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战国前期,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为何其他诸侯不效仿?

qazxswedc123 回答数3 浏览数6442
edire | 来自北京
两千余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台大一统王朝——秦朝自西陲发迹,其先祖非子为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秦地。之后数代国君励精图治,率领秦人崛起于乱世,历经百年起伏,及至孝公,奋前辈之余烈,重用魏人卫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不断增进农业生产,为大秦灭六国,实现中国一统大业奠定了基础。想必有读者朋友想问:“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那么其他六国为啥不效仿而图强呢?”且看笔者从秦与六国异同出发,一一道来:



一、内忧外患,秦需自强
崤山以东,是战国其余六雄,与他们相比,秦人没有多辉煌的身世:先祖恶来事商纣王,被周武王杀之;非子为周天子养马有功,受封秦地,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但秦人依旧只是周之附庸,而秦人又世代戍守边境,与犬戎为敌。卑微的身世、凶残的敌人、贫瘠的土地,养育出心狠手辣,能征善战的秦人,但却被山东六国鄙夷为“蛮夷”,虽秦地无礼乐教化,但卫鞅与他带来的大法律条,却也不再受到束缚,最适合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秦人虽然出身卑微,但都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昔日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秦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中原争霸,虽强不过同样崛起的晋国,但及时转变方向,将矛头指向西戎,又四处招揽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在谋士由余的协助下,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间继父祖之余烈,频频向晋挑战,却难得一胜;桓公、景公、哀公、悼公、厉共公、躁共、怀公、灵公都非中兴之主,简公、献公虽有图强之意,但无奈百年衰落,在变法上尚不彻底,却都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及至孝公,对衰落的秦国深恶痛绝,决定改革图强,欲夺回河西之地,完成父辈的遗愿。于是孝公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一篇《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引得卫鞅求见,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从此,这对被后世推崇有加的君臣联手合作,在秦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秦国遂强,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改革的道路是艰难的,惠及百姓,却触及了贵族的利益,因此嬴姓宗室大多反对,或是公子的秦惠文王嬴驷以身犯险,但都没有阻碍秦孝公变法的决心,为何商鞅变法能在秦国延续数年,而山东六国效仿不来,最大的原因便是孝公与卫鞅这对君臣始终亲密无间。而秦孝公的后继者们,亦不敢忘先祖之志,因此商鞅虽死,但法律畅行,六国也无一国能做到此。
二、魏从变法,成就霸业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为秦一统天下的霸业奠定基础,然而在商鞅之前,也有人帮助魏国变法图强,此人便是李悝。其实魏国比秦国更早有统一的能力,为何?世人只知商鞅变法,殊不知商鞅投秦所带之物,正是李悝的《法经》,秦国商鞅变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魏国李悝变法。魏文侯时期,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其重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魏武侯时期,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魏国继续强大。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盛极一时的魏国败了,败给了日益崛起的秦,其中错的不是魏国的法律,李悝、吴起的变法,错的是魏惠王,将先辈留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马陵之战,魏国实力大损,称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河西之战,不仅河西之地尽失,魏卒还被秦军斩首八万;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引得楚国不满,楚国向魏国发起进攻,魏国再败。魏惠王时,曾经强大的魏国却处处挨打,先祖留下的基业被耗损殆尽,魏国再无力变法图强,直至灭国。
三、筚路蓝缕,荆凤夭折
相比于秦发迹于西陲,楚国同样身份低微,常常以“荆蛮”自居,周代典籍《国语》有言:“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从弹丸之地丹阳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业之艰难,令人叹息。那时的楚国穷啊,首领熊绎受封周成王分封为“子”,楚人大振,想要祭拜先祖之灵,全国上下竟然拿不出一头牛来,只得在鄀国这个地方偷一头小牛来祭祀祖先。楚国惨啊,或是小国的时候,不得不看周室脸色行事,稍有不慎便是刀兵相向。楚国虽弱,但楚民懂得自强,因此楚国多出贤君明君,楚国国君熊绎励精图治,带领领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终于在南方站住脚跟,建国之初虽举步维艰,征战也是胜负参半,可喜可贺的是等到了楚庄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楚庄王也成为新一任“中原霸主”,荆楚凤凰,终于展翅高飞。



