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看待影片《神话》?

8431355 回答数5 浏览数1143
我看完后感觉这部影片很有史诗感(只觉得公主的韩国背景有点硬伤)故事凄惨迷离,感觉相当震撼,而且电视机版的神话收视率也挺高,可是这部影片为何豆瓣评分不高?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genglinjerry | 来自云南
无论是《神话》《剑雨》还是《妖猫传》
豆瓣评分都没有过7
但是这三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却最深也最清晰
其中饱含的东方色彩
都带给了我长久的思念
无一例外都看了一遍又一遍
也许这就是自身文化认同感
无论西方文化如何流行如何普世
都不曾像它们一样走进我的心中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0p300 | 来自北京
《神话》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十年了。其实我第一次看是在2008年,电影频道(没错电影频道超级爱放这部电影)。从此以后《神话》成为我最爱的电影,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其他电影能够代替它在我心中的地位。
    这部电影的爱情故事并不新颖,一位迎亲的将军,一位和亲的公主,因为种种阴差阳错拥有了充分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彼此情愫暗生却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和封建礼节的束缚不能厮守。这是典型的爱情悲剧模式,男女主角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如果最终冲破藩篱,则变为圆满大结局式喜剧。但很显然蒙毅和玉漱未能如此,反而因死亡、等待和幻灭更多了悲剧色彩。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吸引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意境。蒙毅将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下铁骨铮铮的中国式英雄。他勇敢、忠诚、武艺高强、爱惜将士,但同时却又木讷、寡言、恪守纲纪、不善表达。而玉漱公主则是温婉动人的东方女性代表。她美丽、温柔、体贴、细腻,但同样忠诚、坚韧、勇敢。蒙毅和玉漱之间的爱情,十分含蓄委婉,举手投足之间的温情,眉目流转之间的爱意,细细体味,足以摄人心魄,这种爱情纯净圣洁到似乎拥抱亲吻都会玷污的地步。我认为成龙和金喜善对于这种东方式古典爱情的塑造相当完美,人物形象也足够饱满。
   这部电影爱情主题已经相当宏大,因而又夹杂进去的回归文物、利欲熏心甚至道德与利益之争就显得浅尝辄止,并且显得主题更加混乱。电蒙毅玉漱爱情发展显得相对较快,没有足够的铺垫,因而也不足够细腻(没错我是没有看够啊啊啊,总觉得少点什么)。
   总之吧,《神话》虽然是商业大片,但是相当走心。唐季礼导演对于这种大场面大制作电影的把握相当赞,成龙的演技可以得到充分肯定(印象最深就是他在长城上与玉漱告别的那种难过,以及他交代南宫彦保护好丽妃时的那种牵挂)金喜善也绝非花瓶(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让人疼惜)。为我心爱的电影码了这么多字,希望和同样喜欢《神话》的大家多多交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奇伟 | 来自北京
神话看了有20遍了吧。初二那年看过以后,每年都会重温1~2遍。豆瓣、知乎上都看过相关评论,觉得至今还未有一篇中肯的影评。当然,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不管是以专业影评人或者大众的角度,包括我个人,都不觉得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影片,因此没有足够多的围观者和影评是正常的。
