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有点担心... 极乐世界存在吗?

hkzyj 回答数5 浏览数1200
鲁迅称佛教东来时有几位僧人译经传道,道士们一面乱偷佛经造“道经”,道经用来骂佛经,一面又用了下流不堪的方法害和尚。明清以来, 凡秘密结社, 号召愚众, 为乱一时者, 多有道教意味。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wildwood | 来自北京
放心吧,就算存在,也没几个人有资格去的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ongfu | 来自北京
存在,勿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fbest | 来自北京
要是极乐世界不存在,东林寺方丈大安大和尚五六十岁的人了还身先士卒带领大众二十四小时昼夜经行念佛——注意是二十四小时啊——他不在北京好好当他的大学教授,这二十年图的是什么呢?
事理不二,空有不二。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活泼泼的色相世界。有人并没有深入教理,何必凭一知半解说空说无说唯心!何必误导他人!
极乐世界当然是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塞人 | 来自北京
不存在。这只是人的一厢情愿。没人去过,也没人回来。
真正的极乐是放下贪嗔痴,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个世界。
老话讲,富贵小儿娇,也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外部环境越优渥,反而不利于修行。娑婆世界虽然苦,但苦是修行的起点和对象。没有苦,则苦集灭道,就无法学。十二因缘也就观不透。六度就没有对象。没有苦,整个佛法就成了虚设。所以,苦本是一副解药,只是世人不识。
更为犀利的批评,见下文,慎重点开,承受能力较弱者,请忽略,以免引起不快。
他们有如下的混乱逻辑
1. 极乐世界

净宗人从自己的业力出发(即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出发,即贪),通过字面来理解经文,做出如下推论:因为经是佛说的,而佛是不妄语的,所以弥陀大愿必成,所以有极乐净土,所以有带业往生。
简单来讲,他们信的是佛陀的权威,而根本不理解佛陀的教法。“反正佛是对的,信就好了,至于为什么对,因为是佛说的。”这种车轱辘话能忽悠不少人,但佛法的别名叫智慧,是从无明转明,而不是继续无明的盲信。他们把信提到极高的地位,所以也迷至极深的地步。
他们对经文的理解显然是流于刻板和浅薄,以为经中写了极乐世界,便真有极乐世界,无论后来的净土宗人骄傲的以为是弥陀化现也罢,是虽假而不假,是空有不二也罢,是借假修真也罢,反正这一套佛教流行语也掩盖不了他们对佛理无知。
佛说有极乐世界,便真有极乐世界吗? 看过法华经的人应都能理解,佛说有位父亲为了救屋内不知火患的顽童,说门外有更好玩的羊车,鹿车和牛车,孩子一听好喜欢,就跑出门,孩子因此得救免了一场灾难。佛问舍利弗:父亲有没有说谎?舍利弗说,没有,因为父亲本意是为了救人。佛接着说:如来亦复如是。
什么意思?就是之前佛陀所教的修行,什么几果罗汉,声闻乘,辟支佛乘乃至菩萨乘,那都只是为了调服其心,使之出离六道火宅的权宜之计,其实是本无的,是编造的故事。佛所以在金刚经中说“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名谤佛。”,而后代禅师也指出,“空拳诳小儿,黄叶止儿啼”。既然连三乘法都被佛陀所否定,所推翻,一个自我琢磨出来的净土,岂能是真的?
