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心为道
| 未知
以一个历史学爱好者的角度引述一下部分观点。
现代性可能表示一种“时间性”或者一种哲学上的“概念性”。“现代性”从时间上是一种历史的分期方式,它区分出“前现代”的“此前”与“后现代”的以后;在概念上它可以指代一种“精神”,“气质”,或者是诞生这些精神气质的“工程”。
现代性作为一种历史分期,代表了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历史学家们在“现代”的起始时间上提出了多个事件作为关节点,如代表了人文主义突破中世纪羁绊的文艺复兴;标志欧洲扩张主义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哥伦布发现美洲;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以及18世纪末的“双元革命”。这些不同的选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表现为一种与先前内容的分离与新旧世界的决裂。在利奥塔与哈贝马斯的论战之中,尽管他们二人对待现代性的态度有诸多冲突,但他们在界定现代性的过程中达成了某种共识:启蒙运动是一个关键的世界观的分界点,也就是说,对现代性的界定,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据科学知识被认为是“理性”“客观性”与“进步”这一观念。
如果我们把科学的地位作为二者的分界线,我们是否可以继续向前追溯现代性的开端?巴特菲尔德就认为,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世俗地远离传统中心的最佳界标。这场革命的里程碑是“在一切领域都采用理性的方法”,将科学的经验主义观察与抽象的纯粹哲学结合起来。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等变革,在科学。学家看来,它们全部来源于科学革命中的激进的知识观与世界观。图尔明提出,现代性的学术起源于两支脉络:一支是科学的,追求普遍规律的传统;另一支则是16世纪怀疑论的传统,它提供了一种批判的开放意识。他从而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哲学与科学思想领域的变化,与其说是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变化,不如说是一种现代性中轴的改变,从笛卡尔转向了蒙田。
但是启蒙运动乃至“科学”、“理性”、“进步”作为现代性开端这一观点也招致了多个层面上的质疑。波德莱尔式的“非理性主义”同样有必要整合进“理性”的发展历史当中,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并不亚于理性主义,“反现代性”永远植根于“现代性”本身之中。布鲁诺·拉图尔比上面的结论走的更远:他认为,现代性暗示了前现代世界的观念从科学中排除出去,自然与人文划分为互相独立的领域,因此,“我们从未是现代的”,现代世界实际上奠基于一种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的混杂之上。
部分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则在试图论证“前现代”与“现代”的联系性。科学史学家们已经习惯了牛顿作为一个“炼金术士”的角色;经济史学家现在更倾向于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早期理论显示的那样是一场18世纪末开始的“起飞”;有学者认为,现代性是基督教理念世俗化的成果,因此,它与中世纪并无显著不同,在他们看来,现代性源于摆脱唯名论危机的一系列努力。
后殖民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尖锐的批评。以上诸多事件作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的分界点,在他们看来,代表了一种西欧中心主义;现代性应该被界定为一种漫长的全球化进程,一种商业联系与学术联系的扩张。于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中国,日本这样具有高度文明的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美洲与非洲同样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离开了“帝国后院”,就不可能理解“现代性”与“帝国”。保罗·吉洛伊提出,以被殖民者与被奴役者出发,现代性的历史远远不同于宗主国角度出发书写的历史;在与作为殖民地的他者相遇的过程中,欧洲发现了关于自身现代性的基础,于是现代性的生产不仅仅是时间与高低层次上的,而是生产于德里与伦敦之间,“中心”与“边缘”,它涉及到了水平的表面、网络与领土。正如塞尔托形容亚美利哥与一位代表拉美人的裸体裸体妇女相遇的情景:“经过片刻的恍惚之后,在这个以树木为柱廊点缀的入口处,征服者将书写他者群体并且追溯他自身的历史”。
因此,现代性仍是一个看似明确然而疑问重重定义不清的概念。当理论家或者历史学家在使用这一名词时,他们是否在讨论同一样事情,这是一个问题:利奥塔将现代性等同于笛卡尔理性的主导地位,哈贝马斯却将现代性与解放性的政治实践最终结合起来,这是他们秉持对立立场的根本原因。承认存在多种指代各异的“现代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可能性,无论是艺术、建筑、哲学、社会学或者历史学(就像其他答主提到的诸多领域的定义一样)。
参考资料:
西蒙·冈恩《历史学与文化理论》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现代科学的起源》
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米歇尔·德·塞尔托《历史书写》
Gilroy,Paul (1993) 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London: Verso
Toulmin,Stephen (1992) Cosmopolis: The Hidden Agenda of Modernit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