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俄乌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台多月,而我们国内为啥极少有关于 ...

zwm532018 回答数0 浏览数2988
谢邀。
不要问自个知道答案的问题。

挺可惜的,因为俄乌战争确实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场短视频战争,其传播学意义上堪比越南战争。
前线的视频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随手找几个名场面:
Sky news记者车辆被扫射,蹲车骂娘后跑路:



这个建议看原视频

BBC记者头铁跑哈尔科夫,和乌军一起感受俄军炮火近距离问候:


乌克兰居民飞自家无人机(估计就是大疆),航拍俄乌两军街头对射:


乌军精神小伙现场刷火箭(注意看画面右侧):



真的是直播录像,因为乌军很多士兵带摄像机。这个老哥绑头上:


这个老哥挂肚子上:


反正是打仗,生死未可知,干脆通通记录下来。每次能活着退下战场就上传一波,老铁点赞666。
看看我铁子的大腚:



特别是无人机摄影的广泛应用,明显提升了战场一线视频的水平。
马里乌波尔前后对比:


也是对比:


炮击瞬间:


城郊伏击:


乌军有些迫击炮分队是直接靠无人机来定位,也算一种创新:



战场一线的图文和视频资料,其丰富度已经足够支撑一些军宅们的目视标记分类工作。
像Oryx,搜集、记录、标记俄乌两军的损失:


每一台标记都能点进去,有图片或视频依据。不能就此说明完全可信,但比俄乌双方的大本营发布靠谱些:


ISW的战线图都能日更了,而且细到街区:



越南战争是第一场电视机转播的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是第一场完全电视机直播的战争,而俄乌战争就是第一场互联网直播的战争。
和前两次不同的是:前两次的内容主导权还在专业媒体手上。前线记者和摄制团队,以及后方的编制团队,他们能决定拍什么画面、用什么角度来二次编辑这些画面。
这次俄乌战争,专业媒体依然很重要,但传播的主导权已经岌岌可危。例如前文里的大量画面,其实是乌军、乌平民和网红们发布的。
对,网红。欧美都有一些不要命的网红跑到乌克兰拍,胆子小的蹲乌波边境,胆子大的跑基辅,再大点的直接当志愿兵。


专业媒体就算完全不在乎内容真实性,但或是得编辑一下,发布内容的速度明显落后于个体。专业媒体目前能掌握的,也就是解读权而已。
但不掌握发布权就不掌握解读权,二者是一体的,所以欧美很多专业媒体被逼得不得不贴着前线拍。
开战前期,连CNN台柱老白头都被扔去利沃夫,再形式主义也得走这个基本过场:


而Vice news这种新锐,直接把记者扔去拍哈尔科夫的停尸间(停尸间摆满了,应该叫停尸场)。估计是买了保险后果自负的外包工,无所谓了:



之前在油管评论区里看到一句话:
I don’t wanna see any talking heads。
意思是:你报新闻,那就要给我画面,不要给我一堆大脑袋在那瞎聊。
特别是战争。
受众对信息有一些很朴素的需求:你说打仗了,你就得让我看到士兵、坦克、开火、尸体、黑烟、逃窜的平民、坍塌的楼房。
互联网的直播和短视频爆发式地满足了这个需求,使得俄乌战争的内容量和传播量都往上走了一台台阶。
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时,fox电视机台的当天直播拿下580万人观看,全美收视率第一。
目前TikTok上关于俄乌战争的短视频,一堆百万点赞的,估计俄乌战争类的视频,全网总观看量得按百亿来计算。
这是碎片化内容在传播能力上的胜利。

至于我们这边...
李姐万岁吧。
开战前期我高强度跟踪各路报道。多数媒体拍战区,连RT也会拍乌东地区,大家都是多路人马滚动报道。
咱这有家负责对外的媒体,在乌波边境杵了个摄像机,拍乌克兰难民离境。
基本没旁白,还贴心地配上了轻音乐,一拍就是三四个小时,就那几个镜头来回切。
这种信息密度,纯属浪费流量。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