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芭蕾独舞《天鹅之死》

lanfeng0924 回答数1 浏览数991
1.《天鹅之死》起源


著名的《天鹅之死》竟是临时救场的作品?1907年的一次晚会,安娜·巴甫洛娃应邀表演《天鹅湖》的双人舞,可男伴临时缺席。为了避免她的尴尬,青年编导福金临时为她编排了一段独舞《天鹅之死》。
在短短几分钟内,她掌握了全部的动作,而贴切的情感表达,让这次演出顺利完成,也让《天鹅之死》被奉为经典。

2.以美对抗死亡

《天鹅之死》讲述的是一台简单的故事:在自然的黑夜里,一片荡漾的湖水上,一只白天鹅正缓缓挥动翅膀,以它特有的方式对抗着即将来临的死亡。
而芭蕾舞剧“天鹅之死”则让人看到了一种浪漫的对抗方式:天鹅似乎在与死神平静地共舞(当然,原圣桑所作的大提琴曲“The Swan”本不激烈)。
正因如此,浓稠的阴郁和恐惧便褪成了一席暗纱,暗纱扬起,湖上浮着一只永恒的天鹅。

从恐惧到平静,天鹅接受了死亡——它仍然对生有渴望,却绝不祈求生,只祈求“生”之中“最后的美”。因为只有真正美的死去才有被永恒尊重的价值。白天鹅与死神共舞,它忍受着痛苦,突破那条肉体与心灵的最终边界。但那绝不是挣扎,因为挣扎是黑色的恐惧,是激烈的祈求,而白天鹅永不祈求。

艺术作品的真实,在于它揭示了某种生活的本质,在《天鹅之死》中,生活的本质藏在一片湖水之中,湖水之上是阳光,是鸟,是轻柔的风,湖水之下是不可预测的幽深。我们生活在湖水之上,偶尔望向这片深邃的底镜,一时心生畏惧。可事实上,终有一日,人类都会被这片湖水埋没,沉到幽深的湖底去。
在生活的本质面前,白天鹅是一台纯洁的勇士,它直视着它的结局。

3.以美对抗衰逝

BBC电视机台在2008年5月1日播出了一系列记录英国当代舞者职业生涯和生活的纪录片“BBCFour Dance Season”。这一系列纪录片用一种特殊的视角探索了舞者处于他们舞蹈生涯中不同时期的状态,以及让他们继续前行的生命动力。

在纪录片《天鹅之死》这个片段中,彼年43岁的前英皇首席舞者ZenAIda Yanowsky,前不久才从膝盖手术中勉强恢复,将在8个月的时间内准备《天鹅之死》这支独幕舞剧。这将成为她芭蕾生涯的谢幕作品。同时,这也是一支她最后一次需要对抗身体的疼痛来完成的芭蕾舞表演。
Zenaida Yanowsky是一台在舞台上活跃了23年的芭蕾舞者,片中,以自个作为一台芭蕾舞者的身份,她做了一台令人动容的比喻:

“作为一名舞者,大部分的舞蹈生涯都(如同)在打磨一颗粗糙的石头,日复一日,不断地打磨它,直至35年后,终于拥有了一块美丽的石头,它闪烁着细微的光芒。这时,也是你将它掷于河中,转身离去的时刻。”

所有芭蕾舞者的一生,都在不断打磨自个的身体以追求“Artistic Perfection”,身体可以被伤痛、疾病和岁月侵扰,但当它被打磨成一台越来越光滑的容器时,容器中的主人就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Artistic Perfection”。
“直至他们不能跳跃为止,直至他们不能旋转为止……”直至他们优雅地退场,转变角色,正如同一颗打磨细腻的石子落入水中。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