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为啥近些年来华语乐坛正走向衰落?

7566787 回答数5 浏览数1679
小时候感觉华语乐坛优秀的歌曲特别多,有很多天才级别的艺术家,但是目前的新歌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歌词的深度也不如从前,一直不明白其中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good28hail | 来自北京
上周,老牌摇滚歌手郑钧上热搜了,因为一段言论:
郑钧在节目里直言不讳道:现在所有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
郑钧说道:原来的一首歌火,是因为它本身好听,听众记住的是这首歌,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是因为唱歌的人,因为人火,大家就觉得这首歌应该火。
而好和坏的标准,已经没了。
郑钧的这段话,瞬间在网上炸开,一下子唤起许多人的回忆,我们曾爱过的华语乐坛,好像真的一去不复返。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曾有某盛典颁布了年度十大金曲。


然后……作为一个每天挂着耳机的人的我发现,我竟然一首没听过,不止我……评论区的一众网友也表示一首没听过。
反观近些年的流行音乐,人们在高唱的是《学猫叫》、《123我爱你》……


音乐不再只是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而成为了歌迷粉丝之间的人气游戏,哗众取宠的道具。
我们不禁发问,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是我们老了,还是华语乐坛病了?


在网易云音乐,曾有这样一个评论,获得了12.5万个赞:


虽然这样的话语有些绝对,但说真的,好怀念那个曾经的华语乐坛。
让我们一起把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我们父母这一辈捧上神坛的歌手是邓丽君罗大佑李宗盛张学友……
人们沉醉于邓丽君身上的气质,迷恋着她动听的歌喉,明白了最动听的誓言就是“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人们也迷恋罗大佑歌里强烈的人文气息和思想深度。


又有多少人曾听着李宗盛入眠,却越听越睡不着。


还有一支不得不提的华语乐坛的乐队代表——beyond。黄家驹在演唱上眼神坚定赤裸着上半身抱着吉他的样子,是多少人记忆里珍藏的画面。


这些歌曲,曾承载了无数人的疯狂与信仰,又有无数人因为这些歌热泪盈眶。
除了他们,还有王菲、张雨生、许冠杰、王杰、谭咏麟、陈百强、周华健、崔健、李克勤……因为篇幅原因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紧接着,时间来到了属于8090一代的21世纪。


随着一声“喔”,一个名为周杰伦的年轻人横空出世,华语乐坛的第二个巅峰期悄然而至。


2000年——2008年,是80、90一代心里抹不去的“神仙打架”的黄金时代。
先说21世纪的领军人物”周杰伦“,可以这么说,你可能不是他的歌迷,但是你一定听过他的歌。
纯爱的《七里香》、《简单爱》、《甜甜的》、《蒲公英的约定》、《星晴》……


中国风的《青花瓷》、《烟花易冷》、《千里之外》、《菊花台》、《兰亭序》、《东风破》……


嘻哈风的《双截棍》、《龙拳》、《止战之殇》……


暗黑风的《以父之名》、《夜曲》、《威廉古堡》……


没有人知道,那个名叫周杰伦的少年脑子里都在想什么,他的歌,摒弃了上个世纪的字正腔圆,而是含糊不清地唱着爷爷泡的茶、米兰的小铁匠、西元前的爱,甚至还有1943年的上海。
多少人把QQ签名改成了“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的屋檐”,又有多少人把QQ空间的背景音乐改成了《说好的幸福呢》。
当然,不止有周杰伦,还有无数为我们留下经典的音乐人。
孙燕姿的《遇见》、《我怀念的》、《天黑黑》、《逆光》成了多少人抹不去的回忆。


蔡依林的的《日不落》、《舞娘》、《爱情36计》、《倒带》、《特务J》,唱出了多少女孩的洒脱和执着……


林俊杰的《江南》、《小酒窝》、《不潮不用花钱》、《一千年以后》又紧接着一个个传遍街头巷尾。


SHE的《波斯猫》、《不想长大》、《中国话》、《恋人未满》唱出了多少女生的青涩懵懂……


张韶涵的《寓言》、《梦里花》、《隐形的翅膀》一首首地撞进了无数人的心脏……


不止他们,还有王力宏、五月天、王心凌、潘玮柏、杨丞琳、梁静茹、刘若英……他们用一首首金曲为我们的青春烫下记忆,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最美好的年华。
华语乐坛的第二个巅峰期的歌手们和上个世纪一样,他们也不只是诉说着情爱,也在歌曲中夹杂着对这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比如周杰伦最近就在ins上感叹,自己16年前写的《以父之名》,现在还在流行。