楚悼王元年(前401),各国竞相改革成功,然而此时的楚国国外形势严峻,国内社会矛盾尖锐,而为了延续楚国霸业,楚悼王重用帮助魏武侯改革变强的吴起,变法雷厉风行,又得到悼王全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吴起却没有商鞅的好运,在变法如火如荼进行中,楚悼王不幸病逝,楚朝旧贵族势力抬头,欲诛吴起,吴起急中生智,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依然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王尸,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去,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就夭折了。尽管后人重拾霸业,但依然难逃覆灭的命运,楚怀王时,虽任用昭阳、芈原、景翠、屈丐等贤臣良将,楚庭一时人才济济。楚怀王和唐昧积极变法,恢复了楚悼王、吴起时期的许多法令,但这次改革触动了权贵阶层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抵抗,改革再次失败,这只南边高傲的凤凰,再不能展翅飞翔。



四、田氏代齐,只图小利
说起齐国,我们自然会想到一台人:吕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就是他了。在吕尚助周灭商后,他就被周武王封于营丘,国号为齐,后世为作区分,变称为“姜姓齐国”,吕尚到底营丘后,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大力发展渔业、工商业,并从海中获取食盐,凭借鱼盐之利,齐地人口大增,齐国成为大国。然而百年之后,齐国卿大夫做大,开始废立齐国国君,直到田氏专权,齐康公被田和放逐,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世称“田齐”。



齐国也有变法的例子,昔日齐威王不堪国弱,立志改革,思贤若渴,得邹忌为相,“谨修法律而督奸吏”,齐国由弱转强,遂成东方大国。然而好景不长,等到了齐愍王时,齐国看似强大,但暗疾不少:相邦田文专权、苏秦入齐从事间谍活动、田甲劫王。而愍王也是个只图小利的人,在五国合纵攻秦时作壁上观,不知“唇亡齿寒”;常常因小利而派兵攻打六国,四面树敌;为争宋国,对盟友大打出手。最终五国伐齐,齐国差点亡国,齐愍王辗转各地,因其傲慢无礼,所到之处皆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后还被楚顷襄王和楚将淖齿所骗,被杀掉了,齐国也再无问鼎中原之志,最后慢性死亡。



五、一弹指顷,由盛转衰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为啥秦灭六国的顺序中,韩是第一,因为韩国虽然,但韩弩可使“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剑也以锋利著称,“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相比读者们不会相信,七雄中最弱的韩国,也盛极一时。那时是韩昭侯时期,为修政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然而有申不害相助,韩国也难成大事,韩国的位置实在是太差了,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阻秦国东出而被虎视眈眈,南有楚国时常侵扰,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韩国的盛世也只在申不害为相的十五年内,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夹在列强中间,屡遭欺凌,又不得不为苟延残喘而吃嗟来之食,被秦驱逐攻魏、楚,被魏驱逐抗秦,天下皆言韩人“反复无常”,实乃无奈之举。



此外,战国七雄的燕、赵都有过改革,燕昭王用乐毅改革,使燕有了抗齐的资本,更是使得五国合纵伐齐时,推举乐毅为将,获得大胜,齐差点灭国,燕得报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军改,赵国兵强马壮,名将辈出,拓地千余里。然而可惜的是,这位昔日雄主,晚年却因自个两个儿子对王位的争斗,而饿死沙丘宫。秦有商鞅变法,山东六国也有自个的变法改革,但相比之下,却只有秦能彻底变法,秦惠文王即位,虽诛商鞅,但商君之法并未废除,此后被武王、昭王、庄襄王、始皇帝沿用,这才使得秦最终能胜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iqi863416 | 来自上海
谢邀!
以前写过一篇《为啥商鞅身死而其法存?》,感觉与本题比较贴。个人感觉哈,各国不是不想学,甚至变法比秦早,而且效果也很好,最主要是,没有能够像秦一样,六七代君主都没有改弦更张,这个是太不容易了。详见下文。