电影基本叙事没有什么大问题,节奏把控也不错,可以看出一点好莱坞商业片套路的影子,这应该是得益于唐季礼的基本功了,毕竟是在好莱坞混过且略有成就的编导。
影片的问题在于没有深刻的主题,情爱的表现虽然令人动容,但又因影片内容表现并不专注于情爱,因此缺少核心的,一以贯之的主题。影片中前世今生的设定,很具东方色彩,印度那位大师,也演得有几分风范,然而影片并没有在这方面深入挖掘,因此在人生、轮回这种能够拔高立意的方面显得有点薄弱。至于爱情,是有这么一份等待千年,荡气回肠的爱情存在,然而通篇下来又会发现,这中间又夹杂了太多其他的东西,其中有杰克对梦的场景、记忆的追寻(虽然这部分是跟爱情有关,但感觉更倾向于追寻),有威廉的欲求大发现、出大成果的盲目贪婪,还有古教授的心机、野心等,再加上印度那段欢乐旅程,这些放在一起,又没能很好地分配整合,浑然一体,其结果就是显得各方面的刻画都显欠缺,而没有比较核心、明显的主题。整体感、系统性不足,影片整体水平自然也高不了。
豆瓣的评分,在我个人看来是非常有参考意义的,虽然也会有水军,但已经是很具代表性,相对真实的了。而神话在豆瓣上的评分,个人觉得是低估了,但也不过分。目前评分是6.7(2016年本文刚写成的时候是6.2),最初看的时候才5.9分,连及格线都没过。个中原因,也难以细细诉说,只说一点比较突出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原因吧。我想,跟多数观影者对电影的期待有关。成龙之前拍的都是动作喜剧,而神话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尝试,主打史诗跟爱情,这好比你天天看郭德纲说相声,然而这次不一样了,人家上台虽然还是用嘴表演,但人家不说相声,改唱歌了,这样一来,除非郭的唱功真的能达到一鸣惊人的水平且在大众接受范围内,不然相关评价是高不到哪里去的,至少不会高出以往说相声时的评价。现实的例子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大话西游刚出来的时候,很不受香港观者接受,很多人会觉得,我买票进电影院看周星驰是想笑的,可是看完后怎么有种想哭的感觉呢?周星驰搞什么鬼?果断差评!这就是跟预期不符有很大关系。大话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才逐渐火爆起来,到今天是公认的经典了。神话跟大话的差别就在于,神话底子不行,不会有这么大的后劲。
那么是否说神话就不值得一看呢?当然不是,神话可能对不上喜欢看动作喜剧的观者的口味,其水平又确实达不到普罗大众觉得有必要给面子附庸风雅一番的程度,但却很得我喜欢,相信也很得大众中一小部分人的喜欢。所以才有人会在知乎上提问,如何看待或评价这部电影,偶尔也会看到有人在豆瓣、知乎或其它网络途径说感觉这部电影被低估了。我想,这些话应该都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说的。就像我今天刚看完神话时,会想来知乎、豆瓣这些地方,看看有没有跟我一样喜欢它的人,写一篇中肯诚挚的影评,道出其中的好来。正如我开头所说,觉得那样的一篇影评还未出现,因此我就姑且试着凑个数吧。
那么神话好在哪里呢?首先整部影片,蒙毅将军的形象刻画是很成功的,一个悲剧英雄,很有古典味道。一个武力超群、恪职尽忠、具备领袖(将军)魅力的英雄,喜欢上他不该喜欢的人,忠义跟爱情,或者说理智跟情感存在矛盾(有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熙德》的味道),而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古代叙事线,直至蒙毅死去。这也算是贯穿整个影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悲剧因素了,可以说,没有古代这条线蒙毅心中矛盾的存在,整个影片将会失色不少,毕竟这样悲剧因素的存在,更易引起观者的同情。
而这种悲剧,往往是无解的。