《以父之名》里,美声、钢琴solo、祷告声、枪声……构成了宏大的编曲,阐述着人性的罪与恶,让人永远都无法忘记那句“仁慈的父,我已坠入,看不见罪的国度。”
反家暴的《爸,我回来了》。


有关禁毒的《懦夫》。


号召环保的《梯田》。


五月天为LGBT群体发声,写出了《拥抱》、《雌雄同体》、《爱情的模样》等一系列歌曲。


林俊杰为台湾风灾写下了《妈妈的那鲁娃》,渴望唤起大家对大自然的关爱。


SHE在歌曲中高唱女性的力量,唱出”那是谁说,女孩没有rock n‘roll“'.


正是因为这些一代代音乐人的努力,才填满了我们一代代人寂寞的耳朵,也在这些音乐的影响下,我们成为了更好的人,继续用我们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但是,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华语乐坛好像突然断层了。
我们去KTV,唱的依然是十年前的《日不落》、《简单爱》、《醉赤壁》、《欧若拉》、《绿光》、《倔强》、《小情歌》……甚至二三十年前的《山丘》、《吻别》、《心如刀割》、《月半小夜曲》、《海阔天空》……
放眼我们的大街小巷,播放的歌是——
”轻轻贴近你的耳朵——“
”我应在江湖悠悠——“
”我们一起学猫叫——“
不禁让人担心,等10后这一代长大后,他们留下的童年记忆是什么?会是数不尽的某音神曲吗?
有人曾在网上提问,今年有什么出圈的华语流行歌曲吗?
评论里清一色的回答是《卡路里》。


仔细想想,似乎是的。
今年,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句歌词不是”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不是”那些你很冒险的梦我陪你去疯“,而是”燃烧我的卡路里“。
1⃣️唱片行业没落,网上的盗版歌曲比比皆是,写歌出歌早已不赚钱,对歌手来说,有这个时间不如多跑几场商演。
2⃣️早年的老牌歌手,大多结婚生子成了半隐退状态,只剩下几位还在苦苦支撑,虽出现了华晨宇邓紫棋李荣浩等新人,但大多数的新人还是浩浩荡荡地奔着流量去,所谓地带领C—pop走向世界也成了纸上谈兵。
3⃣️听众的要求也一再降低,从当年的还算言之有物的网红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到现在的《学猫叫》、《123我爱你》……


也许我们都该反省——
是什么把流量捧上了天?
是什么降低了好音乐的门槛?
是什么造成我们的审美水平急速下降?
郑钧在采访中说到过:


”美好的东西,它一定是对的。结果你今天回头还会听披头士,你还会听贝多芬,原因是它是经典永恒的东西。“
也许这个世界很浮躁,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我们都能静下心来,让它慢一点,再慢一点。
也许这个时代已经没了唱片行,但希望,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间唱片行,永不消亡。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pttwfltbn | 来自北京
这是华语流行音乐“最坏的年代“。

6月23日,第29届金曲奖颁奖典礼在台湾举行,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都对这个昔日备受瞩目的权威奖项失去了兴趣。

同一天,腾讯视频的女团选秀节目《创造101》举行决赛,微博被“杨超越第三”、“杨超越划水”等话题大面积刷屏,媒体接连围绕杨超越写出几十篇“10w+”,金曲奖却无人问津。


6月27日,屹立香港30年的知名唱片店“香港唱片”金钟店宣布结业,另一间分店也将会在近期关门。创始人萧劲展称:“唱片行业已经没有未来。”


明明周杰伦、五月天、林俊杰、F.I.R等人扎堆发碟推歌的2004年,仿佛还在昨日。可是到了今天:周杰伦宣布不再推出唱片,只出单曲;林俊杰金曲奖上惨淡收场也没人关心,王力宏去年出的专辑被批“难听”,F.I.R分崩离析……