商鞅变法使偏在一隅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的老大,想打谁打谁,想修理哪个就修理哪个。然而,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老板秦孝公嬴渠梁突然离世,使商鞅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被商鞅打压了二十余年的秦国宗室立即反噬,以“谋反”之罪灭商鞅全族,将商鞅五马分尸。
然而,商鞅虽死,秦国却继续沿用商鞅之法,这是指什么道理?
有人可能说,那是因为变法使秦国得到巨大的好处,所以商鞅身死而其法存。
这当然是个理由,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秦变法之前,魏有李悝(读如亏)变法,楚有吴起变法,几乎在同一时期,韩有申不害变法,也都获得巨大成功,然而为啥这些国家的变法最后都失败了呢?特别是吴起变法使得楚国空前强大,吴起领兵暴揍了秦国好些回,然而楚悼王一死,旧贵族们就对吴起万箭齐发,吴起身死,其法亦亡。
再看王安石变法,虽然效果并不理想,但也非一无是处。然而,司马光一上台,尽废新法,支持新法之人全部罢免,大文豪苏轼也成为受害者。
明朝张居正改革,用十年时间行万历新政,使风雨飘摇的大明朝气象一新,扬威北疆,国库充盈,于国于民,特别是对巩固朱氏江山功莫大焉。然而,居正一死,万历皇上尽废新政。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仅仅因为商鞅之法于秦国有利,并不能作为其存在下去的理由。
我琢磨着,一项改革能够持续下去,至少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确实对国家有利,这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二是要有统治者的支持,特别是有实力的君主的支持(光绪皇上支持戊戌变法,奈何他实力不够)。二者缺一不可。
王安石变法,第一台条件就没达到。张居正新政失败,则是万历皇帝不干了,一点办法也没有。
下面,我们分别来摆一摆。


商鞅之法对秦国的好处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是推行耕战制度,也即有粮吃,能打仗。打仗的部分我们不说了,从孝公开始,秦国一直在打仗,打得六国满地找牙。今天说说吃饭的事。
事实上,商鞅之法并不是他一台人在家里喝着小酒就想出来的,他的很多理念和做法完全承自在魏国变法的李悝,李悝所著的《法经》,无疑是商鞅的枕边书。
与儒家相比,法家属于务实派、实干派。大儒们总是声称君行仁政,则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但他们从不曾解释过为啥仁政就会风调雨顺。法家不然,这个李悝干了一件现代统计学家干的事儿,他深入乡村一线对农民的生存状况作了一次深刻调查,得到一台让所有人非常沮丧的结论:


农民一年忙到头,竟然入不敷出!
李悝以一家五口、治百亩田(周制,一户分田百亩)为统计单位。亩岁收一石半(石读如旦,秦制一石120斤,一斤相当于目前的半市斤)半,百亩得粟150石。全年的柴米油盐全在里面了,包括:上交国赋15石;口粮每人每月一石半,五人一年为90石。剩余45石。按当时的市场价一石粟三十钱,45石得钱1350。刨去祭祀费用300钱,五人每年添置衣裳1500钱,这样算下来,竟然出现450钱的亏空!这还不包括红白喜事、伤风感冒,以及其他七七八八的突发费用。
全国的农民都生存在这种状态下,那还打什么仗啊!
商鞅在去秦国之前,就生活在魏国,对李悝变法非常熟悉,因此,在秦国改革时,大幅调整了每户拥有的土地数目,在不改变周制的每户一百亩的情况下,他变动了每亩的面积,周制以百步为亩,商鞅易以240平方步为亩,结果是,同样的五口之家耕种百亩之田,年收入却是原来的三倍多。再按李悝的算法,一年下来,能够盈余7050钱。
显然,商鞅变法之后,在收入上,农民是满意的;农民有钱了就会去消费,那么商人也有好处;农民交赋多,商人交税多,国家也有好处。再加上商鞅制定的军功制度,奴隶可通过打仗立功恢复自由,自由民可通过打仗立功加官晋爵,改变自个的身份,所以,改革二十余年后,应该说大部分老百姓是拥护新法的。
然而,这就可以了吗?差得远呢!
改革之初,当时或是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驷,犯了不知什么罪。他是储君,当然不能受刑,于是,商鞅让太子师傅嬴虔、太子老师公孙贾代为受过,割了嬴虔的鼻子,烙花了公孙贾的脸。嬴虔是秦孝公的亲哥哥,惠文王的亲叔叔,居然被割了鼻子!那个时候又不能到韩国首尔去整容,嬴虔哪还有脸见人?他八年没有出门一步,对商鞅恨入骨髓,他活下去的目的,就是剁了商鞅。
商鞅夺了宗室权力,又收了宗室的土地,几乎可以说把秦国贵族得罪光了。商鞅在秦国得罪了多少人?有多人想杀他而后快?看看他出行时的情况就可以猜想了。商鞅出门,随从几十辆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由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跟车子奔随,这些防卫只要有一项不具备,商鞅就不敢出门。
我的乖乖,商鞅的生活可真是刺激啊!
其实,他能活下去,安保措施还在其次,最主要或是有秦孝公对他的支持。这就是另一台因素:


