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系列会持续写下去并不出意外的话它的焦点会主要在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期间的各种分散的片段,当然对于在这以前的历史背景也会具体给出设定)
19世纪由德意志人绘制的君士坦丁堡地图
19世纪后半叶的君士坦丁堡,传统城区部分由由卡匹托区、大皇宫区、佩拉马区、普拉提亚区、佩特里翁区、第布里洛菲区、福兰卡区、克塞罗福斯区、圣使徒区、德芙特隆区、潘普东区、特里东区、基内齐翁区和加拉太区14个城区组成。而在过去狄奥多西城墙以外的郊区以及金角湾北岸、博斯普鲁斯海峡西侧都在本世纪内兴建了大量新城区(因没有历史参考对照暂时不命名),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成果也令电力路灯和有轨电车的普及为这座古城添上年轻的妆容。不过在当下很少会有人想象到的是,这14个历史悠久的城区中除加拉太之外的另13个在不到一台世纪以后都将被合并为一台庞大却又仅仅是这座城市日后一角的“老城区”。
在大理石海(马尔马拉)的另一侧,则坐落着首都古老的卫星城赫里索波利斯( Χρυσούπολη/Chrysopolis),而赫利索波利斯的南边曾经是另一座同样古老并以公元451年的那场基督教公会议留名于史册的小城查尔西顿(Χαλκηδόνα/Chalcedon)。查尔西顿城在几个世纪前的一次瘟疫中受到重创,随后城区被废弃、难民们向赫利索波利斯或是海对面的首都移民,如今仅留下几座零星的教堂和住宅,并随着赫利索波利斯城区的扩张逐渐成为了它北边邻居的一部分。本世纪前半叶,赫利索波斯在行政上已基本被君士坦丁堡所整合,其在不久的日后也完全合并入罗马尼亚的首都。
卡匹托区(Καπητώλινους/Capitolinus)以旧罗马城七丘之一的卡匹托丘命名,坐落于君士坦丁堡七丘中的“第一丘”。卡匹托丘在古罗马时代是祭祀诸神之地,而在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城后这个名字则被赋予了城市半岛最尖端的元老院贵族区,也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大学校址所在地。如今首都的新旧权贵大多在博斯普鲁斯西侧的海滨修建了奢华的住宅并移居至彼处,卡匹托区则保留了一部分官员和名门的地产和已被重修改建为君士坦丁堡大学法学院和神学院分部的原古时大学旧址。两座学院的附近于上世纪修建了一座完全仿造古典希腊建筑的新罗马博物馆,馆内收藏着来自帝国统治下的近东各地、意大利半岛乃至印度和东非的诸多珍贵文物,整座博物馆与其藏品都象征了其被建造时帝国的强大和她脚下土地的历史文化之厚重。同时,卡匹托区也享有着十分优美的绿化环境。
新罗马博物馆正门
紧临卡匹托区南边的是大皇宫区(Μεγάλο Παλάτι/Mega Palace),由于是千百年以前帝国沿用了数个世纪的大皇宫所在地而得名,位于君士坦丁堡第一丘和第二丘之间。大皇宫曾被拉斯卡利斯王朝的皇帝更名为紫衣贵族宫,然而之后的、也是如今依然统治帝国的帕列奥洛古斯王朝将皇居前往了城市西北的旧布拉赫纳宫,又在1856年于博斯普鲁斯左岸沿海建造了华美的巴洛克式新皇宫并常居至今。大皇宫,或紫衣贵族宫的旧址在几个世纪前被相继改建为兵营、仓库和印刷厂,如今又在它的近旁建造了新的印刷厂和一座小音乐厅。大皇宫区实则还屹立着一座比起使该城区得以命名的皇宫本身更伟大、著名的建筑,那便是自尤士丁尼亚努大帝(或盎格鲁语言发音中的查士丁尼)始建以来见证了这座城市以及整个帝国所经历时光风雨的新罗马普世大牧首驻座地圣智大教堂(即Hagia Sophia)。大教堂可谓是新罗马城和整个帝国最负盛名的名片,在旧罗马城的圣伯多禄大教堂建成前始终是世界上最为巨大和宏伟的基督教穹顶建筑,即便今日也依然令过往者为之动容。大教堂的西南侧是同样宏伟而更加古老的皇帝广场和竖立着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经18世纪的罗马尼亚埃及学学者考证得知)的大竞技场,这两座历史悠久的古迹被完善地保留至今,经历了多次的修复。假使没有高卢人顾拜旦执意要将1896年的会场场地选址在希腊大区的小城雅典的话,这里也许本会作为第一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地而令君士坦丁堡更添一顶荣耀的桂冠。
大皇宫/紫衣贵族宫旧址
圣智大教堂
