要有讨论。只是每次拍摄的时候导演来告诉我们这场戏大家要做什么,就开始了。比方说,这场戏我们演吃饭,很生活化的一场戏,孩子过生日大家一起吃饭。导演说一说这个梗概,我们就开始演了。演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的人根本打不住,你接不住她的话,你也断不掉,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我们那一场戏可以拍几十分钟。 导演不喊停,我们就一直在演,好玩极了。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踊跃,都很有表现力。所以就是在一个台词的框架下,各自发挥。
去年我接了一部电视剧,叫《小欢喜》,这部戏其实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讲高考、教育相关的。所以我没有做太多提前的准备,就直接进组了。戏里我的儿子喜欢赛车,所以会有我去尝试理解他,一起开赛车的拍摄。本来这段戏是有替身的,但因为我自己很喜欢开车,就主动要求自己开。然后戏里王砚辉、我和郭子凡,我们一家三口就都是自己开的赛车。进这个组我拍的第一场戏是车戏,那场戏我拍的蛮辛苦的。因为现场台词有改动,然后拍摄又是在棚里,不是公路上,脑子里要去想象在路上的感觉。
那是我第一天跟王砚辉老师搭戏,我们两个都有一点硬碰硬的感觉,最主要的就是我的状态是很多年都没有拍电视剧了,所以当时接这个戏时,我不是真正的准备好了。
电视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拍摄周期比较长,量比较大。有的时候拍到快结束了,你才觉得这个角色的感觉刚刚找对,然后就要杀青了,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整体上,对演员的表演来说,剧本还是影响很大的。因为一个好的剧本它能激发出所有人自己最真诚的感受。就像你听到一个好的音乐,你本能地就是想跟着去跳舞,可能你平常都不太会跳舞,但听着那个音乐你不自觉地就会开始跳舞,拍戏是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Netty | 来自北京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
话剧是演员的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infirst | 来自北京
我滴妈呀,看到上面
@张译都出来回答了,激动的不行,借着回答的机会顺便表达一下对小太爷的崇敬之情~~


其实这个问题挺好回答的,就是一句话:
演电视剧时,演员为剧情服务;演电影时,演员为导演服务。
但是我也相信,这个答案肯定会有争议。
争议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我们对“电视剧”“电影”的定义的认知不同。
现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水平都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在院线上映的电影连学生作品都不如,有的电视剧却精良的像电影(强力安利一波《红色》)。
《红色》剧照。


原本电视剧的制作更注重于其连续性播放的特点,在故事情节上能够充分展开,容易让观众觉得电视看起来浅显易懂。而电影时间短,需要对故事进行浓缩和提炼,在台词、画面、表现力上都要追求一种艺术的极致。
第二,是对“电视剧演法”“电影演法”的定义的认知的不同。
从理论上说,电视剧的演法更趋向于“表达”,就是把所有内容一股脑都倒给你看。
而电影的演法更趋向于“表现”,只拣精华,把更深层的东西给你看的。
《路边野餐》剧照


第三,就是演员的流派不同造成了没有固定的表演模式
演员在学习表演的时候,老师可没教过所谓的“电视演法”和“电影演法”,大多学的都是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舞台上要肢体语言丰富,动作大,方便观众看清;而影视表演则是小而精,保证在镜头上看起来不突兀。
因此,演员表演的是否适合电视剧或者电影,主要还是看导演的指导。
单论这两张笑脸,你很难评判谁的表演更高一筹,但是通过导演把这两张笑脸放到不同的环境里,我们立刻就能分辨,谁的笑更有内容一些。


事实上,演员在演电视剧的时候,导演不会过多的干涉他的表演,只要能让剧情顺下去,夸张或者怪异甚至模板化都不会有问题。

《双驴记》剧照


文章在演电视剧的时候几乎都是一种演法,但是一旦到了电影里,他又能很好的转换表演方式。

而演电影的时候,导演会干涉很多,因为电影的主导是导演,导演会倾尽全力要求最后表达出来的是他想要的样子。比如在开拍之前用很长的时间去培养演员的情绪,拍摄的时候要求演员用很多种演法反复演出一个段落以求最优的结果,甚至通过心理暗示去改变演员的性格等等。


《推拿》剧照


秦昊为了演好盲人,在开拍前去盲人中心生活了一段时间,深刻的体会了“身为盲人却不想被特殊对待”的心情。
光说些理论的肯定有些懵,我们还是来拉个片吧!
比如说,《民兵葛二蛋》第一集,黄渤饰演的葛二蛋,发现村子被日本人血洗之后,有一段戏。
葛二蛋和朋友进村,发现已经被屠村:


二人蹒跚的走着,似乎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


突然想到自己家,原本背对着镜头的,突然一个转身面对镜头:


想到了爹的安危,激动的跑了起来:


佝偻着身体,头向前探,表示焦急、寻找:


远景,继续表现寻找的过程:


同一个景别,跑向画面的另一边,继续表现寻找:


发现找错了,继续远景:


发现爹的尸体,吓的往后一摔:


然后开始搬开杂物,试图解救被压住的父亲:


烧断的木头掉下来,葛二蛋被逼退后,没有挖出父亲:


几次试图冲进火海,但是都被挡了回来:


无奈之下,环顾四周,表情扭曲:


四处张望,看有没有活着的人:


没有找到活人,开始嚎啕大哭:


镜头拉高,葛二蛋继续左右张望:


这一段大概有4分钟,其中黄渤的肢体动作占了将近3分钟,而面部表情的特写只有35秒左右。
类似的表演,我们再看看黄渤在《斗牛》里饰演的牛二的表现:
一开场,牛二的侧脸,脏兮兮的皮肤,流出的鼻涕,挂在脸上的血块,干裂的嘴角,一口黄牙,直接交代了现状是多么窘迫:


牛二的眼神左右扫动,似乎在寻找什么:


咽了一口口水,说明人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回头,眼神惊恐,四处寻找:


镜头拉远,牛二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村里:


接下来是一段第二人称视角的镜头,牛二焦急的开始跑动起来:


全程面部特写,满脸的恐惧和疑惑:


缓过劲来了,开始呼喊:


喊了半天没人答应,开始思考:


开始到处寻找,这一段几乎都是背部镜头,视角跟随牛二看到的范围,给观众代入感:


终于,在坡下看到了全村烧焦的尸体,镜头依旧跟随牛二的视线范围,观众比牛二晚一步获取信息:


镜头反打,并没有激动的情绪,更多的是疑惑:


然后牛二不小心掉了下去,看到了尸体,开始害怕:


几个快速的剪接,表达了牛二的恐惧,同时最后一个镜头落在一具与众不同的尸体上,牛二也望向这具尸体,说明这具尸体和牛二有关联:


牛二弯着腰,露出惊恐的表情,他看到了什么:


切中景,一只翘起的手,手上有个镯子:


镜头越过镯子拍向牛二,牛二站直了身体,说明恐惧已经没了,但是开始哭号,说明他认识这只手的主人,而且跟他关系还很深:


开始崩溃:


又是几个快速剪接,表现牛二的崩溃:


确定村里没有活人之后,整个人瘫软下来,开始自言自语:


开始撕心裂肺的哭:


这一段也是4分多钟,但是除了几个奔跑的镜头,几乎全是脸部的特写。
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电视剧和电影的侧重点不同:
电视剧主要是为了交代剧情,告诉观众发生了屠村,主角的亲人死了,但是对人物的情绪描写比较少,表达了“慌张”和“悲伤”两种情绪即可。
而电影在差不多的时间里,表达了很多内容,除了屠村这件事的发生外,还有人物的关系,更多的是表现人物情绪从迷惑、紧张到震惊、难过、崩溃的过程。
因此,看电视剧里的黄渤,观众能非常清晰的感觉到,他的表情比电影中单一多了,基本上除了扭曲就是哭泣,更多的是肢体语言。在中远景的镜头里,他需要更多的用身体表达恐惧、疑惑、难过,而不是表情。由于镜头少而长,他只需要一次性表演完即可,而不用切分成那么多部分。
而拍电影的黄渤,他的表演被拆分成了更多的部分,每一次机位的更换,就表示他要更换表演的“部位”,什么时候该眼神演戏,什么时候该嘴巴演戏,什么时候该身体演戏,什么时候该声音演戏,都要分的很清楚。而且在每个部位演出的时候,需要表现的更深刻,可能眼睛要瞪的更大一些,表情要做的更重一些。这些在演电视剧的时候,都是不需要的。
如果你有耐心去数镜头,你会发现,在同等的时间里,《斗牛》里的镜头数大概是《民兵》的7倍以上。
同样是角色难过的表情,《民兵》里只用了2个机位,每个机位有7-8秒的画面。而《斗牛》里至少用了9个机位,每个机位只有3-4秒的画面。
这是因为电影导演想要更细致的表现角色的情绪,这个详细而写实的过程,会让观众迅速的代入到角色里。导演会认真的指导演员在每一个镜头里的表演,来配合自己认真设计的每个场景,每段剧情,以便观众在2个小时左右的观影时间里,可以最大化的享受电影带来的乐趣。
这就是前面说的:演电视剧时,演员为剧情服务;演电影时,演员为导演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udaqi | 来自北京
大家好,我是演员张译,第一次来知乎,选了本题来解答,实在是因为这个题目也是我此前多年来一直的困惑所在,最近几年终于搞清楚了一些,说得不一定对,与大家分享。
既然这个问题是问“演”起来的不同,我想就只从表演的技术层面做一个回答。电影和电视剧的表演在尺寸、精度、节奏和风格上都有区别,这里我只谈一下尺寸。
演员有太多的门类,歌唱演员、舞蹈演员、戏曲演员、曲艺演员,杂技、魔术、口技、配音、广播剧、器乐、小品、影视剧等等演员……不同的行当又有各自的表演形式。从大的形式属性上划分,相声、小品、话剧、电视剧和电影的表演应该是同一个范畴的,都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基础的表演。换句话说,这几种艺术门类最接近人们的生活。所以这几个行当内的演员常常会有彼此跨界的演出。他们所需要调整的,就是表演的尺寸,也叫表演的分寸。
对于尺寸的要求,来源于三个方面:表演的平台、观演关系,以及其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1、相声、小品和话剧的表演平台是剧场的舞台,或者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往往和观众的实际距离比较远。观众时常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演员就需要放大台词的音量,以及肢体的语言,向观众传递自己的表演。这就是为什么在剧场里看一台话剧的演出,你也许很受用,但是从光盘上看同一台话剧的演出视频,你就会觉得演员好夸张的道理。同理,电视台的晚会小品,摄像师也不会经常给小品演员过多的面部特写,因为那真的会吓到电视机前的观众。
电视剧和电影的表演平台,是摄像机和摄影机的镜头,镜头又分不同的景别。全景,演员可以参照话剧的表演尺寸,进行肢体和语言的适度放大;中景,演员就要回归到生活化的表演尺寸;近景和特写,则需要演员在生活化的基础上,适度的缩减尺寸。举个例子:话剧中的吃惊,也许猛地站起身是合适的,在镜头里,如果是近景,你猛地站起身,就“出画”了。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影视剧演员,是为镜头表演的,尺寸必须在镜头的方寸之间,让观众看着舒服。
2、相声、小品和话剧都是舞台表演,演员和摄像机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他们主要依托的是和现场观众的互动。演员和观众的关系,简称观演关系。观众现场的掌声、笑声,甚至嘈杂声、喝倒彩的声音都会影响到演员的表演。观众积极互动的反应,会让演员亢奋,他们知道,一切恰到好处。反之,那些嘈杂、冷淡、喝倒彩、手机铃声,会让演员慌乱,从而下意识的加大表演的尺寸,“讨好”观众,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共鸣。
影视剧演员的观众从时空上而言,是间接看到他们的表演的。观看的介质是电视机、电脑、移动客户端和电影院。电视机、电脑和移动客户端的屏幕尺寸很小,所以略有瑕疵或者夸张,观众不会太计较。不是观众不想计较,实在是我们的肉眼没有那么强大的纠错能力。但是电影,是为电影银幕服务的,演员表演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无限的放大,再加上观影的环境是封闭的、黑暗的,观众的投入度更强,于是,电影里的表演就要格外的谨慎,严格按照观众可以接受的尺寸执行。观众可以接受的尺寸又是什么呢?生活的尺寸,或者符合生活尺寸的,艺术化的尺寸。
3、相声和小品(在此处的小品,专指晚会小品,表演教学中的教学小品另当别论),是以追求笑果为目的的艺术形式,从编剧、导演到演员的表演,都会夸张于生活,所以表演尺寸最大。话剧表演追求的还是完全的现实主义,但是因为舞台的限制,所以尺寸略低,但仍旧大于生活中的真实尺寸。
影视剧全是近乎实景的拍摄,追求的是真实,通过真实,引导观众进入一场梦境般的观赏体验,以尽可能真实的情绪感染观众,力求与观众同喜同悲。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都可以达到这种催眠的效果。因此电视剧的表演尺寸很小,尽量靠近生活,而电影,我们主要指的是现实主义的电影,在上述全部的现实主义表演行当之中,电影表演的尺寸是最小的。在电影里表现吃惊,也许,只需要眨一下眼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