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

ahlong1988 回答数5 浏览数1352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设计元素,但是又往往难以突破,过于守旧,有时插入现代元素又显得格格不入,我想问在设计中如何较为完美的将传统与现代两者结合,给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感。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mknyeuz | 来自北京
从家居装修角度来看,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在一起,是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家居空间,从而让传统工艺/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而能够体现出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结合设计的装修装饰材料有很多,包括瓷砖、家具、漆艺、字画等等,具体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何为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形”和“神”

“传统”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并在不断更新,因此现代室内设计中,在形式、色彩、工艺、陈设和空间形态上要根据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特点,并结合现代材料和原有的传统材料,构建具有传统风格的室内空间。其所营造的室内氛围中所运用到的硬装材料、工艺、软装家具、陈设等都包含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和地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吸收、强化和修饰等,以突出最具传统特色的部分,并对其进行现代审美标准的调整,形成既有传统风韵又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
简单来讲,就是提炼出具体的传统元素符号并与现代审美观结合,从而打造出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家居空间,这就是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形”和“神”的传达。
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分别是哪些元素

1)传统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中国传统工艺、国画等。
2)现代元素:玻璃、钢材、铝、布、板材、砖材、灯光、金属等。
最后看实际运用

在家居领域将这两者结合一起的比比皆是,新中式风格则是最为鲜明的旗帜,而细究到装修材料上,通常是在工艺和纹理上下功夫,像蒙娜丽莎与国家级漆画大师苏星合作的的大师定制艺术岩板,即是传统漆艺与岩板的相碰撞设计,将现代的时尚元素与传统漆艺技法相“混搭”,以岩板为基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叠加,使漆艺真正走出博物馆,走入大众生活,成为家居空间中的一隅风景。


大师定制艺术岩板:漆变奏系列-春华秋梦 苏星
以岩板为基底,通过漆艺,把春华秋梦的斑斓色彩、丰富肌理和美丽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阳光穿透树林,让树枝与树叶在日光中沐浴,令人惊艳炫目。


大师定制艺术岩板-漆变奏系列-花开醉人 苏星
以岩板为基底,让漆画与国画相互交融,梦幻的色彩+朦胧诗意的意境,尽显精妙韵味,营造出光影婆娑的悠远意境。


大师定制艺术岩板-漆变奏系列-美景当歌 苏星
以岩板为基底,通过两千年前祖辈们原创的漆画符号结合以“树”古代文字的形体符号,取其自由生长的状态加以打磨,呈现抽象树的肌理效果,高大的树木枝桠密布是力与美的融合,刻画出勃勃生机。
当然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设计的家装材料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资料及装修案例,可进入蒙娜丽莎瓷砖主页阅览哦。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cs8961905 | 来自北京
“伍重的建筑在飞舞翱翔的屋顶与紧紧拥抱大地的台基之间形成一种张力,正是这种张力限定了建筑空间。台基边缘和屋顶底部标志着建筑向景观的过渡。在伍重的草图中,垂直结构被省略了,它唤起的是一种超越的升华感和宇宙意识。”
菲利普·德鲁在《第三代现代主义建筑师》中这样评价道。伍重因悉尼歌剧院一举成名,成就辉煌与传奇。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和神秘的东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作品中的东方精神,若隐若现,从未走远。(正文共:3828字17图,预估阅读时间:10分钟)


01 关于伍重

200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约翰·伍重(Jorn Utzon,1918.4.9-2008.11.29)是一位略有些名不见经传的丹麦建筑师,善于设计跨文化建筑。他乐于挖掘中国、日本、伊斯兰等各地的历史文脉,把传统与现代结合,成为将过去的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被后人评价为世界十大建筑鬼才之一。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169e86010007pq.html)

自然生长、基座、屋顶,都是几乎贯穿伍重设计始终的核心思想,启发伍重的灵感来源于人类历史许多文化的精髓。
弗兰姆普顿认为跨文化意向是伍重建筑的显著特点,认为他是在超越欧洲中知主义的过程中寻求设计的灵感。而这其中,东方建筑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艺术,更是对伍重的建筑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伍重和中国的渊源从建筑艺术到人生哲学都有着深厚的联系。