当周边被抖音神曲包围,当KTV的热门曲停留在10年前,当你再也说不出任何一个新人歌手的名字……

我们不得不承认,华语乐坛已不复当年盛景。


/专业的颁奖礼没流量
有流量的颁奖礼“分猪肉” /
已经举办了20多年的台湾金曲奖,一直以严谨的专业态度来评判奖项,是华语乐坛中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之一。历年来,歌手都把金曲奖视为自己音乐事业的里程碑。

金曲奖20多年来的得奖名单,也仿佛是华语乐坛的编年史:陶喆、王力宏、孙燕姿、张惠妹、周杰伦、S.H.E……

当每一位得奖人站在台上,或哽咽、或热泪盈眶、或微笑淡然,这些经典的瞬间都是整个华语流行乐坛的缩影。


https://www.zhihu.com/video/997461304029917184
回忆杀:金曲奖历年经典片段
但近几年,金曲奖却逐渐走下“神坛”。
今年的金曲奖显得十分黯淡。从提名之初便显得寡淡无味:
最佳男歌手提名:陈奕迅、林俊杰、宋念宇、李玖哲、许书豪
最佳女歌手提名:张惠妹、徐佳莹、彭佳慧、Faye(F.I.R前主唱)、吕蔷
多亏了几位乐坛前辈,最佳男女歌手的提名勉强撑得起台面。
再看标志着乐坛新鲜势力的“最佳新人”的提名:
郑兴、茄子蛋、J.Sheon、李权哲、阎奕格、苏佩卿、丁世光


这些陌生的新人名字让人不得不感叹,现在唱片公司推新人都如此“低调”吗?


我们再看17年前的金曲奖“最佳新人”提名:
周杰伦、孙燕姿、戴佩妮、范玮琪、林凡


同样是新人,现在的“华语新人”已经严重偏离当年的“最佳”定义了。
其实这也是当今华语乐坛的现象,从前引领音乐圈、竞争激烈的颁奖礼,现在已经没落到毫无看点。
无独有偶,香港地区曾经的四大颁奖礼越搞越寒酸,不仅没人关注,甚至连自家电视台都不转播了。


内地的颁奖礼也好不到哪去:中歌榜、音乐风云榜、MusicRadio中国TOP榜,沦为了分猪肉的水奖,流量成为大陆颁奖礼的主要衡量标准。

小鲜肉当道,粉丝们的打歌刷榜严重干预了奖项的设定。粉丝们为了打歌刷榜,买偶像的数字专辑的时候砸钱毫不手软,甚至一个人就买同一张专辑买了几百张。


被流量明星充斥的某音乐榜单


/ 死循环:歌手不赚钱,歌迷不付钱 /

徐佳莹今年凭借《心里学》拿下金曲奖歌后,并同时夺下“最佳国语专辑”。听众们在替她高兴的同时也心疼她,《心里学》是她出道近1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但却不是一张付费专辑。其实,这根本不是一张能赚钱的专辑。


事实上,现在歌手光靠做专辑,能赚钱吗?能回本吗?
传统唱片时代歌手确是能通过纯出碟获利,因为那时候是动辄几百万的销量。而现在歌手要想持续唱歌,就必须依靠演唱会、商演、拍戏、录综艺。
和专辑收入相比,现在出专辑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所以,唱片公司大幅度削减了出专辑的预算,出片量骤减。原创音乐人和小乐队则用拼命工作赚来的钱,自己贴钱去做原创专辑,自嘲“做唱片纯粹是因为爱”。


去年4月,经营了27年的香港信和唱片店结业,创始人张家裔感慨:“今日世人可以接受95港币的一碗日式拉面,15分钟吃完后被人臭脸赶走,但他们会抱怨一张标价140港币的欧洲直接进口唱片,为何这样昂贵!”

