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有哪些实用的「视错觉」应用?

jarrychen 回答数5 浏览数592
背后又有哪些相关的原理?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例如:
一、生活上
    穿衣


为啥上下身同色的衣服更显瘦?
原理是:

每个人看这张图都会注意竖排的排列,这是因为在视觉上没有阻碍。所以在上面上下对比的两张图中,人们更倾向于把上图横着看,而把下图竖着看。自然,就瘦了很多。

来源:5条穿衣显瘦的视错觉原理 怎样穿衣会显瘦

    理发
例如:如何利用图形创意原理让发型更适合自个?
    装修
例如:案例:家装小技巧 利用视错觉营造大空间
    其他……

二、学习上
例如教室装修、桌椅摆放、教材或笔记版式等等。

三、工作上
例如如何利用图形创意让组织沟通更顺利等。

暂时想到这些说明,总之,此话题目的在于系统发现视错觉或图形创意在各个领域的有效运用,让人体会到设计改变世界的正能量。欢迎不断补充……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山东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466266596 | 来自北京
撰文 | 徐子龙(东南大学)

很久很久以前,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误判是足球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当然,后来这种说法不攻自破,国际足联FIFA扛不住各方压力,开启改革,于2014年巴西世界杯首次引入门线技术,由高科技的“鹰眼”辅助裁判判决。

为什么裁判也有靠不住的时候?不要说角度问题、注意力问题没看清,就是球从眼前过,也有判断错误的。不信看看下面这张图:


图1. 闪光滞后效应 | 图源:维基百科


当红色方块移动到图片中央时,绿色方块同时闪现,但我们感觉绿色方块闪现的时候红色方块已经掠过了。这种错觉叫做“闪光滞后效应”(Flash lag effect)。说得不通俗一点,闪光滞后效应就是当一个视觉刺激物沿连续轨迹运动时,相对于这条轨迹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比如闪光),运动的刺激物被感知到的位置要比实际位置更提前(图 1)[1]

在足球比赛中,助理裁判在判断进攻方球员是否越位时,可能会由于闪光滞后效应而出现判断失误[2](图2)。在越位判定的场景中,进攻方的接球队员相当于连续运动的红色方块,而传球队员传球的动作相当于突发事件(绿色闪光),传球的瞬间是助理裁判判定越位的时间标志。由于有闪光滞后效应,助理裁判会以为传球事件较为滞后,而跑动中的接球队员被感知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靠近球门,结果就会出现举旗错误(Flag error,FE)。


图2. 助理裁判误判示意图。▲进攻方队员;△助理裁判感知到的进攻方队员的位置;●防守方倒数第二名队员的位置;■助理裁判。(图片修改自参考文献[2],点击看大图)(甲)在位位置和越位位置几何示意图。进攻方传球队员传球的一瞬间,接球队员与防守方倒数第二名队员的相对位置是判定是否越位的标准。(乙)闪光滞后效应对越位判决的影响示意图。当处于图中阴影区域的进攻方接球队员正在向对方球门方向跑动时,传球队友接触球的瞬间,助理裁判感知到的位置(白色空心三角形)很有可能比其实际位置(黑色实心三角形)更靠近球门,结果导致误判。

显然,了解视错觉,能让我们知道某些情况下裁判是无辜的 _(¦3)∠)_ 除了闪光滞后效应这种让人避之不及的错觉,也有一些“好”错觉可以将错就错,拿来使用。

例如,从视觉科学家的角度来看,著名的心理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试(Rorschach test)就可以说是基于视错觉的。更准确地说,我们的大脑总是在低信息量的随机结构中寻找已知模式,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3]


图3. 罗夏墨迹投射测验例图 | 图源:维基百科

当然,所有火星上的人脸、月亮上的兔子、龙卷风里的魔鬼/上帝、云海中的佛像,都是空想性错视的功劳。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视觉并不仅仅是“五感”(视听嗅味触)中的一种 “感觉”(feeling),而是需要大脑参与解读的“知觉”(perception)。当解读出现偏差,就出现了错觉(illusion)。