语言没有自性,一句假话可安慰人,一句真话也可刺痛人,一句巧话可启发人,一句狠话可以激励人。如来具一切语言陀罗尼,正说,反说,真说,曲说,巧说,不说,说东而道西,言近却义远,音可柔软悦可众心,也发狮子吼荡破邪见妄心,种种方法都是因人而异,而净土人则把佛陀的不妄语僵化地理解成了俗世间教条的不说谎,可见其智尚浅,此智又怎能体佛之大智。
后来净土人狡狯地说“净土的虚假,犹如现世的虚假一样,都是自心业力的显现。”其实他们混淆了六道的虚妄和虚妄的虚妄,即混淆了现实和想象。他们认为极乐世界同现在的世界一样虚妄,换言之,也一样“存在”。这个存在是指在佛教徒眼中的存在,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即轮回中受生的一个舞台。按照他们的逻辑,同样可以随意宣称一些冬瓜世界,南瓜世界,或是任何世界的存在。然而我要做非常严正的声明,这些是胡诌的世界,随口一说罢了,千万不要天天念南无冬瓜南瓜,希求往生其间,听什么瓜瓜佛讲菩萨法。我之所以提到冬瓜和南瓜世界,只是为了举例子,打比方,为了让大家明白这是多么荒唐的逻辑。净土人只知业力决定轮回六道的结论,却不知如何决定的过程,更不知自身业力的种类不同深浅不同及彼此影响的关键。自身如何化现人道尚且不知,又遑论什么化现净土?
正是由于他们对前一个虚妄所知甚少,所以对后一个虚妄(虚妄的虚妄)则认假为真。
为此佛在圆觉经中开示过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历代的净土人为了打上这个巨大漏洞,所以才苦研禅法佛理,企图调和这种矛盾。 于是乎诞生了如下说法。
2.八万四千法都是成佛的法门?

持此论者认为净土宗与佛前期教法的不同是由于众生根基不同,所以说法不同,法无高下,法法平等,不应相互是非。很多人信以为然,其实这种说法相当市侩,因为他混淆了两种不同,即性质的不同和方法的不同。
举例而言,有人卖产品以次充好,工商局要罚他款,他狡辩说:我只是营销手段不同,也是老实的生意人。谁信?是不是应该严惩不怠?相信正常人都能正确区分什么是性质问题,什么是方法 问题。如果分不清,那么将会把外道思想也视为佛法。性质问题是首要问题,是根本问题。我们可以说水有不同的形态,寒时为冰,热时为汽,温时为水,然而我们不能说土也是水的一种形态,金也是水的一种形态,进而吃土嚼金,岂不是愚痴至极。因为这是质不同,是根本的不同。
净土人之所以会混淆,也愿意混淆这一区别,是对于佛法是“出世间法”,“未曾有法”,是别于九十六种外道的“第一义法”,是舍苦乐两边的中道法,是“不可思议第一难解”之法的无知。
也正因为无知,他们本能地(由业力驱使地)为自家宗门辩护,他们世间智中的“和事佬精神”便显露了,在包装了佛学名词“圆融无碍”后,便又自欺欺人了。他们坚固地认为"高僧大德不会错,书上写的不会错,我的理解不会错",可是高僧大德是虚假广告请来的表演模特(后会详说),史书也有捏造,经书又容易误解,"我"则本来颠倒,又何来正解?如何可信?佛为此说“汝非阿罗汉,汝意不可信。” 而净土人最推崇以信得入,又以下根人自居,若自知下根,此信必假。而此信建立的根基就贪生怕死,趣易畏难的下劣心。说西方,迷西方,说极乐,迷极乐,不过是因为此人厌东方,心极苦。此心所生之信何来正信,何来正解?