那“白菜价”的数字专辑呢?诚然,如今网络时代,数字专辑已经司空见惯,付费收听的意识却还是不够普及。

一方面,偶像歌手的粉丝们疯狂重复购买刷销量;另一方面,很多优质音乐人千辛万苦做出的作品,被很多人以网盘链接等形式“免费收听”


很奇怪,在传统唱片时代,付钱买唱片听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怎么来到网络时代,人们却忘记了这件事情呢?甚至连某公众人物都敢宣扬“音乐不应花钱”言论,这难道不是华语乐坛的可悲之处吗?没有好的盈利和激励机制,优质的音乐人如何获得回报和肯定?


音乐人辛辛苦苦制作出一张专辑,听众却不承认他们的劳动,这无疑是最打击创作热情的举动。如此一来便陷入了死循环:歌手出碟,听众盗版获取,歌手无创作成本,听众大骂乐坛没落……


/ 音乐社交的恶果:审美倒退,哗众取宠 /
流行曲是什么?
以前的流行曲是:
“只怪我们爱得那么汹涌爱得那么深”
“受不了看见你背影来到写下我度秒如年难捱的离骚”
现在的流行曲是:
“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洗脑的旋律和通俗的歌词,越来越成为大众审美的趋向。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普及之下,洗脑的土味神曲逐渐占据了传统流行歌的比重,从受众层面上几何级地传播开来。实际上现在的土味神曲颇像当年彩铃的传播模式,而区别在于,如今的土味神曲是以文化传播的姿态袭卷我们的音乐审美。
另一方面,过分宣扬的音乐社交也阻碍了我们对音乐的欣赏。热门歌曲底下动辄999+评论,10多条是热评,其中5条是煽情鸡汤,4条是杠精语录,3条是无脑求赞。音乐社交的设计初衷是给听众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却不料成为了吹水打趣的聚集地。


而真正的歌曲本身,却变成被消费的卖点。
我曾经听到一个人说:“《平凡之路》不就是被抖音带火的吗?”
听完他说,我真的很想给他一个白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dx | 来自广东
由张韶涵在《歌手》淘汰赛最后一轮的串烧所想到的:

题目很长,希望没有语病。

依照某种“约定俗成”的惯例,每一季的《歌手》最后一场淘汰赛都是最精彩的,首发歌手拼尽全力保住位置,可以顺利进入总决赛。补位踢馆歌手放大招为了能够在突围赛里有一个好位次。自然而然,上周五的比赛一扫以往的沉郁和阴霾,在音乐性和观赏性都有很大提升。

这次想谈谈张韶涵的作品。
在以往几季,歌手为了好的演出效果和成绩,都会选择串烧经典作品。然而,由于许多串烧只是简单拼接歌曲,并未考虑其制作合理性和歌曲的人文内涵。就会有张信哲的惨案。突围赛的《致光阴》就是一个煽动观众情怀为自己拉票的很好方式,很成功,但也差点毁了阿哲老师的名声。还有他决赛夜店土嗨般的《爱如潮水》,他对自己的作品也不放过。

我们再来看张韶涵带来的作品。《漫步云端》由“每一个人都在挣扎”起句,歌手本人的形象就在此建立,随后接上的《欧若拉》《不痛》《遗失的美好》,她的编曲思路没有像大部分串烧歌曲一样把几首歌找到某种联系,变成看着像一首歌的样子,然而大部分歌曲这个联系是十分尴尬且生硬的,就会变成“冗长的大杂烩”。张韶涵把自己的经典作品切割成一幕幕画面,通过阿卡贝拉的人声垫底,作品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就凸显了出来。vocal的暖色调和并没有用力过猛的演绎,自己的作品让自己处在一个舒适区,而在这个舒适区她是“无敌”的,所以即使有情怀牌的竞技因素在,也会让人十分动容。

令人感动的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张韶涵选择的自己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华语乐坛黄金时代的一个缩影。

七十年代,所有的收音机都在放《小城故事》,八十年代,《冬天里的一把火》令不少年轻人为之疯狂。九十年代,港台巅峰的娱乐产业把四大天王和小虎队送来大陆各个角落,大陆由崔健、窦唯带领起来的摇滚乐也在快速发展,千禧年前后的十年大概是中国音乐市场最繁荣的时刻。