有实力的君主的支持
先看一下孝公到始皇的七位君主的执政时间:
秦孝公嬴渠梁,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嬴驷,在位26年
秦武王嬴荡,在位4年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嬴柱,在位3天
秦庄襄王嬴异人,在位3年
秦始皇嬴政,在位37年
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始皇,这四位在维护商鞅之法方面都是强有力的支持者,而且他们在位时间都比较长。而相对弱一点孝文王、庄襄王和有点“二”的武王,一共才执政七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君主的寿命和继位问题一样,对一台国家太重要了。
我们摆一摆孝公、惠文王和昭襄王。
第一位,秦孝公
前面我们说过,秦孝公是商鞅变法的开创者和中流砥柱。史书上对他的记录并不太多,但他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似乎一直坐在那里,冷冷地看着商鞅和嬴虔他们的斗争,视情出来拉个架、敲打敲打,他的重心当然是支持商鞅变法,但他也不会让商鞅把宗室赶尽杀绝,始终维持在某种平衡之上。
我一直都认为,人的能力、思维一定有天生的成分在里面,天才们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显露出来。雷蒙德·卡佛说,一台人活到十八岁,他掌握的东西就足以成为一台优秀的小说家了。是的,我也是这么认为。孝公就是天生的统治者,他十九岁继位,就开始考虑秦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活到四五十岁,还在想着如何养家糊口的问题,这是没办法比较的。
扯远了,拉回来。
当孝公看着商鞅出行全副武装的队伍,看着嬴虔、公孙贾们阴狠的眼神,他早就料到了商鞅的结局。
他一点都不担心商鞅的死,他担心的是,商鞅死后,秦国会如何办?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变法的成果被宗室贵族毁于一旦。
商鞅夺了宗室贵族的权,夺了他们的封地,一旦他们上台,一定先是要了商鞅的命,然后抢回他们的权力跟土地,再然后,用磕膝盖儿也能想明白,立即走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如此,商鞅之法必废。
第二位,秦惠文王
于是,我们可以想像,他一有机会就会教育太子嬴驷:商君变法,使我大秦国富兵强,我死之后,宗室贵族一定不会放过商君,你还年轻,一旦宗室上台,哪里还有你说话的份儿?宗室一定会尽毁新法,那我大秦的基业也就完了。因此,儿子,附耳过来,我给你几个锦囊妙计:第一,杀商鞅,在宗室面前立威;第二,绝不能受宗室的控制,必须用客卿来制衡他们;第三,守卫商鞅之法。你杀商鞅,宗室感激你;你用客卿,宗室没办法控制你;不管是奖励人、惩罚人或是控制人,都要用法去进行,让所有人都存在于法的框架之下,而这个法如何定,由你说了算。切记切记!
当然,上面是我猜的,孝公到底跟儿子说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是,从史料上可以看出,惠文王嬴驷继位后,的确就是这么做的,守住了变法的果实,控制了宗室的权力。
第三位,秦昭襄王
前307年,秦昭襄王嬴稷继位。这位爷,厉害了!执政五十六年,几无昏招。
嬴稷在军事上所向披靡。服韩、逼魏、削楚、毁赵,完美地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业。这位爷是一位几近偏执的法制建设者和维护者,可以说,商鞅之法在他手上更加发扬光大。
举两个例子:
有一次,人民群众听说嬴稷生病了,每个里(行政单位,每里大约二三十户人家)都买了牛为他祈祷平安。嬴稷得知并核实情况后,说,罚每里二甲。大臣们都很诧异,嬴稷解释说,没有命令而擅自祈祷,这是出于爱戴我的缘故。他们爱戴我,我便要改变法令以同样的心去回报他们,如此一来法制的权威岂得确立?法制不确立,这是乱国亡身的途径啊。
又一次,秦国遭遇饥荒,应侯范雎请求向饥民发放王家五大苑囿里的瓜果等产出,帮饥民渡过难关。昭王不准,说,秦国的法律,民众有了功劳当得到奖赏,有了罪行当受到惩处。目前如果无故发放五苑的产出,那就是使有功劳的人和没功劳的人都得到好处。使民众有功劳的和没功劳的都得到好处,这是使国家陷于混乱的节奏。我宁肯丢掉这些东西使国家得到治理,也不能发放这些东西而使国家陷于混乱。
这个嬴稷,是不是有些偏执?
总之呢,我感觉,商鞅虽死而其法存,并不是一台必然的结局,运气的成分很重,恰恰碰上的这几位君主想让其法存,如果孝公死的时候,继位的不是惠文王,而是二世胡亥,或者是后主刘禅,或者是东吴孙皓,或者是晋朝白痴皇帝司马衷,或者是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那商鞅之法早就死菜了。呵呵。


