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智慧家庭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三年内可成长为一台千亿级市场
技术,市场认知度等因素表明中国智慧家庭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智慧家庭关键技术大多处于创新萌芽探索期,即将达到期望膨胀巅峰期,预估到量产期还需要5-10年,其中媒体和娱乐技术是曲线中相对成熟的部分,能源控制的相关技术也会在未来2-5年也会迎来较快的发展。而 802.11ah,家庭链接,智能照明,远程无线充电,能源管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却还需要5-10年的发展时间。
而根据易观智库的AMC模型显示,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已经过了探索期,正处于启动期(2014-2020)。1997年-2013年属于中国智能家居的探索期,该阶段受到产业环境,消费者习惯以及技术等因素的约束,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在高端住宅和别墅中实现,网络家电(智能家电雏形)发展缓慢,2010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推动智慧家庭发展逐渐开始升温。在启动期期间(2014-2020),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会比较严重,技术优势不明显,该阶段要以挖掘用户需求,构建生态系统,收集用户数据为主。在2021年-2025年智慧家庭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智能家居系统平台及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完毕,行业经过洗牌,市场寡头产生,产品被消费市场接受并会与第三方服务紧密结合。最终智慧家庭市场将在2026年达到成熟。
2020中国智慧家庭市场可达千亿元规模。根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预计,2016年我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93亿元,未来五年(2016-2020)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8.26%,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65亿元。而根据千家网:《2012-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到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3294亿元,国外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sis的预测则相对保守,根据其2015年报告,中国智慧家庭市场(包括硬件,服务和安装)2016年到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13%,在2020年将形成一台1400亿元的市场。综上虽然几家机构预测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是都对未来智慧家庭市场发展持肯定态度,到2020年中国智慧家庭市场应该能够成长为一台千亿级的市场。
2、目前产业链中玩家众多,大企业纷纷立足平台建设,统一的通信标准制约了整个产业链发展
玩家众多,行业价值没有真正解锁。智慧家庭产业链主要包括,应用服务提供商、智能硬件制造商、网络服务提供商、平台服务提供商,以及芯片制造等零部件提供商。目前各参与方均提供各自的解决方案,标准不统一,造成链接的割裂,难以将网络效应价值充分发挥,而智慧家庭是一台具有显著网络效应的市场,所以只有当智慧家庭从小众市场发展为大众市场时,真正的市场价值才能被解锁。
各个环节自身发展约束力特征显著。在目前的发展境况下,产业链各环节都有各自的发展瓶颈优待突破。对于智能硬件生产商来说,同质竞争现象比较严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差异化功能设计,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对于网络提供商来说,仍纠结于智能家庭发展与现有高利润产品发展之间,同时陷入了与生态玩家对数据与家庭入口的激烈的争夺战中;对软件与生态玩家来说怎样将构建商业模式以实现用户数据的盈利则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企业纷纷聚焦平台建设。大企业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纷纷聚焦平台建设,希望可以横穿整个产业链占据主导地位。不管是大型科技公司,互联网巨头,传统的家电制造厂商或是电信运营商都纷纷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布局,希望通过应用或是智能硬件在前端聚集客户,积累客户数据,在后端吸引更多供应商,最终形成标准统一的平台,实现智慧家庭的产业主导地位。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能力是平台建设的技术基础,客户数量和供应商数量是平台成功的前提,因此平台建设者的策略一般都会横穿整个产业链,在积极抢占用户资源的同时,补齐或提升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能力。