进入21世纪,福茂唱片、华纳唱片、索尼唱片、环球唱片等等响亮的唱片公司,缔造了华语流行乐坛世纪初十年的辉煌。

那是一个真正的天王天后天团的时代。

周杰伦出道的第一张同名专辑就获得了金曲奖。从此开启了属于他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第二张《范特西》是我认为周杰伦最好的专辑,《爱在西元前》的人文内涵,成熟的r&b制作,《开不了口》《安静》等流畅规整的流行音乐,《双截棍》划时代的嘻哈作品,即使他自己都无法复制自己的经典。

随后的《叶惠美》再度拿下金曲奖,贡献了hook无比舒适的《晴天》以及《以父之名》《三年二班》我们现在还朗朗上口的歌曲。

2004年,《七里香》发表,真正的万人空巷,在音像店还流行的年代,几乎都在放“窗外的麻雀 在电线杆上多嘴”,我还专门买过磁带,现在早都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然而同年,林俊杰在这一年发表了《第二天堂》专辑,《江南》也成为年轻人mp3音乐中的一首;王力宏做出自己最好的《心中的日月》,吸收了美国流行音乐文化,R&B和东方音乐的结合更能看到他在音乐开拓上的野心;飞儿乐队吸收日本和西方摇滚乐的专长,将巴洛克曲风的华丽摇滚、乡村摇滚、雷鬼融成一张同名专辑;五月天《倔强》;陶喆带来的西方节奏布鲁斯的风潮;孙燕姿的《Stefanie》,王心凌的《爱你》《第一次爱的人》,SHE《super star》《波斯猫》,张韶涵《欧若拉》《遗失的美好》,和潘玮柏合作的《快乐崇拜》,蔡依林《爱情三十六计》,梁静茹初试pop rock的《燕尾蝶》,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等等

几乎每一首都在大街小巷传唱。在当时唱片公司发行专辑的思路甚至是比现在还要思考完善的,专辑完整度、和歌手个人形象的契合度、宣发设计都周全细致,我们能听到摇滚、嘻哈、雷鬼、R&B、电子乐、舞曲等等,真正的百花齐放。

同时在唱片工业辉煌的年代,音色的辨识度尤为重要,可片面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唱商”。唱片公司下大气力提升流行音乐的制作成本,同时有许许多多有想法、能够引领社会审美的音乐制作人,和歌手一起在录音棚打磨音乐,歌手本人唱歌时的咬字和情感表达(暂且称之为语感)自然得到很大提升,去听孙燕姿、萧亚轩、张韶涵、范玮琪、梁静茹等等许多人的作品,几乎都是和Taylor Swift一样的大白嗓,但这样的大白嗓通过录音棚的混音和自己天赋的音色结合,将音乐的审美性提升一大截。

代表性的例子是《我想和你唱》萧亚轩和张韶涵和素人合唱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和《欧若拉》,当选手用尽浑身解数,各种演唱技巧轮番上阵,改编熟悉的副歌凸显自己特色的时候,歌手一开口轻描淡写的告诉选手什么叫音色为王。选秀时代的声音和唱片时代的声音,唱功的比较失去了意义。这样一比较,今年的《歌手》苏诗丁和郁可唯和张韶涵比较,声音中的“人情味”总是差了一点。

而且这些歌曲的人情味,还有我们赋予这些歌曲独特的印记,和朋友走在放学路上,去KTV里,这些歌曲仍然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曲目,即使你许多年未听,旋律响起的那一刻,你总会想起中学时代的某些印记。

与唱片时代黄金时代同行的是网络音乐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与移动通讯公司的彩铃业务有很大关系,低于唱片数倍价格的彩铃使得《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香水有毒》广泛传播。当时制作一张唱片的成本很高,所以唱片公司一般不会采用彩铃等方式进行宣传,所以制作成本低廉的网络音乐瞬间席卷了华语音乐市场。人们接受了价格低廉的音乐之后,本就发展不完善的中国音乐市场开始了常年被盗版音乐侵占的日子。唱片工业从此一蹶不振,华语音乐市场经历十分艰难的过渡时期。许多唱片公司相继宣告破产倒闭,优质音乐作品的产出自然下降。

直到2014年Taylor Swift开始在中国售卖数字专辑,当时骂声一片,“听个歌还要钱,不听了!” ,到如今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不断壮大,渐渐从粉丝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现在人们已经觉得为音乐作品而消费是理所应当的,版权意识也比以前要强很多。

