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看了三期下来,我想给华晨宇发明一个名词,叫“氛围型歌手”,他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就是他整个人都沉浸在音乐里,声音,表情,眼神,身体动作创造了一个场,把你包裹其中,就好像在体验sleep no more,你不止是观众,而是身在其中。这首歌只让我感觉是被压着喘不过气来,最后心随着他的倒地和轻语被狠狠戳了一下。
这个礼拜四,我去看了John Legend上海站的演唱会。当然,绝大部分观众只会唱《All of Me》在意料之中,但真正震惊我的还是大家节奏感的匮乏。现场不可谓不热情,每首歌前后全场都会尖叫,要求互动的时候,大家也能跟着乐队的摇摆打几下拍子,但很快,大家又会静止下来,不管贝斯和鼓点轰鸣着多么斑斓炫目的节奏,正襟危坐的还是绝大多数,似乎他们都无法从节奏本身获得原始的快乐。
旋律、和声、节奏,音乐的基本元素,而流行音乐所有的发展,都围绕着这三者的变化展开。当旋律、和声的变化已经几乎被爵士穷尽,而在流行领域更是已经过于成熟形成了无数套路,节奏这种和人本能快感相关的元素便在近年来一直牵引着时代的风潮。
拉丁、雷鬼、RNB、放克、嘻哈、以至于近来声势迅猛的Trap,都是建立在节奏发展和强调的基础上。随着节奏自然的摇摆,本就是人的本能。君不见所有的孩子都会跟着《小苹果》、《饮酒醉》的动词打次自High不已、不停跳动,然而,何以我们流行的节奏只有《小苹果》《饮酒醉》,何以我们便在这样幼稚的节奏里渐渐变成了正襟危坐的那些人?(邓柯老师录的那个生日歌打拍子视频简直就是。。。中国人节奏感的墓志铭)
这也是为什么,我那么喜欢KZ,那么喜欢JessieJ上一场旋律更波澜不惊的《Never Too Much》。看着这一场普遍慢板四四的演绎,对比汪峰力不从心的说唱,几乎在节奏上没有任何亮点可言,更让我感觉到KZ的珍贵。在之前歌手舞台上,有这么鲜明的、主动的现代节奏意识的歌手,大概只有总是陪跑的袁娅维。
回到KZ这首歌上来。
乡村乐最动人的主题之一,便是小城市的人来到大都会的兴奋与迷茫,那一身从朴实故乡带来的“泥土味”是他们内心安定的基石和力量的源泉。而来自菲律宾的KZ在歌手的大舞台上,恰恰契合了这样的主题,因此这首歌也藉着KZ的演绎爆发出了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如果说原唱Sheryl Crow那种像烈火中的溪流般用女性角度反衬出赛车情景的热血沸腾,那么KZ版则更有一种亲自操刀上阵的血脉贲张,让人想起Miranda Lambert的Gun and Powder。
但是,她又是那么的不同。乡村的唱腔,往往是醇厚的、温暖的,即便也时而有火辣劲爆的一面,也充满了圆润俏皮的滑音弧线。但KZ的演唱却总是棱角分明的,线条更刚硬,语感更有黑人的感觉。加上密度极高的中音质量和节奏感,无怪于霍尊说她像火星哥了。
实际上,KZ的音域和动态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她的独到却是能在自身的局限中,通过过硬的基本功和丰富的表达变化做出极强的层次感。你看,她拉起的长音Slow Down最高不过B4,却已经足以有点燃全场的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