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果你家孩子在学校是小霸王,整天惹事生非,你如何办?

风骨傲气 回答数5 浏览数296507
ch_awen | 未知
谢邀。
以下内容转于知乎叶壮
我深知,在这种情况下,给家长带来困扰的因素,未必只是这种情况本身,更有这种情况所展现出来的“行为规则的矛盾”——在不同的场合与人面前,为什么我的孩子表现的不一样。“暴躁”和“时不时暴躁”和“不同场合时而暴躁时而不暴躁”给家长们带来的困扰是不一样的。搁在您的身上,就算情况调转,在家里乖乖,可是在与他人交际的时候变身小霸王,恐怕您也一样郁闷。
行为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这一点,甚至比“小霸王”这件事本身还让家长苦恼。
脱离你的具体情境来探讨和建议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我扫了一眼众多答案,有没如何问情况就推荐书的,建议心理咨询的,建议和孩子“好好谈谈”的,甚至还有建议体罚的,如果你想采纳,请一慎再慎。
看我下面说的话也请一慎再慎,我并不比提出其他意见的知友们更了解你的家庭与你的孩子。
我觉得,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谁家孩子还没点儿性格呢?这个倔一点,那个皮实点,这个可能爱显摆,那个有些太娇气。上周我讲完课,两个家长同时站在我面前跟我聊自己的孩子,左边的担心自己孩子太活泼,影响以后学习,右边的担心自己孩子太内向,耽误以后人际交往。我在简单确定俩人的孩子应该都没有临床上的问题后,说你俩都回家好好带孩子吧,都是好孩子,没事儿。退一步讲,就算有的情绪和想法出格了,大人介入,我们帮着孩子改就是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于情绪表现的不可预估或者不一致性。这是我看来当下更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纵然是个孩子,做事儿标准也不能太信马由缰,待人接物想起哪出是哪出这让人民群众如何接受得了。不区分场合与环境,好的行为不能一以贯之,标准和底线一天一变,爱好与厌恶日日不同,昨天的雷区却能成为今天的话题,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更有甚者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家长如何扛得住。
有人发私信给我“我家孩子明明会二十首古诗,每次叫他给客人们背,明明会就是说不会,进而不背,好苦恼。他为什么要故意骗我,让我下不来台?”
咱们不讨论与评价这事儿,咱就说孩子“没来由的”行为与家长“有根据的”期望的落差,挺让家长们苦恼
至于这个问题的视角,我觉得不外乎下面我将提到的两种。

