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sony A7R ii值不值得买?

zhenqing 回答数1 浏览数554023
jackol007 | 未知
看看无忌的网友的用机体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章:前言

  索尼A7RII其实是到家有一段时间的机器了,但是,这个机器在坛子上实在有点火,所以一直也就没有来写。最近索尼又发布了A7SII,那么,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来写写A7RII也就合适了,降温后来写还是比较合适的,可以大大避免被键盘摄影师招呼。
 另外,除了外观照,本文的照片都是A7RII拍摄,原片在云盘上都有。下面,正文开始

第二章:本文涉及的器材
  虽然我有5DS,我也能借到5DSR,但是我不打算对比这两个系列的机器,因为口水仗太多,毕竟5DS系列的机器在佳能那边还是当红辣子鸡,还请各位看官谅解。真要对比的话,未来再说吧。
  如果各位非要在这两个器材上做选择的话,我的答案是:看你的镜头群是哪家的,是哪家的选哪家的机身。如果没有镜头群的负担,那么,看你的拍摄题材,主要拍人,选5DS系列更好,拍其他场景的或者拍摄比较杂,那就选A7RII吧,
  本文只是叙述A7R2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特色功能。涉及的器材是:A7RII和35mm F2.8镜头。
第三章:体积和重量
  同样是全幅机器,在这里对比一下D800,第一张照片是上视图,可见安装35mm F2.8的A7RII比D800明显来的小,第二张是正视图,可见A7RII的正面投影也比D800来的小。


  毕竟人家是微单,体积上确实还是比较小巧的。但是全幅微单发展到现在第二代,明显已经不是那么小,也不是那么轻了。虽然,现在的二代全副微单仍然比全副单反来的小,来的轻,但是,其实二者的差距,客观来讲并不如我当年买NEX-5C时候那么震撼。对于APS-C单反来说,现阶段的全幅微单已经没有重量和体积的优势了。
  不过对于旅行者来说全幅微单还是有优势的,毕竟尤其是高原的环境下,轻哪怕100克都是有很大意义的。只是,A7系列发展到现在也只能做到生活防水,这个有点可惜,毕竟作为旅游机器的话,生活防水还是有点不够。
  A7RII的机身侧面的握把比较肥大,手感很好。刻意设计在机身外侧的独立录影键,也不容易被误触。我觉得A7R2的外形设计的非常好。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卡口最好能再向左边移动几毫米就好了,当A7RII接上粗壮的镜头,比如70-200mm F4或者35mm 1.4的时候,把手和镜头之间的空隙太小,手指伸进去会非常不舒服。
第四章:电子前帘和静音快门
  A7RII新增了电子前帘,这个技术首先出现在A6000上,电子式前帘可以让相机减少一次回弹所产生的震动,同时原厂也特别针对后帘快门回弹时的机械结构做了减震,A7RII整体的快门震动可说是微乎其微,表现非常好。
  A7RII的快门本身已经很轻微了,有点镜间快门的感觉。但是A7RII还提供了“静音快门”。在用上“静音快门”后,机器的声音几乎到了没有的地步。我认为应该是在这种功能下用了电子快门,机械帘幕只是慢慢地轻轻地打开。如果常使用这个功能,还可以将这个功能放在快捷键上。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无需进入菜单,就能使用这个功能。
  还需要补充一点,理论上快门机震小,有利于降低安全快门。对于A7R2的快门,我觉得是非常赞的设计。虽然没有了“咔、咔、咔”的悦耳声音,但是实用。