范雎之死
上次我们提到,秦有保举连坐的法令,即,保举的和被保举的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台犯了罪,另一台也别想跑。你保举了一台人,这个人犯了死罪,对不起,你也要陪着他死!
前257年,信陵君魏无忌,在邯郸大败秦军,秦将王龁撤军。大将郑安平陷于重围,率二万人投降赵国,范雎受到谴责(郑安平是范雎的救命恩人,范雎拜相后,保荐郑安平为大将。而大将投降,举荐人是要受到牵连的)。前255年,河东郡(安邑,山西省夏县,魏国故都)郡守王稽因犯通敌罪被判斩弃于市。对了,这个王稽就是把范雎引荐给昭襄王嬴稷的人,范雎投桃报李,推荐王稽为河东郡守。太史公说,因为这两件事,范雎恐惧,后来燕国人蔡泽入秦,范雎推荐蔡泽为相,借机辞职得了善终(见拙文《范雎被逼无奈,得了一台善终》)。然而,秦昭襄王这样一台偏执于法制的人,真的会放范雎一马吗?本来我也以为如此,结果竟然不是!
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记》明确记载:五十二年(前255年),王稽,张禄死。
我倒!张禄是谁?是范雎到秦国的化名啊!张禄即范雎,原来,范雎没逃过去啊!
王稽,因“与诸侯通,坐法诛”;范雎的罪名是“罪当收三族”。收,意为籍没为官奴。也就是说,范雎自个被诛,其父母、兄弟、妻子皆要没为官奴隶。
秦昭襄王嬴稷,真是老而成妖了,一直到死,都死守法度,一点情面都不讲。在这样的人的统治下,商君之法存,才成为可能啊。

再啰嗦几句,君王对法制的支持如此有力,反过来讲,他想要践踏法律,也是分分钟的事。后面要讲秦二世胡亥,上台一年,大秦就几乎崩溃,说明法制没能救得了大秦,也即,秦所行的法制,依然是王权下的法制,对君主的要求太高,这与法治的本质是不相容的。制度到底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够真正依靠制度本身来最大限度地防范人为干扰,这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miwho | 来自北京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在初期是最弱小的,但其强大的开始就是商鞅变法。
秦国用了商鞅的治国策略之后,历代君主坚持实施,终于成为能凭一己之力与六国抗衡的庞然大物。
但是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六国在见到秦国逐渐强大的同时,他们又在做什么呢?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不是秦国独有的策略,但秦国是最成功的一台