视觉错觉是我们的视觉系统对于视觉场景的最好适应。这些适应是“固化”在我们大脑里的,会引起对视觉场景的不恰当的解释。正如医学是从病人身上研究人体,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也可以利用视觉的“错误”去揭露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人或动物)视觉产生的机制。

视错觉的数量繁多,其中大部分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我们已经知道,亮度和对比度、运动、几何或者角度、三维解释(尺寸恒常性和不可能图片)、认知/格式塔效应等都会引起人的视觉错觉。从产生机制的角度来看,视错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图像本身的构造导致的几何学错觉,由感觉器官引起的生理错觉,以及心理原因导致的认知错觉。

01亮度和对比度引发的视错觉

经典的“赫尔曼格”(Hermann grid)是由德国生理学家Ludimar Hermann(1838-1914)于1870年代发现的视错觉现象。扫视下图中的白色栅格,你会注意到在白线相交处有暗淡的灰色块,但如果你直接盯着白线的交叉点,那些灰色小块却又变淡或消失不见了。


图4. 赫尔曼格丨来源:维基百科

还有一种常见的类似错觉是发现于1994年的“闪烁网格错觉”(scintillating grid illusion)。它常被视为赫尔曼格错觉的变种。


图5. 闪烁网格丨来源:维基百科

这两种错觉非常相似,它们都涉及到视觉神经系统的同一个加工过程:侧抑制。

人的眼睛就像是一架精密的照相机,眼睛底部的视网膜如同一张感光胶片,由大量的视神经细胞组成(参见图6)。


图6. 视网膜解剖结构[4]


图7. 视网膜分层结构[4]

当光线进入视网膜时,视网膜会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由感光细胞(photoreceptor) →双极细胞(bipoloar cell)→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的通路传递至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神经细胞对于给光刺激做出反应的区域就称为“感受野”(receptive field)[4]

多数视觉神经细胞的感受野分为中心部分和周围部分(如图7),称为“中心-周边感受野”(center-surround receptive field)。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中心部分和周围部分对光的反应是互相拮抗的。例如在图8中,感受野周边部分(红色)受光会抑制感受野中心部分(蓝色)对光的反应。


图8. 中心-周围感受野示意图[4]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用“侧抑制”(lateral inhibition)的经典理论来解释赫尔曼格错觉。所谓侧抑制,又称横向抑制,就是指受刺激而兴奋的神经元会抑制相邻神经元的活动。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在赫尔曼格错觉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9 赫尔曼格的横向抑制解释 | 图源:http://michaelbach.de

在图9中,我们假设红色圆盘代表着一个视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当感受野偶然落在栅格交叉处时(左上圆盘中心),周围有4个明亮抑制块,让中间显得黯淡(灰色);当神经节细胞看“街道”的时候,周围只有2个抑制块(左下圆盘中心),所以,它会比位于十字交叉处的神经元获得更高的刺激量,也就是看起来是白色。

但是,当我们直接注视十字交叉处时,感受野很小(右侧的小红色圆盘)。如此小的感受野,无论它们是否位于十字交叉处,都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然而,现在最新的研究表明以上经典解释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对网格线条做轻微的扭转,会令错觉现象消失(下图右侧)。这说明视皮层处理信息具有方向选择性,也称为神经元的方向选择性[5]


图10.  赫尔曼格错觉的消失 | 图源:Bach, M. Optical illusions, 2006

02运动错觉


图11. 运动错觉丨图源:Bach, M. Optical illusions, 2006

有时,静止的图像看起来就像在缓慢运动,上图中的圆盘就似乎在缓慢旋转。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运动错觉的神经机制,只能说产生这一错觉的前提条件是不对称的亮度等级[6]

