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什么是「现代性」?你如何理解「现代性」?

宁波盈科网络 回答数5 浏览数1091
罗立明 | 来自北京
#现代性#
现代性的本质,就是一个基本假设的扭转。
什么基本假设呢?
即“真理已经被发现并被阐述完毕,前人/祖先大体上是正确的,今人只需要进行万变不离其宗的权变。”
现代性是指基于相反的假设——即“前人知道个咸蛋鸟,ta们的一切信念皆出于无知和愚昧,真理永远在现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思想倾向。
它不是指“从工业革命开始的思想变革”——这样搞会出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你在2100年的后人眼里算什么?你本来有现代性,然后后来就消失了?
另外再过几年的新思潮叫什么?“后现代”吗??抱歉,“后现代”这词60年代就用完了,十年一代的话你现在都“后后后后后现代”了。
有完吗?
“现代主义”,就是指一种“越接近当前的越接近真理”的信念。
现代性是人的潜意识受这种价值观主导的程度的一种描述。
你越是在更多的议题上确信今人比前人强,未来人比今人强,你就越是具有现代性。
注意——前人”不是指什么“两三百年前的人”,是连你爹这一代在内,甚至就是三五年前的这一代在内。
不要因此假定你的现代性就是百分之百——
举个例子来说,你很可能觉得驴肉火烧还是传统做法好吃,或者寺庙还是老的更灵、或者西装就是没有鹤氅帅。
有的人更觉得还是原始社会最先进。
在很多方面,你并不认同现代更先进。

古人当然现代性显著的差一些——ta们常规性的认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经典的例子比如孔夫子就言必称三代之治。
综上,你可以得到几个有趣的结论——古人可以有现代性,今人也可以缺乏现代性,而你在几百年后的后人眼里;也可以被称为“有现代性的人”。
“现代性”,本质上就是一种“是今非古”的思想倾向。
这里不谈谁好谁坏,只是坦率的说明这概念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INGMAX1314 | 未知
嗯,让你们见识见识神回答。先问一句,农村里的旱厕,也叫做茅厕、茅坑,都知道吧?


从茅厕到现代家居中的抽水马桶,这是现代化;人的卫生意识的提高等诸多观念上的变化,这是现代性。比如说俗谚有云:肥水不流外人田,对农业社会生活的人来说,粪便是可以做肥料的,现代人却很少作如是想,冲水时断不会惋惜——却是浪费了一坨好粪!
这就是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基本因果关系,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表明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现代性就是将这些变化进行抽象的总结概括,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精神气质。
为什么要搞个貌似道在屎溺的开场白呢?因为现代性是个很大的通识问题,随便翻翻人文社科类书籍,现代性无处不在。然而基本上所有回答都是有门槛的,有术语有观点有人名,对这个问题零基础的人来说,看懂不容易。我绝不反对术语型文章,因为术语本身是用来提高讨论效率的,客观上会过滤掉门外汉,但是,哪怕是 @杜连殳 的回答把现代性的历史理了一遍,还是都太散乱无章了,会把尝试理解这个“概念”的读者搞的晕头转向。
但我也不能抡开来扯,那就成了公众号风格,对严肃问题故作幽默地浅显解读,未免有点自甘堕落。所以我会加一些引申和导读,深入的内容自己去看。为了刺激诸位,我就这么说,你把现代性给整明白了,那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更新,装逼都上个档次啊,少年想不想学?
——————先割一刀——————

  • 正篇开始。继续讲第一个问题,现代化和现代性,先理一下现代化的进程:
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
(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
(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
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modernization 是其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
把16—18世纪作为现代化的起点,我们可以找到这期间许多标志性的发明,比如显微镜、望远镜、墨卡托海图、气压计、计算器、燧发枪等等,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科学革命带来许多全新的学说;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英国开始工业革命;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加速进入铁路时代……