所以圆融不是形式上不加分别的愚昧包容,而是认清本质后自在如是。如果只有赞美而没有批评,这尚在边见之列,何谈见圆。净土人却把圆融庸俗化为了圆滑,可悲至极。
同样的这颗心创造性地提出八万四千法门之说,确实是绞尽脑汁后的抖机灵,因为经中原本只有八万四千法藏,法蕴,如果勉强译作法门,那也应理解为法尘临于意根之门,而绝非为招揽门徒而设的“xx法门”。唯有慧能大师一针见血地把八万四千法门的正确含义揭露了出来“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心”。所以法门只不过是法蕴,法藏的别译,根本就是烦恼二字。后人多以为是这六祖的自我发挥,恰恰相反,这是正本清源,本来如是。
后人误会法门二字尚不可悲,更可悲的是,由八万四千法门而引申出了“无差别”,“不分别”,“不二”等概念的混用,于是得出更荒谬的结论“只要是劝人行善的都是佛法”,“只要是趋于解脱的都是佛法”。然而他们忽略了自心对于善和解脱的理解是虚妄不真的,也就是常含矛盾,多有变化的,正是这种理解的差异才导致了见地的正邪,修行的正背。
同样还是六祖慧能大师对这些概念的误用作了最直截了当的开示 “妙观察智见非功”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对于诸相(外部的现象,内部的心理),不是不分别,而是善分别,是妙观察,不同在于虽知而不起妄。换言之,我们之所以起妄心,就是因为观察地不彻底,不全面,就是因为没有分别透,没有认识透。佛陀能说出四圣谛,而不是五也不是六,能说十二因缘环环相扣,能说出六道而非七道八道,正是源于善分别,而不是不分别。
而净土宗最大的害处,正是在于此,他不是如佛所教启发人去勇于认识错误(错误就是妄想导致的苦),而是让人放弃认识,并美其名曰是“无分别”的智慧。可想而知,学了净土不如不学,越学越糊涂。所以他们学习的方向不是慧而是愚,不是他们渴望的极乐世界,而是愚痴投畜的畜牲道。这个反向的修行与自称的学佛无关,仅是自心业力的显现。
至此我们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前提是必须先认识罗马,路才有意义,如果把萝卜当罗马,那将走向哪里?**“因地不真,果招曲纾”**此之谓也。然须再做强调,此因地绝非发心和动机,而是见地,因地即见地,见地即心地。因为所发之心,所动之机都是心地之果,换言之是六识心的产物,本来虚妄。
所以五祖弘忍大师传法偈言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慧能大师传法偈亦言
心地含诸种,普雨希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至于如何认识罗马,认识后的路其意义何在,非本文所旨,不再展开。 我们进一步看看这种混乱的思想还产生了什么样荒唐的言论。
3. 带业往生

前已说净土本无,是佛陀编的故事,所以往生一说本来就是无稽之谈,但为了透彻的揭穿这种谎言,姑且一谈。
带业往生是颇具营销手段的广告词,类似于富含H2O的饮用水。
首先说“业”,除佛陀因清净无业能示生外,必然有业,没有带不带的选择,想不带都不可能,古德言“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其实“生”也一样,有业必然要“生”,没有往与不往的选择。
而佛说的“随业受报”,是因为人的无明业力导致受报轮回,是另一种求不得苦,充分说明了人在受生一事上的被动性,而这种被动性才是普遍的符合因果的事实。
净土人为了大卖法门,将这种轮回受苦的被动性描述成了主动性,提出了“带业往生”,是颇具诱惑的。其实这不过是带罪入狱的同义词,欺人之处在于“生”的目的地。
我们知道佛说了受生有六个目的地,就是六道。 佛说的六道好似把一个西瓜切成六块,众生因业力不同,不是吃这块就是吃那块,而净土人虽然知道佛说的六块瓜本质是吃起来甜实际是苦,所以决心去吃第七块瓜。可想而知,瓜是一个,只有六块,没有第七块。而要想不苦,问题在“吃”心,不在瓜上,瓜选得再好,吃心不改,还不是苦吗?所以所有求生净土的人,因为业力不改,即痴心不改,必在六道中,没有一个所谓的成就者。
另外,无论是“带”字还是“往”字,都是一种主观意愿,而意愿(有求)本出自业力,《增一阿含经》中佛说 :“诸比丘! 心之意欲,即我所说业,志之所向,乃作身语意业。” 有业必然受报。是业决定了人在哪一道,而不是营销广告激发的美好愿望。而此业是什么呢?是贪。贪财则愿家财万贯,贪名就愿万人瞩目,贪解脱,则愿往生西方极乐。而贪的全名叫喜新厌旧,好生恶死,求净斥秽,毫无疑问,贪是因识不透两边而执取一边。所以六祖讲“凡愚不了自性,愿东愿西,智者在处一般”。同一片天下有人哭有人笑,哭笑与天何干?躁动的心,独处更觉惶恐,散淡的人,闹市又怎奈何他。那些为了修行努力改变环境或者通过改善环境以期达到更高境界之人,还不是如佛在《华严经》中所说“凡夫见诸相,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吗?