很明显,图11中的每个大圆是由很多辐射状的扇形条(扇形很窄)组成。每个扇形条都包含着一系列的颜色序列,图中颜色序列的重复单位是“亮白-亮黄-深黑-深蓝-亮白”。


图12. 图11中包含的颜色序列

产生错觉的关键在于,相邻辐射状扇形中颜色或者亮度序列的位置是相错的,有偏移的[3]。当这样的图片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不对称的亮度等级会触发视觉系统的运动检测器,从而让人感觉图像好像在旋转。分组排列会增强错觉的效应,但颜色并不是必要的。

03几何和角度错觉


图13. 佐尔纳(Zöllner)错觉 | 图源:Bach, M. Optical illusions, 2006

佐尔纳错觉(Zöllner illusion)是另一种常见的视错觉。1860年,德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佐尔纳(Johann Karl Friedrich Zöllner)发现,与短线相交成锐角的平行线表现为发散状。在图13中,有一系列与短线交叉重叠的倾斜直线,看起来这些直线摆放得零零散散,很快就要相交——但实际上这九条“倾斜直线”全部都是平行的。

类似的错觉还有波根多夫(Poggendorff)错觉、赫林(Hering)错觉,以及赫林和佐尔纳错觉的组合(图14)。


图14. 几种常见的几何和角度错觉:(a)波根多夫错觉;(b)赫林错觉;(c)赫林错觉和佐尔纳错觉之组合[6]

研究人员认为,佐尔纳错觉的形成,是由于短线与长线所成的角度引发了深度知觉。基于近大远小的透视(perspective)原理,长短线交角所指的方向会让人感觉是纸面的“深处”;而角的开口所指的方向则感觉是指向的“较浅”的地方。此时,我们的视觉系统再次进行自动调整——把在“深处”的部分相邻的两条平行长直线“拉近一点”,把“较浅”处的平行斜长直线“推远一点”——以确保获得近大远小的正确感知。但实际上线条全都是画在一个二维平面的纸面上,并没有任何深度,所以看起来长直线就不平行了。

04大小恒常机制

恒常性是人脑认知的固有机制。一个物体离我们越远,在视网膜上成像越小,但我们不会因为离它远一些就认为它变小了,这就是大小恒常机制在起作用。

当物体的距离减半时,物体图像的尺寸增加一倍。视觉系统会将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乘以假设的距离,使得我们能够不受几何透视影响,估计物体的尺寸。当距离信息无效时,我们的视觉系统会重新设定“默认设置”,这时就无法正确估计物体的尺寸了。比如摄影师经常用到的“月亮错觉”:月亮距离地平面近的时候时比高挂在天空中时显得更大,因为月亮离我们的距离太远了,超出了估计的范畴。


图15. 米勒-莱尔(Muller-Lyer)错觉 | 图源:The Scientist

德国社会学家弗朗茨·米勒-莱尔Franz Carl Müller-Lyer于1889年发现的米勒-莱尔错觉就可以用视觉的恒常性来解释。在这一错觉中,视觉系统检测到了深度线索——就是线段两端箭头的方向。“凸角”意味着较近的距离,比如房间里面的凸出的墙角;“凹角”意味着较远的距离,比如房间内凹进去的墙角。视觉系统认为,方向向内的箭头(凹角)表示线段离我们较远;方向向外的箭头(凸角)表示线段离我们较近。接下来,大小恒常机制会对我们观察到的图像做出修正:增加“较远”(两端箭头向内)的线段的长度,减少“较近”(两端箭头向外)的线段的长度,结果导致我们认为上面的(“较远”)线段长度比下面的(“较近”)线段长。

04格式塔效应


图16. 卡尼萨正方形[5]

卡尼萨正方形最早于1955年由意大利心理学家加埃塔诺·卡尼萨(Gaetano Kanizsa)描述。虽然大家都能知觉到图中的正方形,但它的轮廓是由观看者自动生成的主体轮廓。