“穷则变,变则通”,这是共识,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方势力独自悟出的。
当几百年的混战,各方都奈何不得其他势力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人以变革的方式来强大自身,最先开始这项举措的不是秦国,而是齐国的管仲。
管仲在不放弃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业,和朝鲜半岛等地做生意,使得经济积累迅速雄厚起来,着实让齐国得到了不小的实惠。
但商业不直接创造价值,所以齐国一直以来都是经济条件不错,国家的战力往往并不是特别强。
但是这样的现实给其他国家都上了一课,清楚了变法所带来的好处。
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前,最先开始变法的是魏国,叫做“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的举措主要是有四个方面:
    第一,废除贵族世袭制度;第二,废除井田制;第三,建立法治;第四,设立武卒。
从这四点来看,目的非常明确,想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使得国家各方面的活力被激发,比如废除“井田”的目的就是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废除“世袭”,就是要给更多的底层百姓以进身之路。
这样的举措虽然简单,但十分有效,使得魏国在当时成为了第一大国。齐国不敢与之争锋,秦国更是经常受到它的欺凌,秦魏之间的世仇和其有很大原因。
李悝的变法为各国都建立了一台榜样,原来旧有制度是如此不堪,只有彻底粉碎掉这些桎梏,才能使得国家变得强盛。
其他国家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也开始纷纷变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股势力。




    第一是法家其他两派在韩国、齐国的尝试。
诸子百家中同一家里也有不同的流派,法家当时也是一分为三,商鞅、申不害以及慎到分别代表法治、术治和势治。
商鞅通过维护固定法治的权威,来为社会建立固定的秩序,而其他两派其实重点在于教授君王御下之术、为官之道等等,把这些内容凌驾于固定法规之上。
结果不言而喻,无论是韩国或是齐国都没有成功,因为没有触及到本国固有弊病,实力提升并不明显。
    第二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吴起的经历很复杂,在鲁、魏、楚三国都出仕过,并且身居要职,而他本身曾经是儒家传人,但因为不孝被逐出门墙,改投兵家,在魏国时期也受到了李悝法家思想的影响。
所以,吴起到达楚国之后,一年时间就身居高位,开始在楚王的支持下展开变法。




有意思的是,吴起的变法和李悝的变法基本一样,贵族世袭不能超过三代,也就是“减爵禄”,同时整顿吏治,建立法治权威,还有加强军事训练。
这些举措其实和李悝基本一样,但楚国的旧势力非常强大,以至于在楚王死后立刻追杀吴起。最终不顾吴起身边楚王的尸体,将其与楚王遗骸一同射杀。
但更有趣的是,吴起之死使得新任楚王有了一台借口,那就是这些贵族侮辱先王遗体,罪同叛逆,于是几乎将最顽固的贵族屠戮一空,使得吴起变法的措施施行比其活着的时候更顺畅。
楚国也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军队南征北讨,战无不胜,一时风头无两。
再之后,才是秦国开始重用“商鞅”变法。秦国也是在这一时间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




商鞅的变法明显和李悝非常像,施行法治、耕战等策略,训练新军,几乎是李悝变法核心的一次翻版,只不过更贴切秦国的现实而言。
秦国通过变法迅速强大了起来,不仅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魏国,还夺回了曾经失去的大片土地和人口,天下卑秦的局面被改写,各诸侯国开始正视这一正在崛起的新星。
六国变法为何不能像秦国一般:核心思路偏移与勇气的缺失

从实际情况来看,秦国的变法是最持久也是最成功的。秦国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变法思路的精准,也在于时间的持续。
而这些是其他国家变法所没有达到的。
秦国变法主要有两个思路:
    第一台是在思想上的统一。
以律法来进行管理,需要注意,这个“律法”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法律”,它不维护普通人的利益,只是作为管理社会的工具而已。
在秦国,只有认同法家思想的人才能得到任用,儒家、道家等等学说都是被排斥的。