第五章:防抖
  奥林巴斯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它的防抖技术。客观的讲,在M43领域,奥巴其实机身和镜头都做不过松下,甚至连价格也都跑不赢松下,但是奥巴的杀手锏或者是存在感,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它的独门绝技:五轴防抖
关于防抖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3个:
  第一个是奥林巴斯的EM5,那种如何抖都不怕的防抖,确实是逆天的设计,如果说其他家的防抖宣称的stop数量或多或少都有虚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奥巴的五轴防抖的stop数量标注的有点太保守。
  第二个是尼康的105VR现在想想尼康的百微的防抖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这是我第一个用到的微距防抖,在户外,拍微距用到F22的时候,开启防抖可以省掉三脚架,这在当时给我的震撼也完全是颠覆性的。
  第三个是宾得的645系统的90mm 2.8,虽然说,这个镜头的防抖标称值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在此之前以及现阶段以及可预见的未来,这个星球上你还能找得到另一个防抖的中画幅吗?所以,即便到今天,这个镜头依然是它所对应画幅里面最强防抖。因为别人没有,所以一枝独秀。
  首次出现在A7II身上的五轴防手震这次也应用在A7RII身上,这对A7R II来说是如虎添翼,虽然这个防抖技术是阉割版的奥巴五轴防抖,但在拍摄中也是确实有明显进步的。高像素其中一个隐忧就是手震,哪怕是很少的手震,往往也会被体现。一般防抖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因为只有两轴的补偿效果,所以像是5DSR、D810这机器,一般来说除了开启防抖之外,快门速度也要拉到安全值左右我才会放心。
A7RII的防抖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两轴是倚赖镜头本身的OSS,其它三轴是由机身提供辅助。第二种:如果当下搭配的是无防抖的镜头或者是转接的镜头,那么就会完全依赖A7RII机身内建的三轴防抖。
  实际体会是,A7RII的防抖不如EM5、EM1,但是A7RII的防抖也确实是现阶段全幅机器里面最好的了,用原厂的OSS镜头的时候,明显比其他厂家的防抖来得好,用FE35mm F2.8这类不带OSS的镜头的时候,防抖和其他厂家的防抖差不多。
第六章:眼控对焦
  这个名字取得太差,太差,太差。索尼应该立即辞掉企业里面做中文翻译的那个员工,这个人不仅完全没玩过胶片单反,而且,中文语法都不及格。
  “眼控对焦”这个短语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在中文里面的意思是:拍摄者的眼睛控制机器对焦,或者讲复杂点,以摄影师眼神的移动轨迹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佳能的胶片机EOS 3上的功能,才真的叫做“眼控对焦”。
  索尼的这个功能说白了是“对焦到被摄者的眼睛”,功能名字应该是“对焦到眼”而不是“眼控对焦”。在A6000上,我第一次用这个功能的时候,眼睛对着EVF,眼球转了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看了说明书我才知道索尼这个功能指的是“对焦到眼”而根本和“眼控对焦”一点关系都没有。
  A7RII的“眼控对焦”或者“对焦到眼”与过去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使用AF-C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个功能的好处是拍人像时不再需要手动选择对焦点,要对焦眼睛的话,按着指定的快捷键然后相机的焦点就会自动追着眼睛跑,虽然无法指定左右眼,但是已经非常方便了,相对于富士的“面部识别”,索尼的这个功能更好,主要是富士的“面部识别”和测光方式是绑定的,而索尼的“眼控对焦”和测光方式是独立的。
  相对于其他厂家的“面部识别”,索尼的这个功能更好,因为其他厂家的“面部识别”只能认到脸,而索尼的“眼控对焦”可以认到眼睛。这对于全身人像或者带场景的人像来说基本没区别,但是对于半身人像或者大头照来说,极为方便。
  需要补充的是,“眼控对焦”或者说“对焦到眼”的前提是机器要分辨出“脸”,而什么样的形状是人脸,本身有一套数学模型,而目前的人脸检测模型并不支持侧脸和俯视以及仰视,或者说的更明白一点,那就是:需要让机器感受到有脸、两个眼睛、鼻子、嘴巴等形状元素,以及这些形状元素之间的距离关系和从属关系,当他们满足某些特定的特征向量的时候,眼睛才可以被检测出来。所以说,“眼控对焦”或者说“对焦到眼”并不是成功率100%,当然这不是SONY的错。