格式塔心理学家用闭合法则——格式塔感知组织法则之一——来解释这一错觉。根据此法则,编组在一起的物体倾向于被视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我们倾向于忽略缝隙,感知到轮廓线条,从而使得图片结合成一个整体。

格式塔主义认为,人们倾向于将物体感知为完整的整体,而不是仅注意到物体中可能包含的缝隙。当一幅图片的某个部分缺失时,我们的感知会自动填充缺失的部分。研究表明,知觉系统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增加周围刺激的完整性。


图17. 不可能的三叉戟,也被称为“魔鬼叉子” [1]

在图17中,左图上面的部分像是三座塔。底部是弯曲的U形杆。如果将线条连接成右图所示的样子,“不可能物体”就出现了。线条延伸部分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们将塔之间的空的背景转变成了U形底部表面。这给观察者留下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感觉,艺术与科学在这里连接:毛里求斯-埃舍尔仅仅在彭罗斯发布了“不可能的楼梯”画作两年之后,就画出了那幅著名的《升和降》。


狗狗会不会有错觉?有脑洞大开的科学家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的Sarah Byosiere让狗狗看艾宾浩斯-铁钦纳(Ebbinghaus-Titchener)错觉。它是一种感知相对大小的错觉,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豪斯(Hermann Ebbinghaus)和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Edward B. Titchener)的名字命名。


图18. 艾宾浩斯-铁钦纳(Ebbinghaus-Titchener)错觉[7]

在最经典的版本中,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彼此靠近,但一个被更大的圆圈包围,另一个被更小的圆圈包围。两组并排放在一起,我们感知到的是被大圆包围的中心圆显得比被小圆包围的圆更小。引起这一错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心目标圆和周围诱导圆之间的大小对比效应

那么,对于犬类而言,艾宾浩斯-铁钦纳错觉会有什么影响吗?

Byosiere小组设计了一套装置,让狗狗能够表达它们感觉到的内容:一个测试小房间,展示各种不同视错觉的触摸屏的小测试房间,狗可以用鼻子与屏幕交互。每一条狗已经受过训练,会用鼻子触碰屏幕来选择中间圆显得较大的那幅图。


图19. 测试狗对艾宾浩斯-铁钦纳错觉的反应[8]

实验结果表明,狗也有艾宾豪斯-铁钦纳错觉。但是!!!但是狗与人类不同,人类会觉得周围环绕较小圆环的实心圆看上去更大,而狗选择的却完全相反。


图20. 德尔博夫(Delboeuf)错觉 | 图源:The Scientist

心理物理学家约瑟夫·德尔博夫于1865年建立了德尔博夫(Delboeuf)错觉(如图20)。两个实际大小相同的黑色圆周围环绕着大小不同的圆环。通常,对人的视觉而言,左边的黑色圆看起来比右边的略小。

距离效应是产生德尔博夫错觉的重要因素。当环绕在外面的诱导圆环离中心目标圆近时,中心目标圆显得比较大;当离得远时,中心目标圆显得较小。结果,我们夸大右边的中心圆的大小,因为它与外侧圆环几乎是相同大小;而低估左边中心圆的大小,因为其大小比外侧圆环小很多。

狗眼中的德尔博夫错觉是怎样的呢?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University of Padua)的Christian Agrillo和他的同事尝试使用捆成圆圈的狗粮来测试各种不同种类的狗受德尔伯夫错觉的影响性(如图 21)。


图21. 测试狗对德尔博夫(Delboeuf)错觉的反应[8]

Agrillo组给每只狗提供两盘食物,两个盘子相距一米远。在对照组,要求狗狗在两个大小相同、装盘量不同的盘子之间做出选择;在测试组,狗狗在两个装盘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盘子之间做出选择。Agrillo假设,不管是什么情况,狗狗都会选择它们感觉更大的那部分。所以,如果狗也有德尔博夫错觉,它们在测试组条件下应该会选择更小的盘子,小盘子中的狗粮堆看上去似乎会更大。