你发现了没?虽然现代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化的一个描述性概念,但它的起始是有相当一段时间的,你不能找一个具体的点,比如苹果砸到牛顿头上那天就现代化了,之前就是古代或者前现代。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就好比我叫你的名字,你默认为我指的是“现在的你”,但实际上,你的名字包含着各个年龄段你生理和心理状态的总和。
那再想一想,16世纪和17世纪的英国,因现代化发展出现的现代性特征,一样吗?同为17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一样吗?18世纪欧洲文明移植到19世纪还是农业社会的中国,会有同样的发展境遇、同样社会对人的反作用力吗?
时期、地缘、政治、人文环境的交错,是现代性无法被明确定义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再来说现代性。但凡一追根溯源,必将波德莱尔的著作《现代生活的画家》拿出来说,其实这评论就是对当时画家居伊的商吹,从艺术角度对现代性的把握。其主要意见是画家对于“现代”价值的理解与追求,可以通过绘画得到建构,甚至可以说,现代生活也成了视觉建构的结果。


这几句偏晦涩,那就再回到马桶。比如一个广告,浅亮色极简风格装修的卫浴间,那马桶瓷白瓷白的,干净的一逼,白净的让你觉得除却上个厕所都笑颜如花的女演员那粉嫩的屁股可以匹配,你就觉得,它不是一个马桶。它是你的娇妻爱子,是你整洁而高尚的家居,是你理应拥有的现代生活。广告看似在描述生活,其实是在指导你的生活。波德莱尔当年描述的现代性,时至今日还在潜移默化,所以说,虽然当初是从美学角度提出的,但是这个概念是具有历史视野和哲学意义的,很快就被热烈地讨论和宣扬。
Le 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写于1863年,相对于上文对现代化的粗浅时间划分也是姗姗来迟,很明显,虽然学界将他对现代性的解读作为起点,波德莱尔不是第一个提出现代性的人。姚斯把“现代”这词考证到十世纪,那还是dark age,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文明的过渡期,这样一个漫长的过渡期,自然会有很多学者去注意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有些是社会生活的,有些是文化范式的,有些是审美精神的,这些发展和变化,都难免被人用“现代性”去解释。这就导致了“现代性”让人迷惑之处:当我们讨论它的时候,到底想讨论什么?
所以这里先明确两个共识,你不去承认,不去明确,任何讨论都是废话。
1、现代化和现代性都是宽泛概念,在时间和意义向度都宽泛。说现代性是传统和现代的分野,可以,哪种传统?哪种现代?文化还是政治?是基督教世俗和古文明的分野,那是古希腊,希伯来还是东方文明?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思想还是器物?西欧还是世界范围?具体分析哪个国家?
2、当我们谈论现代性时,可以横向联系,但不要多领域跑偏。社会学里的现代性,和历史学、文艺学、政治学的现代性,都有区别。
加个伏笔:如果不能以时期去考量现代性,那能不能用别的指征
——————再割一刀——————

  • 第二个问题讲定义,现代性最基本的东西,通常写成这个格式:
1、追求理性;
2、崇尚科学;
3、在两者基础上构建的现代文明,被相信可以保证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
但是这个定义你不能拿着到处用,谁用谁傻逼。就好比你说红酒不甜,是葡萄酿造的饮品,你是没说错,但人家往往讨论的是具体的一杯酒、一瓶酒,你不讲单宁果香黏度酒体甚至结构调性灵魂怎么行?
你看诸多回答为了定义,引用了卡林内斯库、齐美尔、两位马克思甚至福柯和利奥塔等,千人千面,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讲问题。其实这些定义都呈现出一种状态:混合着当下感悟的回望总结。二十世纪是现代性被广泛聚焦的时代,也是哲学分裂、细化的时代,另辟蹊径搞出了分析哲学,抛弃主体性去钻研逻辑实证,或是和科学和自然主义眉来眼去再续前缘,总之哲学上再不能给现代性搞一个形而上的体系,把所有相关内容给塞进去,自然关于现代性的定义都是五花八门各说各话的。