有人会说(我也曾这样希望过),要是蒙毅当时听了玉漱的话,两人一起浪迹天涯,应该会是童话的结局,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那样多好。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他是蒙毅将军,会讲着“宝剑铸成,杀敌饮血,保护你是我的使命”的御前大将军,纵使初初见面,他已然心动(影片以一个蒙将军眼睛看痴了的特写来表现),但在他心里,忠义、使命感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作为一个道德高尚,忠君爱国的英雄,他怎么能喜欢自己君主的妃子?是英雄,就注定有包袱,使命感、责任感,种种古代对一位优秀大将军的要求,他都必须具备,不然他可能是千千万万个其他人,但不会是秦皇派来迎驾的蒙毅将军。所以,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脱离了人物所处环境来希望或要求人物做出在我们看来正确的举动。作为现代人,藏身故事后的局外人,开启上帝视角,要显得洒脱,突破规矩束缚是很容易的,说说就行了,不需要多少心理挣扎跟代价。你说蒙毅这种忠君思想蠢不蠢呢?当然蠢,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但是在他的年代,就是很高尚的,我觉得当年明月说的很好,“封建社会嘛,又没有民主推荐、差额选举,除非你自立门户,不然除了忠君还能忠谁,难不成去信上帝?在封建时代,就做封建时代的事,说封建时代的话,别指望人家有多高的觉悟,这就叫历史唯物主义。”而蒙毅处在那样的环境中,喜欢上玉漱,本身就是无解的,而恰巧因为躲避追兵,又跟她共过生死患难,孤男寡女,有过肌肤之亲,互相爱恋的情愫得以发展,虽然没有越过雷池,但也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但这些情节不过是使得蒙毅心中矛盾越发剧烈,悲剧越加悲剧罢了。
影片后半部分,蒙毅率子弟兵夺取灵药的段落,将其英雄气概渲染到了极点,影片的悲壮感、泪点也集中在这里。点兵时,义正言辞让家中有老父母、妻儿的士兵出列,体现的是将领对下属的关爱,而士兵们也都铮铮铁汉,誓死追随,可见这支部队是非常有凝聚力的,显示出蒙毅作为领袖的魅力;而坐骑黑风尽忠而死,更是令人动容,坐骑尚且如此,无怪包围他的敌军有放水的,有劝降的,甚至是最后杀他的赵旷,在动手之前,也是先颔首致敬;谭耀文扮演的徐贵,篇幅虽少,但凭他身负重伤,仍然一副无所畏惧的神情,执剑向敌人走去,足已显现出英雄豪杰的魅力,而这样的一个人,死前尚且说能跟蒙将军并肩杀敌,实在是一生中最大的荣幸,种种直接、间接的表现、烘托,都极大的饱满了蒙毅的英雄形象。很值得一提的是蒙毅身死时的那个主观镜头,虽然明显借鉴了《鬼子来了》马大三死时的手法,但仍然显现出英雄末路的悲凉感。
蒙毅形象的刻画,当然跟成龙的表演是分不开的,其实很多细节,成龙的表演都是很到位的,比如山洞里醒来时发现怀里拥着玉漱时又惊恐又苦闷的神情,而细细看他的手却是又抱紧了一点,人物的矛盾心理展露无遗,还有看玉漱起舞时欲拒还迎的神情,力竭时的手抖,穷途末路倚靠戈戟站立时的刚毅等等,都十分到位。但是跟周星驰一样,成龙影片更受关注的是其风格,表演方面往往不受重视。
下面就该说玉漱公主了。(我本想觉得写个一千五百字就可以了,哪知道写到这里已经堪堪三千多字了,却连最喜欢的人物都还没细细诉说,唉)
客观的说,玉漱公主形象的刻画,饱满程度跟蒙毅相比,差了一大截,我也不会刻意去拔高她的形象,但即使这样,她的形象也已经足够突出,足够让人牵挂。很明显,玉漱是一位很传统的、温柔的女性,相信深得男性喜爱。倾国倾城是其外表,等待千年,矢志不渝,这种坚贞,可谓难得。但如果只有这些方面的刻画,那玉漱就流于脸谱化了,但好在玉漱跟蒙毅在逃亡过程中,又表现出其坚韧的一面,蒙毅因伤寒濒临死亡的时候,她也能发挥作用,手上沾满鲜血,为其缝补伤口,天寒地冻,蒙毅几乎冻死,她能以体温挽救其性命,可以说,这样的刻画,使得表面柔柔弱弱的玉漱公主,多了内在坚韧、顽强的一面,跟其矢志忠贞的品质放在一起,其人物形象大为丰富,而最让人动容的,应该是长城边上的舞蹈跟对话。当时郁郁不乐的公主终于笑了,开心的跟小孩子一样,没有宫廷礼节的束缚,那样自由自在的人性表达,是非常动人的,而主动跳的那支舞,其实就是爱意的表达,这使得她的形象突破了一般传统女性的小家碧玉,虽然言语、行为上还是很含蓄,但也已经很主动,而这种主动,在玉漱要求蒙毅带她远走高飞的时候,则更明显的显露出来。其实,玉漱的形象,跟蒙毅的形象,形成很好的对照跟互补。