伍重曾绘制的一系列草图:海上的浮云、中国建筑的屋盖与基座、日本建筑的屋盖与架空平台、具有屋盖与平台二元形式的建筑外景及室内(图片来源:https://m.douban.com/note/651056210/?type=collect)

02 伍重与中国的渊源

2.1 学生时代
早在学生时代,伍重就对中国建筑历史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他就读的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建筑系的两位著名的建筑学老师拉斯姆森和费斯克,伍重从这两位老师那里了解了许多关于中国建筑的知识,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伍重的建筑观念。
1938年,也就是伍重学业的最后一年, 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营造法式》,怀着好奇研究书中的图样,注视着中国建筑的抬梁屋架而百思不得其解,此书激起了他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也让他开始踏上追寻中国建筑的人生旅程。


(图片来源:《营造法式》)

2.2 二战前后
1942年, 伍重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毕业的时候,恰逢德国占领丹麦,伍重于是前往瑞典, 在那里加入了抵抗运动。在此期间与瑞典著名的汉学家喜仁龙的相遇对他的建筑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喜仁龙是当时欧洲研究中国建筑与艺术史水平最高的一位学者, 他的一些观点直接影响到了伍重的建筑观念。
喜仁龙曾这样描述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建筑)木柱从台基上升起, 经常达到可观的高度, 就像是在土堆和岩石上长满了高高的树林。曲线形的屋顶犹如飘动的柳杉树枝, 它们之间若有墙体的话, 常常由于巨大的出檐而导致的光影以及开敞的廊道、花格窗、栏杆等的作用而几乎消失。”
喜仁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这种精要的概括和理解, 在伍重后来著名的“基座与重檐”的概念草图中得到了反映,成为其建筑理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著名的悉尼歌剧院。


喜仁龙拍的北京万寿山佛香阁(图片来源:https://3g.163.com/dy/article/F4MVC45305346961.html?spss=adap_pc)

同时喜仁龙对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些观点也对伍重产生了影响, 他认为中国民居合院具有强烈的内外空间关系, 并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进行增减。这种对于中国民居合院空间的理解对伍重后来的“单元复加原则”产生了影响。
伍重曾在丹麦《建筑》杂志上谈到单元复加原则:“以单元复加原则为基础, 人们不仅可以满足设计和规划方面的要求, 而且也可以满足扩建和调整的要求。原因就在于建筑的特点来自组合构件的总和, 而非构图或者立面造型。”这种所谓的单元复加原则与中国传统建筑中通过数量有限的组合单元造就建筑形式的方法是相一致的。
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他1966年设计的丹麦法鲁姆市政中心的方案、1967年设计的奥登塞规划方案以及金各小区和弗莱登斯堡住宅的设计中,在这两个居住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皖南民居的建筑意向。


弗莱登斯堡住宅(图片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departamentoarquitectura/photos/j%C3%B8rn-utzonfredensborg-courtyard-houses-denmark-1959-1963/650076538385048/)

2.3 中国之行
1959年, 伍重终于来到了中国, 并在和梁思成先生在北京会面,向他请教了有关《营造法式》的一些问题。肯尼思· 弗兰姆普顿在他的《建构文化研究》中这样谈道:“… …吸引伍重的是, 该体系的屋架并不像西方建筑那样呈三角形连接,而是完全由横梁叠加而成。在这种叠加结构中, 横梁与具有悬挑作用的斗拱相结合, 形成灵活多变的表形式。中国建筑的屋面曲线正是借助于这种叠加方式才得以实现的……”
伍重在这个时候进行他的远东之行, 不禁使人想到《营造法式》对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图片来源:《建构文化研究》书籍封面)

03 伍重的作品

3.1 悉尼歌剧院
1956年悉尼歌剧院方案的中标, 让当时38岁的伍重一举成名。悉尼歌剧院不光在建筑造型上完美的体现了伍重一贯的“基座与重檐”的概念,在歌剧院壳体结构的最终设计上, 也很能受到《营造法式》的影响。伍重在悉尼歌剧院设计竞赛胜出之后, 曾在他的悉尼事务所里存放了一本《营造法式》, 以便在悉尼歌剧院的深化设计中随时翻阅。
很多人认为,伍重在将歌剧院初步方案中的壳体屋面设计成预制穹券的决定性设计中, 《营造法式》中的预制木构建造体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重檐台基草图(图片来源:http://www.archcollege.com/mobile.php?m=Index&a=details&id=41102&app=)