比如说社会学,它的核心议题就是对现代性的回应。社会学三巨头马克思、涂尔干与韦伯的主要思想,就是阐释了现代性的三个重要的制度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以政治取向来讲,就是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方法论上就是批判、实证和解释。你看《资本论》、《社会分工论》和《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归根结底都是从不同的切入角去谈论现代性问题。再比如说,一般来说现代性就是启蒙、理性、科学之类的,但20世纪文艺学上谈现代性,更多的是反传统、反结构、反思意义,断裂和颠覆的很厉害,以至于一代代的作品受众,看不懂画了,读不懂诗了,欣赏不了电影了,觉得不可思议故弄玄虚。这种劲头一直发展到后现代的那些审美思想,你不能叫它后现代性,它还是现代性的反传统逻辑的自然延伸。
所以你看这乱的,是不是很难归纳现代性的概念?不要紧,我们再乱一会。回到1863年的波德莱尔,学界不是喜欢把现代性从这个点开始弥散的嘛,那么当时就讨论这个。最著名的观点,就是尼采说要“重估一切价值”,讲人本主义,这是现代性,又是反现代性。尼采在1888年写了《瓦格纳事件》,通过瓦格纳来批判现代性,将其根本问题概括为“颓废”(décadence)。文艺青年都知道瓦格纳的,有思想的音乐家,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剧名很有魔戒风格。这部剧要演四个晚上,主题就是“众神的没落和自由人的诞生”,那么引申一下就是旧世界的坍塌新的一切诞生,这很现代性。尼采一开始超迷瓦格纳,后来自我思想成型了,觉得瓦格纳做作、残忍、不真诚,我们现在就这么理解好了,尼采认为他装逼。这种感觉就像我们看土豪在会所喝红酒,看起来很现代性,丫喝不顺嘴又兑了七喜,这又很不现代性,大概这个意思。
再把时间拨到百年前。1784年康德写了《什么是启蒙》,被后来称为“现代性态度的纲领”,利奥塔和哈贝马斯都这么认为,大佬的话肯定得听吧。康德说了什么呢?理性之精神、自由之意志,这也是许多人认同的现代性定义。那么问题来了,你现代性在19世纪末被搞出来,还要百年前的人给定义?往前走,对康德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卢梭,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详,人生而那啥,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是人和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再往前就是笛卡尔,近代科学之父,理性主义始祖,抖个机灵都有现代性的光彩。其实还可以再往前翻,翻出我们前面讲的16-18世纪这个时间范畴,还能找到现代性的先驱魅影。
谁都想把现代性用哲学阐释清楚,哲学是科学之王嘛。个人认为,谈的最系统的应该是施特劳斯定义的三次现代性浪潮,第一次是马基亚维利、霍布斯、洛克,第二次是卢梭、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第三次是尼采和海德格尔。斯特劳斯认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也是现代性的危机,这些人不止在谈论,还在反驳现代性。比如康德,他用一种近于否定的形式来界定启蒙,称为“Ausgang”,即“出口”,“出路”,启蒙不仅是人类集体参与的过程,也需要个人在道德理性的自律下独立自主的行动勇气。他认为现代人有种意志上的“不成熟”,这种状态使我们在需要运用理性的领域里,却接受了他人权威的引导。现在也有这个问题,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什么恨什么追求什么,要靠广播电视互联网自媒体明星大V告诉他们。到了尼采和海德格尔这里,现代性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他们想通过回归传统(古希腊文明)的方式另寻出路,但由于本身秉持着现代“历史观念”,不但谈不上回归,反而更大地推进了现代性的方向。
如果一定要定义,那就把现代性当作一个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层面展开的互动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讨论前三个层面的现代性时,往往是和“前现代”去作对比,在谈到文化特别是文艺审美这一块,往往是和“后现代”去区分,这点有空可以单开一章。
——————割完这刀还有三刀——————