一个坚守原则信念,忠君爱国,放不下时代、传统、种种规矩对其的束缚,另一个却有突破一切,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心灵,而这两个人的命运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很有意思的,蒙毅是一个将军,汉子,战场杀敌如何英勇威风都不在话下,然而毕竟无法突破所处环境带给他的思想束缚,显得很被动,相比之下,玉漱是柔柔弱弱的女子,却有那样大的勇气,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想过以死抗争。细细一想,颇有意味,强弱之分,倒也不是那么简单。当然,最后蒙毅忍心拒绝,提醒玉漱要对她的子民负责,想以使命感这类他坚守的东西来希望玉漱不要寻死,可玉漱多坦白,说既然要其痛苦而活,那也只会为你而活。至此,玉漱的形象,并不比伟岸的蒙毅将军逊色。
片中玉漱公主的那一舞,我还是想展开说一说。我想,以我的感觉,特别是第一次看的感觉,用“惊艳”这样的词来形容是不过分的,达到跟片中蒙毅看得发痴的程度实在没有什么难度。舞蹈本身没有多华丽,但就是让人回味无穷。舞蹈很多时候是性魅力的体现,隐藏着求爱的目的,动物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人类的舞蹈虽没那么赤裸,显现出本能繁衍的需求来,但还是有所体现的,这点可以参照电影《阿育王》里男女主人公的舞蹈,那就充斥着满满的性吸引。而本片中的舞蹈,服装本身很东方,连身长裙,衣袂飘飘,这样一来,胸部以及腰跟臀这些主要显示性吸引的部分都被遮盖了,没有得到突出显现,因此这舞蹈看来,赏心悦目,不会令人产生本能冲动的遐想,而是显得很端庄典雅,透过肢体的弯曲,虽也有表现出女性身体的柔软,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年轻身体的吸引力,但终究是很淡的,更多的是柔情似水,偏向精神层面。这个舞蹈表现出来的女性温柔,配上那背景音乐,估计只要是个男的,看了以后心都会融化的。
金喜善的演技如何,我没有过多关注,但就神话里的表现来说,是很细腻的,举一个例子:蒙毅拿自己头盔装水给玉漱喝的时候,她接过头盔,审视一眼,貌似才发觉这是他的头盔,然后好似轻轻叹气,觉得好笑似的,感慨他如此贴心,又带着三分喜悦安慰之感,面带微笑,拿起喝水。整个动作不过几秒钟,但是一气呵成,非常细腻自然。
其他人物的刻画,如杰克,他的大部分戏都在追寻梦中记忆,也是他的不断发现探索跟梦中记忆的不断显现,从而推动剧情不断发展的,这样一来,他充当推进剧情进一步发展的工具性感觉更强一点。虽然也可以看出是个有原则(不盗墓),且很有冒险精神,又很理智的人,电影中也通过古教授对他的评价来侧面显现,但相比蒙毅的形象刻画,就有点单薄了。至于威廉,只能说因为是梁家辉这种级别的人来演,只要剧本不是稀烂,他的表演都会是可圈可点的,威廉懦弱自私,又想成就大业,盲目贪婪,虽然也拒绝过古教授,但终究没禁住诱惑,临死时又显出重情的一面。人性复杂的多面性,梁家辉都体现得很好。电影中很多不知名的配角,包括群演,都是演技在线的,不论是密谋的赵高、李斯等人,还是围住蒙毅劝其投降的士兵,表现都很好。有点差强人意的,应该算孙周扮演的古教授了,人物设定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其表演,主要是台词跟表情,略显张扬,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话剧演员的表演呢。
影片的结局,个人非常喜欢,对玉漱来说,千年的等待,终究是没有等到蒙毅,只有一个很像很像蒙毅的杰克(嗯,有点白晶晶的感觉),最终她还是选择待在陵墓里等他,虽然明知他已死,两人之间爱情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每每想起她等待的幻灭,希望化成泡影的那种彻底的绝望,我总是很难过。有点《胭脂扣》里如花等了十二少五十年而又没有结果的感觉,不同的是,胭脂扣里是十二少负心,有点人情凉薄的味道,而神话里,是蒙毅已死,有悲壮凄凉的感觉。蒙毅说,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又说,蒙毅誓言,至死不渝。然而,伴随着他的死去,终究是塞上牛羊空许约。我也想过,如果玉漱跟着杰克出来了行不行呢?可然后呢?他又不是蒙毅,那样的话,矢志不渝的爱情就解构掉了,玉漱的形象也会变得不真实,千年等待然后跟一个长得像蒙毅的人走了,那样结局固然是看着圆满的,但就会使得这部电影沦为二流喜剧,无法让人念念不忘,又觉荡气回肠了。喜剧背后是虚无,悲剧背后才是价值。