3、典型企业发展路径及策略
3.1通过智能硬件切入智慧家庭市场,聚集用户数量从而带动跨边网络效应,实现平台构建
大部分的公司都通过智能硬件切入智慧家庭市场:或是依托技术优势推出具有差异化的智能硬件产品,或是通过快节奏投资并购实现客户端的布局,而策略的本质都是希望借此积累用户数量从而带动供应商数量的增加,逐步形成家庭控制中心,从而构建整个智慧家庭的平台系统,但由于各家公司基因不同,发展路径和策略上也各有特点。
3.1.1互联网公司借助语音识别技术推出创新性智能硬件,覆盖速度和范围是成功关键
谷歌:从软件服务转向平台构建,最终聚焦于家庭语音助手
谷歌早在2009年就开始布局智慧家庭,推出名为PowerMete的互联网在线服务(提供家庭能源使用情况监控),但该产品超越了当时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认知水平,并没有取得理想的业绩。转到2011年,Google 在I/O大会上,首次提出Android@Home,该产品是通过Android设备来控制例如电灯、闹钟、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产品,实现居住环境的Android化,但由于当时缺乏可接入的智能硬件致使该产品逐渐在市场中消失。2014年谷歌转战智能硬件,以32亿美元并购智能恒温器生产厂商Nest,但后期推出的烟雾探测器和智能监控摄像头的销量也并不十分理想。2016年谷歌再次调整策略,以自研的家居娱乐系列智能硬件抢夺家庭市场。在10月份发布了包括Google Wifi, Chromecast Ultra,以及Google Home等一系列智能硬件,Google Home一经推出收到全面好评,该产品作为一款家庭语音助理,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查询天气,播放音乐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智能家居的控制。
谷歌在智慧家庭市场的最终战略目标仍然是平台的构建,只不过从最初大平台型产品切入转变为通过智能语音硬件单品聚集用户规模从而带动跨边网络效应的策略。
亚马逊:通过智能语音硬件echo 延伸触角至家庭日常,链接电商平台及车联网平台
亚马逊的Echo诞世5年以来,其销量一直稳步上升,在2016年第四季度财报中,亚马逊宣称搭载语音助手Alexa的设备成为假日季最热销的产品,销量同比翻了九倍。Echo作为一款便携式的智能语音控制音响,除了可以用语音进行日常查询,家居控制之外,亚马逊还打通了与自家电商平台之间的链接实现语音购物,并且通过合作将amazon echo的影响力带出了客厅,让家与外界相连,例如与uber合作叫车服务,与达美乐合作pizza预定及外送服务,与福特汽车的sync connect平台合作,实目前家中远端控制车库,汽车开关灯等。
与谷歌相比亚马逊在用户产品侧更具策略性,首先产品类型全面覆盖更广用户群体,亚马逊的家庭语音助手按照功能配置由高到低可分为amazon echo(179美元), amazon tap(129.99美元)以及echo dot(49.99美元),而谷歌仅有售价为129美元的Googlehome 一款产品。其次低价策略可实现快速市场拓展,2016年9月中旬,亚马逊推出了第二代 Echo Dot,并且将初代 89.99美元的售价,进一步降低至 49.99 美元,这一价格充分显示对大众市场快速的覆盖的决心。
百度: 采用与国外互联网公司完全相同的发展策略,需加快研发步伐同时加强云计算技术能力
2016年4月百度硅谷人工智能实验与全球领先的智能遥控应用开发商Peel达成合作协议,百度将deep speech语音技术嵌入Peel智能家居控制平台,2017年2月,百度宣布全资收购人工智慧(AI)语音助理平台开发商涂鸦科技,期望能加速跨入智慧家庭市场速度,同时新成立了智慧居家部门主要负责智能硬件开发。此外,百度同时宣布将旗下开发语音助理“度秘”及百度作业系统度秘OS 的团队实际为度秘事业部,两部门将合作开发智慧家居产品及服务。百度发展策略与国外互联网公司如出一辙,但在云计算能力上有所欠缺,同时国内智慧家庭市场已进入启动期,百度需进一步加快研发速度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实现客户端的覆盖。
3.1.2创业公司通过投资布局智慧家庭市场,充足的资金是保障战略落地的根本
创业公司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大都选择“轻”切入,“快”发展的策略,最为典型的企业就是小米。2014年1月小米宣布其智能家居战略:“以智能手机为中心,链接所有的设备。”为此小米做了四件事。第一,做了通用控制中心;第二,做了通用智能模块;第三,提供专业云服务系统,实现数据备份云端的快捷与实时;第四,成立了生态链团队,主要负责投资智能硬件公司。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小米已经投资55家企业,这些产品包括空气净化器、家用智能监控头、小米灯泡,小米电饭煲,小米插头等。小米公司战略目标明晰,策略环环相扣,而维持整个战略落地最关键的因素则是资金的供应,小米能否融到足够的资金维持从量到质改变实现生态圈的建立则需要时间的检验。
3.1.3科技公司和国内通信运营商聚焦家庭娱乐领域,硬件功能单一制约了向家庭控制中心升级的发展路径
微软:智慧家庭老兵,看好游戏市场,试图将Xboxone 作为智慧家庭入口