  • 第三个问题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前面我们讲到,这事儿尼采就开始干了,他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把柏拉图以降西方整个“智的系统”掀翻了,与此同时马克思从社会和政治学上反思现代性,他将现代性理性传统的逻辑抛弃选用了资本。还有一位经常被忽视的社会学家,齐美尔。他对现代性的探讨和上述那三巨头很不一样,他的关注点更贴近波德莱尔审美意义上的现代性,强调文化社会学视野和感官、内心情感的体验探究。
但是这个阶段的反思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对大部分人来说现代性是美好的,现代性推进了欧陆文明的辐射和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这个趋势大家都觉得是向好的。


结果时光转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大屠杀,集中营,这些不是拿人性恶论就能搪塞过去的,反而更像是西方文明发展的必然,现代性的必然,大家都觉得这特喵的不对。搞文艺的最敏感,你看看茨威格,海明威这些人都觉察出来了,也没辙,要么自杀要么买醉。诗人气质的斯宾格勒,以近似于尼采直觉观感的方式来看问题,《西方的没落》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讲现代性的没落,城市为代表的文明吸食人类的生命力,现代人不知道该干啥。知乎上异常活跃的“费拉”从他这里来的,我也不客气地说,99%都是XJB用。
二战后社会学和政治哲学都开始了全面的反思,汉娜·阿伦特分析了极权主义,现代性混杂着种族主义、XX主义(我不敢写)形成两种极权状态,一种纳粹德国一种苏联的,我想现在正常人都不会想回到那种状态下。多年以后,齐格蒙·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真正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现代性的两个重要指征,一个社会生产(奥斯维辛就是工厂的变形)造成了普遍的道德冷漠与道德盲视,没有人觉得自己有罪,却都是共谋;一个是理性,对犹太人的身份建构以及社会分工结构。大屠杀是典型的现代权力、资源和管理技术的集中相混合,其后果却是致命的。我们现在的青年许多都看过《1984》和《美丽新世界》,都能感觉到现代性带来的政治后果和人性剥夺,当代文化里也有很多表述,包括最pop的好莱坞电影,那种造成现代文明危机的结构性因素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并将长期存在。
看累了没有?兄dei,能看到这儿都不容易,我提点一句。你把这一章整明白了,就算半个文化人,够你装逼了。新出什么大热的文艺作品,写个《论姜文电影中的现代性因素》什么的,随便玩玩。
社会学和政治哲学方向就不作过多的展开了,再要谈就是福柯和哈贝马斯的论争,虽然说双方都有很精辟的看法,但是交界点并不多,还是从不同的角度自说自话。比如说上面屡屡把现代性从时间维度展开,如果不以时期度量,现代性在福柯那里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注意这个词:关系。形而上学主体性的东西早没有了,那么对事物分析就要找相对性的逻辑联系,往往转化成一种空间化的论述习惯,这就是福柯的过人之处。而哈贝马斯的理解还是时间性的,他认为人的现代观会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他的思想接近于认为“奥斯维辛是一种系统误差”的乐观看法。
还有个吉登斯要提一下。他把现代性简洁地界定为17世纪以来源于西方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老生常谈了不是。他的新概念是“脱域”,把时空分离当作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这个不多讲。我想引述他的观点是:现代性让反思性引入系统再生产的各个基础之内,致使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互相反映的过程之中。这是个双向反馈输出的过程,不但是认识会指导实践,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收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
民哲一点讲,你可以把现代化理解成物质,现代性理解成意识,物质和意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像大江大河,奔流不息。解释现代性的方法很多,可以打一桶可以取一瓢,我这里是画地图。你别看这长文上万字,还是非常简略的地图,仅有些主道和地标,如果你愿意,可以无限地细化下去。
——————最后一刀——————
现代性被批判的另一个重点是西方中心化,反对者自然认为现代性是全球化的一部分,纯西方视角带来空间和时间问题,放在其它地域就出现很多悖论。拿中国来说,我们是被迫开始现代化进程的,现代性发展的每一步都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主导、强制和异化下进行,真的是用几十年走人家几百年的路,远路改捷途,斜坡成断崖。西方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娱乐至死、信仰缺失、科技反噬人性、官僚体系的弊病、人在社会中的原子化等等,我们一样都不会少。思想这东西又最廉价,你拿西方那一套现代性的理论照搬来用,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用,反而搞的很混乱。
回到开头的粪坑问题,我们国家现在搞这事,你说怎么搞?很多人可能以为要搞的和城市一样,做下水道安装抽水马桶,这就是粗暴地代入一种现代性思维而不考虑具体环境。农村的环境不允许水资源这样用,也不允许肥料这样处理,通行做法是粪尿分集式改厕,这是一种现代性向传统的妥协。