悉尼歌剧院(图片来源:https://m.baidu.com/sf/vsearch?pd=image)

3.2 科威特国民议会大厦
科威特国民议会大厦建于1982年,最突出的特点是屹立的公共柱廊,薄薄的窗间壁,在开放的广场上撑起一个优雅的,悬吊的混凝土屋顶。它优美的曲线,由一系列铺在钢索上的半圆形壳组成,以自然悬链的形式,从顶柱直到后面建筑物的高度。伍重声称,屋顶的布状感觉参考了阿拉伯贝都因人的标志性的帐篷。
该建筑矗立在科威特湾的前面,既吸引眼球,又具前瞻性,把它的高瞻远瞩投向大海和更远的地方。


科威特国民议会大厦(图片来源:https://www.awehome.com/life/?p=721)

3.3 巴格斯韦德教堂
1977年建成的巴格斯韦德教堂, 是伍重建筑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建筑在整体布局上中轴对称, 并沿纵向布置多重院落空间,与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的布局十分相似。在该建筑阶梯状的外立面上, 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传统江南民居封火墙的影子, 而面向庭院的木格栅则源自于中国汉唐时期的直棂窗


巴格斯韦德教堂(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中殿既在纵向剖面上采用了多重壳拱, 体现了重檐的特点, 同时又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了横向平面的布置方式, 中殿的屋架梁、屋面和多重拱壳都是横向的,这与中国传统建筑横向的厅堂平面相一致,该建筑从整体的格局到建筑的细部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巴格斯韦德教堂平面(图片来源:Pinterest)

3.4 伍重自宅,斐利兹小屋
1994年设计建成的自宅是一连串的亭阁,用墙联系起来,也再次体现了“基座和重檐”的概念。


斐利兹小屋(图片来源:https://images.lib.ncsu.edu/luna/servlet/view/all/who/Utzon,%20Jorn/when/Scandinavian?res=2&os=150)

伍重的最基本的两个建筑概念“基座与重檐”单元复加原则的形成,直接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历史的影响,但这种转译是经过长期沉淀后的精神归纳,而非对单一传统建筑类型的解构转译,因此形式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严谨的“原型”
近代许多西方建筑师都对东方文化充满好奇并积极探索,而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园林)对西方近现代建筑理论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从历史中寻找当下与未来问题的解决方法,大概就是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积极探索意义所在。


REFERENCE
《第三代现代主义建筑师》
《营造法式》
彭怒, 吴非, & 谭皓元. (2008). “跨文化形式” 的反思与批判——解析伍重的巴格斯韦德教堂及弗兰姆普顿的案例研究. 建筑学报, (5), 62-68.
Frampton, K. (1966). Jørn Utzon: transcultural form and the tectonic metaphor. 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247-98.
喜仁龙. (2017).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Xue yuan chu ban she.
王骏阳.(译)(2011).《建构文化研究》(原作者:Kenneth Frampton).时代建筑.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并注明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angnian01 | 来自北京
在当代,设计中的文化取向,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取向往往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纵观那些设计大国(比如意大利,日本,法国等),其设计无一不是立足于传统文化上,我们可以在它们的产品上看到清晰的本国文化的影子,这些鲜明的特色也伴随着商业的发展传遍了世界。

因此,我国当下的设计如何发展,本质上就是在问“我们该怎么样【为中国人】设计”?

