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试图从科学计算角度(AI for Science)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2022年以后,我们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相关AI方面的顶刊论文抛弃我们常见的模型-仿真或者模型-实验思维,发展到AI数据处理-总结实验结果上,这是对目前科研模式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而且从目前的信息来看,相关进展已经开始落地并实现。
大家都知道,科学研究普遍存在两种目的,一种是为了发现世界上存在的某些普遍规律,这通常适用于自然科学等基础科学,而另一种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通常适用于大多工程学科。但是随着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细节,越来越逼近真实世界,模型的复杂度也就越来越高,单纯的数学工具难以总结出有用规律。AI支持的科学计算就成了同时解决上述两种问题的一个途径。
1. AI 为什么可以 For Science?
从繁杂的相关关系中找到事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的方法其实有望被人工智能改变。从这个角度上看,人工智能对科学的改变不仅在虚拟世界中建立算法模型和模拟实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工智能可以独立完成人类科学家所给出的完整命题,并给出结论。
2. AI for Science的当前进展
就AI for Science领域,大众所知最明显的进展显然是AlphaFold以及其第二代。当然,还包括一些重复性比较高,比较依赖经验的领域,比如:
[天文]2017 年,Google AI 研究员Chris Shallue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 Andrew Vanderburg通过TensorFlow在距地球 2545光年远的开普勒 90 星系中成功发现两颗新行星,而不论是在此之前还是之后,AI都在相关领域发挥了大量作用,经过训练后的AI预测行星成功率高达90%。
此外,在类似偏微分方程求解等等一系列非常有挑战性的科学计算领域里,AI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而且,如果大家关注业界咨询的话,其实会发现目前AI的创业公司(甚至很多大厂)都已经在相关领域内开始布局,并大量培养相关的科学计算生态。
因此其实可以相信,目前相关领域其实正在开始落地并真正展现商业化潜力。
3. AI for Science的未来
尽管不管是从商业前景(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本领域内创业公司的融资速度),还是从学术前景来看,AI科学计算领域都有非常重要大价值,但是其实相关领域的几个关键问题一直在阻碍「科学+AI」进一步发展,而其中大多数都来自算法一线人员与科研一线人员相关知识的差距。
这里包括但是不限于,算法人员在设计AI时经常做出不切实际的假设,并且很少探索科学方法本身,但是相关领域的进展目前却主要依赖AI算法工程师的工作,这就导致很多跨领域的科学问题非常容易被忽略,而即使能够成功开展,也需要AI算法工程师与科研人员之间密切的交流。
比如在AlphaFold里,就有数十位各领域顶尖研究员的密切合作,才会带来AI在蛋白质预测领域的不断发展和真正落地。
所以,从这个角度,AI for Science需要开展更多相关工作,联系其各领域的科研人员,才能完成更多创新。
大概这样。
对于传统ISP方案,暗光画面的降噪困难在于,算法很难区别噪声和微弱的信号。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AI通过学习足够多的样本,能够将噪声和信号之间的区别“学习”出来。如此可以精确地去除画面噪声,进而对画面进行提亮。
在2018年,英特尔团队在《Learning to see in the dark》论文[2]中提出,可以使用神经网络来实现传统ISP的全部功能,即输入是raw图,而输出是RGB图。虽然属于实验室里的工作,但该方案展现出了惊人的效果表现。
如下图所示,前两张图分别是传统ISP算法能达到的一般效果和最优效果,而右图则是AI-ISP的效果。
由于AI-ISP的处理过程有着很大的计算需求,对于移动设备来说,通常很难实时处理高分辨率的视频拍摄。为了能让算法推理(或训练)更加高效,出现了专用的AI芯片,包括是开头提到的独立影像芯片。在设计上牺牲一定通用性,换来专用业务下的效率提升。
AI 芯片和传统芯片有何区别?专用芯片的出现,就是AI-ISP算法落地成熟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