第七章:EVF
  A7RII的EVF采用236万点的XGA OLED,放大倍率为0.78倍,而且还有蔡司镀膜加持,厂家宣称可以减少眩光的情形发生,只是,我不知道EVF的T*会不会增加成本以至于增加销售价格?如果是的,我更倾向于采用索尼自己的镀膜也就好了。
  一直以来我对EVF的看法都是够用即可。X100的EVF我都觉得够用了。所以我对EVF的要求并不高。在拿到A7RII之前,使我惊艳的EVF仅限于XT1。A7RII这次的EVF是我见过目前最接近光学观景窗感受的EVF了。比GX7的好,和XT1一样好,100%覆盖率、236万点的规格或许没有什么。但是,0.77倍放大倍率如何?我如果没记错,它是目前放大倍率最大的观景窗。
  这颗EVF最了不起的是极短的影像延迟。我的感觉是,它已经非常、非常接近OVF了。但是它比XT1唯一不如的地方是:XT1能够在一个EVF里面同时显示两个屏幕。传统的EVF常见的手动对焦辅助功能分成两种,一个就是把整个画面放大来让你把对焦位置看清楚,但常常会让人在缩回原本画面时,发现刚刚在手动对焦时构图跑掉了。另外一种是直接在画面的中间或部分放大对焦点。这也会影响整个画面的构图。EVF双荧幕功能,完全不会影响到构图,一个荧幕负责取景,一个荧幕负责放大,而且不重叠。
  这样的话省去了点选放大或缩小以及构图的麻烦,是相当实用的设计。希望以后SONY也加入这个功能。
第八章:速度
  连拍速度方面,A7RII的像素虽然相比前一款机器提高了600万,但在背照式感光元件、加大硅片电路面积的帮助下,机器的连拍速度反而有所增加,由过去的1秒4张进步到1秒5张。但是还是不如自家的A6000,每秒11张的恐怖速度。
  A7RII的相位侦测区域的范围,大概占画面约80%左右,够用了,但是也还是略微不如自家的A6000的几乎满屏。若是以全画面进行泡泡追焦的话,A7RII的成功率其实还挺高的。拍摄速度方面,A6000+24mm F1.8 也比A7RII+35mm F2.8来得快,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A6000+24mm 1.8或者A6000+16-50mm是可以抓拍满场疯跑的儿子,但是A7RII+35mm F2.8就总是慢半拍。
  目前对于疯跑的小孩,能抓住的也就是NC两家旗舰、次旗舰的单反、M43和A6000了,其他的机器还是不能胜任。虽说不能胜任,但是A7R2+35 2.8我觉得除了拍娃,其他场景也够用了。必须要特别说出来的是, 和A6000一样,A7R2在晚上室内的对焦速度非常慢。基本上这时候的对焦,无论是A7R2还是A6000也就是以前NEX7的水平,必须要来回拉一两次风箱才能对的上,而且,拉风箱的速度还不快,是慢慢拉的那种感觉。
  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毕竟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是不一样的,而且,SONY的cmos里面嵌入的对焦点有多厉害还不太好说。暗光下,可能嵌入的对焦点就不工作了,或者工作效率极低,我认为这才是A6000甚至A7R2造成暗光对焦缓慢的根本原因。

第九章:白平衡
  A7RII白平衡做了功能微调,但却挺重要的,因为白平衡调整的时候,可微调的幅度更细,A到B可采0.5级调整(29级),G到M可采0.25级调整(57级)。这让进阶用户更容易调出适合自己的色彩调性。
第十章:分辨率
  A7RII得益于4200万像素,以及去除低通滤镜,成像的中间分辨率极高,中央分辨率比D800明显高一个等级。但是,由于短法兰距、大底和像素井的存在,边缘成像需要分开来看。
第一种情况:
  只要破坏了短法兰距,也就是说转接单反镜头的时候,A7RII的边缘成像是不错的,比D800好。但是,转接单反镜头的话,你不仅失去了A7R2的先进对焦功能,而且也丢失了体积优势,人家SONY工程师使出了吃奶的劲缩小的体积,被你一个转接环就抵消掉了。
第二种情况:
  原口的长焦镜头,因为入射光线倾斜度不大,所以,此时A7R2的边缘成像是不错的,比D800好。
第三种情况:
  原口的广角镜头,因为入射光线倾斜度变大,所以,此时A7R2的边缘成像是远不如中央成像的,我觉得此时和D800比,可能是伯仲之间。大家可以参考下载A7R2+35 2.8 和D800的原片对比。
第十一章:宽容度
  在开始这章之前,我先问一个问题,普通民用相机的CMOS,有比SONY宽容度更好的吗?答案是:没有。
 晴天拍风景,天和阴影的曝光何止相差5EV?如果是夏天中午晴天拍风景,天和阴影的曝光何止相差10EV?如果是夏天中午晴天高原拍风景,天和阴影的曝光何止相差15EV?
  佐证:生产GND的厂家会有9EV的产品,而且,优秀的GND还会告诉你,最多可以2片共用,也就是说,生产GND的厂家认为:拍风景最多会遇到天和阴影曝光相差18EV。因此,我将会坚持用过曝和欠爆5EV的片子来讨论机器的宽容度。因为,现阶段厂家还不能生产出宽容度达到20EV的机器,我们也还不能完全摆脱GND,所以我认为机身的宽容度还是一个必须要特别关注的功能。而且,此功能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排在第一位。
  A7RII作为索尼现阶段的旗舰,其宽容度也就代表了现阶段的民用最好了。请大家自行下载baidu云盘的原片。对于过曝宽容度,我做了+1EV到+5EV的拍摄,对于欠爆宽容度,我做了-1EV到-7EV的拍摄,首先说说欠爆的情况,A7R2能轻松拉回5档欠爆。如果仅仅是记录性质的话,7档欠爆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只是7档欠爆偏色会比较厉害,仅具有记录作用。
  过曝的话,A7R2在不丢失细节的情况下,大致是2档多,3档不到。可以这么说,A7R2已经是现阶段最好的宽容度了,为了出片,大概可以接受5档欠爆和2档过曝,为了记录,大概可以接受7档欠爆和3档过曝。