我国拥有五千年历史,五十六个民族,且吸收了大量的海外文化,在文化内涵上,称得上得天独厚,源远流长的同时,且内含丰富。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为中国人设计出好的作品,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关系即是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且长期接触【新中式】的产品经理,我始终对【传统和现代】这一命题保持密切关注。让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的设计已经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不过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当下我们依旧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并没有完整的体系。

今天就这道题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欢迎同行和设计爱好者前来交流。


【新锐设计师品牌密扇,即是致力于打造中式潮流,右图为歌手黄龄】

认真学习文化传统,不要将传承浮于表面

传统元素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和宝库。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在物质方面,古代的工匠们不断精进手艺,设计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在使用价值,乃至品牌塑造上都极具价值,包括戴春林,瑞福祥等老字号品牌,即是将这方面发扬光大的佼佼者。

精神方面,传统元素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给人们共同的精神共鸣。以中国红为例,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是炎黄子孙,都会产生独特的感情,这种独有的情感纽带,也是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它是民族精神的依托,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所在。

故宫的彩妆系列,不仅运用到了具体的祥云元素,同时将宫墙的颜色运用到口红中,让人一抹口红,即想到了故宫本身。这就是一个灵活运用传统元素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鲜活案例。


同时,设计本身也有自己的历史传统,过去的人们没有机械的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打造出让人惊叹的佳作——这种工匠精神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

以知名珠宝品牌梵克雅宝为例,梵克雅宝的隐秘镶嵌,至今依旧只能手工操作,这种匠人精神的极致体现,不仅让梵克雅宝这个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大大增加了其商业价值。


因此,作为设计人,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传统,善待传统,才有自身发展的力量和方向,并享受到它带来的巨大价值。


继承和发扬

其实,在这里同样要从两个维度来谈:

时间上:过去和现代
空间上:国内和国外

时间维度不少答主已经贡献了优秀的内容,归根结底还是八个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里也不多说了,我想补充一点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国内与国外。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好的设计品不该仅仅是为国人所认可,如何设计出能够走出国门,得到外国人所青睐的优秀作品,是设计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探讨传统与现代,继承很重要,发扬同样重要,我们除了要考虑现代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和消费习惯外,海外群体的需求同样值得我们持续深耕。


【走出国门的优秀设计品牌:华为】

将精神文化转变为物质文化

设计和消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设计对消费具有引导的作用。我们设计人作为设计的主体,可以通过产品潜移默化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这要求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必须去思考:如何发掘传统元素的商业价值,将其精神上的共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爱马仕,其最大的卖点之一,不正是“保留手工制作的传统”?姑娘们明知道手工制作必然不如机械精密,照旧趋之若鹜。


在这里我要重点提一嘴:不少人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容易过于重视传统元素的物质体现,却忽视了其精神上的价值。这是我们需要完善修正的一个地方——不要将传承浮于表面。

在未来,【传统精神】也势必会转化成巨大的商机,上述案例不少大牌通过发扬传统元素的精神价值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他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行呢?


不要急于求成

在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变的过程中,对传统元素的不理解,厌恶,到接受,再到自觉地加以借鉴,这一定是会有一个过程的。

我能理解很多朋友对于我国的设计【没有好好发扬传统】这点耿耿于怀,但真的没必要操之过急,即使是在相对发达的西方,设计的发展同样经过了百年的沉淀。我们当下没必要急于求成,保持对传统的敬畏和学习,并尽自己所能积极发扬就行了。


即使是李宁这样家喻户晓的品牌,从“土”到当今的“中国潮牌”“时装周常客”,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沉淀和修炼。


归根结底,还是要给现代人设计

不少设计品在融入传统元素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分在意传统,却忽略了产品本身的消费者是现代人。

对于一件产品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还是使用价值,消费者只有“用起来很舒适”之后,才会考虑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是要立足于现代人的使用习惯,那些忽视了使用价值的产品,或许会得到一时的追捧,但很快会被市场淘汰。


创新是核心

不过要注意的是: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说到底,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于创新。

目前,有一部分打着传统旗号的设计依旧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以为添加一些传统的图案,产品就拥有了民族的特色,这种思路本质上讲,并不能真正让产品优化和进步,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并不是大家停止探索的借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为了看得更远。