然而,它们没有!在对照实验中,狗确实会走到量多的那一份;在测试实验中,当它要在大小不同的盘子装的相同数量狗粮之间做选择时,“它们的表现基本上是随机的”。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这个结果还不足以弄清楚这是否意味着狗不容易受到这些视觉错觉的影响,或者仅仅是测试条件不适合检测它。也可能是因为实验中的狗无论选择哪一个均会受到食物奖励,所以它们也没有什么动力去选择看上去稍微大一点的那一份。

不过,对于某些类型的视觉错觉图,狗和人类似乎有相似的反应,比如前文提到的米勒-莱尔(Muller-Lyer)错觉(图15)。

几年前,英国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 Lincoln)的研究人员进行过一项实验,让狗与一个显示米勒-莱尔错觉的触摸屏互动,研究团队发现,被训练好选择较长线段的狗通常选择指向内部的箭头,正如人类进行相同任务时的选择倾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结论,就是狗和人类在这个特定错觉上有相同的感知。

但是进行该项研究的研究人员所做的额外的对照实验和对数据的详细分析表明了对此发现的另外一种解释:狗将不会基于感知到的线段长度选择向内的箭头,它们将会选择总体上最大的刺激。

颇为有趣的是,人们还研究过鱼类的视觉错觉,例如鱼对德尔博夫错觉的反应。鱼对此错觉应取决于鱼的种类。一项研究表明雀鲷(damselfish)对德尔博夫错觉的反应类似于人类和海豚,而孔雀鱼(guppy)则正好相反。竹鲨(bamboo shark)通常不会做出明显高于偶然性的选择[9]

那么,回到终极问题,人类为什么不光关心自己的错觉,还关心其他动物的呢?本质不变,最终,还是要回答关于人脑的问题。

在狗和人类表现出不同反应的案例中,狗选择了与人类相反的刺激或者根本没有表现出敏感性,这可能是狗的视觉系统对不同种类的视觉刺激做出不同的响应。人类特别擅长于感知由小元素组成的图像中的全局模式。与此相反,犬类可能更倾向于感知那些图像中的局部刺激。这可能可以解释了为什么狗对艾宾浩斯-铁钦纳错觉和德尔博夫错觉的反应不同于人类——两种错觉都需要全局尺度上的感知,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这种跨物种的区别可能反映了狗和人类不同的进化压力。不同物种为了适应其所处的特定环境,进化出了各不相同的生理特征和功能。当相同信息进入视觉系统时,不同物种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处理和解释[10]。目前在科学文献中有一些证据表明狗没有像人类一样对全局刺激的强烈偏好,不过,这个主题上只有少量的研究[11]

Chouinard指出理解狗和人类感知差异的另一种方法:一种动物在多大程度上将相似刺激视为彼此相同,而不是注意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异。研究发现狗比人类更不可能感知到相似刺激之间的差异

05未来

很多错觉仍然没有被完全理解,但它们为后来的实验者和技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在已经有一些前沿的技术,用更加精细的技术手段来测量人类大脑,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探索错觉形成的内在机制。