第十二章:长爆噪点和夜晚出片
  曾几何时,A7RII的全黑长爆噪点是各种用或者没用过,摸或者没摸过机器的人的攻击口舌。这里我提供了原片下载,分别是:ISO100、400、1600、3200、6400开降噪和不开降噪的30秒曝光原片,带JPG和RAW。
  我的理解是:A7RII的全黑长爆或者是暗处长爆噪点确实是比其他机器来的高,比如我手上的5DS、D800、M240。但是,在明亮处其实并不能被体会。开启降噪后其实也不明显。但是,如果对比5DS或者D800的夜景照片,可以发现,A7R2的夜景照片显得有点“脏”,这里说的都有原片下载,看官自己下载了看。
  单独看A7RII的夜景照片其实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对比了来看的话,确实A7RII对于长爆夜景这样的题材可能并不那么擅长。
第十三章:镜头
  索尼的E卡口经常被别家奚落的是镜头群可能还不如机身群来得多,加上摄像机,仔细数数,可能还真这样,即便不是这样,那也差不多了。好在索尼这两年一直在拼命开发镜头不谈副厂,现阶段原厂镜头有11个:
35 1.4  
1635 F4  
2470 F4
35 2.8
55 1.8
90 2.8
28135 F4
70200 F4
24-2402
8-7028F2
  但是我可以说,还是缺镜头吗?至少缺少大三元和1.4定焦群,1.8廉价定焦群也缺少,长定焦也缺少。
我自己用A7R2就不知道如何选镜头,PS:先说一下,我家里的镜头很多
N系统的有:24 1.4G、适马50 1.4、85 1.4G、200F2、1635F4、24120F4、70200F4C系统的有:50L、35L、2470F2.8II、小白兔P系统的有:2040、35微、55*1.4645系统有:25 F4、90 2.8、55 2.8、28-45 F4.5APS的E卡口有:24 1.8、16-50
  我在索尼店里面选镜头的时候发现,绝大部分索尼的全副镜头相对于机身都显得太大太重,接上A7R2后,整体系统的重心是在手外面的,由于杠杆作用,大大降低了整体系统的握持手感。A7RII独有的优良快门震动,也被这种不易握持的系统抵消掉了。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单手手持机器的时候,手腕容易疲劳。
所有镜头里面能很好适应A7R2的镜头其实只有:35 2.8,55 1.8,28 F2
  这三个,因为这三个镜头安装在机身上后,整套系统的重心还在手心里面。28F2的成像并不好,而我又有太多的等效50,所以我最后不得不买35 2.8。话说,35 2.8的素质就好么?这个体积下,别家的35一般来说可以做到1.8或者2,缩到2.8是不可能比你的35 2.8来的差的。另外,35 2.8这个镜头的口径蚀也实在是太大了点。



但是35 2.8的焦外还是不错的:

第十四章:发热
  对于一个照相机来说,高强度使用后,A7R2的发热量很大,如何形容呢?有点像出炉一段时间后的烤山芋。我怀疑未来的SONY机器如果不增加体积加强散热,会不会采用热管+风扇?有些人说,外壳热了,代表机身内部会比较凉,这对于被动散热的情况来说是不可能的,首先,铜的导热系数很高,记得仅比银差,被动散热的散热片或者外壳有多热内心就有多热,而且内心只会比散热片更热,因为导热效率不会100%。
  而a7r2还有个外壳,就算全铝外壳导热比铜还差点,所以,内心不可能比手摸的更凉。发热,很可能是机器噪点较大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你要追求小体积,这个问题好像也是无解的。好在过几个月就冬天了。
第十五章:吐槽
吐槽1:电池续航力有待加强,原厂搭配的是NP-FW50,充饱电最多可拍340张静态照片,如果用电子观景窗取景的话仅可拍290张,4K摄像时电力消耗会更快。电池续航力有待加强。
吐槽2:夜景拍摄有待加强,见第十二章
吐槽3:镜头群有待加强,见第十三章
吐槽4:希望把“眼控对焦”的名字改掉
吐槽5:卡口最好能再向左边移动几毫米就好了
吐槽6:既然额头省不掉,为什么不能在左边肩膀再做一个转盘呢?光秃秃的,浪费空间。
吐槽7:机身发热量有待减弱,见第十四章
第十六章:总结
  能让我吐槽少于10点的机器其实是不多的,而且,其中的有些吐槽并不是针对A7RII,而是针对E卡口系统而言的。如果说之前的微单,甚至是A7、A7R和A7S那一批微单不足以撼动单反基石的话,那么,现在的A7R2其实已经有足够资本向单反叫板了,只是,整个E卡口系统尚欠火候,作为家用相机,我觉得A7R2是适用的,
  我自己买了A7RII,那是一种向科技进步的尊重,以及向不断奋斗的索尼的尊重。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 qw035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色影无忌立场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