佩拉马区(Πέραμα/Perama)位于金角湾的南岸平地,正对着加拉太区耸立的高塔。这里从公元11世纪末到12世纪起就吸引了大量来自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商业城邦的商人和移民,当然,他们多半即是商人也是常住移民。这些精于营商的意大利人在佩拉马区建设社区和商站曾有数个世纪之久,使得这里在中世纪中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首度人口最多也最具有活力的地区。随着上个世纪至今最后的商业城邦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衰落,这里已不再有源源不断的意大利移民,世代居住于此的那些意大利人也早已融入了首都的社会乃至许多人早已不再讲意大利方言。不过,在一些总是以“守在皇帝与元老院身边的纯正罗马人”的优越感为荣的市侩首都本地居民每日里一刻不停地用他们刻薄的尖嘴嘟囔着吐出的君士坦丁堡俚语中,被唤做“意大利佬”(Ιταλός)可是代表着对方深切的恶意;尽管这些意大利商人的后代大多比罗马的本地商人朴实守信得多。时至今日,佩拉马依旧是首都的一台繁忙港口,除了这里的意大利君士坦丁堡人以外,来自罗马尼亚治下各地的更多移民也陆陆续续地涌进这片俨然十分拥挤的城区。同时佩拉马也是君士坦丁堡咖啡馆分布最多的区域,这种从也门的苏菲派修士那儿发源的饮料早在16世纪末就开始流行于首都的大街小巷,注入了君士坦丁堡市民所呼吸着的混浊匆碌而又掺杂着东方式惬意与神静的空气当中。
普拉提亚区(Πλατέα/Platea),这是一台在佩拉马区西侧的平坦城区,在这里生活的拥挤也仅次于人口最为密集的佩拉马区。普拉提亚区拥有着几个小码头和不少教堂,地势相对低平,是首都主要的居民区之一。它的西部以及一部分佩特里翁区的地皮上有几所不错的由新罗马牧首区投资建造的公立中学以及本世纪兴建的一两所综合性帝国大学。首都的一些家境不错的中上层中产阶级往往乐于定居在此,整个城区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是由这些“有教养”的城市中产阶级所主导,事实上,两个世纪以来都有不少学者、社会活动家、艺术家和诗人生于普拉提亚教育良好而秩序和谐的环境下。
紧邻普拉提亚区西北的佩特里翁区(Πέτριον/Petrion)位处第五丘北侧的缓坡和沿海平地之间,它在两个世纪前就兼并了附近的佩特拉社区和法纳里翁区。这个城区也拥有着众多的教堂,普拉提亚区的学校区也延伸至佩特里翁域内,它的南部还保存着两个古时的巨大蓄水池。除此之外,佩特里翁也只是一台平凡的城区,没有太多能够被介绍的事物。
第布里洛菲(Διπλοί Λόφοι/Diploi Lofoi),即两座山丘之意,是一台晚近才形成的城区,它囊括了狄奥多西城墙内的中东部城区的中央,包含了君士坦丁堡第二丘的西侧大部和整个第三丘,南部被古老的城市主干道所贯穿。主干道的其中两个节点上则坐落着君士坦丁广场和狄奥多西广场,在君士坦丁广场中央的记功柱上则依然骄傲地站立着以阿波罗形象铸刻的君士坦丁大帝铜像,狄奥多西广场的外围及记功柱却在地震中损毁,此后不再有重建过。第布里洛菲在17世纪短暂而动荡的共和国时期成为了首都及整个罗马尼亚的行政中心,旧时的新罗马元老院曾经坐落于此不过随着它在中世纪历史中逐渐形同虚设而被遗弃拆毁,但两个世纪前新兴的法纳尔阶层所领导的共和革命重建了元老院和古时拉丁旧罗马的政治制度。尽管巴列奥略家族在经过了共和国和走马观花的法兰戈普洛斯(Φρανγόπουλος/Frangopoulos,姓氏为“法兰克后人”之意,本位面一台起源于西欧贵族血统的罗马尼亚军事精英家族)王朝后重新得以执掌权力,但作为向新的社会阶层与时代的妥协,二元议会君主制在皇帝和元老院的共识下被采纳。新的包括了上下两院的元老院被建立在第三丘的顶端,使得第三丘如今也被称作元老院山,而第三丘与平缓的第二丘之间的高地上则分散着各类政府机构和首相、官员的宅阺。
待续……
<hr/>
君士坦丁堡市徽(公元1738—至今)
1884年的罗马尼亚主权领土以及罗马尼亚支配影响下的地区
从18世纪末开始,由君士坦丁堡的中央政府直辖的领土,同时也主要是罗马尼亚的历史传统疆界(深紫色)通常被称为“帝国核心”(Πυρήνας Aυτοκρατορίας/Imperial Core);此外1884年的帝国领土还由4个总督区(Δούζ/Doux)、4个帝国海外领(Αυτοκρατορικά Υπερπόντια Εδάφη/Imperial Overseas territories)以及从东方的元帝国租借而来的松江府罗马尼亚租界地(Ρωμαική Παραχώρηση Σοντζιάνκ/RomAIkian Concession of Songjiang)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