柏拉图已经在他的“洞穴寓言”中告诉我们感知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我们很有可能永远不能转身看见真实的现实,但我们能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它。幸运的是,我们既能够透过错觉现象来了解视觉的奥秘,又能够欣赏和享受它们带给我们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 Bach, M. Optical illusions, 2006
[2] M. V. C. Baldo, R. D. Ranvaud, and E. Morya, “Flag errors in soccer games: the flash-lag effect brought to real life,” Perception, vol. 31, no. 10, Art. no. 10, 2002.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eidolia
[4]  Mark F. Bea, Barry W. Connors, Michael A. Paradiso著, 王建军 译. 神经科学 探索脑. 高等教育出站社. 2004
[5] D. M. Eagleman, “Visual illusions and neurobiolog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vol. 2, no. 12, Art. no. 12, 2001.
[6] https://michaelbach.de/ot/
[7] B. Roberts, M. G. Harris, and T. A. Yates, “The roles of inducer size and distance in the Ebbinghaus illusion (Titchener circles),” Perception, vol. 34, no. 7, Art. no. 7, 2005.
[8] https://www.the-scientist.com/infographics/infographic-what-do-dogs-perceive-68288
[9] https://www.verywellmind.com/optical-illusions-4020333
[10] S.-E. Byosiere, P. A. Chouinard, T. J. Howell, and P. C. Bennett, “What do dogs (Canis familiaris) see? A review of vision in dog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research,”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vol. 25, no. 5, Art. no. 5, 2018.
[11] E. Pitteri, P. Mongillo, P. Carnier, and L. Marinelli, “Hierarchical stimulus processing by dogs (Canis familiaris),” Animal Cognition, vol. 17, no. 4, Art. no. 4, 2014.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ongjinwei | 来自广东
简单说说视错觉在建筑设计里的应用。
在此之前,先说明一下什么是视错觉。视错觉是指“通过几何排列、视觉成像等手段,制作有视觉欺骗成分的图像进行眼球欺骗,引起的视觉上的错觉,达到艺术或者类似魔术般的效果“。直白地说,就是”骗人“,让人们眼睛所看到的与实际的情况不一样。
举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下图中棋盘阴影中的A和B所在的色块其实是同一颜色,但在人的视觉认知中,A所在的格子色块要比B所在的格子颜色要深。这就是发生了人的视觉认知与现实不符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视错觉。


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视错觉一般被分为:图像本身的构造导致的几何学错觉(literal illusions)、由感觉器官引起的生理错觉(physiological illusions),以及心理原因导致的认知错觉(cognitive illusions)。几何学错觉指的是你所看到的图像的大小、长度、面积、方向、角度等几何构成与实际上真实测得的几何数据有明显的偏差。
例如下图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 illusion)是一种对实际大小知觉上的错视,两个完全相同大小的圆放置在一张图上,其中一个周围围绕较大的圆,另一个周围围绕较小的圆;围绕大圆的圆看起来会比围绕小圆的圆要小。生理错觉主要来源于人体的视觉适应现象,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过久的刺激后会钝化,也就造成了补色及视觉暂留的生理错觉。而认知错觉主要来源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和假设,是我们对视觉刺激的结果,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讨论范围。


艾宾浩斯错觉

事实上,视觉错觉的运用不仅仅是魔术表演的专利,建筑师也同样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建筑空间的营造中,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有趣的设计。
早在古典建筑时期,建筑师们就已经开始运用高度发展的视错觉知识。在建造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过程中,视错觉的原理就被古希腊人用于来使他们的纵向建筑结构圆柱看起来对称挺拔,横向屋顶和台阶更加平整,这些手法实际上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几何学视错觉的运用。


而到当代建筑,视错觉的应用案例也比比皆是,例如在高档的度假村、五星酒店及豪华住宅里经常出现的无边际泳池(infinity pool)也是通过特殊设计,让池子和附近更大的水体例如海洋融为一体,有种池子一直往外延伸的感觉,在视觉上看起来像没有边界的游泳池,而这种手法便是属于认知视错觉的范畴。视觉错觉的应用为建筑设计的效果创造了新的可能性,这类型的建筑常常能带给人们一种不真实的乌托邦式的空间体验。