我们吃了现代化很多福利,比如以前跟着西方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生产,搞经济,但是社会和政治层面跟不上,文化产业形不成输出,这才发现科技进步不代表人的进步。以前搞唯GDP,环境都烂透了,开始想念绿水青山,要花多少倍的时间精力。以前搞世界工厂大力出口,流水线、社会化分工,尝到甜头也要吃苦,廉价劳动力想不开,啪啪往下跳,人活着没意思,没奔头。
总有人念叨现代性的终结,要用“后现代性”来替代,这就很搞笑。后现代(post-modern)严格来说连主义都不算,在西方都谈不上终结,遑论全球范围。
我看楼上许多回答,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了没意思,所以写个通识体系的回答给外行看。我已经为了通俗性破坏了表述的严谨性了,再看不明白你就告别这个话题了,大夏天的抱个西瓜刷刷小视频,比什么不强。
——————参考书目和配图——————
没有参考书目,都是我瞎诌的,诌那忘了上网搜一下,延伸阅读可参照以上提到的书名人名。
配图更没有卵用,完全是为了防止读者老爷们视觉疲劳的,am I swe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无心为道 | 未知
以一个历史学爱好者的角度引述一下部分观点。
现代性可能表示一种“时间性”或者一种哲学上的“概念性”。“现代性”从时间上是一种历史的分期方式,它区分出“前现代”的“此前”与“后现代”的以后;在概念上它可以指代一种“精神”,“气质”,或者是诞生这些精神气质的“工程”。
现代性作为一种历史分期,代表了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历史学家们在“现代”的起始时间上提出了多个事件作为关节点,如代表了人文主义突破中世纪羁绊的文艺复兴;标志欧洲扩张主义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哥伦布发现美洲;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以及18世纪末的“双元革命”。这些不同的选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表现为一种与先前内容的分离与新旧世界的决裂。在利奥塔与哈贝马斯的论战之中,尽管他们二人对待现代性的态度有诸多冲突,但他们在界定现代性的过程中达成了某种共识:启蒙运动是一个关键的世界观的分界点,也就是说,对现代性的界定,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据科学知识被认为是“理性”“客观性”与“进步”这一观念。
如果我们把科学的地位作为二者的分界线,我们是否可以继续向前追溯现代性的开端?巴特菲尔德就认为,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世俗地远离传统中心的最佳界标。这场革命的里程碑是“在一切领域都采用理性的方法”,将科学的经验主义观察与抽象的纯粹哲学结合起来。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等变革,在科学。学家看来,它们全部来源于科学革命中的激进的知识观与世界观。图尔明提出,现代性的学术起源于两支脉络:一支是科学的,追求普遍规律的传统;另一支则是16世纪怀疑论的传统,它提供了一种批判的开放意识。他从而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哲学与科学思想领域的变化,与其说是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变化,不如说是一种现代性中轴的改变,从笛卡尔转向了蒙田。
但是启蒙运动乃至“科学”、“理性”、“进步”作为现代性开端这一观点也招致了多个层面上的质疑。波德莱尔式的“非理性主义”同样有必要整合进“理性”的发展历史当中,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并不亚于理性主义,“反现代性”永远植根于“现代性”本身之中。布鲁诺·拉图尔比上面的结论走的更远:他认为,现代性暗示了前现代世界的观念从科学中排除出去,自然与人文划分为互相独立的领域,因此,“我们从未是现代的”,现代世界实际上奠基于一种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的混杂之上。
部分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则在试图论证“前现代”与“现代”的联系性。科学史学家们已经习惯了牛顿作为一个“炼金术士”的角色;经济史学家现在更倾向于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早期理论显示的那样是一场18世纪末开始的“起飞”;有学者认为,现代性是基督教理念世俗化的成果,因此,它与中世纪并无显著不同,在他们看来,现代性源于摆脱唯名论危机的一系列努力。
后殖民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尖锐的批评。以上诸多事件作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的分界点,在他们看来,代表了一种西欧中心主义;现代性应该被界定为一种漫长的全球化进程,一种商业联系与学术联系的扩张。于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中国,日本这样具有高度文明的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美洲与非洲同样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离开了“帝国后院”,就不可能理解“现代性”与“帝国”。保罗·吉洛伊提出,以被殖民者与被奴役者出发,现代性的历史远远不同于宗主国角度出发书写的历史;在与作为殖民地的他者相遇的过程中,欧洲发现了关于自身现代性的基础,于是现代性的生产不仅仅是时间与高低层次上的,而是生产于德里与伦敦之间,“中心”与“边缘”,它涉及到了水平的表面、网络与领土。正如塞尔托形容亚美利哥与一位代表拉美人的裸体裸体妇女相遇的情景:“经过片刻的恍惚之后,在这个以树木为柱廊点缀的入口处,征服者将书写他者群体并且追溯他自身的历史”。
因此,现代性仍是一个看似明确然而疑问重重定义不清的概念。当理论家或者历史学家在使用这一名词时,他们是否在讨论同一样事情,这是一个问题:利奥塔将现代性等同于笛卡尔理性的主导地位,哈贝马斯却将现代性与解放性的政治实践最终结合起来,这是他们秉持对立立场的根本原因。承认存在多种指代各异的“现代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可能性,无论是艺术、建筑、哲学、社会学或者历史学(就像其他答主提到的诸多领域的定义一样)。