影片中没有直接表现出玉漱的死亡,这是非常好的处理,电视剧的版本,明确表达出玉漱的死亡,我看过之后,不很认同,电视剧那种直面死亡所带来的悲痛,是比不上电影这种淡化处理的,一是直接表现死亡,会很失美感;二是可以留点微弱的遐想,陵墓坍塌后说不定玉漱侥幸不死还在某个角落等着,而不死就是希望。电影的处理,是留白手法,虽然已经没有多少想象空间了,终究是有胜于无。
影片最后,是六个月后,场景回到杰克最先出场时的那条船上,杰克完成了那本Dedicated to William的书,也就是描述电影古代部分的《神话》,他在那翻着,看着,终于看完,扉页是玉漱的照片,而后合上书,手指在书面逗留了片刻,呼了口气,不知心里有何思索,然后放下书,穿上拖鞋离开座位,镜头往后一拉,杰克逐渐缩小为一个小点,但依稀可以看出他开始像往常一样在舒展筋骨运动,最后,镜头展望了一眼香港这座繁华的城市,将至未至的夜景。
我想,这一夜终将过去。
<hr/>以上内容于2016年10月4日发布,于2020年6月26日修订,主要是修改了一些用词和标点。
以下为更新内容,主要是针对评论区提出的问题(我尽量覆盖到所有的提问)。很早就想着应该回应一下评论,但我实在是太懒了,一拖再拖,直到现在,请谅解一下懒癌晚期的我囧
问题一:为什么说喜剧的背后是虚无? @琥瑾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一句话基本就能解释清楚了。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你看了才心痛难过,剧中虽然毁灭,但却能给观者启发,知道什么是好的,有价值的。比如你看《霸王别姬》,程蝶衣如此重情之人,历经磨难,最后结局是自刎,就会觉得可惜甚至痛惜,觉得程蝶衣这样的人是不应该被辜负的,甚至夸张点说是环境(世界)配不上他。至于喜剧,不是故意贬低,而是真的大多数没什么内涵,有内涵的大概率不会通过喜剧的方式传达。一部作品既要让观众开心,又要让观众有深刻的体会,这本身就很矛盾。回想一下让你觉得有成长收获的经历,印象深刻的,相信大多数都不会很愉快,戏剧里也是一样。比如,豆瓣电影排行榜,不用看太多,就看前50的排名,能找到几部喜剧?几乎没有。把《三傻大闹宝莱坞》(最早看的时候排名是前三,目前已经跌出前十了)中对教育制度的反思,喜爱机械但不能做自己所爱而自杀的小哥,这些悲伤负面的成分删掉,仅保留喜剧成分,那还有什么可回味的吗?我高三的时候可喜欢三傻了,每个礼拜周末回家看一遍,连着看了三遍,我堂弟当时看了很讶异,说你怎么还看这个,我说喜欢呀,好看。其实也是隐含着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不满,当成一种宣泄。可我大学再看的时候,就喜欢不起来了或者没那么喜欢了,所以至今也没看超过十遍,因为当我看到男主角跟其他二傻可以十几年不联系,关系还是这么牢固,女主等了那么多年没结婚,刚要结婚就被抢亲,最后跟男主一起终成眷属。友谊、爱情、事业男主角全都拥有,而且都是顶级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连周边的景物都很亮丽,真的是很美好,但当我看着天空跟湖面都那么蔚蓝美好的时候,内心却突然生出一股强烈的不真实感,一种质疑(这是我当时在宿舍看着电脑屏幕时的真实感受)。生活中会有那么多的巧合吗?不会有的。所以美是美,但美得不真实,不真实的东西想打动人,只怕有点难度(当然悲剧的成分依旧还是深刻的)。喜剧的圆满结局大多数经不起推敲,经得起推敲,又结局圆满的,一般也是主人公经历了磨难,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这种一般也称不上喜剧,而是叫正剧,或者悲喜剧。再比如,莎士比亚大家都知道,你问一个没学过戏剧的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哪四大,我想对方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一两部,甚至能把不是四大悲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因为巧合过多不够深刻)误认为是四大悲剧之一,但你要是问四大喜剧有哪几部,估计没几个人能答得上来,甚至你可以自己看一下四大喜剧之一的《第十二夜》,不真实感也很强烈。