【柏厨-云涧系列,没有刻意添加明显的元素,但水墨氤氲的配色,淡雅精致的小配件,处处彰显中国风,却不失现代简洁之美】

只有当真正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并在不失现代便利性,将本民族特有的精神和美感融入到产品中时,才真的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这也是我们设计人的职业愿景:通过自己的一双手,让消费者享受到更新,体验更丰富,更有意思的美好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lexaaii | 来自北京
最重要还是创意灵感~其次就是基本功~
1.传统思维方式在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源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现代科学理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是相当吻合。传统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传统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会促成一个具有现代审美追求的新创意产生。  创意是指点子、构思、立意,是设计的生命所在,是艺术性、创造性传达信息的工具。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在设计中,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是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让人类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增进沟通,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
2.传统用色在设计中的运用  不论在传统艺术或是现代设计作品中,色彩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设计师除了要知道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技巧外,还要知道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性别的人对色彩喜好的差异。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戏剧、脸谱、民间木版年画等的色彩以及本民族审美观的影响,在现代设计中,我们的用色大多使用暖色系列中的红色、橙色、黄色等纯色。而纯色系列从远古时代起就是我国本民族的传统用色,是任何时代的物品上所最常用的颜色。人们喜爱红色,红色热情奔放,象征喜庆、幸福、吉祥。比如我国的五星红旗,结婚时用的红色喜字等,红色已经成为中国的另一个代名词,被热情地称做“中国红”。在现代包装中红布、红绸、红纸、黄色绳带也随处可见。因为现代与传统是一脉相同的,稳定而持久。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就是采用的红色,象征中国人民喜迎奥运的热切心情。受到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接受。纯色的使用也是和现代追求清洁环保,追求自然健康有着内在联系的。  
3.文字在设计中的运用  文字是我们祖先为了记录语言、事物和交流情感而发明的视觉文化符号。文字的形态,受书写工具和材料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同一文字,字形各异。不论传统艺术或现代设计作品都离不开文字,当今的文字被大量应用于视觉传达领域,所传递的信息需要迅速、清晰、直观。文字的醒目、生动是抓住消费者视线的重要手段,因此字体设计在现代设计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现代设计中的大量运用,也使得传统的字体本身在设计上得以重生,延续了设计的文脉。使字体本身形式更加现代化,更有时尚魅力。更有亲和力,因而利于人们对设计作品的认可接受。
当今一些设计作品,在文字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和“意”的结合,在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中,通过运用形与意的互相借用进行转化的方法,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现代设计方式。比如,将“商”字中的“口”转换为现代商业产品上使用的条形码;汉字“家”的设计,“家”字右下主体部分外形与中国东南沿海轮廓相吻合,而“家”字最后一捺其位置与形状与台湾地形轮廓相替换;把汉字“喜”与香港的英文单词“HONGKONG”结合设计的作品。通过借用较具象的图形,形成以形表意的精神内涵。  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就是以传统元素的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和全人类,传达着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现代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发展的现代追求。  
4.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应用  图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描绘自然的一种方式。人类是通过图像来识别自己周边的事物,同时也通过图象来传达自己对美的向往。视觉传达离不开图形,图形是最基本的工具。由于图形具有形、色的外观视觉形态及本身所包含的具体实际意义,对人的感知与逻辑思维产生刺激,从而更具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使人们留下持久的记忆。图像的唤起能力也优于语言,具有唤起各种情感的力量,从而使视觉传播更加有效[2]。  在我国,图形大致可以分为民间和传统两大部分。民间图形包括年画、剪纸、壁画、皮影、民族服饰、脸谱等等;传统图形包括原始岩画、彩陶、青铜、金银错、画像石、敦煌壁画、秦俑、瓦当和书法等等。我国的传统图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其创意独特,技艺精湛,形式丰富多样。今天有很多的设计作品,就运用了具有鲜明地方传统风格的中国民间艺术图形。是从设计文脉上继承了传统元素。一些成功运用了民间艺术元素的设计作品,使中国老百姓体会到一种亲切,使外国人感到一种新奇。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就是既有国际化的现代感,又有民族内涵的经典图形。体现着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一个舞着的人形,跳跃着进入了全世界人们的眼帘。印章的形式、文字图形化、书法汉字,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图地反转形式的融合运用是成功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ongweirt | 未知
设计本身拥有其基本法则,传统与现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标签”。
因此我认为在进行设计时,出发点应该立足的是设计的规则,所谓传统的还是现代其实根本不用纠结,抱有这个疑问其实只是一个定位的错误。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合乎规律的或不合乎规律的元素。
题主的这个疑问其实很有普遍性,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立场”上的纠结,一种由于"标签"造成的错觉。而所谓具备“现代感”的设计,必然是依据设计规则所得到的结果,设计与设计规则本身就是现代的产物,因此古代的元素很多都是与现代设计规律相悖的。尤其是外于设计发展历史的中国。所以硬要把这些元素应用进设计中去,肯定是难以自洽的。
比如您的描述中的出发点“传统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设计元素”,这个判断是成立的么?为什么您把“传统”元素定义为一种设计元素?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又如何?
传统要素如果不经过改造就难以符合现代设计的规则,而一旦改造必然失去其作为“传统”的某些特征。所以取舍的难点就在于此:既保证传统元素的某些特征可以被察觉,又匹配了现代设计的规则。
这种例子在中国不太好找,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试图保留被识别为“传统”的大部分特征,而在设计规则的问题上做出妥协。
所以我还是拿日本来举例吧。
就拿田中一光的作品来谈吧。
随便搜了一张。