2004年之后,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快乐男声》等节目开启了中国音乐的选秀时代,热爱唱歌的人们成名的渠道更加丰富多彩,也比以前门槛要低了许多。自然也有诸如张靓颖、李宇春、周笔畅、张杰渐渐成长为华语乐坛的中坚力量,但选秀节目与粉丝经济的紧密联系使得“偶像的大量出现”,纯粹的歌手身份在市场上难以立足,音乐市场的良莠不齐也与此有一定关系。

盗版音乐和选秀节目对唱片工业的冲击巨大,唱片工业一蹶不振,在21世纪初迎来黄金十年,也迅速走向衰落。流媒体的时代,现在人们卖唱片大多是用作收藏,音乐制作的成本降低,也有许多优秀的独立音乐人出现,但是似乎很难出现像21世纪初左右的十年的异彩纷呈的华语乐坛了,有那么众多流派的音乐引领人物,市场流传的音乐兼顾音乐性和商业性。

似乎,流媒体时代的音乐缺少了些仪式感,但多了很多参与感。
那样的黄金时代,也只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ovour | 来自上海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以更多,更自由,更个人的音乐时代将要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lboy | 来自北京
这个问题...挺大的,和我在回答中经常提到的“华语乐坛实体唱片业大崩溃”有关。我结合一些资料和个人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见闻,尽量把回答说全。
我对华语乐坛的关注时间其实很短,大概就2000年至2003年那段时间,而且仅限于国语歌曲,不过那段时间的确收集了不少磁带,也算捉住了华语乐坛最后的尾巴了吧——能亲眼目睹孙燕姿、周杰伦等最后一批天王天后的崛起,也算心中无憾了T_T...之后,便是“华语乐坛实体唱片业大崩溃”。那么这个时间、这个崩溃的“节点”是哪一年?
是2004年,那一年出现了以《老鼠爱大米》为代表的一大批“网络歌曲”,还有《猪》、《两只蝴蝶》等等等等.....与之相伴的——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是彩铃sp业务。《彭博商业周刊》的《听说音乐复活了》一文中写道:“它(指《老鼠爱大米》)脱离传统音乐制作和发行渠道,单月彩铃下载量达600万次,超过朴树和刀郎全年专辑销量的总合。”——朴树的《生如夏花》销量100万张,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销量400万张,这样的销售成绩放在现在也是无法想象的。自2004年至2013年整整十年,被音乐从业者视为“黑暗十年”。哦对了,即使到现在,凤凰传奇的走红依然是“单曲彩铃”模式:如果你问我凤凰传奇出过哪些专辑,我只能张口结舌;但若问有哪些大热单曲,中国人一定随口就来...悄悄说一句,我爹的彩铃就是《月亮之上》和《荷塘月色》,配爱疯哦~~~不过最近铃声改韩磊版的《鸿雁》了...
网络对音乐产业的冲击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没人买CD了,物质载体变成mp3。太合麦田唱片的宋柯说过“唱片已死”,这也和我的观感一致。2004年,我入手了人生中第一个mp3:三星yepp yp-55v,圆圆滚滚如潜水艇状。此后虽然还买些CD拷入mp3中,但下载已成为接触音乐的主要手段。家乡中那些熟悉的音像店,要么关门要么转型要么从市中心搬到僻静角落。CD成为收藏品,脱离了原本用于传播音乐的功能。
既然没人买CD,唱片公司就赚不到钱。已成名的天王天后还能利用原有影响力吸收粉丝的钱,苦的是新人,永远出不了头。唱片公司不愿再赔钱推出新人。回想一下,2004年至今,脱离选秀平台,仅靠老老实实发唱片而成名的新人有多少?好吧,我对华语乐坛久不关注,勉强只能说出苏打绿的名字。请注意,陈老师、五月天、信乐团都在2004年前出道,只是有的是在2004年以后成名,这不算新人。田馥甄的单飞有组合的人气继承,也不算新人。粤语地区的话,谢安琪算吗?我对粤语乐坛不太了解。邓紫棋的走红依托于电视节目秀。而且这些2004年后出道的新人,人气能和2000年那拨出道的比吗?我很怀疑...