所以“带业往生”告诉我们净土的信是迷,愿是贪,行是痴。其修行是一面积累厌世情,一面是增长净土爱,爱恨都是轮回因,贪心必入下三道,愚痴久困畜牲中,虽想往生,实则下坠。
4. 临终助念

那些临终助念,看云窥光,摸顶冷热来臆断所谓往生者,真是妄上加妄了。因果自造,唯有自受,谁可助的?生时不用功,死时瞎用力,又有何用?天盖四野,遍及群生,晴云丽日,何曾眷顾一人,说是弥陀来迎,必是幻想,“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佛是大慈大悲,何必等你死时方来?气血周流停滞之机不同,身体温凉寒热自然不同,与受生之处何干。这些学佛人不解佛教因果,更不解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于是只能用幻想填补无知。
人有一分业就受一分罪,除非学佛消业。而业不消,想要往生去别处,无论是天道人道,还是胡说八道,都不可能。而且这个业力十分顽固和稳定,生时不改,任凭你临终一念多了不起,都是无用功。所以临终助念纯属臆想。
有人以为念几万遍老师好(六字洪名),老师(弥陀)就会临死前搭把手,一提溜把你拉去西方培训班学习菩萨法。如果佛有能力改变人的受生之处,等价于说佛可以改变他人的业力,也等价于说佛可以改变他人的因果,这显然是反因果的。一旦种豆不能得豆,那么世间将是混乱,因果何在?如果佛须呼唤才来,请问佛的无缘大慈何在?如果佛不分众生的根性,一呼即来,或呼万遍而来,请问佛的大智何在?别忘了,佛终不为极下根众生转法轮,且佛只为人天师,无法在其他四道转法轮。即使在人道,佛陀在世也只有常随众二千五百人,只是印度人口的极少数,哪是谁念个几万遍名字就和你说法的?有人觉得弥陀和佛陀教法不同,真是太想当然了,菩萨十地为法云地,位居等觉,和佛一样,法华经言“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达摩祖师说“前佛后佛,只言其心”,说法再不同宗旨不变,怎会背离因果?
5 极乐世界能学菩萨法?

再谈谈在这种幻想世界里能否学到菩萨法。在净土人心里,净土最大的好处是利于修行,在这里没有女人勾起淫欲,没有恶声没有恶人勾起烦恼,在此地学了菩萨法可再回人道来普渡众生。
想当然,太想当然了。
温室里培养的花朵,扔到野生环境,不几日风吹日晒就死了。动物的异地放生,往往就成放死,因为生态系统不同,动植物换了生存环境就没有了生存能力。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菩萨培训班出来的菩萨是真菩萨吗?是挂牌自称的菩萨吧?
别忘了修行修的是什么,就是内心的三毒。人如果看不到自己的三毒心,修行就找不到对象,如射箭不知靶。而三毒心本来是潜伏在心地的,须遇到了外缘才显现。但净土宗把极乐世界描绘得合乎他们理想的美好,恰恰是最不利于修行的,相当于斩断了外缘,因此无法认识内因(即三毒),所以无法修行。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富贵学道难”,当然不仅仅指富贵人不愿舍弃富贵,而是因为富贵人既能为人所尊,也无人忤逆,逢人开口笑,无事可烦心,平日做些慈善,便觉得自己一切都好,无须改变,既然无需改变,则又何须学佛。所以黄檗大师言“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也正是慧能大师所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必生红莲”及“烦恼即是菩提”之义。有烦恼而后有修行,能见烦恼而后能见菩提,否则都属盲修。 既然连修行都不能,那么还能回向众生什么法布施呢?自称的菩萨法唯有自欺而已了。
而其实这种“美好”的环境是背离因果的,佛说“缘赖因生,因赖缘现”。又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既然可以带业往生其间,说明其中人必有业因,而因缘总是互现,业力相应的人,互做了彼此的外缘,所以必成业果。 把一群罪犯流放孤岛上,在岛上呈现的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打家劫舍,只是受害人和伤害人的角色不同了。
至此应知,净土人对净土是幻想,对因果是无知。
6. 高僧大德

当今中原的佛教徒几乎都被净土融摄,没有不念弥陀的和尚,迎来送往一句南无,僧人居士人人手提念珠。所以给人感觉大乘就是净土宗的假象,也无怪乎,要怒批大乘非佛说了。
也因为现在净土的流行,所以流行的这个相迷惑了不少老实人,“多少高僧大德都没你智慧吗?”,“传承那么久一定有其道理。”,这些话从一个学佛人口中说出,那是多么讽刺。这些话里没有逻辑,把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
写在书上乃至收录大藏经的就一定是高僧大德吗?