伯爵小姐奥丽维娅喜欢上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但在戏剧中她分不清楚薇奥拉跟她孪生哥哥塞巴斯蒂安的区别,最后尽管奥丽维娅原先爱的不是塞巴斯蒂安,但因为他的面孔与薇奥拉全然相同,所以两个人还是走向了生命的大和谐,步入婚姻。我看的过程真的是一脸问号,长相再相似,灵魂跟气息是不可能一样的,更何况人家还不是同性别的双胞胎,是一男一女,真爱他你会分不清楚谁是谁?OK,OK,短暂分不清也能理解,但最后不是真相大白了嘛,就因为长相相同你也愿意嫁她哥……只能说这样的爱情观真够坚贞超前的,21世纪的爱情观怕是都比不上。强行的大团圆结局就会让人觉得非常违和。吐槽归吐槽,但故事里的人物塑造跟情节确实浪漫有趣,而且莎士比亚牛逼的地方就在于,他在故事的结尾,让小丑唱了个曲收场,大意是说,这个故事就让大家乐一乐就行了,无关痛痒,相当于自我解构了,格调一下子升了不少。但是从完成度、知名度来说,喜剧跟悲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才说,悲剧的背后是价值,喜剧背后是虚无。
问题二:刚刚看完一遍,觉得结局很是遗憾,如果成龙没有出来就好了 @如果有来生 &他(杰克)明明是蒙毅的转世嘛,承认一下自己是蒙毅把她带出去再说不行吗? @Diane @僧冠帽
这两个问题在我看来是类似的,都是希望结局圆满,只不过一个是一起死,一个是一起活。我大学的泛读老师提到过希望男女主人公一起死的这种倾向,当时用的词叫作“圆形悲剧理论”,大意是说,如果男女主人公,有一人丧命,观众会更希望两人一同丧命,不然就会“hate”这样的结局,好像一人独活就打破了忠贞的印象,破坏了爱情的美好。《泰坦尼克号》伟大,公认经典,其实也打破了这种理论(但也不排除有的观众还是希望露丝不吹响那个口哨,选择跟杰克一起死)。在我个人看来,泰坦尼克号就已经处理得很好,不管是求生意志驱使,还是为了履行跟杰克的约定,露丝选择吹响口哨求生,在往后余生去到各种各样的地方,心中依旧带着对杰克怀念。如果两个人都存活,共度余生,当然也很好,但是人生就是充满了遗憾呀,没必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季礼说,在神话结局的处理上做得不够好,他希望改成不是杰克不愿意带玉漱出来或者不愿意跟她共死,而是希望改成环境逼迫,比如地宫塌陷,来不及救出她。我记得当时的弹幕,有一条说的是,现有的处理就已经很好了,我深感认同。可能导演是希望杰克的形象更加完美,但其实不用,因为强调环境,就会弱化人的自主意识(选择)跟作用。现代人的情感,生死相许的本就不多,杰克虽然也表达过,“感受得到玉漱的爱意”,我相信他是很喜欢玉漱的。但是,现代人的情感就是这样的,你很喜欢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后来分开了,你也不会死,你会难过一阵子,甚至很长一阵子,但时间久了也就好了,你依旧活得好好的,还是会爱上其他人,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在文章的结尾,我说,“这一夜终将过去”。(偶尔,我会对现代人的情感比较失望,像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里表达的“快餐式”的爱情,但现实貌似就是这样的,接受就好了。至于自己想要的,理想中的情感,那就自己去追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更何况,我自己好像也谈不上什么深情的人呢。)
问题三:关于神话2-功夫瑜伽 @避其锋芒 @LV先生 @四维狂客
神话不会有续集的,唐季礼亲口说的(在《影享》这个节目里说的),因为故事已经完结了,也没有什么可写的,没必要炒冷饭。功夫瑜伽可以算是续集,但跟神话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了,虽然我承认,看到玉漱画像的时候,还是难免心动。神话的主题曲很经典,甚至出现歌比电影红的评论,因为当时的词曲创作还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崔浚荣初版提供的曲目并不过关,唐季礼直接给否了,直到神话已经拍得差不多了,作曲家清楚了解了故事情节(有没有看过电影的demo我记不住了)后才创作出来的,词曲的风格也确实非常贴切,荡气回肠。而功夫瑜伽的结尾唱的神话主题曲,是以一种欢快的节奏演绎的,还伴随着欢快的舞蹈,当时我在影院就觉得有点难过,本质上还是一种解构吧,把过往严肃的爱情给消解了。
