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wOaaorS
| 来自北京
我是后天练习的BTV和法兰左,自由潜水过程中可以随意切换。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很多不同情况的BTV,有一部分天生的BTV,有一部分后天生活习惯中形成的半BTV。
BTV的定义和与原理
BTV是法语(Béance Tubaire Volontaire的缩写),通常英文也描述成hands free equalization(免手平压),学术一点的翻译是“耳咽管自主开放” 。意思是可以自主控制耳咽管的开合,来达到耳压平衡的效果。大部分人用的阀式和少部分人用的法兰左都需要主动的把气顶进去耳咽管,从而达到耳朵。而btv不需要顶气,直接自动打开耳咽管,气就进去耳朵了。通常在做btv的时候,会伴随“咯哒”,“噔噔”的声音。
BTV涉及到哪些肌肉的控制
很多人以为能够动耳朵就能做btv,而且很多本身会做btv的人也感觉是动了耳朵了某个地方,但具体是那个地方,又说不清楚。 其实btv用到并不是耳朵的肌肉,而是软腭的肌肉,更具体的来说是软腭当中的腭帆张肌,腭帆张肌和耳咽管有相连的部分。软腭就是在口腔里的上颚往喉咙里延伸,比较靠后的软的那个部分。这个肌肉大部分人平时很少主动的用到。通常都是被动的用到。腭帆张肌的收缩,能拉开耳咽管。
BTV是什么样的感觉
大部分btv的人,无法描述btv的具体感觉,因为btv涉及到的肌肉太细小,形容起来太抽象。但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过btv的感觉。很多人在吞咽的时候,都会听到耳朵“咯哒”的声音,其实这个时候做的就是btv,或者说吞咽的过程激发了btv。因为完成吞咽这个动作的过程中,其实涉及舌头,软腭,和咽部的肌肉,其中就需要软腭和腭帆张肌(属于软腭中的一处细分肌肉)的参与。大部人吞咽的时候,软腭和腭帆张肌就会收缩,从而拉开耳咽管。所以,很多人在水肺潜水的时候,都是用吞咽来平衡耳压的,其实跟btv平衡耳压的原理是一样的。在练习btv的过程中,如果能把吞咽的各个步骤区分开来,做到只吞不咽,或者说只做吞咽的前半部分,就能做出btv。
另外,很多人打哈欠的时候也会激发到btv,通常打哈欠的时候,先会有“咯哒“一声,接着才是轰隆隆声。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同样也会需要软腭和腭帆张肌的收缩来达到,所以当腭帆张肌收缩的时候,就拉开了耳咽管,“咯哒”就是拉开耳咽管的声音。后面“轰隆隆”的声音,是由于拉开耳咽管之后,声音的传导增加导致的。
做BTV的时候,从外面看是怎么样的?
有80%的人在做btv的时候,舌根和脖子的动作跟做法兰左时是相似的,就是在做抬舌根的动作(很多人没意识得到),法兰左动作大一点,btv相对来说小一点。法兰左的抬舌根目的是为了把口腔的气顶到耳咽管。btv的抬舌根目的时为了通过抬舌根,用舌根去顶软腭,从而带动软腭和腭帆张肌收缩的目的。其实我们在吞咽的时候也有这个抬舌根,舌根顶软腭的步骤的。通常通过抬舌根来完成btv的,我定义为“初级btv”
不过有20%的人在做btv的时候,不需要抬舌根来带动软腭和腭帆张肌,直接能够控制软腭和腭帆张肌来拉开耳咽管。这部分人在外面开,脖子的地方基本没动,或者动得十分轻微。不过如果让他张开嘴巴来做btv,会很明显看到软腭的动作。这种不需要抬舌根来完成btv的,我定义为“高级btv”
BTV的法兰左的交集
上面提到“初级的btv“,需要通过抬舌根来完成,动作跟法兰左相似。所以大部分的”初级btv“,如果捏着鼻子做btv,其实就会做成法兰左。所以有部分人在在自由潜的时候,是可以法兰左和btv切换的,在与是否需要捏鼻子。
也有部分人在练习抬舌根和法兰左的时候,偶然原因激发到软腭和腭帆张肌,同时就把btv也练出来了。
在实际教学当中,BTV会遇到的问题
- 一部分btv在自由潜过程是很顺利的,所有东西的控制,天生协调得刚刚好。
- 半个“btv”,这种情况的btv通常时只能控制到软腭和腭帆张肌,能让耳朵能发出声音。但是没办法同时控制到声门的开合。在自由潜水的应用过程中,btv和法兰左也一样,需要先关声门的。所以有一些btv正立攀绳,btv是能做通的,顺利下潜。但倒过来, btv就没效果了。这种情况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声门的问题。也有一部分是倒过来肌肉需要抵抗重力影响,需要适应的原因。总结来说,如果要让btv能够顺利应用到自由潜,需要先控制声门关闭,跟着在控制软腭和腭帆张肌的收缩。
通常什么样的人会在后天形成BTV或者半BTV
1.空姐和飞机师。职业使然,在飞机上频繁的上升和下降,身体本能需要适应环境,长时间以来会激发出btv。我教过大概10个空姐和飞机师,95%都是btv
2.水肺教练。很多水肺教练,在初期的时候用的是吞咽来平衡耳压,长期的环境适应,慢慢就会把btv从吞咽里分离出来,从而形成btv。
3.部分小时候有鼻炎的人。(这部分人我还在总结原因当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