参考资料:
西蒙·冈恩《历史学与文化理论》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现代科学的起源》
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米歇尔·德·塞尔托《历史书写》
Gilroy,Paul (1993) 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London: Verso
Toulmin,Stephen (1992) Cosmopolis: The Hidden Agenda of Modernit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晒駱駝 | 来自江苏
1现代性可分为审美现代性(文艺/文化) 、哲学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
2现代性的概念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语言学上兼作为名词和形容词的”modernis”(现代)是在中世纪根据”modo"(最近、刚才)一词创造产生。现代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民族性、世界性、共识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内涵,”现代性”作为现代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现代性”并非等同于”西方理性主义”。
3卡林内斯库的审美现代性 人们今天谈论的现代性概念比较多的是社会现代性,而非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是对社会现代性的反动与超越。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和去深度化,波德莱尔将审美现代性同传统与实际的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起来,古老的共通美概念与现代概念在某个时刻达到了平衡,认为审美现代性即此时此地当下,具有转瞬即逝、变化不止的特点。《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分别描述了审美现代性的五个侧面: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和后现代主义。
4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涉及到现代性的制度层次、理念层次、态度层次。
现代性的制度层次位于现代性结构的表层,是一种由理性设计的经验实存,是一种有着明确标准和规则的物质体系,现代西方社会即按照这种理性设计的体制而运作。 现代性的理念层次位于现代性结构的深层,是一种形而上的超验存在,是人的价值观与一种原经验和原初道德,寄托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精神理想。
现代性态度更多地关涉人当下对自身走出现代制度和理念造成的历史存在的出路和选择,集中体现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体现了人当下生存状况,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态度,客体性与主体、自在与自为的统一。
吉登斯的现代性具有多维性。制度理性分为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对暴力手段的控制,理念理性分为理想与价值观,实践理性分为实用主义、乐观主义、犬儒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自我认同。吉登斯的现代性具有关于理性的多元谱系。
5福柯反对将现代性归结为理性,他认为现代性不仅指涉启蒙运动恢复的”新理性”(批判的理性),同时也蕴含着文艺复兴的”新感性”(美学的现代主义),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同时他也反对理性的二元划分,认为现代性、启蒙事件、启蒙所恢复的理性都是由多要素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权力的谱系、现代性理念层面、现代性态度。
现代性制度具有的形下性与现代性理念具有的形上性是相互矛盾的,现代性制度和秩序的自律性与现代性理念的理想性相互冲突的,此亦即人自身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与冲突,人只有通过实践解决二者的矛盾,却始终无法获得一劳永逸的解决——此之谓”现代性困境”。