显而易见地,它的作品在造型走了极简主义的风格:图形的几何化,色彩的象征性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特征。色彩与造型的构成其实和日本传统没有什么关系,作品的手法是彻底地现代的。
不过他使用这种手法表达的主题却是日本的传统文化,运用了一些让你能够联想到“传统”的符号作为点缀。但其实视觉要素本身根本和传统没有多大关系,上面作品中唯一直接应用了日本传统元素的就是右上的人脑袋,头发里的金线是典型的琳派纹样。
这是一种处理传统元素的手法,既象征,在现代设计理念之上点缀上能够让人联想到传统的要素,而不是把“传统要素”简单地套用到设计作品中去。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他的作品


这个作品乍看上去看不出来传统要素在哪儿。
其实这是作者借鉴了琳派绘画的特征的结果。在这张作品中,“传统要素”本身是一种具体的创作手法。作品本身运用的视觉元素完全是色块,非常简洁。这些要素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现代”,而关于传统的联系则隐藏在了我们不轻易察觉的地方。
首先琳派作品的独特的斜线分割式的构图具备了强烈的暗示性,而大色块的分割则体现了琳派作品的装饰特征,既大和绘在制作泥金背景时拼接出来的方块。


尾形光琳 风神雷神图屏风
(请注意屏风金色背景上的方块)
(海报作品应该是参考了这曲屏风)


尾形光琳「紅白梅図屏風」二曲一双全体図 左支


为什么直接运用了这些传统要素在一张现代海报中,却不显得违和呢?因为这些传统作品具备了现代设计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特征,甚至可能直接参与了现代设计理论的构建(如果不是日本人自吹的话)。
这具体体现在了:
1.斜线在构图中的应用,既形式感(河对画面的分割)
2.强调纹样的装饰性(树干的纹路与波纹)
3.造型的纯粹性与变形,追求造型的纯粹性,不拘泥于写实(体现在河流造型上)
4.无视远近法,纯粹地平面化。
5.拼贴纹样的手法(Collage,河流与树干的纹样)
因此你可以看到,传统元素的在现代作品中的运用是在剥离传统中“非现代”的部分后才得以成立的。然而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依旧是以现代设计的规则为主体的,这是根本的原则。而传统元素的地位往往是点缀与象征,或某种在现代手法下审美意识的体现。总之你不能直接把它毫无保留地挪入设计中去。
如果我们从视觉元素的“传统”“现代”性出发来总结的话,我认为有关设计的现代性原则是确定的,而传统元素的现代性却是暧昧的,是需要发掘和改造才能被运用到设计中去。日本设计之所以鹤立鸡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日本的传统美术已经具备了强烈的现代气质,所以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之间的鸿沟并不那么难以跨越,而对于中国而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如果说日本很早就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在中国则从来不具备这样的土壤,至今都不具备。因此在处理“传统要素”之前,我觉得首先要掌握的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规律,民族性或者“传统”本身是次要的,甚至是不重要的。为了设计的基本规律剥离传统要素的“传统”性才是最为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