无量寿经的译者菩提流支曾六次下毒达摩。 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昙鸾则本来为了治病求道于陶弘景欲修仙,后路遇菩提流支,得了一卷观无量寿经,才发突发奇想念起佛来。这样的高僧,高在何处,分不清菩提流支为妄逆之人,难道就分得清佛经之真伪,其初发心也不过为治病,思想上混同仙佛,智慧何在?二祖道绰来到玄中寺,看了描写昙鸾飞升的碑文,而志愿西方,其心何妄?后继者净土宗三祖善导,临死前还跑到树上,向西张望等佛来迎,最后跌下死了,这样的大德,威仪何在?活脱脱一个精神病患者。
被捧到天上的五代末宋初的永明延寿和尚,是为了避罪而出家,本是吴越国收税的小吏,历史上记载是因挪用税款放生而获死罪,本来要推到菜市斩首的。这种偷钱放生的笔法显然是为遮羞而造的假。五代时兵荒马乱,在吴越国赋税更以严酷著称,民不聊生,一个酷吏本非善类。如果真有出尘之志,何必等到东窗事发才出家?如果真的慈悲众生,何不接济众生?如果稍知佛法皮毛,又怎会一边贪污造恶,一边又放生行善呢?就这样的人却被封为法眼宗三祖,师从所谓二祖德韶禅师,都尊清凉文益为初祖,而德韶自己都承认不过与文益禅师有一面之缘,还是个旁听生,原来开宗立派在乱世是无凭无据的,张嘴即可。奇怪的是法眼宗到延寿就不传了,为什么,因为延寿抓阄七次,都让他学净土!被称为法眼宗三祖和净土宗六祖的高僧,竟然通过抓阄来决定修行,儿戏尚不如,行同愚夫一般。
同样编撰的还有佛教圈最为流行的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这话也被按在延寿之下,然而这四料简最早出自元代而不见于宋初延寿的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著作,且其中净高于禅的思想与延寿思想融净于禅的思想不符。但四料简和延寿对禅净的看法都由于没有看清净土宗的本质,所以是错误的。四料简只有判断而没有依据,净土人却常拿四料简来佐证净土大法好,本质上是迷信了延寿的权威,而这个权威连同权威的语录都是被杜撰的。大家想想戴角虎是什么,是怪物。
再说说当今净土宗最红的印光,其文钞是净土人最爱的宝典。我们仅举几例来看看其思想有多荒谬。
一,认为念佛可治病。
问,太乙神针,针后须饮酒,持酒戒者,自宜勿用。但可以教人用酒否,并可用酒制药否。 答,此亦非崖板法。有病,念佛念观音,也会好。况不用酒,就定规不好乎。 ————《答卓智立居士问》
评:鼓吹念佛、念咒、念天灵灵地灵灵等来治病的都是不明病因之徒,欺骗同是不明病因之众的迷信。 不灭因,何谈灭果,不消病因,何谈治病?