福柯的现代性思想最重要也最复杂的是现代性态度,他认为,现代性态度是对于现时性的一种关系方式,分为理性精神、审美意味和诗性品格三个维度,其核心是对”我们自身历史存在论”的批判。通过对理性批判的重申和对批判理论的超越彰显自己的现代性态度。其具有时间的”当下性”、空间的”敞开性”与人的钦在性(dasain)的特点,关乎人在当下时刻正在进行的反思性存在,包括人自身所愿、所思、所行的方式,是现代性的中间层次与活力维度。
福柯认为理性化只在某些关键场合出现,对理性化的反抗一直存在。只要人们具有现代性态度,人们就能自由。
6哈贝马斯更多关注的是哲学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即启蒙运动在哲学层面上未完成的方案。哈贝马斯在此对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多有继承与发展。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主要标志是”祛魅”(Entzauber),即启蒙运动中人义论对神义论的替代,导致价值领域的分离:原本统一的基督教神学的、形而上的世界观由科学领域、道德价值领域与美学领域的不同的理性观念所替代。韦伯认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即”西方理性主义”。哈贝马斯继承并发展韦伯的理论,从理性与合理性概念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探讨。韦伯认为,近代哲学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观念在现代社会无可避免地发展成为工具理性,导致”自由的丧失”与”意义的丧失”,因此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方案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个无法冲破的”铁笼”。哈贝马斯认为韦伯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性问题的观念是片面的,其结论是悲观的。主体中心理性或工具理性不过是主客二分思维的产物,无法为现代社会的主体间关系确立规范。但启蒙的现代性方案并非因此完全失败,它只是处于未完成的状态。除了主体中心理性之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交往理性。他主张立足于言语为基础的日常交往,对交往合理性进行重构。
启蒙现代性方案的完成即理性内部三大价值领域的统一和社会在理性基础上的整合要依赖于交往合理性。交往合理性体现在人们以语言为媒介、以相互理解为取向的交往行为之中,以交往合理性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就是一门语言哲学,即哈贝马斯所说的形式语用学。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则着重研究交往合理性的实践向度问题,哈贝马斯认为人们的日常实践应当遵循一种具有普遍立法功能的法则,他反对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狭隘的共同体主义的立场。普遍实践法则需要在诸主体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协调。人们以商谈的方式确立行为规范时需遵循商谈伦理学的普遍化原则和商谈原则。
社会现代性方面,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具有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层架构,社会现代性的表现是二维式的,即系统的分化和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系统运行机制的工具理性日益侵入本该由交往合理性所建构的生活世界中,从而导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与日常交往的扭曲。需要对政治公共领域进行重建,才能重构出一个合理的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是在社会(主体间性)层面上对工具理性的克服,是一种对人的有限性的”外在的超越”;而康德以降的美学与艺术理论对想象力、体验、新感应等的强调,则体现了从主体自身对人的有限性的一种”内在的超越”,两者在克服主体中心理性的问题的途径是互补的。

参考书籍——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赵福生《福柯研究》、彭国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