问题四:《古今大战秦俑情》跟《神话》对比 @情不知何起
两部电影除了涉及的历史背景相似,同样有一个人因长生不老药活到了现代,其他的真的没有什么可比性,完全是两部电影。秦俑是明确的轮回,命中注定的缘分,哪怕轮回以后,相逢过的人依旧会再相逢。神话则是坚守和等待,矢志不渝,情感上的表达跟秦俑没有任何相似,所以说是抄袭的话,我有点难以理解,因为看完电影,真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问题五:玉漱舞蹈替身问题 @霈琪 @学物理的小朋友
导演解说版里,唐季礼只说了从上海舞团请了优秀的舞蹈演员来教金喜善,并没有说使用替身,但是因为镜头有远近景的切换,也不排除有替身的可能。
问题六:这么经典的电影被你说得这么不堪说明你没什么水平,就这部电影让我十几年不忘,它就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很少电影能与之相比。 @痞子亮亮 &觉得豆瓣应该给9分@刘石
我个人还是没有办法把神话列为伟大的电影,其实经典我也觉得称不上,因为自己心中的衡量标准还是有的,所以我只会强调我很喜欢神话,甚至觉得它被低估。但是经典跟伟大的作品,是要能跨越时空的,不仅当代的观众觉得好,而且哪怕过个几十年,依旧能受到新一代观众的认可,这样才能算作经典。作品的质量要非常非常高,底蕴非常足才行。就像《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这些经典,我以前以为我不会看这么老的电影的,画面都是黑白的怎么看得下去了?可真的看了才知道,经典就是经典,隔了几十年了,哪怕画面黑白,你还是觉得它好。我不觉得神话能好到这个地步。大学教我《情感哲学与情感教育》的杨岚老师说,如果你只看金庸小说,那么你就会觉得金庸小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了。言外之意,要放宽眼界,不要只看自己喜欢的,否则视野就会受限。李健在参加歌手的时候,他说过一段关于之前喜欢过的音乐的说法,大概意思是说,他以前也喜欢流行音乐,听流行音乐,但是随着他自己做音乐,审美的不断提高,就再也听不下去以前听的音乐了(他在歌手节目里推荐的唱片我几乎都没听过,我还处在听流行音乐的阶段囧),他说会怀念,但是不会再听了。听他说的时候,我还是很有感触的,因为人确实在不断变化,很多以前喜欢的东西,现在就觉得幼稚了不再喜欢,这是很正常的。神话对于14、15岁的我来说,确实很惊艳,我很喜欢,但是随着年龄跟观影量的上升,其实很早就知道神话的艺术高度并没有很高,但我还是每年都看,因为我挺念旧的,这种喜欢的感觉会一直延续,直到现在我看神话都是看到最后一个字幕放完。即使这样,我也不能保证以后一定会每年都再看,也许哪天就跟李健一样,再也看不下去,只剩怀念了。目前我看的次数较多,且觉得电影又非常好自己也非常喜欢的其实是《东邪西毒》跟《12猴子》,当然,这两部加起来看的次数目前还没有神话多(继续为神话打call!哈哈)。
PS:我真的很懒,虽然偶尔想着好像《画皮》或者其他电影也可以写一写,但就是懒癌晚期,真的不想动,截图我也就不截了抱歉 @Ncopy。有评论也不一定能及时回复,还请见谅呀~~~
最后,能看完这么长篇的人,应该都是真爱神话,非常开心有这样缘分,同样这么喜欢神话,给你们撒花✿✿ヽ(°▽°)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银鲜目江探 | 来自内蒙古
这部电影算得上是大制作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已经完爆好多国产片了。豆瓣评分就那样吧,国产电影能给个7分就谢天谢地了,怦然心动(我看过三遍)这种电影我觉得水分太大,为神话感到不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aberkk | 未知
我也觉得这是特别棒的电影,我不会从情节什么的去评价,就是看完之后感觉好看,打动我了,尤其是成龙被军队围困时的打斗场面,借一颗飞起的头颅眼睛观看整个场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