二,认为吃斋念佛是熄灭战争迎来和平的根本办法
现今江浙战事已息,...此种恶因,多半因杀生食肉而起。凡一切人皆当令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则为从根本上解决之无上妙法也。——《江浙战后开示法语》
评:幸而国人聪明未听得秃驴胡言,否则早做了亡国奴。
三,认为民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是宋儒所致
此次法会之目的,为护国息灾,但何以方能达此种目的。余以为根本方法,在于念佛。 今日之非圣非孝,蔑道废伦,杀父公妻等等邪说,皆是宋儒破斥因果轮回,以致生此恶果。———《第一日说吃素念佛为护国息灾根本》
评:宋后更有明和清,明末净土宗盛极一时,所谓明末四大高僧三个学净土,清朝雍正又力捧净土六祖延寿,为何没止住恶果? 这种说法只能欺瞒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因果是自造自受,怎会我造他受?
四,劝女子回归家庭
现在大家提倡男女平权,谓为抬高女人的人格。不知男女之身体既不同,而责任亦各异。圣人所谓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正位乎内者,即实行烹饪纺织,相夫教子之事也。今令女人任男人之事,则女人正位之事荒废矣。名虽为抬高女人的人格,实则为推倒女人的人格。愿女界英贤,各各认清自己的人格所在,则家庭子女,皆成贤善,天下岂有不太平之理乎。————《第二日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评:民国11年,他就任了江苏监狱感化院院长,而当时苏州是官娼和私娼糜烂的风月之城,在这样的城市女性问题竟然没能引起印光的深刻关注,在民国25年,说出了女人回归家庭子女的口号。当思想最先进的一批中国人在呼喊解放妇女的时候,印光却逆时代而动,要劝女人回归家庭。他丝毫看不到自古以来女性被压迫的可怜境遇,也更不知如何改变此种问题。
从上述四个问答来看,一旦问题超出了纸本经论,印光的回答就狗屁不通了,因为再也没法去卷本里找圆融的答案了。归根结底,印光之流的大师,没有读懂佛教的因果,更无法以因果之法读懂心理,生理,社会诸现象。
至此应该明白祖师大德未必可信,高僧注疏语多失义,无怪乎赵州和尚说“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
7. 摄心念佛

民国的印光很推崇《楞严经》中的念佛圆通章,述及“都摄六根,净念相续”,虽然任何一位正常人读楞严经都能明白二十五圆通章之前24章都是为了“陪跑”最后一章“观音圆通章”,但净土人崇拜印光以至于连基本的阅读理解都不顾了。文殊师利菩萨对前二十四种修行都做了否定评价,对“念佛圆通章”的评价是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即大势至菩萨口说的圆通其实不是真的圆通。这种忆念虽称“净念”,归根结底是无常之行和生灭之法,因此以有生灭之心,求无生灭之果,是绝不可能的,这种错误也是前二十四种修行的根本错误。楞严经中佛把错误揭开给众生看,以导向真理,而这位近代的净土祖师却要把错误掩盖起来,让众生错上加错,且一直错到老死,白白浪费难得的人生。
当然这种断章取义,歪曲佛经的做法,不是印光的独创。 净土二祖昙鸾歪解《十住毗婆沙论》独取了“易行道”,三祖道绰诽谤《大集月藏经》造谣“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到了清咸丰一位净土居士于《华严经》独取普贤行愿品,到了民国印光于《楞严经》独取了念佛圆通章。他们巧妙的避开了佛陀重点讲解的佛经(了义之于不了义经),也避开了所有佛经的重点(本之于迹),把导火索当炸药包,把序言当正文,把学习的榜样当做依赖的对象,在佛教这所自修大学达到了“试题全做,答案全错”的惊人成绩。
然而要批驳“摄心念佛”的错误,需要花费一番气力,仅仅有《楞严经》背书还不足够。这一问题,之所以要谈,是因为该说法是最具迷惑性的,最接近小乘修行的,确实是“目的相同,方法不同”。在净土人看来,念佛只是达到“一心不乱”入定乃至“无念”的方法,既然坐禅可以,为何念佛不行呢?
