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商朝的青铜纹样鲜有重复,几乎每个都有区别。为啥在那个 ...

7zi 回答数0 浏览数440
如果从一台比较广泛的角度来说,商代青铜器的纹饰其实重复的有很多,比如大量使用的夔龙纹、云雷纹和鱼纹等到
但是真正纹饰完全一样的,确实非常少,甚至器型完全相同的都很少(当然也有,比如妇好墓出土的一对鸮尊)
~~~~~~~~~~~~~~
先粗略说一下陶范法的铸造过程吧
1 做出一台所需器型的陶土模型
2  往外层糊陶泥,硬化之后,把外边的陶泥切成一块一块取下来,晒干    外范
3 把陶土模型刮去一层(刮的厚度由器型厚度决定)
4  重复2,做出内范
5  把内范外范用榫卯链接起来,外范内范中间放上铜垫片
6  浇铸
7  ~~~
~~~~~~~~~~~~~~
然后看问题
首先,这是由当时的铸造工艺决定的------陶范法(商晚期有焚失法----失蜡法的前身),这种铸造方法使用的陶范,只能使用一次(因为陶范浇铸之后,成型的青铜器会粘上外范和内范上的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器一范”,而陶范在制作过程中,外范上用于形成青铜器外部纹饰的部分,是在外范硬化拆分之后,在一部分一部分的外范上刻画出来的,而不是用陶模做出来的,这也就决定了两件不同的器型不可能使用同样的陶范,纹饰当然也会有差别
然后,当时青铜器铸造失败的概率非常高,铸造一件青铜器可能需要2-3月的时间,这也就决定了铸造一对同样的青铜器难度非常大,即使铸造出来,纹饰或是会有差别
再然后,由于陶范是榫接起来的,榫接部分也会对纹饰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不是“没有复制的风潮”,而是根本复制不来
(说起来...当时青铜器属于国之重器,一直都是大王家垄断的,到了周,也只是诸侯家能做,不是一堆作坊搞出来卖的,实在说不上风潮)
这一点在失蜡法发明之后,就体现不出来了,因为可以使用相同的蜡模来制作同一器型的陶范
所以周之后成对出现的青铜器就很多了,比如曾侯乙墓出土的铜鉴缶,就是两个;新郑李家楼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也是两个,其他的酒器,水器以及陪葬用的七鼎配六簋都非常多重复的
再之后,叠铸法出现之后,小型器如车马器兵器钱币等等,重复的更是数不胜数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