很多时候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运用视错觉设计手法的出发点,往往是通过创造一些现实中“不可能”或“不合常理”的立面空间效果,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借此来抒发设计师强烈的表达欲望。人们往往会对超出自己认知外的东西感到讶异从而印象深刻,而设计师会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尤其是在一些展览性质的建筑空间项目中,设计师会结合自己要表达的概念或主题,以空间设计作为手段,进行“魔术表演”。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具体的建筑实例是如何运用视错觉的原理,来达到令人惊叹的神奇空间和立面效果。
位于墨西哥城由ARQMOV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名叫Kiral的公寓成功地将视错觉应用在建筑立面上,形成了一个吸引人的具有动感的立面。建筑的立面由竖向的白色格栅组成横向的飘带状装饰,格栅的排列在平面和三维空间中进行有规律的几何变化,映衬有纵向起伏的竖向立面分割,当人们从不同方向移动时观看建筑,在光线的照射下,有着建筑立面仿佛在移动的错觉。


这个立面的设计充分的利用了墨西哥城当地充足的日照光线条件,光影对比强烈更容易凸显建筑格栅的几何形态。此外,通过建筑固定的几何形态和人移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动态浮动的立面效果。建筑师受到动力学和OP艺术的启发,设计出一个充满动感的立面效果,传递了一种视觉运动错觉,成功地吸引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呼应了墨西哥城作为一个人口密集并高速动态发展的趋势。


由Two islands实务所设计并赢得由弗林特公共艺术项目和AIA弗林特分会举办的国际竞赛的临时展馆项目马克的房子(Mark’s house)就是充分利用了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营造出建筑仿佛快要消失和漂浮于半空的视觉效果。


房子的建筑形态象征着“遗弃、失落和避难所”,目的是唤醒公众对于许多家庭被迫出城后数千所房屋被拆除的关注,以及对城市复兴的持续努力的认知。镜像表皮基座的底部是一座都铎风格的住宅,表面涂有5毫米的反光聚酯薄膜,反射周围环境并与其融为一体,饰面随着天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空气中湿度的变化而拉伸或起皱,仿佛正在变形消融在周围环境中。在浮动的房子的下方设置有有882个灯箱,上面有数百张脸和90多名全球kickstarter支持者的照片,在基座的镜面表皮的反射下感觉整个天花板上都布满了支持者的灯箱。


视错觉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比比皆是,不止是在建筑设计领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利用到。只要善于发现,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以上,望有启发,欢迎交流。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lf6301 | 来自上海
错觉
Charis Tsevis是一位来自希腊的“视错觉”艺术设计师把这样的拼贴图案素材带入作品中,形成了一幅幅惊人的马赛克作品!


他的作品每一幅都是拼贴出来的
远看极为生动,可是近看更有重大发现
都是用一些图片和图标等拼贴成的马赛克


有的是规规矩矩的排列
只是颜色上的变化和图标的不同
有的则是重叠在一起更是大小不一


这个巨幅人像作品
每一个元素都是用小小的胶囊完成的
形状和色彩的拼贴有不同的视觉感受


Dead Rich的主题元素则采用钱来拼贴
这样的一幅人像作品耗时相当之久
是每一个作品都是2到3次拼贴完成的


当然有的作品远看起来
就像是近视眼的人在看作品的错觉
用尽全力去看还是看不清的马赛克


对于人体的描绘的特征的把握
在只用拼贴手法来作画的艺术家受手中
却能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和极限的美


当然也不然发觉会有这样的洗发水
和足球运动员的身影出现
早在12年他还为奥运会设计一系列


除了工艺极为复杂的人像拼贴风格外
早期以大笔的色块形式的马赛克来拼贴


跳水、游泳运动员的身形用了柔和的曲线形式


篮球运动员则用了速度感的直线
和动态的形式来完成


人像只是他作品展现的一部分方向
更有这样用摄影作品来拼贴的风景
迪拜帆船酒店


人物和风景的展现都是需要
超高的绘画功底和拼贴耐心来完成的
悉尼歌剧院


看着这样的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
突然性入眼帘的是他拼贴的一副
中国五星红旗


看完以后跪地膜拜:
那你很棒棒哦~给你点个Zan!
图片内容来自 FROM 烩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