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做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是怎样的体验?

hhan 回答数0 浏览数5495
入坑许多年,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向,作为邀请审稿人审了大概80,90篇论文投稿,各种档次的会议和杂志都有(好的如TPAMI, IJCV,CVPR等等)。我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审稿本身对于审稿人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目前绝大多数的审稿是无偿审稿,研究者出于学术职责,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社区,而接受editor/area chAIr的审稿邀请。我在审阅一篇跟我研究方向一致的论文的时候,大概会前前后后花4-5个小时。而当幸幸苦苦誊写完r审阅意见的时候,或是匿名提交(double blind or single blind)=,=。所以作为论文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物质回报,还出于义务花费了自个的大量时间,在此向广大期刊和会议审稿人致敬:)。
我自个所在的计算机科学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更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如CVPR,ICML等。审阅这些顶级会议的论文往往要比审阅期刊投稿有意思,因为投稿这些会议的论文都一般是最新研究工作,审阅人可以比常人更早的看到这些工作。不过,这个更早看到最新研究工作的优势也随着最近大家一投稿就放arxiv的趋势抹去了。这些会议论文审稿都是double blind,就是审阅人和投稿人都不知道对方是谁。审稿过程中还会有rebuttal阶段(作者根据接收到审稿意见后进行反驳和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以及审稿人之间的讨论和最后投票阶段,这之中有些时候会变得挺有意思。比如说,在最后审稿人讨论阶段,当两个审稿人之间对于这篇论文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有时候他们会争锋相对地fight for or fight against这篇论文,产生一些蛮有见地的学术争论,而area chair/editor会作壁上观,根据这些学术争论来最后定夺是否接收这篇论文。不过,很多时候审稿人只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一篇论文接收和拒绝与否达成共识。
目前审稿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台问题是conflict of interest。一般来说,area chair/editor在分配论文审稿任务的时候,会将跟审阅人研究方向一致的投稿论文分配给该审阅人。比如说,我自个以前做过视频行为分析,目前做场景理解和深度学习方向,那么我每次收到审稿任务基本都是这两个方向的。很多时候,审稿人自个也在这个会议这个方向有论文投稿。那么,审稿人自个投稿的这篇论文跟这个同一台方向的论文审稿造成了conflict of interest。虽然这两篇论文会被不同的审稿人审阅,但审稿人自个有了难以避免的偏见。审稿人在审阅论文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对论文’找茬‘,即努力寻找该投稿论文的不好之处,而不是寻找论文的好。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只是想提醒广大投稿者:审阅人其实是’杀手‘,投稿之前请尽量把论文封装得无懈可击,不要给审阅人留明显的攻击漏洞.另外,审稿人在审阅论文的时候,一般都会假设作者是诚实地实现了论文里面的实验结果,审阅人本身并没有义务去实现论文里面的方法.这一点也有个别不诚实的研究者钻空子,比如说今年ML圈子里闹得沸沸扬扬的NIPS'16论文SARM撤稿事件(
https://arxiv.org/pdf/1608.04062v2.pdf),我就只能呵呵了.
目前AI,CV等研究方向非常火,论文投稿数量极度增加(比如说今年CVPR投稿3000多篇,4,5年前我记得只有1000来篇),这导致的一台严重问题是合格的审阅人数量不足。一篇论文得有3个审稿意见,3000篇论文就得有9000个审稿意见,假设每个审稿人可以审阅大概6篇论文,还得去找1500个合格审阅人,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合格审阅人不足的一台直接结果是录取的会议论文质量会受影响。今年NIPS的审稿过程就挺乱,录取的论文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我就不多吐槽了。以后的投稿者,也将继续面临审稿意见的方差很大的问题。
最后,我再分享几点独立于论文内容本身的建议:
1.跟相亲似的,审稿人对论文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图表弄漂亮些,错词少一些,语句流畅些,对审稿人是基本的尊重,这都是通过多花时间可以达到的.
2.论文排版可以用latex就不要用word. latex上手可能慢一些,但是掌握之后就再也没法直视word排版出来的论文了.这里有个比较好的latex入门:<不太简短的latex教材>(
http://www.mohu.org/info/lshort-cn.pdf).其实快速扫一遍,然后下载个好的latex template直接往里面填东西,边用边学就好.写latex比写python还容易.
3.做图表可以用矢量图就不要用标量图.pmatlab可以导成eps或者pdf,这样就是矢量图了,放大多少都不会失真.我审稿时凡是看到标量图的图表,该论文档次就会下降一格.
补充:
1. 有同学问到杂志论文审稿意见下来之后如何写回复(response to reviewers)。这里一台原则是,如果收到的意见时major revision及以上,认真修改论文以及事无巨细并且平和地回复审阅人每条意见,论文最终基本都会被接收。其实说到底就是跟审稿人磨洋工,每个问题都回答了,磨到审稿人说可以了,论文就接收了。
2. 审稿人偷idea的问题。很不幸,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种事情难免发生。嗯,全靠审稿人的修养了。。
3. 多谢建议,已修改一些英文字词。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广东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