所以要否定“摄心念佛”等于否定“摄心在禅”。这就是为什么小乘无法真正破斥净土的原因,他无法否定自己,所以也无法真正揭露净土的荒谬本质。
然而就这是一见地,无论是净土宗还是南传,都是错误的。这一问题相当关键,历来就存在分明的两种观点,最突出的表现便是神秀和六祖慧能。
神秀做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其意是把坐禅做为入定的手段,以入定观心凝静达到四禅境界,以为是见性之功。神秀认为身之所以是菩提树,是在于可扫灰尘,而心如明镜台,在于可照也可染。
而六祖则说到
身非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非菩提树”,身是扫不了灰的,此定不生智慧,“明镜亦非台”,能照者大圆境智,不可比物,“本来无一物”,有物即是妄想,“何处惹尘埃”,妄想若除,烦恼又何在呢?
这完全是两种相反的见解,今人往往以为是顿渐不同,实在是误人子弟。前者认为可用身修心,后者认为身不用修,更无法修心,唯有悟得本心。
其实关于身和心的关系,佛陀早已说过“沙门学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若行道,何用身行”。所以心是第一位的,身不过是心的外化,修身和修心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奈何世人充耳不闻。阿难坐禅水平再高也抵不住摩登伽女的美色,所以佛陀令其自识妄心,阿难才在悔泣中明白,“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身心本不相代”!“本不相代”!“本不相代”!
今人因音乐戏剧,旅游美食等对心情的局限经验,便迁移至佛法中来,强调修行环境重要性或身心互重的二元论,不过是“心随境转”的凡夫态的延续,因此也不可能达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的圣人态。这种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暂时麻痹了心智的修行,完全颠倒了对身和心关系的认识。
外部环境之所以影响了心,是因为心可被影响,此心可动,说明是妄,又算得什么境界呢。怀让禅师说“定有出入,则非定也。”。所以无论念佛也好,打坐也好,作为一种身行的手段来达到的境界,都是自欺。这只是锁六识的一种相对静止,这种静止是绝对运动(业力主导的)的一种形式罢了,犹如瞌睡。而对于第七识的相续执取则不能断,第八识的业田更不能识,所以当遮蔽外缘时,内法尘则继起,此时幻想浮现,所谓的见佛见仙见宫殿,正是业海翻滚的魔怔。今人所谓念佛三昧,禅悦境界,功夫成片,那不过是睡了一觉做了怪奇美的梦,又何足称道。
而之所以不能断七识我执,正是由于不识业力本来虚妄,因为这种分别的能力完完全全投入到了求“禅定解脱”上,六识全耗费在观呼吸或听佛号或观想佛这些毫无意义的垃圾现象上。另一方面,修行者对于这些垃圾现象本身的制造动机,过程,结果则完全无知无觉,所以更难从中醒来。这是一场游戏中制造游戏,梦中造梦的假修行,是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
所以古德要问“念佛者谁”,正是要让人明白“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智者良言是让人醒来,绝非故弄玄虚,起什么自己都不懂的疑情,瞎参个什么劲,空耗人身。一颗有我心让人修行,一颗愚痴心让人念佛。马祖道一禅师说“道不用修,切莫污染,何名污染,造作取相之心即名污染。”当我们举手投足尚且不知行阴之如何作用,又怎解识阴如何作用,如此五蕴不识,五蕴皆空怎证,必被五蕴所欺。至此应知所谓“用慈悲心念佛”,乃至什么“清净心,无我心念佛”,是彻头彻尾的自欺之言,既然慈悲清净无我,又何须念佛。若要念佛,声由何来,念自谁动?他们绝不知道,让他们不由自主念佛的,正是他们所不识的轮回之因,业力。
同样恰恰是这股业力,让他们把念佛误会成口诵佛号。佛说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此中之念本是学之义,如现在所说“念书”就是学习上课之义。憨山大师言“念佛念心心念佛,心中无觉白念佛”。就是“学佛学心心学佛,心中无觉白学佛”。
https://zhuanlan.zhihu.com/p/798567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eeactive | 来自北京
净土宗经典多看多学,念佛法门,每天修习,自然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共勉之。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