早在2003年,微软就和英特尔领军成立数位家庭工作联盟,虽然智慧家庭浪潮很快席卷全球,但是基于技术成熟度不足,商业模式模糊以及社会认知有限,智慧家庭十年发展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性进展。但微软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2010 年微软研究院开展了“HomeOS”项目,该项目能简化电子设备之间的链接和通讯。2012年微软击败谷歌,收购家庭自动化专业厂商id8Group R2 Studios(致力于开发电视机数字媒体分发和显示技术)希望以此增强旗下Xbox业务实力。到2013年又推出了 Lab ofThings项目,该项目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台研究联机设备在家庭中的使用情况的实验服平台。同年,微软“home 2.0”的计划透露希望xbox能够作为智慧家庭的控制中枢。至2014年4月在Build开发者大会上,微软首度向公众展示了Cortana并表示微软下一台积极抢攻的目标市场就是家庭客厅市场并于2016年夏季在Xbox One平台上启用了Cortana语音命令。
国内通信运营商:以通信网关为基础,通过视频提升价值,利用融合产品战略性布局智能家居市场
通信运营商都看好家庭娱乐视频领域,纷纷推出电视盒子产品,希望成为智慧家庭的控制中心。以中国电信为例,2013年中国电信提出了“新三者”战略定位,即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此时,内容开始作为一台重要的战略被提上日程。2014年中国电信将打造差异化宽带产品,增强宽带核心竞争力作为七大经营举措之一。同年推出智慧家庭的全新产品“悦me”包括悦me盒子、悦me网关和悦me电视机, 希望利用“悅me”融合产品打造智能家庭入口,以智能终端和应用为载体,实现单一功能性业务向一体化融合产品演进升级,但是由于广电内部二级播控模式,上市不久便遭到多家地方电视机台的抵制,目前仅限山西、湖北、重庆、甘肃、云南5省用户购买。2015年电信坚持差异化为工作主线,通过加强视频类应用内容填充,拓展智能网关,智能家居等智慧家庭产品,推进“光宽+天翼超清+4G”新型融合产品销售,实现产品之间互拉互动以实现加快光宽带用户发展,巩固宽带市场地位的经营策略。并提出2016年主推“4G+支付”,“宽带+电视机”拉动客户发展,增强用户粘性,继续拓展“光宽+天翼超清+4G”新融合发展模式。
如果想让家庭娱乐游戏机或者电视盒子成为控制中心,首先要解决整合的问题,因为娱乐领域是智慧家庭系统功能中功用性较少的一块,使用频次和时长以及链接其他智能家居的合理度都有待验证。
3.1.4传统家电制造厂商以合作或是收购方式补齐技术短板, 如何提升制造技术提供差异化智能家居硬件是制胜关键
三星收购系列公司缩短与紧跟智慧家庭领先企业发展步伐
2014年8月三星以2亿美金收购了SmartThings,目前,三星全线电视机都已被集成到SmartThings智能家居平台,同时部分产品还可以作为智能家居控制中枢使用。支持SmartThings平台的有智能灯泡、恒温器、摄像机和运动传感器等200多种三星或其他牌子的智能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电视机统一的用户界面对其进行控制。在2016年6月,三星表示要收购美国云服务公司Joyent。Joyent 成立于2004年,它的云端软件套件 Smart Data Center (智能数据中心)可以帮助全球的开发商和企业部署云计算基础架构平台。此外,三星于2016年8月份向美国联邦美国通信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定名为 Scoop的新产品文件。这款名为Scoop的蓝牙音响,是一款带有皮带、尺寸不厚的小型便携式语音设备,而且上面配置了话筒,配置话筒可能意味着该设备具有语音激活功能。三星通过收购等行为凑齐了语音控制音响,控制管理平台和私有云技术,但技术实力与领先的互联网公司(谷歌,亚马逊)不能同日而语,通过跟随战略占据行业老二的战略是三星不败法宝,但三星还应该挖掘自身在大型智能家电领域技术优势,设计真正为客户提供价值的智能家电产品发掘智慧家庭市场更多的可能。
国内传统家电制造商:跨界合作构建战略联盟实现向智能家居的转型
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传统家电制造厂商纷纷提出向互联网转型的战略并希望借助互联网公司的经验和技术助力转型成功。例如,海尔建立了U+系统,美的推出了“1+1+1”(一台智慧管家系统+一台M-Smart互动社区+一台M-BOX管理中心)系统,TCL提出了“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的“双+”驱动模式,从而构成了对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引力。海尔U+招徕了百度云、腾讯微信、乐视TV以及本来生活网等纷纷加盟,美的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让小米获得了1.29%股份,同时小米的一名核心高管进入美的董事会;在通过旗下的欢网科技引入了腾讯5000万元的战略投资从而让腾讯成为前者第三大股东,而TCL先后两次引乐视入股,使得乐视对TCL控股子公司TCL多媒体的持股比例上升到20.1%,并成为后者的第二大股东。但是在资金层面的合作不能解决传统企业真正的技术短板问题,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是传统制造企业发展的关键。
3.1.5苹果公司坚持闭环生态,平衡市场和自身的发展速度是难点