    追求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幼儿园里“乖乖”为什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赞许?因为这件事儿是“对”的。与人为善嘛,在社会群体里“乖乖”,大家nice的相处,多好啊。现在回到家,变身小霸王,应该吗?我想就没那么多人会认同了。家庭也是社会集群,也应该nice地相处。家长们的错误想法在于认为孩子“逞了威风了”,“当了老大了”,“把全家人都制服帖了”——“爽了吧高兴了吧?!”其实不是的。孩子当小霸王的时候,也愤怒、也哭号、也彷徨不知所措进而用自残要挟家长——他/她也不爽。如果你不能理解,我问你,你的老公/老婆跟你吵架,骂你说:“你气死我你就高兴了是不是!”你真的是那么想的吗?你真的好高兴气死你的伴侣吗?你不是的。对孩子也一样,他当小霸王的时候,他也难受,他也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是为了当小霸王有快感而当小霸王。所以我们说,这种情感体验——不真实,这是一种双输的情感体验,在当前的情境下,孩子本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感受,而且这种情绪感受还是个负面的。这么一来,问题简化了——该高兴高兴,该难过难过,恐怕很多孩子还要学习这一点,纵然是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2009年我在贵州山区里支教,带初二的孩子们排了一场话剧,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大家都高兴——虽然那是我见过的台词最生硬,表演最浮夸的话剧。这就叫该高兴就高兴。2013年我给某个国企培训,有一个下午讲心理剧,有个学员不参加,还在旁边冷嘲热讽其他参加的学员,我盛情邀请他参与进来,他说“我才不要和你们一起当神经病”。对他来说,参与心理剧或许并不是个值得高兴的事儿,但起码我没看出来有什么值得生气的,这就叫做不该不高兴的时候,偏偏不高兴。很多孩子,由于种种的原因,情感体验不真实,有可能是因为对社会规则不了解,也有可能是有创伤,还有可能是错误引申了家长的话语。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大声嘲笑着街边的乞丐——这种情感体验就不太正确——他的母亲斥责他,孩子说“灰太狼每次倒霉灰溜溜,羊村的羊就是这么说他的。”你应该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一进家门就变成“小霸王”这种事儿,可能不是一个坏习惯或者坏情绪的事儿,这可能是一个错误解读情境导致的问题,在解读情境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到孩子的情感体验与当下情景匹配不匹配,而非直接探讨情感体验本身的对错。到了要做思想工作的时候。恭喜,你家孩子已经过了需求的温饱层面,正式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阶段。在这里,吃喝什么吃喝多少穿几条秋裤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我敢打赌,“小霸王”情绪的爆发八成是源于家庭生活中关于一些具体决定的矛盾,就算在家里,孩子也不会自始至终无事生非地“小霸王”。的确,如果你看过在幼儿园时期,孩子最应该学到什么? - 叶壮的回答
    这里面我的答案,你就会对3岁孩子个体觉知与心理成长有个脉络的把握和概括的了解。所以,自我啊成长啊这里我就不谈了,我想说明的就一点——到了重视思想工作的时候了我亲爱的同志。我们为什么要开会?所有回答“解决问题”的人肯定会觉的开会是个没什么意思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一开一天两天的会。开会不解决问题,起码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哪怕你在外企,例会过后你也是领着自己的事情回工位处理去了,例会让你知道你干什么,你团队其他的成员在干什么,让你的主管知道你在干什么,例会本身不解决什么工作实际问题。开会更重要的功能是“统一思想”,不让这个组织的能量因为个人与个人的差异造成无谓的辐散和损失。有的人家筹备婚礼都能把婚事筹备黄了,听说过吧?就是因为还没有统一思想就想解决问题,造成风俗的冲突,亲家的不解,未婚夫与未婚妻之间的不睦——然后婚就甭结了。你家里是不是还在有意无意的把孩子当作一个吃了睡睡了吃的Infant看待?其实人家早就是产生自我观念的大人了——纵然这个自我观念极不成熟,那也是自我观念。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你们家所有大人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思想已经高度一致,日子过得有条不紊——你们是这个家里的主流执政党。你们家孩子那就是新兴的在野党啊,在没有把他拉进自己人圈子的前提下,他不跟你死磕他跟谁死磕去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没拿人家当自己人看,老跟玉皇大帝看待泼猴一样看人家,你就不要怪罪人家大闹天宫。
我能想到的,暂时是这些。你可能会指摘我没有干货,没拿出个具体方案来解决具体问题——没错我就是没有提具体做法,我对问题的提出者不了解,我对他的家庭不了解,我对他的子女不了解,我甚至没有从题目中得到太多“小霸王”行为的具体表现——那我不能妄断这一对具体的父母该如何具体地对待他们具体的孩子。
但有一点我想我可以说,武志红老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很多人误解成了“家里讲情就行了,不用讲理”,谬矣。
家是要讲理地讲情的地方。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zhuosu | 未知
如果??没有如果!从小就把规矩定好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饭不说话,说话不带脏,尊老爱幼,规律作息。以上这些一定三岁前定好,就不会担心孩子成校霸,而是成大白。说白了,家庭教育要做好,每天晚上要陪孩子聊天,上了小学,家长少操心!我就这么带出来的。因为有了如果,你的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如果,那是太多太多,数不胜数啊!何止是学校的小霸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流氓插件 | 未知
很多家长把调皮捣蛋的孩子定位成小霸王,这是从根本上对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不掌握导致的。
很多孩子不是想惹是生非,是想获得更多的关注,老师的关注、同学的关注、爸爸妈妈的关注才会在学校惹是生非。
但是老师和家长不但不理解这一点,还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定义为“调皮捣蛋”,这从根本上就没有照顾到孩子的需求,一般情况下遇上这样的孩子。
1.家长要和老师多沟通,让老师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表现和展示自己,在合理的地方、合适的时间、以大家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某些特别的能力。
2.家长也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在家里多肯定孩子的进步,然后告诉孩子表现要遵循规律,在老师认可、同学们喜欢的前提下多表现。
3.一般爱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挺聪明,只要鼓励和引导得当,孩子都会有很不错的表现和发展,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的项目,读书会、运动会等等,孩子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越来越多的方面被老师认可、被同学们点赞、被父母认可,他们也就不需要用调皮捣蛋的方式来获得关注了。

另外,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一定会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家长要和老师多沟通,保持密切的联系,为给老师带来的额外的工作量而抱歉,人心都是肉长的,都是想通的,真诚的沟通是一切的前提。

真诚的沟通包括和孩子的沟通,包括和老师的沟通,当然也包括和自己的沟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hat163` | 未知
首先自责,子不教父之过,查找自身家庭教育的问题。其次,问清事情原委,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最后分情况而定,奖罚分明,罚的方式方法可以私下跟我探讨,要做到奖的明白,罚的清楚。同时兼顾亲情的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eingX | 未知
不是没一个班里都有这样的孩子,也不是每年都有,大部分学生还都是好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