而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更多的普通人能通过战功、农耕等方式得到更好的生活,极大提高了全体社会的积极性。
旧有贵族不得不重新考虑自个的地位,他们连安详的死去都无法做到,必须重新取得战功才能成为永久的贵族;而普通百姓本身就是近乎一无所有,能通过努力改善生活环境,自然有极大的积极性。
    第二个是对国内经济形势看得非常准确。
不同于齐国想要通过外贸的手段来积累财富,也不同于一些国家依战争或者政策吸引更多人口来投奔,秦国当时的情况是土地够用,人口稍有欠缺,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低下,不能完全开发已有土地。
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使得土地能物尽其用。
可以发现,秦国在强大之后,并没有像齐国、楚国那样开疆拓土,而是夺回那些原属于自个的土地之后,加固自身,和三晋、楚国这些邻居修好。




其实说起来也是幸运,当时秦国最穷,土地开发也最无力,所以才给了他们这样一段自我完善的时间,而这些是其他诸侯国所没有遇到的。
而其他诸侯国并没有坚持贯彻变法,是因为他们和秦国的环境不同。
当时天下诸侯国主要的话语权在中原地区,他们看不起两个诸侯国,一台是秦国,地处边陲,成为“戎秦”;另一台是楚国,地处南疆,被称为“荆楚”。
中原诸侯人认为这两个地区和那些茹毛饮血的四夷没什么区别,文化上极为落后。
楚国和秦国的环境也不同,楚国是大国,它和中原诸国交恶不是因为他不能融入,而是他太强大了,并且桀骜不驯,经常不给面子。
而秦国却是因为自身的弱小,其他诸侯国看不上它,认为它没有资格和自个并列,这就是“天下卑秦”的境况。
所以,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讲,变法是强国的手段,但如果不变法最坏也就是进步得比较慢而已,其自身或是让人畏惧的大国。
但是秦国不行,它必须要通过变法来改变自身的处境,否则随时都有被灭国的风险。
也就是说,其他国家的变法是为了强国,而秦国的变法是为了生存。




那么,其他诸国自然没有秦国那种“破釜沉舟”般的勇气,孤注一掷的决心,这才使得各国变法虽然能取得一定成效,但“人亡政息”是常态,其成果短短几年就化为乌有。
<hr/>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062805 | 来自河南
商鞅变法在秦国而不在其他国是因为当时只有秦国有强烈变法愿望,秦国也十分需要商鞅来变法,而其他国一没有强烈要求变法的志向,二没有变法能人和变法的国内环境。
战国秦献公时期,为收复河西,献公亲率秦军在河西与强大的魏国交战,结果秦军大败,秦虽俘虏了魏相公叔痤,但献公却中毒箭而亡,献公临终将国君位置传给其子赢渠梁即秦孝公。这次大战秦国大败,国力进一步被削弱,战后以魏为首的六国图谋瓜分了秦国,孝公继位后面临着被灭国瓜分的压力。孝公面对六国欺负的耻辱,立志发奋图强,并向天下颁发招贤令,欲求贤能助秦变法图强。秦魏之战后,秦释放了魏相公叔痤,公叔痤回魏后不久将离世,弥留前向魏君推荐其极有才华的手下卫鞅继仼魏相,并嘱魏王如不用卫鞅务必要杀了他,但魏王不以为然,没有重用卫鞅,也没听从公叔痤的意见杀了卫鞅,让卫鞅自生自灭,卫鞅之后被魏国奸官残酷迫害差点没命。正在绝亡之际,遇到了秦国发岀的求贤令,决定投身秦国以一试身手,于是历尽艰险来到了秦国,多经周折见到了孝公,几经试探,探明秦君有变法强国的决心,于是真诚向孝公提出了自已的变法设想,被孝公赏识,委卫鞅以重任,全力支持卫鞅在秦实施变法,从此孝公与卫鞅联袂上演了千古传奇的君臣合奏大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经过变法,奏国迅速掘起成为战国一霸,不但在孝公有生之年收复了河西失地,实现了报仇雪恨的愿望,经孝公之后几代秦人的不懈坚持变法,终于灭了战国各雄,实现了统一大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