几乎所有的智慧家庭平台建设者都选择了开放发展时,苹果仍然坚守自个的闭环系统。在2014年苹果推出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希望通过手机,siri, homekit, icould,以及appleTV等系列硬件打造属于自个的智慧家庭生态,但明显苹果在智能家居市场的进展不尽人意。在苹果官方网站相关资料显示苹果到目前为止只有16家硬件伙伴(实际上是17家,包括智能锁制造商August,但是苹果并未更新网站),作为对比,谷歌旗下的Nest平台已经拥有70家硬件伙伴,亚马逊的Alexa语音助手也已经获得了将近40多家智能家居相关的硬件伙伴。而苹果HomeKit硬件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外部硬件厂商获得苹果认证耗时太长。据报道,苹果早期的硬件伙伴,比如Lutron、August、Ecobee为了符合苹果的标准,重新开发设计了新产品。
苹果一直希望利用全球数十亿的硬件设备优势形成入口,虽然手机具有24小时开机,使用频次高的特点,但是homekit却以app形式存在,增加了操作步骤,便捷度大打折扣。同时平台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第三方的数量,虽然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智慧家庭重要的评价指标,但是市场快速的发展节奏也给苹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2避开竞争激烈的智能硬件市场,利用自身优势从服务侧切入智慧家庭市场
国外领先电信运营商没有从智能硬件市场切入,而是利用自身的牌子,渠道,入户等优势以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入智慧家庭市场。
2.2.1 AT&T 垂直切入安全领域,智慧家庭发展坚持平台开放战略
AT&T于2013年4月16日发布了智慧家庭产品DigitalLife,一套全方位家庭安防监控服务。这款家庭自动化系统以新型智能家庭网关为核心设备,通过与其他基于IP网络和M2M网络技术的设备相连实现24小时监视家中的安全状况. AT&T的DigitalLife方案包含两种推广套餐,即基本家庭安全套餐和智慧家庭安全套餐。基本家庭安全套餐:一次性收取149.99$的初装费,套餐价格29.99$/月,合约期24个月。基本家庭安全套餐包含固定的服务:7×24小时监控、24小时电池备份、支持智能手机访问、支持Keypad、钥匙链遥控、门内报警、接触感应。智慧家庭安全套餐:初装费和基本家庭套餐是一样的,但套餐价格提高到了39.99$/月。智慧家庭安全套餐在基本家庭安全套餐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做了扩展,增加了一氧化碳感应、烟雾感应、玻璃破损感应、运动感应等内容。在智慧家庭安全套餐的基础上,用户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灵活搭配附件套餐包升级到智能家居业务,每一项服务的增加,用户要付相应的套餐资费和初装费。同时AT&T还向三星、LG和高通等厂商开放了其Digital Life平台,它希望与更多厂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深入物联网领域。通过向第三方开放,用户可以更容易的构建自个规格的链接,因此AT&T的解决方案支持包括Wi-Fi,Z-Wave以及蜂窝链接等各种通信协议 ,只要是与AT&T合作的供应商都可以实现单一的APP控制。
同样是开放平台策略,与互联网和科技公司不同的是AT&T并没有选择智能硬件切入,而是进入了垂直的安全服务领域。一是因为硬件制造并非AT&T的优势所在盲目切入硬件领域与互联网公司或科技公司产生正面冲突并非明智之举,二是作为电信运营商其优势在于牌子的可信赖度,用户IP资源以及网络链接能力,因此AT&T选择安全领域切入,以IP为基础实现各种用电,用水及安全监控设备的链接能最大化发挥自个的优势。
2.2.2德国电信扬长避短,借助合作伙伴力量迅速打开市场
德国电信于2011年成立了Qivicon企业联盟,这一台基于开源架构的智慧家庭平台,包括前端的Qivicon Home Base及后端的Qivicon服务器。德国电信在智慧家庭领域针对企业市场将其自身定位为White Label的平台提供商,德国电信的合作伙伴(包含设备厂商和服务提供商)可以依托Qivicon平台开发相应的产品和应用,无需在Hub及平台上进行资源投入,合作伙伴对牌子、策略、定价及促销等方面拥有完全自主权。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电信通过向企业合作伙伴收取平台使用费来获得收益,而联盟合作伙伴也能获得30%-40%比例的分成。通过该产业联盟,德国电信建立了一台强大的消费牌子,覆盖家庭内宽带、移动、娱乐、消费云和各类电子电器应用服务。德国电信还在不断扩大Qivicon牌子的影响力,目前,荷兰家庭已经可以通过荷兰皇家KPN电信集团购买和使用Qivicon智能家居服务。
德国电信避开了电信运营商不擅长的智慧家庭具体业务运营部分,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用户安装、呼叫中心、客户服务及收费渠道等优势领域,Qivicon 平台让德国电信的智能家居业务以“轻资产”的姿态出现,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审时度势地抢占欧洲的家庭用户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