由于“单曲彩铃”业务的走俏,也就没人认认真真制作CD,反而去捣鼓网络红曲,于是如你所见,神马《求佛》啊《那一夜》啊《香水》啊《小白脸》啊之类稀奇古怪的歌曲就冒出来了。曾经,“彩铃”是很多独立音乐人(究竟这算不算音乐人呢?)的获利途径,一首能广泛传播的“网络歌曲”能获利数万乃至数十万之多。我不能义愤填膺的指责他们“搞坏了大环境”,因为“大环境”已经“那样”了。
由此又引发对音乐节目的连锁反应。在2000年左右,家乡电视台引进了一档香港音乐节目《超级乐坛全接触》,不知各位是否有印象,我当年可是忠实观众啊。很多令我“看完爱慕微后冲出去买磁带”的歌曲即由这档节目获知。我第一次知晓周董大名,是他的《星晴》在节目上打榜,不过令我冲出去买磁带的是《龙卷风》。还有孙燕姿的《天黑黑》、达达乐队的《节日快乐》...对我影响颇深的日本乐队Dragon Ash,也是通过《超级乐坛全接触》的节目播放其爱慕微得以接触。而如今,没有新专辑,没有新人,没有打榜,这些音乐节目(包括电台/电视台)如何生存?
再后来,连天王天后都卖不动唱片了。怎么办?开演唱会。唱片公司转型成演艺经纪公司。于是你看到天王天后们开了一圈圈全国n个城市巡回演唱会,这下彻底的没有新专辑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今天选秀节目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大家还在一遍遍唱十几年前的老歌。去年《我是歌手》第一季沙宝亮唱了《鸿雁》,今年韩磊大叔又唱了一遍...汪峰老师的歌都被唱了好几遍了喂~~说到汪峰老师,虽然大家总是黑他,但我不得不为他说句好话:2004年后他一直在坚持推出专辑,特别是离开华纳唱片后,他还推出了《怒放的生命》、《笑着哭》、《信仰在风中飘》、《生无所求》、《生来彷徨》,而且动辄是双专辑。别的不说,他的歌曲真的丰富了选秀节目贫瘠的歌曲库啊!!
互联网摧毁了传统的大唱片公司的垄断地位。当年EMI和华纳明争暗斗,大家还有印象吧?尤其是华纳,建立的“天后宫”为人津津乐道。而且华纳对内地歌手的提拨颇有作用:朴树、达达、汪峰、那英...但是实体唱片业崩溃后,大唱片公司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华纳、百代、新力近几年在华语乐坛几无作为。
我一直认为,华语乐坛的衰落是大环境的作用,而非自身实力不济。目前大环境已有改善的苗头。你知道,美国实体唱片业同样经受了互联网的冲击,但相较天朝,音乐人还能出专辑、赚到钱。原因有很多,比如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Napster当年给告到倾家荡产,颇有杀一儆百的作用),完善的演出市场,以及尽快适应互联网。iTunes早年是一个在线音乐销售平台,苹果利用此占得先机,虽然大唱片公司对苹果这种虎口夺食的行为很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现在音乐在线播放市场又蓬勃发展。
如果说早年超女、快男之类电视选秀节目聚焦于“明星”,即将初期的人气宣传积累工作放到电视节目中完成,那么现在互联网的作用则在于“作品”。《中国好歌曲》是公开宣称要挖掘好作品的节目。其它渠道没那么高调,但也在作同样的事:豆瓣、虾米、乐童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让独立音乐人发声。互联网的一大作用是提供平台,将大而全的音乐市场化整为零,为独立音乐人提供机会。比如一直独立运营的左小祖咒和逼哥李志。李志对版权有极高的重视,当年在微博上对盗版宣战,所以仅能在网易云音乐上在线听到他的歌。而且,他真的赚到钱了!
我说过,互联网摧毁了实体唱片业,而且由于天朝音乐市场的天生缺陷,实体唱片业的崩溃影响到音乐作品质量。但是听众有音乐需求,音乐人有创作欲望,中间缺乏的仅是一座“桥梁”,互联网即提供了这个桥梁。想到此,我们应该乐观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